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

时间:2024-03-07 11:32:58编辑:分享君

罗马帝国有多少年历史罗马帝国存在了多少

1,帝国简介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476年)是一个古代罗马的国家,在当时占据了整个地中海。通常把罗马帝国分为前期帝国时期(前27年~192年)和后期帝国时期(193年~476年),也有人又从后期帝国中分出3世纪危机时期(193年~284年)。罗马本来使用拉丁语,但随着领土扩张至希腊、中东一带,希腊语变成了主要语言。就连当时成书的新约圣经也是用希腊语写成。由于语言上的分歧,罗马帝国在五世纪分裂成为东、西两个帝国。罗马帝国自建立以来,一直对外扩张,是一个具有侵略性的古代超级大国。   2,罗马帝国的建立   罗马帝国诸行省后三头同盟瓦解后,屋大维、安东尼分掌罗马的东西部,双方矛盾日趋激烈。前31年9月,屋大维与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在希腊的亚克兴会战。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埃及女王认为安东尼获胜无望,将自己的军队撤回埃及,安东尼也一起到了埃及。屋大维随后入侵埃及,埃及女王和安东尼自杀,埃及也被罗马占领。   前27年,屋大维一面表示卸除一切大权,恢复共和制;一面又装作迫于元老院和公民的请求,接受与共和制度完全违背的绝对权力,成为元首、元帅、最高的代行执政官、终身执政官、终身保民官、大祭祀长、首席元老等,并获得了“奥古斯都”和“祖国之父”的称号。屋大维的这场精彩的演出宣布了罗马帝国的建立。   3,前期帝国时期   自屋大维在前27年建立元首制,罗马帝国进入前期帝国时期。屋大维在位期间,对外征战,将帝国版图扩大到了多瑙河以北。屋大维的统治为随后的百余年带来了很长一段时期的稳定局面,称之为罗马和平时期。   14年奥古斯都逝世,养子提比略继位,开创了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到克劳狄一世(41年~54年在位)时,对外发动战争,攻占了不列颠南部、日耳曼尼亚、叙利亚和非洲北部地区。到尼禄继位(54年-68年在位),由于他统治残暴,引起人民反抗,并导致了犹太战争。经过一些行省总督争夺皇位的内战,韦斯巴芗最后在69年建立了弗拉维王朝。   弗拉维王朝经过提图斯和图密善两位皇帝的统治,涅尔瓦于96年继位,开创了安东尼王朝,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五贤帝时代。这五位皇帝谦虚,爱戴臣民,这段时期也是自奥古斯都之后罗马帝国最强盛的时期。罗马帝国的基础设施,如:法律、道路交通、度量衡、货币制度都在这个年代得到统一,并通行全国。有文人将这个年代称?为“人类最幸福的年代”。   五贤帝时代权力交替方法非常平安。各个皇帝选择其承继人,然后收养他为义子,如此避免了权力交替前后的政治动乱。由于这些皇帝没有血缘关系,五贤帝时代不能算为一个朝代。以下为五贤帝时代的五位皇帝。   96年- 98年涅尔瓦 (Nerva)   98年-117年图拉真 (Trajan):在位时开拓疆土,在他死时帝国版图达到最大极限。东到美索不达米亚,南至北非撒哈拉沙漠,西起不列颠,北至喀尔巴阡山脉和黑海北岸,地中海成为了帝国的内海。   117年-138年勇帝哈德良 (Hadrian)健全了帝国的官僚机构   138年-161年安东尼比约 (Antoninus Pius):此时罗马帝国达到极盛。   161年-180年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 (Marcus Aurelius):此时帕提亚帝国屡犯边疆,北方蛮族也乘虚而入。帝国的实力开始出现颓势。   180年马可·奥勒留被杀,由亲生儿子康茂德 (Commodus)继位。181年康茂德被杀,安东尼王朝告终。   4,后期帝国时期   181年 - 284年间,随着叛乱事件增加,军队的力量不断增强,从而威胁到皇帝的施政。50年内有26位军人篡位,历史将这些篡位者称为“军人皇帝”,也称为三十僭主。这一时期也被称为3世纪危机时期。塞维鲁王朝(181年~205年)灭亡后,政局混乱,在西方形成了包括高卢、西班牙和不列颠在内的高卢帝国(259年~273年) ,在东方产生了地处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的帕尔米拉帝国(262年~272年)。奴隶和隶农起义遍及意大利和行省。   公元284年,戴克里先(284年-305年在位)取得了帝国政权,最终把这个混乱局面收拾过来。他把皇帝的权力、以及整个帝国一分为四,分别由两位正帝(奥古斯都)及两位副帝(凯撒)共同治理,使罗马帝国得到暂时的安定,称之为多米那特制(也叫四帝共治制)。当时除了他以外,他把另一个正帝的位置给了马克西米安,让他统治帝国的西部,而自己则成为东部的正帝。其中最高的统治者是戴克里先。这也被认为是罗马帝国分裂的渊源。另一方面,虽然他一人的成功,但对基督教的迫害失败,使他死后再次引来混乱。   306年他的儿子君士坦丁一世做皇帝,重新统一帝国,废除四帝共治制。虽然同样强力执行专制,但却选择和基督教势力妥协,并于西元313年公布米兰敕令,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与此同时,将国都迁往东部拜占庭,并改国都名为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337年,君士坦丁一世死后,争夺帝位的斗争重新开始。他的三个儿子和两个侄子分治帝国。   狄奥多西一世( 379年~395年在位)当政时一度恢复统一,但他死后,帝国分裂为两部分:西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和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西罗马帝国接连不断发生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北非的阿哥尼斯特运动动摇了帝国的政权。378年西哥特人大败罗马军队,410年攻占罗马城,418年在高卢西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国。汪达尔人于439年在北非建立汪达尔-阿兰王国。匈奴人452年侵入意大利,在高卢东南部,457年出现了勃艮第王国。476年9月,日耳曼人雇佣军长官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卢斯·奥古斯图卢斯,西罗马帝国灭亡。   东罗马帝国于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建筑行业中有突出贡献的古人

