植物志

时间:2024-03-06 11:02:24编辑:分享君

中国植物志

《中国植物志》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是世界各国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种类数量最多的一部,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对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将起到重大促进作用,对科研和经济建设都有重要的价值。[2]
全书记载中国产的维管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图版9000余幅,是世界各国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种类数量最多的一部。该书内容包括科、属、种的中外文献,植物形态特征,国内外的分布及其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价值及经济用途,系统分类的讨论。
中国植物志每个卷册的内容包括科、属特征,科、属、种的检索表,每种植物都记载有形态描述、产地、分布、生态环境、重要种类的经济用途等。书中附有帮助鉴别的形态图,书末有植物中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
植物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国家要发展经济,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必须弄清植物的种类和组成,这就需要编研、出版国家或地区的植物志。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c6651juS_jl48ifccf6zzocacgkrPFmybEHNWQeB3cx1R2JXP9dy0kMiZfjCnzU6Tz7DpWgN5C4A65tLK4D9q


中国植物志的基本信息

《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全书80卷126分册,5000多万字。记载了我国301科3408属31142种 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该书基于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80年的工作积累、45年艰辛编撰于才得以2004年10月全部出齐,实现了中国几代植物分类学家的夙愿。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植物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国家要发展经济,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必须弄清植物的种类和组成,这就需要编研、出版国家或地区的植物志。中国地域辽阔,山川纵横,地跨热带、亚热带至寒温带,植物种类异常丰富。作为我国植物的户口册和信息库,功载千秋的科学巨著――《中国植物志》是掌握和利用国家植物资源的重要依据和发展有关学科的必须基础,它包括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记载了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我国科学家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准备编写《中国植物志》,最早始于北京大学的钟观光,他到全国各省区采集了十几万号标本。继后,秦仁昌、王启无、蔡希陶、俞德俊以及其他老一辈植物学家也采集了大量的标本。其中,秦仁昌在欧洲拍摄的近二万张中国植物标本照片,对编写该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34年,胡先骕(Hu Xian Su)首先提出编写《中国植物志》,他是第一位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植物学家。但当时由于资金、标本、文献等方面的许多困难,这一愿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实现。1959年 10月我国正式成立《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由钱崇澍(Qian Chong Shu)、陈焕镛任主编,秦仁昌任秘书长,当年就出版了包括蕨类植物的首卷《中国植物志》。以后历任主编是林鎔,俞德浚和吴征镒。 为深入开展《中国植物志》的编研,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有关部委和大专院校,先后组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研究所、四川大学等单位上千位科技人员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全国性野外调查考察和标本采集, 到2000年全国各标本馆的植物标本达1700万份之多,为编写该书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基础。《中国植物志》自1959-1963出版了三卷册以后, 停顿了10年,直到1973年才逐步恢复编研,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技部给予专项经费的支持,达446万元。统计表明,一半的书籍在1991至2004年出版。因此,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要完成《中国植物志》是不可能的。《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记载了我国3万多种植物,共301科3408属31142种。该书基于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80年的工作积累、45年艰辛编撰才得以最终完成。这一协作的规模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编研工作基于大规模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基于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包含了许多新信息、新内容,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这在国际上是空前的。 该书的作者们,还参加了植物科属的分类、系统、进化等有关研究,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论著,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和中科院或省部委奖多项。这些成果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植物志》的学术水平。《中国植物志》的全部正式出版,不仅摸清了我国的植物资源,还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例如在商贸、检疫、公安和国防等方面,给国际贸易纠纷和侦探破案等提供有力的帮助。植物分布对地层鉴别、环境变迁和寻找矿藏提供重要信息。此外,在宣传和普及植物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等方面也发挥巨大作用。《中国植物志》的出版为全世界植物学家所瞩目,自198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与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合作编写英文版《中国植物志》。这是《中国植物志》走向国际的里程碑,也反映了世界对《中国植物志》的关注与重视。 《中国植物志》的全部完成,实现了我国四代植物学家的夙愿,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对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将起到重大促进作用,对国家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将做出重大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植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植物志 是写的什么东东?

