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个不孝?
多子多福、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是中国古代的生育观念。传统婚姻的首要目的就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孟子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顺父母的事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百善孝为先”。做的所有的善事,“孝”放在第一位。而不孝,则为人不齿。 “忠”和“孝”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提示我们,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人要生小孩是因为生命的延续,是人生完整的标志。是对家庭尽忠是对父母尽孝,是为家庭添丁延续香火。养儿防老,孩子就是下半生活着的希望。有孩子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有孩子的家庭,才是完整的家庭。为了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续,在自己老了的时候,能有所依,有所靠。问下自己,要孩子是为了什么?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其实可以看看这句话:“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不用替我争门面,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我只要这个生命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有机会和她(他)同行一段……
“不孝有三”分别指的都是哪三件事情?
想想吧,同学们朋友们,被逼婚的时候,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不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每个长辈催婚,都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怎么反击?当然是问一句:“另外两个不孝是什么?”问完之后,保准你会挨一顿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人啊,有很深的家族(宗族)观念,这种观念,让中国人的亲情比任何民族都要浓厚,所谓血浓于水,再好的朋友、同事,也比不过血缘关系带来的亲情,你看,皇帝就不会把皇位传给最有学问的大臣。(这是扯淡)中国人的这种观念当然有许多好处,一条血脉延续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哪怕两个陌生人,如果是同姓,也会说上一句“五百年前是一家”,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但也不免有许多糟粕文化,因为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只有生男孩才叫有后,因为只有男孩才能延续宗祠,延续家族血脉。放到现代,这当然是糟粕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也,为无后也,君子以为忧告也。”——《孟子·离娄上》这段话的解释颇有争议,一种说法跟我们通常的认知一样,无后就是没有后代,是为不孝。另一种说法则将“无后”理解为“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因为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了妻子。舜当然不是个不孝父母的人,只是他的家庭太过悲惨,后母和生父每天变着花样要弄死舜,到了结婚年龄也不管舜,没办法舜只好自行娶妻了,娶了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到底哪一种说法更准确呢?我认为不重要,因为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孝顺”,无论没有后代,还是没有尽子女的责任,都是属于不孝。而且自古至今,大多数人都认可第一种(没有后代)的说法,包括《十三经注疏》这类经典。因此,无后指没有后代,这种说法更具普适性。不孝有哪三种?《孟子·离娄上》原文只说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并没有另外两种不孝具体是什么,但是在《孟子·离娄下》又提出了“五不孝”的说法:“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度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好吃懒做、贪酒好赌、贪财好色是三种不孝,放纵自己让父母羞愧,是一种不孝,好狠斗勇让父母处于危险,是一种不孝,其实总结起来,还是三不孝,因为前三种都是“不赡养父母”的具体分析,似乎并没有提到“无后”这个方面。又,东汉赵岐著《十三经注疏》,在《孟子·离娄》原文基础上,总结出了“新的”三不孝: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亲,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第一,一味顺从,把父母陷于不义的境地,所谓的“愚孝”,也是不孝;第二,不能赚钱养家,让父母挨饿受冻,不能赡养父母,是不孝;第三,不谈恋爱不结婚,绝了一家血脉,是不孝。第三种是最大的不孝。争议1、《孟子·离娄》有争议,因为如果把“没有后代”作为“无后为大”的解释,那么在《离娄下》中的五不孝,没有任何一条提到了“无后”,这显然是前后矛盾的。2、《十三经注疏》有争议,既然孟子的“五不孝”并没有提到“无后”这一条,那么赵岐的注解,就有明显的断章取义的嫌疑。那么,赵岐为什么要说“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后世为什么又普遍认可这种说法呢?无非还是受了政治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罢了。
“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不孝?
完整的话应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其中不孝有三为: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详细解释:
1、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这是一种不孝。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其中孔子的弟子曾参就问孔子:“子女一味顺从父母之命,这可以称作孝吗”?孔子答道:“这是何话!这是何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应该婉转指出。如果父母错了也一味的听从父命,那怎么能称为孝呢?”
从《孝经》中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赵岐所分析孟子所说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2、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孝经》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古代学子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在朝为官,但赵岐为什么说不为禄仕呢?这应该和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有关。但即便是这样,为了侍奉双亲,也要去做。孔子也说上之天子,下到平民百姓不管怎样也都要尽孝。
3、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对于第三条,不少人认为是封建社会给人们套上的枷锁。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不结婚生子,这个社会还能延续下去吗?我们不排除在古代,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来劳动,来打仗。可这点这无意中符合了自然的规律。孔子是很精通《易经》的,人更三圣,世更三古。《易经》就是一本揭开宇宙自然规律的书。孔子赞《周易》,为《易经》写了一本《易传》,成为后世读《易经》必读之书。结婚生子是自然的规律,任何反自然都是不应该的。正因为这样,孟子也许才会说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是指哪三个不孝?
完整的话应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其中不孝有三为: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详细解释:
1、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这是一种不孝。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其中孔子的弟子曾参就问孔子:“子女一味顺从父母之命,这可以称作孝吗”?孔子答道:“这是何话!这是何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应该婉转指出。如果父母错了也一味的听从父命,那怎么能称为孝呢?”
从《孝经》中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赵岐所分析孟子所说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2、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孝经》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古代学子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在朝为官,但赵岐为什么说不为禄仕呢?这应该和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有关。但即便是这样,为了侍奉双亲,也要去做。孔子也说上之天子,下到平民百姓不管怎样也都要尽孝。
3、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对于第三条,不少人认为是封建社会给人们套上的枷锁。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不结婚生子,这个社会还能延续下去吗?我们不排除在古代,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来劳动,来打仗。可这点这无意中符合了自然的规律。孔子是很精通《易经》的,人更三圣,世更三古。《易经》就是一本揭开宇宙自然规律的书。孔子赞《周易》,为《易经》写了一本《易传》,成为后世读《易经》必读之书。结婚生子是自然的规律,任何反自然都是不应该的。正因为这样,孟子也许才会说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不孝?
不孝有三: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没有后继人是三个不孝中的最不孝。拓展资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孟子的 《离娄上》、孔子的《孝经》,其所宣扬的孝道,是中国历来所宣扬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参考资料:不孝有三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