1.有巢氏——中国第一名建筑师与他的“原始屋”
 知识链接 人类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房屋
 议论一 “中国为什么没有金字塔”及木、石之争
2.姬旦、弥牟——中国第一对都城规划师与建造师搭档
 知识链接 西方第一位官方建筑师——伊姆霍特普
3.鲁班——中国民间匠师(建筑师)的总代表
 知识链接 西方建筑师始祖——代达罗斯
4.赢政、蒙恬——中央集权国家建筑文化的开创者
 知识链接 路易十四的“太阳王”宫殿
5.萧何、杨城延、刘彻——西汉建筑风格的奠基者
 知识链接 罗马帝国的公共建筑
 哈德良别墅
6.曹操、拓跋(元)宏、穆亮、李冲——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造)者
 知识链接 君土坦丁堡的规划与建设
7.綦母怀文,郭安兴——中国佛塔建造技术的先驱者
知识链接哈吉亚·索菲亚的建造
8.刘伶,陶渊明——魏晋文人对建筑的影响
知识链接自然主义思想
议论二 中国有没有文艺复兴?
9.字文恺——中国第一次“文艺复兴”的建筑师
知识链接伊斯兰的建筑文化——清真寺
10.阎立德、梁孝仁——唐代“豪劲”风格的兴起及其衰落
知识链接卡洛林王朝的基督教堂
11.王维、白居易——唐代文人以及民间匠师的建筑功绩
知识链接西方田园诗人与建筑
12.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北宋汴京
知识链接11世纪的威尼斯
13.王禹偁、苏轼、苏舜钦——北宋文人建筑师和民间匠师
知识链接建筑的“意境”
14.喻皓、李诫——宋代两位杰出的建筑理论家
知识链接西方的建筑理论家
15.辽代无名匠人存世的著名建筑
知识链接欧洲“罗马风”时期的“游牧”匠师
16.朱熹、张浩、贺承珍——新“三国”(南宋、金、西夏)建筑师的创造
知识链接哥特式建筑与职业建筑师的出现
17.刘秉忠、郭守敬,也黑迭儿一生态城市元大都的规划师和建筑师
知识链接 西方生态城市——尼德兰
18.阿尼哥、张留孙,阿老丁——元代,跨文化”建筑的缔造者
知识链接世界各地的塔(楼)功能
19.朱棣、蒯祥,吴中、阮安一明都城和宫殿的建造师
知识链接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表现
20.三罗喇嘛,班丹藏布,郭瑾——明代“御敕”宗教建筑的建造者
知识链接 中西宗教建筑的社会功能
21.卢溶,计成,张涟——明代民宅和私家园林的设计师
知识链接欧洲人的造园思想
议论三中国有没有第三、第四次文艺复兴?
23.梁九、雷发达(样式雷)——为清廷服务的职业建筑师
知识链接伦敦“玻璃宫”
23.李渔,戈裕良、姚承祖、黎巨川——清代的民间建筑师与园林师
知识链接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城市与住宅