植物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国家要发展经济,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必须弄清植物的种类和组成,这就需要编研、出版国家或地区的植物志。

中国地域辽阔,山川纵横,地跨热带、亚热带至寒温带,植物种类异常丰富。作为我国植物的户口册和信息库,功载千秋的科学巨著――《中国植物志》是掌握和利用国家植物资源的重要依据和发展有关学科的必须基础,它包括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记载了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

我国科学家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准备编写《中国植物志》,最早始于北京大学的钟观光,他到全国各省区采集了十几万号标本。继后,秦仁昌、王启无、蔡希陶、俞德俊以及其他老一辈植物学家也采集了大量的标本。其中,秦仁昌在欧洲拍摄的近二万张中国植物标本照片,对编写该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4年,胡先驌(Hu Xian Xiao)首先提出编写《中国植物志》,他是第一位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植物学家。但当时由于资金、标本、文献等方面的许多困难,这一愿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实现。

1959年 10月我国正式成立《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由钱崇澍(Qian Chong Shu)、陈焕镛任主编,秦仁昌任秘书长,当年就出版了包括蕨类植物的首卷《中国植物志》。以后历任主编是林鎔,俞德浚和吴征镒。 为深入开展《中国植物志》的编研,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有关部委和大专院校,先后组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研究所、四川大学等单位上千位科技人员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全国性野外调查考察和标本采集, 到2000年全国各标本馆的植物标本达1700万份之多,为编写该书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基础。

《中国植物志》自1959-1963出版了三卷册以后, 停顿了10年,直到1973年才逐步恢复编研,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技部给予专项经费的支持,达446万元。统计表明,一半的书籍在1991至2004年出版。因此,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要完成《中国植物志》是不可能的。

《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记载了我国3万多种植物,共301科3408属31142种。该书基于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80年的工作积累、45年艰辛编撰才得以最终完成。这一协作的规模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编研工作基于大规模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基于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包含了许多新信息、新内容,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这在国际上是空前的。 该书的作者们,还参加了植物科属的分类、系统、进化等有关研究,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论著,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和中科院或省部委奖多项。这些成果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植物志》的学术水平。

《中国植物志》的全部正式出版,不仅摸清了我国的植物资源,还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例如在商贸、检疫、公安和国防等方面,给国际贸易纠纷和侦探破案等提供有力的帮助。植物分布对地层鉴别、环境变迁和寻找矿藏提供重要信息。此外,在宣传和普及植物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等方面也发挥巨大作用。

《中国植物志》的出版为全世界植物学家所瞩目,自198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与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合作编写英文版《中国植物志》。这是《中国植物志》走向国际的里程碑,也反映了世界对《中国植物志》的关注与重视。 《中国植物志》的全部完成,实现了我国四代植物学家的夙愿,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对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将起到重大促进作用,对国家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将做出重大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植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植物志的编研简史

《中国植物志》编研简史 作者:陈心启、崔鸿宾、戴伦凯、夏振岱本章是在崔鸿宾生前写成的《中国植物志》三十年编研史、戴伦凯的《中国植物志》编研史和夏振岱的《中国植物志》编研史的基础上,由陈心启执笔写成,经过洪德元、陈艺林、傅国勋参加讨论修改,并经吴征镒审阅定稿。《中国植物志》是一部总结我国维管束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系统分类的巨著,全书共80卷,计126分册,包括了3万多种植物和9000余幅图版。《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历史实际上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但直至1958年才正式启动。全书126卷册的编研工作共经历了45年的漫长岁月,于2004年全部完成。实现了我国数代植物分类学家的夙愿,出版了《中国植物志》,它是世界各国已出版的植物志中最大的一部。《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史可以大致分为4个阶段。1.准备阶段我国疆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孕育着极其丰富多彩的植物种类,为全世界所瞩目。早在18—19世纪,许多外国人就不断地到我国来考察和采集植物。但所采集的标本被全部带走,保藏在他们各自国家的标本馆中。依据这些标本发表了大量的新科、新属、新种。但标本和文献资料分散于世界各地,给中国植物学家研究中国植物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国老一辈植物分类学家自20世纪初也陆续开始采集植物标本,并先后到欧、美各国查阅保藏在那里的植物标本和有关文献资料。最早到野外采集标本的是钟观光,他在全国十几个省区,共采集了10多万号标本。随后秦仁昌、陈焕镛、钱崇澍、刘慎谔等也在华南、东北、华东、华中、华北、西南、西北等省区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随着植物分类学研究取得进展和植物标本的大量采集,胡先驌等曾渴望能着手编写《中国植物志》。胡先驌的博士论文就是《中国种子植物科属志》。这是当时研究中国植物的最基础的参考资料。他曾在1934年中国植物学会第二届会议上说:“现在国内治植物分类学者渐众,理应编纂《中国植物志》。凡编纂各科植物专志者,应同时编纂《中国植物志》。”并希望由商务印书馆负责出版。但这一愿望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而未能实现。然而,就在抗日战争前后,蔡希陶、王启无、俞德浚、陈封怀、郑万钧、秦仁昌、胡先驌、汪发缵、唐进、匡可任、王作宾、傅坤俊、冯国楣、吴征镒、简焯坡等仍然不断地在各地采集植物标本,特别是川、滇地区的植物标本,总数近百万号之多,为后来在各地区建立植物标本馆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他们还深入地研究了特定的植物群,如秦仁昌对蕨类植物,胡先驌对安息香科、桦木科、榆科、山龙眼科、茶科,陈焕镛对壳斗科、樟科、苦苣苔科,郑万钧对裸子植物,汪发缵、唐进对百合科、兰科、莎草科,耿以礼对禾本科,俞德浚对蔷薇科、秋海棠科,方文培对槭树科、杜鹃花科,何景对五加科,单人骅对伞形科,陈封怀对报春花科,蒋英对番荔枝科、夹竹桃科、萝藦科,裴鉴对马鞭草科、薯蓣科,吴征镒对唇形科、罂粟科,周太炎对十字花科,钟补求对玄参科、桔梗科,侯宽昭对茜草科,林镕、张肇骞对菊科,匡可任对胡桃科、杨梅科,孔宪武、简焯坡对藜科、蓼科等的研究,以及我国台湾和海外学者,如李惠林、胡秀英、黄增泉、刘棠瑞等的研究,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先后发表了许多论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文献资料。秦仁昌在英国Kew园工作时,曾到英国、瑞典、奥地利拍摄约2万多张的中国标本(包括相当数量的模式标本)照片;吴韫珍和吴征镒又根据当时世界上研究中国植物的权威H.Handel—Mazzetti的中国植物名录精心整理和考证,做成一套科学卡片;由蒋英、傅书遐收集的台湾植物资料与图片等,对于编研《中国植物志》都是极其珍贵的科学资料。老一辈植物分类学家的辛勤努力,为《中国植物志》的编研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植物分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国家的重视下,中国科学院先后成立数个以植物分类学为基础的植物研究所,并由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负责组织全国的植被和植物资源考察,例如历时20余年的多次西藏综合考察、黄河水土保持考察、海南橡胶宜林地为主兼及南方和西南植物资源考察、中苏联合考察、南水北调考察、多人多次新疆考察等,在考察中也同时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此外大专院校、有关部门还组织了形式多种多样的考察与采集,如野生植物资源普查及中草药多次普查等,又增添了数量巨大的植物标本。1950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植物分类学工作会议,会上正式提出了编著《中国植物志》的任务。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先开始组织全国分类学家编写《中国种子植物科属检索表》、《中国种子植物名称》、《种子植物形态学名词》、《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禾本科、蕨类)和《北京植物志》等;华南植物研究所组织编著《广州植物志》和《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东北林业土壤研究所编写《东北植物检索表》;南京植物研究所(现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编写《江苏南部植物手册》等。这些都属于编研《中国植物志》的前期工作,既整理和鉴定了大量的植物标本,又培养训练了年轻科研人员。到了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会议中,正式将《中国植物志》列入生物系统分类和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项目之中。2.初创阶段1958年《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工作启动了。首先,在1959年5月由钱崇澍、胡先驌等26位植物学家联名在《科学报》上倡议编写《中国植物志》。同年8月上报中国科学院,请求成立《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于10月获正式批准,并于1959年11月11—14日在北京召开首次会议。此次会议形成了下列文件:1.《中国植物志》编委会组织条例;2.编辑出版条例和编审规程;3.编写规划;4.1960--1962编写及出版规划;5.编写规格;6.植物分类学术语表;7.著者缩写表;8.引证文献缩写表;9.被子植物按Engler系统(1936)的科号与分卷表。编委会第一任主编为钱崇澍与陈焕镛,秘书长为秦仁昌,下设秘书组,长期由崔鸿宾负责组织与管理工作。与此同时,植物研究所秦仁昌等于1959年9月首先完成出版了《中国植物志》第2卷(蕨类植物)。接着汪发缵、唐进、钟补求等分别于1961与1963年完成并出版了《中国植物志》第11卷(莎草科一部分)和第68卷(玄参科一部分)。此三卷《中国植物志》的出版标志着编研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当时面临的困难是相当大的,例如保存于国外的许多标本和文献资料难以看到,国内一些地区的标本严重不足,年轻人员缺乏训练等。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制定可行的编写规划和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需要合理地分工合作,统一的编写规格,严格的审稿制度和合格的青年科技人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制约《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工作。因此在1961年9月召开的编委会扩大会议上,对组织条例、编写规程、编写规格进行了修改。1964年编委会决定《中国植物志》各卷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册出版,同时还制定了审稿办法。1965年编委会对审稿办法作了修改,并对某些规格作了变动,如把引证中的罗马字改为阿拉伯字等。1966年编委会决定组织力量优先编写经济意义较大的科。但此后不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工作曾一度停顿下来了,有10年之久未能继续出版。其间只得以编写出版《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的方式,继续此项工作,以适应社会的迫切需要,也同时赢得了国家奖励和国际声誉,并进一步整理了资料和积累了经验。3.恢复阶段1973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在广州召开了《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中国孢子植物志》(简称“三志”)的编研工作会议,要求逐步恢复《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工作。此时主编钱崇澍、陈焕镛均先后辞世,老一辈的植物分类学家大多已故世或年迈体弱,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在工作恢复的初期首先调整了编委会正副主编和编委,增加了中青年编委。从1973年和1974年开始编委会分别不定期出版《编写工作简讯》和定期编印《中国植物志参考资料》(以当代文献为主)。还编印了云、贵、川、青、藏等各省区的地名考证,拉丁文术语汇编,书刊及著者姓名缩写等工具书性质的资料。对统一编写规格和提高编研质量起了重要作用。与1963年第68卷的出版相隔11年之久,于1974年12月出版了《中国植物志》第36卷(蔷薇科一部分)。此时《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工作又开始恢复和重新起步了。在1977年出版了第63卷(夹竹桃科、萝藦科)、第65卷第2分册和第66卷(唇形科)等三卷册。4.高速发展和完成阶段自1978年开始,《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工作又一次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国家在1978年春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一形势的鼓舞下,《中国植物志》编委会采取了许多措施以提高编志质量,例如召开一些卷册的交流会,在一些地区召开座谈会等。此时编志的步伐明显加快了,于1978年出版了三卷册,1979年出版了十卷册,1980年出版了三卷册。在国家科委制定的科技发展规划中“三志”被作为重大项目列入规划,成为国家的重大项目之一,并成立了“三志”联合编委会,编研经费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共同资助。《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工作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共获得中国科学院及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9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1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此后每年以平均4—5卷册的速度出版,终于在2004年9月完成了《中国植物志》这一巨著的全部卷册*。《中国植物志》总共有126卷册,含300科3407属31141种,是世界各国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科、属、种数量最丰富的一部巨著。参加编研的编研人员312位,绘图人员164位,经过四代人的艰辛努力,终于初步摸清中国维管束植物家底,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最基础的信息和科学依据,为国家可持续地开发生物资源作出巨大的贡献。《中国植物志》的出版为全世界所瞩目。在中国植物学家1979年访美时,曾提出与国际合作的建议,于1988年由俞德浚、吴征镒和全体编委代表中国科学院与美国密苏里植物园的P.Raven签订了中美合作编写《中国植物志》英文版的协议,成立了《Flora of China》编委会,并于1989年正式开始编研工作。《中国植物志》英文版实为《中国植物志》的增订、修改版或第二版,将与全世界专家合作、共同完成。这是《中国植物志》走向国际的一个里程碑。《中国植物志》的编研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整个编研工作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支持和资助下,大专院校配合下,共同合作完成的。全部著作由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出版。整个编研准备工作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延续了近80年,而从正式启动至全部完成亦经历45年之久。这部巨著的完成与出版无疑为我国可持续开发植物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植物志的内容简介