古代罗马帝国最经典得十次战役有哪些

古代经典战争II2008-03-29 14:41古典决战之四:罗马惨败给波斯的卡莱之战

公元前53年,也就是凯撒入侵英伦三岛的同一年,罗马执政官克拉苏领兵四万入侵波斯帕提亚王国。此时克拉苏已经年过六十,正处於其一生事业的顶峰。他是罗马三位执政官之一,也是罗马最富有的人。虽然拥有无与伦比的权力,金钱,美女和豪宅,克拉苏仍然不能满足。故老相传波斯王富甲天下,宫中藏金不计其数,克拉苏早就对此垂涎欲滴,况且征服波斯还可以给他带来超过凯撒的显赫战功和无尽的荣耀。他并不太在意罗马元老院拒绝批准对波斯开战,因为在他心目中,波斯只不过是又一个即将被征服的蛮族,这场战争几个星期就能结束。他已经在考虑如何安排得胜回朝的庆典活动了。

克拉苏虽然是罗马共和国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对波斯的地理历史人文却一无所知,不过他也懒得去了解。克拉苏坚信在他的七个罗马军团面前,波斯将是不堪一击的,而征服波斯只不过是开始,他还要继续向印度进军,完成亚力山大征服世界的遗愿。克拉苏的狂妄倒也并不是全无道理,两百多年前,亚力山大就是率领四万希腊联军在高加麦拉(Gaugamela)一举击败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十万大军,从而征服波斯的。克拉苏相信自己的七个罗马军团要比亚力山大的马其顿军队强大得多,而波斯则已经没落了,眼前这个帕提亚王国和二百年前的波斯帝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帕提亚王国的确和过去的波斯帝国完全不同。亚力山大征服的波斯是农耕民族为主的古文明,而那时的波斯军队除了几件新奇的兵器以外(如战象和战车),基本的战法和希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高加麦拉之战是一场欧陆风格的会战,双方都以排列整齐的方阵迎敌。诚然,罗马军队代表那个时代步兵阵战的最高水准,任何民族和罗马人打堂堂之阵的会战,都不会有太多胜算。将波斯帝国取而代之的帕提亚人,却是地地道道的游牧民族,他们将向罗马人展示一种全新的战术理念 - 高度机动的轻骑兵战术,而将这种战术发扬光大的匈奴人和蒙古人多年以后成为整个欧洲的噩梦。克拉苏将为他的贪婪和狂妄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数万罗马将士将不得不为他陪葬。

1. 历史背景

帕提亚人是原先居住在里海东岸的游牧民族,可能因为受到异族的挤压而南迁到伊朗高原。帕提亚人没有文字,语言属于印欧波斯语族。在古波斯帝国兴盛时期,他们是帝国藩邦,一直为帝国军队提供优秀的弓箭手。亚力山大攻灭波斯帝国,使伊朗高原出现权力真空,于是帕提亚人乘机发展壮大。公元前250年,帕提亚部落首领阿萨斯(Arsaces)脱离希□塞吕西王国的控制,帕提亚建国。以后的二百年中,塞吕西王国逐渐衰落,帕提亚得以向西面扩张,占据了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和塞吕西亚等名城,于是和积极东扩的罗马帝国发生碰撞。

帕提亚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培育出了非常优秀的马种。帕提亚马不如欧洲马高大,但是强健有力,速度快,耐力好。帕提亚马从小就接受小步快跑的训练,跑起来又快又稳,所以帕提亚人策马疾驰时仍然能够非常准确地开弓射箭。希腊罗马人对帕提亚人映象最深的莫过于“帕提亚回马箭”(Parthian Shot),帕提亚人快速退却时可以在马上回身射箭,其准确程度丝毫不受影响。