全书记载中国产的维管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图版9000余幅,是世界各国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种类数量最多的一部。该书内容包括科、属、种的中外文献,植物形态特征,国内外的分布及其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价值及经济用途,系统分类的讨论。中国植物志每个卷册的内容包括科、属特征,科、属、种的检索表,每种植物都记载有形态描述、产地、分布、生态环境、重要种类的经济用途等。书中附有帮助鉴别的形态图,书末有植物中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植物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国家要发展经济,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必须弄清植物的种类和组成,这就需要编研、出版国家或地区的植物志。

中国植物志有没有配图

《中国植物志》是由中国四代植物学家跨越半个世纪编撰而成的大型工具书,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包括9000多幅图版,共计5000多万字,126卷册,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的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中国植物志》是目前(截至2013年)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科学巨著。2010年“《中国植物志》的编研”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湍流热对流的实验研究”等27项成果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国植物志的作品荣誉

获 奖 项 目 获 奖 种 类 级 年 《中国植物志》18册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 《中国植物志》55(1-3): 伞形科江苏省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  1979 《中国植物志》7: 裸子植物国家自然科学奖农业部科技成果奖林业部科技成果奖 211 198219801981 《中国植物志》63: 萝摩科 夹竹桃科国家自然科学奖广东省农业科研奖 3 1982 《中国植物志》30(2): 蕃荔枝科广东省高教优秀成果奖2 1982 《中国植物志》31樟科优秀科技图书奖林业部科技成果黑龙江科技成果奖 122 19831980 《中国植物志》27-28: 毛茛科中科院科技成果奖中科院科学进步奖 13 1986 《中国植物志》46, 52(2): 槭树科 胡颓子科等15科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 1988 《中国植物志》天南星科中科院科学进步3 1982 《中国植物志》67(2), 68: 玄参科中科院科学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 23 19881991 《中国植物志》14-15: 百合科国家自然科学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21 19891986 《中国植物志》36-38: 蔷薇科国家自然科学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 21 19911987 《中国植物志》65(2), 66: 唇形科国家自然科学奖2 1993 《中国植物志》59 (1-2): 报春花科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21 19951993 《中国植物志》20: 杨柳科中科院科技成果奖3 1981 《中国植物志》紫草科甘肃科技进步奖高校科技进步奖 21 19931992 《中国植物志》73(2):桔梗科等甘肃高校科技成果奖2 1985

请哪位告诉我这是什么植物,越准确越好,因为我是做药用的,请大家一定帮帮我,谢谢!

景天三七,又名:费菜(救荒本草)土三七(通称),旱三七,四季还阳(湖北),六月淋、收丹皮、石菜兰、九莲花(秦岭植物志),长生景天(经济植物手册),乳毛土三七、多花景天三七,还阳草、金不换、豆包还阳、豆瓣还阳、田三七、六月还阳、松三七 。景天三七为景天科景天属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80cm。茎直立,不分枝,单生或数茎丛生。具有医学价值,可入药。

怎样自己做干花和植物标本?

采集和压制的器具
剪切和挖掘工具 :手剪(枝剪)、高枝剪、锯和撅铲(挖掘工具)等。

标本夹和标本纸 :多用轻韧的木料制成,长约43厘米,宽约30厘米。常用宽约2.5-3厘米、厚约5-7毫米的木条钉成,横向每隔4-5厘米一条,四周用较厚(约1.8厘米)木条钉实。通常用较软,吸水力较强的草纸来做标本纸。

烘干机/炉:用于加热干燥标本,有时可用电热器或家用的电吹风代替,也可使用火炭或煤油、汽油炉子等。

采集箱和采集袋:从前采集标本常用铁皮制的采集箱(桶),现已经被轻巧便携而实用的塑料袋所取代。

其他标本采集和包装用品:小型塑料袋(暂存小草及柔弱植物)、广口塑料瓶(用于采集植物分离器官的液体保存)、小纸袋(装花果散件和植物碎片),标本夹绑带(耐火尼龙带)、长绳和玻璃扁绳等;手持放大镜、望远镜、海拔表和罗盘或GPS、镊子、刀片等;光学照相机或/和数码照相机,胶卷或/和存储设备;

铅笔、碳素水笔、粗细不同的记号笔、
米尺、标本野外记录本、标签(号牌)、
日记本、空白纸张等;手提式计算机等。

  此外,野外采集的准备工作还包括:1)准备野外普通常用药品,预防野外工作人员生病,或遭受意外伤害,如被蛇咬伤等、裹腿(上山防蛇、蚂蝗咬),此外,其他生活用品应根据需要而定; 2)了解所去之处的地理(包括准备较大比例尺的地图或地形图)、地形、气候、交通、伙食、住宿条件乃至取得进入保护区采集标本的许可等情况; 3)确定本次采集的目标和重点,包括标本需采集的份数。查找当地植物物种和群落的有关资料,并带上当地植物名录/植物志等分类参考书籍;4)如果采集实验学科材料,还应准备有关的药品及器皿,如干燥叶片(DNA材料)的硅胶和固定解剖学材料的FAA固定液等。许多短命花易液化、破碎,应尽快采集,并立即压制或置于70%乙醇溶液中。

如何进行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基本要求

1. 采集完整的标本。繁殖器官(花和果)在被子植物的物种鉴定中很重要,标本采集必须具备花或果的材料,或两者都有。
2. 标本大小以每份标本长度不超过40厘米为宜。株高40厘米以下的草本整株采集;更矮小的草本则采集数株,以采集物布满整张台纸为益;更高者需要折叠全株或选取代表性的上、中、下三段作同号一份标本。木本植物选有花和/或果的枝条(图4),有多型叶时要收齐不同形态的叶片。
3. 每株植物标本应至少采集2-3份。下列情况应考虑采集复份(3-5份)标本:当标本采集地为采集空白/薄弱地区时,当采集的标本是用于交换时,当多份标本才能表现物种的全部特征时,当遇到珍稀和重要经济植物时。
4. 调查植物土名和用途,注意观察植物本身的性状和其生长环境,以充实植物资源数据。不采集或尽量少采集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植物。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利用植物。
5. 采集木本植物时,应注意记录植株全形,如山楂、皂荚的大树基部有枝刺等特征;采集草本植物时,应注意一年生、多年生、土生、附生、石生、常绿、冬枯等习性特征;采集水生植物时,应注意其异型叶的特征;注意观察花的颜色和气味。