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帕提亚人的弓箭和欧洲常用的弓箭做一个比较。欧洲的弓是一根直木棍做成,取材通常用弹性好的紫杉木或柳木。欧洲弓在不用的时候一般是不上弦的,以防止材料过度疲劳。中亚游牧民族使用的弓则是著名的组合反曲弓(Composite Recurve Bow),弓的材质包括榆木,牛角和牛筋等等,用鱼胶紧密粘合,做成的弓是弯的,从弓背到两端弧度渐缓,最后再将弓反向弯曲装上弓弦,是为反曲弓。反曲弓的形状和欧洲弓截然不同。欧洲弓呈一个完整的弧形,而反曲弓有两个弧形,在中央握把处内凹,整个弓的形状宛如双峰骆驼背部的轮廓。这种弓异常强劲,射程可达300米,在50米的距离内能够射穿鳞片甲,欧洲弓箭无论在射程还是穿透力上都望尘莫及。

帕提亚军队的军种和战术都是建立在弓马娴熟的优势之上。帕提亚军队全部是骑兵,而且绝大多数是轻骑兵。轻骑兵的主要武器自然是弓箭,其次是一柄长刀。他们只著轻便的革胄,以保证其高度的机动性。轻骑兵采用游击战术,通常不和敌人短兵相接,而是保持一定距离以飞蝗般的箭雨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除了轻骑兵之外,帕提亚和其他的中亚民族一样,还有数量不多的一支精英部队,称为“铁甲骑兵”(Cataphract)。铁甲骑兵全身披甲,其中头盔和胸甲为整块精钢打造,其它部位是鳞片甲或锁子甲,一个造型凶恶的金属面具将脸部遮掩,坐骑的铠甲多为青铜质地的鳞片甲,覆盖全身,长及马膝。罗马人生动地称这种骑兵为“火炉人”(Clibanarius),因为身披重甲的他们在沙漠地区烈日的烘烤下不得不忍受可怕的高温。铁甲骑兵的主要兵器是一支长矛,有三米半长;辅助兵器有长剑,铁锤或狼牙棒等等。铁甲骑兵并不打头阵,而且等待敌人被轻骑兵大大削弱,队形散乱的时候,排成密集队形冲击敌阵。虽然冲击速度并不是很快,但威力惊人,可谓当者披靡。

现在再来看看罗马军队的组织和战术。这个时期的罗马军团的基本组织单位是百人队(Century),人数为一百一十人,基本相当于今天的连级单位。一个罗马军团包括十个营(Cohort),共五十五个连。第一营是主力营,执掌军团的鹰符,由十个连组成,其他的营都只有五个连。这样一个罗马军团共有步兵六千一百人。罗马士兵的标准装备是青铜或铁制头盔,只有躯干部分著铁甲或革胄,以保证活动自如;武器包括一面长方形木制盾牌,表面蒙一层牛皮,高一米二,宽七十公分;三支标枪,其中一支是重型标枪(Pilum),长约两米;最后是一支长五十公分的短剑(Gladius)。罗马军队通常是一个连组成一个方阵,有八行纵深,行列之间保持一米的距离,行与行之间错开站位。实战的时候,罗马士兵组成方阵逼近敌阵,到二十米的距离上开始投掷标枪。罗马人的重型标枪虽然射程只有十几米,但威力巨大,能够穿透任何盾牌和盔甲。标枪投出去后,罗马士兵就拔出短剑冲向敌阵,和敌人近身格斗。罗马士兵格斗动作简练有效,通常是左手挽盾抵住敌人,然后右手持短剑从盾牌下面猛刺敌人的腹部,这比挥剑砍杀致命得多。

罗马军团每个营配属骑兵一队,主力营骑兵为一百三十二人,其他的营为六十六人。这样一个罗马军团共有骑兵七百余人。罗马骑兵只著轻便的锁甲,武器是一面盾牌,一支标枪,和一柄长剑。罗马骑兵多数是从高卢或日尔曼招募,他们的坐骑基本上是身高腿长的北非或西班牙种。罗马骑兵需要接受步兵训练,因而他们落马以后仍然能够有效地战斗。罗马军队不是很重视弓箭的作用,军中的弓箭手往往都是从战区当地招募的仆从部队,数量也不多。

罗马军队在和欧洲的游牧民族作战时,发展出一种“龟阵”(Testudo)。当罗马军队遇到游牧民族大量弓箭的袭击时,会收拢队形,首排士兵以蹲踞姿势将盾牌拄地,第二排士兵将他们的盾牌置于前排盾牌之上,第三排以后的士兵将盾牌举过头顶,如同瓦片一样相迭,这样就组成一个密不透风的盾牌阵。大概因为盾牌片片相迭,远远望去酷似鱼鳞,中国的汉书称之为“夹门鱼鳞阵”。罗马士兵训练有素,能够迅速组成任何规模的龟阵。