植物标本的采集技术

1.一般植物的采集
  选择长约35厘米左右的二年生、有花或/和有果,且生长正常的枝条进行采集。并做适当的修剪,使之便于干燥并能被装订在一张台纸上。

  木本植物一般不需要挖掘根部和剥取树皮,但对于形态比较特殊(如桦木属)或有特殊经济价值的种类,可收集一些附于标本上。
  采集木本植物时,应当用枝剪或高枝剪剪取(图5,6),切勿用手折断,影响标本的美观,对纤维长而强韧的树木等,尤应注意。
对于落叶木本植物,除上述要求外,还应注意采集冬芽和叶花齐全(先花后叶或先叶后花)的材料。一份完整的落叶木本植物标本应包括冬芽时期、花期和果期三个不同时期的枝条。雌雄异株的植物除花外,其他器官亦有区别,必须采
集雌、雄不同株上的花果和各时期的叶、冬芽等,这样的标本具有更丰富的信息,对全面研究物种的形态和分类更为有用。
对矮小草本,要整株植物连根采集;对匍匐草本、藤本,注意主根和不定根,匍匐枝过长时,也可分段采集;具地下茎的草本,要尽可能挖取地下茎部分。

  高达1米以上的高大草本,采集时最好也连根挖出。干燥时可将植物体折成 "V"形、"N"形或"W"形,让其合乎标本装订到台纸上的要求。也可将植物切成分别带有花果、叶和根的三段压制,然后三者合订为一份标本装订。

  大型叶植物,它们的叶子和花序均很大,采集标本时可采一部分或分段采集,以同一株上的幼小叶加上花果组成一份标本(同时标明叶实际大小);或把叶、叶柄各自分段取其一部分,再配花果组成一份标本。当花序较大时,可把其他的小花序剪掉,留下一个小花序(同时标明花序实际大小),但要注意必须带上苞片和小苞片。
某些花容易萎蔫和脱落的植物,压制时又会粘在衬纸上而易被损坏,可先将花器官单独贴在餐巾纸/手纸上,在花尚未全干之前不要将其打开。多余的花可置于装有固定液的塑料瓶中保存,瓶子内的液体要完全装满,因为气泡会损坏脆弱的材料。
对于像菟丝子、列当这样的寄生植物应连同寄主一起采集,并记录寄主的名称。
2. 水生植物的采集采集水生植物要保证植物的完整,并去掉表面的污物和水分,充分展平。

  除花序外,沉水植物全部都浸没在水中,这些植物多柔软而脆弱,可以用竹竿采取全株。植物离开水面,枝叶即彼此粘帖折叠,失去原来的形态,并且难于干燥,易生霉。因此,要把取出水的植物立即用塑胶袋或纱布、毛巾包好,带回后立即将其放在水盆或水桶中,以水泡之。等到植物的枝叶展开成原来的形态时,将台纸放在浮水的标本下,轻轻将它托出(图7),放在干燥的吸水纸内压制。对这类标本,一是所放吸水纸要厚,二是换纸频率要高。最初几天,最好每天换3-4次标本纸,直到植物体表面的水分被大体上吸尽为止。

  在采集沉水植物时,对花更需加以注意,要知道花的生长习性。这样才能采到具备花果的标本。
挺水植物的根部固定着生在水底泥土中,整个植物体分别处于土壤、水和空气三种不同的环境之中,这类植物质地较硬,体型高大,只要把各部分别采全即可。

3.肉质或多汁植物的采集  应将其纵切或横切,有时需将其内部的组织挖出,还要考虑是否将一半的材料浸泡在保存液中保存。在野外干燥时,要在切开的茎表面洒大量食盐,用盐包裹的材料应置于夹有多层报纸的标本夹中,24小时后要把浸有盐水的报纸移去,或者用开水将材料烫死,然后放置在薄纸板-铝板的三明治层中烘干。
鳞茎或球茎及肉质直根植物应小心将其从地下挖出,去土,但不要剥掉鳞茎皮。小鳞茎或球茎可纵向切开,大的则应切成片状。然后把这些器官杀死(与肉质或多汁植物处理方法相同),否则它们在压制过程中会仍然存活,影响标本压制的质量。


4.竹类植物的采集
  采集时,应将秆、竹箨、小枝及竹叶、地下茎各部分收集齐全(图8)。
竹子开花很罕见,因为它通常一生只开花一次,开花结果后即死亡。竹子平常都进行无性繁殖,依据营养体的特征来进行分类。采集时,应把包括秆、竹箨、小枝及竹叶、地下茎等各部分收集齐全。地下茎应小心挖取,并注意它的分枝情况,因为在鉴定时要以此为依据,如箭竹属的地下茎为复轴混生,而玉山竹属则是合轴型的。
标本数据记录和标本编号

  记录植物标本干燥后观察不到的鉴别特征及其生长环境。要求记录准确、简要、完整。标本野外采集记录的内容应大致包括以下各项(表1)。
基本记录:产地(包括国家、省、县、乡和经纬度),生境(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等)、海拔,习性,采集人及采集号,日期(年,月,日)。
  完整记录:除上述基本记录内容外,还应记载植物干制后易失去的特征,如花颜色、形状、气味等,加上生态因子(岩石,土壤Ph值等),土名, 用途和其他附属项目(如标本份数,是否有活株,细胞学材料,DNA材料等)。认真填写野外记录各数据项。要填足基本数据项,包括海拔和经纬度等,切忌用"同上"之类省略写法,以免丢失数据,并用铅笔或永久炭素水笔登记。
在野外采集时,就要给标本编上采集号,也可把标本带回室内再做编号。编号可写成号牌挂在标本上,也可以直接写在夹有标本的报纸上,但要注意别让内部标本脱落。无论那种方式,均要确认号牌上的采集人及采集号与标本野外采集记录中的记载一致。
采集号以人名和有效数字共同组成,每一采集号应是某个采集人的独立流水号,应从1开始连续采集。以年份的编码或以采集地的编码可能对某一采集人有用,但这种编号易被其他植物学家在引证标本时所误解。

植物标本野外采集记录


采集人及采集号采集日期
采集地
生境
海拔 经度纬度
株高胸径树皮


果实
土名(俗名)科名
学名 中名
用途
附记



表1 植物标本野外采集记录数据项





  对于那些已切开的植物,要用标签明确标明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和顺序。原则上同一植株上的标本编一号,当一份标本较大,分割成多段后,每段也要给予辅助编号,采用从基部向上部的次序编号,若1286号的分为3段,分别是1286a,1286b,1286c。

标本压制和干燥

  标本采集回来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标本的压制和干燥,目的是迅速压干新鲜含有较多水分的植物标本,将其制成扁平的腊叶标本,保证植物的形态和颜色不起很大变化,并防止植株部分脱落。

标本压制干燥前的预整理

  标本应置于衬纸或报纸中,最好在标本夹里压上一段时间后进行摆放整理。标本整理和修剪的注意事项如下:
1) 将标本折叠或修剪成与台纸相应的大小(长约30厘米,宽约25厘米)。
2) 将枝叶展开,反折平铺其中一小枝或部分叶片,进行观察鉴定时能见到植物体两面的构造。调整植物体上过于密集的枝叶及花果(但要保留叶柄以表明叶片的着生方式和着生位置,注意花果部分不要重叠)。
3)茎或小枝要斜剪,以便观察中空或含髓的内部结构。
4)大叶片可从主脉一侧剪去,并折叠起来,或可剪成几部分。
5)草本植物可折成V形或N形、W形。如根部泥土过多,则应整理干净后再压制。
6)野外采集的弱软花朵花序可散放在餐巾纸或卫生纸中干燥;若为筒状花,花冠应纵向剖开。
7)若有额外采集的果实,有些应纵向剖开,有些横向切开;若果实过大可切成片状后干燥。

压制换纸和干燥

  把整理后的植物标本置于放有吸水纸的一扇标本夹板上,然后,在标本上放置2~3张干燥的吸水纸。注意调整由于标本的原因造成的凹凸不平,使木夹内的全部枝叶花果受到同等的压力。压制时应注意植物体的任何部分不要露出吸水纸外,否则标本干燥时,伸出部分会缩皱,枯后也易折断。

  当标本重叠到一定高度时,在最上面放5~10张吸水纸,把另扇标本夹板放在上面,进行对角线捆扎,捆扎后应使绳索在夹板正面呈[X]形。这一步骤的要求是要绑紧,绑紧才会压平,标本夹四角应大致水平,防止高低不均。目的是使标本迅速干燥并且突出展示特征。该步骤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千万不可马虎,否则就历尽千辛万苦而难免前功尽弃。

  为使它能迅速干燥,在最初的几天,特别要勤换纸,每天应换干燥的吸水纸至少1-2次,含水量高或者过大过厚的标本,更要勤换纸。一般标本纸换到8-10次时,标本基本上干燥了,则可隔天换一次,直至标本全部干燥为止。这时,可以将已干标本取出另放,未干者继续换纸。

  换纸时,用干燥的吸水纸垫在下面,把标本从湿纸上取出轻轻置于干燥纸上,换完后仍按照上述方法捆扎好,换下的湿纸要及时晒干或烘干,备以后使用。在换纸的同时,还应注意对标本进行继续修整,铺展枝叶,收藏脱落的花果和清除霉烂等。