2. 碧血黄沙

罗马帝国同波斯接壤的东部边疆,是地中海沿岸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这里狭窄的沿海平原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紧贴着沿海平原的是一组南北向的山系,其中的黎巴嫩山脉高达两千五百米。翻过群山,就来到了两河领域的上游,这里的地貌是平坦的戈壁荒漠,只有少数绿洲点缀其中。渡过幼发拉底河再向东跋涉五十公里,就到了有一千年历史的卡莱古城(Carrhae)。

克拉苏在叙利亚过冬的时候,罗马的盟友亚美尼亚国王阿塔巴祖(Artabazus)前来拜见。阿塔巴祖表示愿意亲率一万铁甲骑兵助战,同时建议克拉苏北上绕道亚美尼亚,从那里南下进军帕提亚的首都特西封(Ctesiphone在今天的巴格达附近)。这个行军路线经过的都是山地,可以限制帕提亚骑兵的活动能力。可惜傲慢的克拉苏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他不愿绕路,执意穿越两河领域上游的戈壁沙漠,这个决定最终葬送了他的罗马军团。

波斯帕提亚国王奥罗德(Orodes)得知克拉苏将要入侵,立刻召集一支大军。然后他兵分两路,自己亲率一路北上攻击亚美尼亚,阻止阿塔巴祖驰援克拉苏,另一路由帕提亚贵族苏莱纳(Surena)指挥,迎击克拉苏大军。苏莱纳是波斯百年不遇的优秀将领,此时年仅三十岁。据希腊史学家普拉塔克(Plutarch)的记载,苏莱纳身材伟岸,相貌俊美,衣著华丽,举止优雅。他出身波斯名门世家,又战功累累,不到三十岁就成为波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据说他外出旅行时,随行一千匹骆驼驮他的行李,二百辆马车装他的妃嫔,一千铁甲骑兵护卫,加上幕僚和仆人能有上万人的排场。因为早已料到和罗马必有一战,苏莱纳仔细研究过罗马军队的战法,从而非常有针对性地训练了他的军队,让他们知道何时该进,何时该退,何时集结,以及何时分散。

此时正值盛夏,克拉苏大军渡过幼发拉底河,进入广袤的戈壁荒漠已经有好几天了。苏莱纳一直在假装逃跑,引诱克拉苏催促他的军团紧紧追赶,罗马士兵因为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下长时间急行军而疲惫不堪。终于有一天,罗马的侦察骑兵向克拉苏报告有大批波斯军队出现,克拉苏立刻命令展开战斗队形。他本打算按惯例将七个军团一字排开,骑兵摆在两翼,以防止波斯人迂回他的阵线。但很快克拉苏就发现波斯骑兵从四面八方涌现,而且根本看不出有什么阵形。于是他重新部署,将四万大军组成一个庞大的正方形龟阵,每一侧的防线由十二个营的重装步兵组成,中间是轻装步兵,骑兵和辎重。

波斯军队惯用战鼓来鼓舞士气。苏莱纳发出开战的信号以后,几千面战鼓同时擂响,如雷鸣一般震摄心魂,从未经历过这种场面的罗马士兵个个面露惧色。波斯铁甲骑兵先试探性的冲击罗马人的防线,发现罗马人的龟阵相当厚实,于是马上退却。克拉苏命令罗马的骑兵和轻装步兵追击,但他们没走出去多远就被一阵乱箭射了回来。数以万计的波斯轻骑兵这时将罗马人的大方阵团团围住,然后密集的箭雨就开始倾泻在罗马人的防线上。

波斯的轻骑兵小心翼翼地和罗马人的防线保持三五十米的距离,他们飞快的放箭,根本不瞄准,而且努力将箭以最大的力量射出。罗马士兵很快领教了波斯弓箭的威力 - 他们的木制盾牌根本挡不住波斯人的组合弓在如此近距离发射的利箭。很多箭穿透了盾牌,将罗马士兵挽盾的手钉在盾牌上。克拉苏注意到波斯人射箭的速度,以为不用多久他们的箭就会用尽。但他很快发现在远处有数千匹骆驼满载弓箭等候,使波斯轻骑兵立刻能够得到补充。

克拉苏明白胜负已定,现在是撤退的时候了。为了保证行军速度,他不得不下令将不能走动的伤员五千多人遗弃。本来罗马人打算趁夜悄悄离去,但是伤员们得知被抛弃,顿时哭喊,怒骂,哀求声大作,让撤退的罗马人胆战心惊,几乎是一步三回头,生怕波斯人追上来。所幸波斯人不习惯夜战,没有追赶,这样罗马人安全撤到卡莱城。

天亮以后,波斯人来到罗马军队的营地,将留下的五千伤员全部杀掉。这时有谣言传来,说克拉苏在轻骑护送下,已经逃回叙利亚,卡莱城里只有他的几个将领和余下的步兵。苏莱纳担心自己最大的猎物跑掉,立刻派人赶到卡莱城,要求面见克拉苏,诈称苏莱纳有意和谈,要求约定时间和地点。克拉苏不知是计,亲自接见了他们。这几个人立刻回报苏莱纳,告诉他克拉苏仍然在卡莱城。苏莱纳马上领军赶来,将卡莱城围得水泄不通。缺水少粮的罗马人不得不强行突围,结果克拉苏在突围中被杀,他的四万大军只有不到一万人安全回到叙利亚。

卡莱之战是苏莱纳军事生涯的顶峰。本来帕提亚国王欧罗德率主力进攻亚美尼亚,只留给苏莱纳不到两万的兵力。欧罗德要求苏莱纳尽可能拖住克拉苏,等他解决亚美尼亚以后,再来支援苏莱纳与克拉苏决战。没想到苏莱纳就用这两万人将克拉苏的四万大军歼灭。所谓功高盖主,已经成为传奇人物的苏莱纳遭到欧罗德嫉恨,卡莱之战过后不久就被处死。

卡莱一战后,波斯威名远扬,成了罗马帝国的克星。但波斯军队的弱点也很明显,他们的技术力量薄弱,没有攻坚能力,骑兵到了山地就难以发挥作用。因此罗马和波斯在两河领域形成均势。同波斯人的战争使罗马人意识到自己的弱点,以后的一百多年中,罗马军队大幅度增加弓箭手,大型机弩和投石器等等远程火力,铁甲骑兵也渐渐出现在罗马军中。

奥古斯塔成为罗马皇帝以后,朝野上下一致要求和波斯开战以雪卡莱之耻。奥古斯塔是罗马帝国首屈一指的英明君主,他非常清楚罗马军队的优劣,明白和波斯开战胜算太小。于是奥古斯塔顶住了个方面的压力,坚持通过外交斡旋,终于使罗马战俘获得释放,罗马军团被缴获的鹰符得以归还,这时卡莱之战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

3. 罗马孤军

克拉苏大军在卡莱覆灭以后,故事并没有结束。根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校尉陈汤在征伐北匈奴郅支城时(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遇到了一支奇怪的部队,以步兵百余人为单位组成夹门鱼鳞阵–即盾牌方阵,他们住在城外一座由原木筑成的营垒中,“汉书–陈汤传”将这些人称为“骊靬人”。陈汤收降骊靬人带回中国,汉元帝下诏“初设骊靬县,取国名为县”,安置在番和县南(今永昌县)的照面山下,四年后,骊靬城堡出现在西汉版图上。从此“骊靬县”这个地名在中国历史上频频出现。《晋书-张祚传》记述了公元31年“前凉张祚遣将伐骊靬或于南山(即照面山),大败而返”的史实。《隋书》改“骊靬”为“力乾”,“开皇中,并力乾入番和(县)”。唐代骊靬人的三次起义均见诸史册。清代《后汉书补注》称,骊靬县“本以骊靬降人置”。

英国汉学家德效骞教授看到这段历史,立刻想到克拉苏在波斯败亡的大军,认为“汉书–陈汤传”记载的这支奇怪的军队,就是当年克拉苏的残军,逃遁至中亚,被北匈奴郅支单于收留,成为匈奴的一支雇佣军。根据这一联想,他在1947年撰写了《古代中国之骊靬城》一文,明确提出: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骊靬”,后又改称“大秦”,《后汉书-大秦》即以“大秦国一名黎鞬”起首。“骊靬县”就是汉朝政府安置罗马孤军的地方。