  上述的标本干燥法称之为自然干燥法,这种方法能使标本达到最自然的干燥效果,压制的标本颜色逼真,但该方法费工耗时,在大规模采集标本及有火力/电力供应的情况下,多采用人工热源干燥法来干燥标本。

  人工热源干燥法的标本整理及压制规程同自然干燥法,但标本一般是放置在报纸内,1至数份报纸之间由瓦楞纸或瓦楞铁隔开,够一定数量后用耐火捆带捆好,放置于热源上烘烤(图12)。另外,该方法标本压制后的换纸和后续整理较少,故需做好首次压制时的修整。标本干燥过程中要变换标本夹方向若干次,使标本受热均匀。烘干时,应扎紧标本夹,标本夹过松可能会导致标本过度的扭曲或枯萎。一天至少检查标本烘干状况两次,必要时可更换报纸。第一次换纸时,可重新整理标本以达到最佳效果,其中花部要重点整理。同期采集的标本有时不能以同一速度干燥,已烘干的标本应马上拿开,换下的纸晾干后可继续使用。标本完全干燥一般约需10余小时至1-2天。
  如果采集标本地区湿度较大或缺少干燥设备,不能及时将标本干燥,可以采用湿法采集(施韦因富思法)。将标本装在聚乙烯塑料袋中,洒上60-80%的工业酒精,密封袋口。这样可以将标本保存很长时间,等标本带回到实验室内再进行干燥。这样做可以使标本不会发霉,并且在野外可以节省时间采集更多的标本,缺点是标本干燥后会变色。

特殊类型植物的压制

1.多汁植物的干燥处埋
有些植物,营养器官肉质而肥厚。直接压制,长时间内不能干燥,而且它自己还会继续生长。对这类植物可选用以下方法处理:
1)把花和叶以常规法压好,将肥厚部分挂上与压制标本相同的号牌,置于通风干燥处或日光下,让其迅速失水死亡,待干瘪柔软后再放入标本纸中与同号标本一起压制。或把肥大器官置于盐水中渍泡几分钟,让其失去一部分水分后,以清水洗净晾干,再压制。但应注意,不能让花、叶萎蔫。
2)将植物的肉质器官投入沸水中几分钟,待其死亡后,晾干,再以常规法压制。但不能将整株植物投入沸水中,以防止叶、花或果等部分收缩变形。葱、蒜等植物的鳞茎或球茎可用此法。
3)把植物体(除花、果部分外)浸泡在2-5%的福尔马林溶液中(市售的福尔马林含37-40%甲醛,用时稀释成含甲醛2-4%即可)或10-20%的酒精溶液中,杀死细胞后取出再压制。如秋海棠、落地生根等植物可采用此法。
4)对于像石蒜属、天南星属、百合属等具肥大肉质地下茎的植物,可以用小刀将其划割成2-4瓣,用沸水淋烫,让外部细胞死亡。淋烫后将容器斜放,让地下茎上的水逐渐流干,然后移置于吸水纸上,小心地用力压出水分,再用一般的干燥程序处理压制。菊芋类特别肥大的块茎,也可以先削去肥厚块茎的一半,并挖掉内面肉质部分,这样压制就容易平整和干燥。
5)有些植物有硕大的果实,则分别作横切和纵切,各取一横切片和纵切片,作为果实的代表进行压制。但应详细地把果实的大小、形状、形态及颜色特征等记载下来,有条件的可以拍摄照片附上。

2.其他一些植物体的干燥处理
  豆科中的某些植物,大戟属中的某些植物,松柏类植物在进行标本压制时,其叶片会逐渐脱落,最后仅剩下光秃秃的枝条。这类植物的标本可采用沸水浸烫或用75%酒精喷雾等方法处理。

  含羞草属、合欢属等植物,其叶片在采集后不久就会自动卷合,压制时无法展平,这类植物应在野外采集后立即压制。如叶片已卷合萎缩,可以将叶片浸在温水中,等叶片重新展开时,再取出叶片去掉水分进行压制,压制时应注意将叶片逐个摊平展开,否则压制出的标本会不美观。

  有些植物,如皂角的茎和枝上往往有单生或分枝的粗刺,压制时常会把吸水纸刺破,很难压平。对于这类植物,可以先将刺的类型、着生方式、形状等特征记录下来,并绘上简单的草图,也可以附上照片。然后用两块平滑的木板,把标本夹在中间,轻压,使刺的各部与植物体成一平面,再用常规方法压制。对于一些较小的刺,只要不影响压制和上台纸,则不必如此处理,但在操作过程中要防止扎伤手指。


上一篇:工行电话

下一篇: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