前一段时间坊间有人撰文,称三国时代西凉豪强马超的军队善使标枪,显然是受了罗马军队的影响。永昌县在西凉境内,如果我们可以确定“骊靬人”就是罗马人的话,马超军学习一些罗马军队的优点也是理所当然,毕竟罗马军队代表那个时代军事艺术的一个顶峰。可叹的是那些生长在亚平宁半岛的罗马子弟,不得不终老异国他乡,再也无缘回到故土,见到那熟悉的葡萄园、橄榄树,和意大利姑娘甜美的笑容。骊靬人刻骨铭心的乡愁,大概只有于右任临终所作的“望大陆歌”能够抒发明了。

古典决战之五:罗马抗击匈奴的沙隆之战

在法国东北部的香槟平原上,座落着法国小城沙隆(Chalons)。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地势略有起伏,马恩河蜿蜒流过,两岸长满高大的白杨树。沙隆城外五英里的马恩河边,一个小山包突然隆起,周围依稀可见人工开凿的堑壕。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里是古战场,千百年前有一支军队曾经在这里掘壕据守,做最后的抗争。如果有当地人路过,他会告诉你这个山包名叫“阿提拉营地”。

公元451年9月20日,就在这块平原上,爆发了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会战一方是日落西山的罗马帝国,而另一方是号称“上帝之鞭”的阿提拉领导的匈奴帝国。双方在这次会战中总共投入超过一百万的兵力,会战虽然只持续了一天,但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有十六万人在这一天的战斗中丧生。会战以后匈奴军队败退到这个小山包附近据守,而阿提拉用木制马鞍堆起一座小山,将他所有的金银珠宝和妃嫔置于其上,他自己端坐在中间,打算一旦罗马军队攻破他的营垒,就引火自焚。

领导罗马帝国联军击败匈奴王阿提拉的人,是罗马的末代名将,被称为“最后的罗马人”的埃裘斯(Flavius Aetius)。公元五世纪的上半叶,罗马帝国已经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而帝国的版图也已是千疮百孔,无数的日尔曼蛮族部落在罗马各省份建立了独立王国。埃裘斯虽然无力阻止象海潮一般的蛮族入侵,但他利用他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华同蛮族部落周旋,才使摇摇欲坠的罗马帝国不至于倾覆。公元451年,埃裘斯联合西哥特人,在沙隆之战中击败了入侵的匈奴大军,并把阿提拉围困在马恩河边的营地里。面对垂死挣扎的阿提拉,埃裘斯突然犹豫起来,迟迟没有对负隅顽抗的匈奴人发动最后一击。

1. 历史背景

公元前376年,居住在多瑙河以北的成千上万的日尔曼人突然涌到罗马帝国的边境,要求得到庇护。他们携妇将雏,惊恐万状,仿佛后面追来了洪水猛兽。把这些强悍的蛮族赶得四处逃窜的“洪水猛兽”,就是匈奴。

匈奴起源于蒙古高原,是文明程度很低的游牧民族。他们在公元一世纪中叶被中国的东汉帝国屡次击败,又受到蒙古高原新兴的鲜卑民族的挤压,不得不向西迁移。这以后匈奴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了三百年,直到公元四世纪。这个时候的欧洲历史文献里开始提及一个非常丑陋和野蛮的民族,不知什么时候来到里海北岸的顿河草原游牧。

罗马史学家马塞林(Ammianus Marcellinus)对他所知道的匈奴人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匈奴人比欧洲所有的蛮族还要野蛮很多。他们天生丑怪,四肢粗短,躯干壮硕,大脑袋,罗圈腿,整个身体的线条就好象是上帝用斧头在一块老树根上随便砍出来的一样。他们吃半生不熟的兽肉,或者是地里挖出来的草根,从来不用调料;穿粗糙的亚麻布衣服,或者是鼠皮袍子,一件衣服上身以后就再也不洗不换,直到破烂不堪。他们在马背上生长,可以几天几夜不下马。打仗的时候,他们很少排成整齐的队形,时而分散,时而聚集,来去如风,往往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就已经冲到眼前,而杀戮劫掠一番后又迅速离去。他们是非常可怕的敌人,在远处他们飞快地射箭,来到近前他们用剑与敌格斗,舍身忘死骁勇无比,当敌人拚命招架时他们会突然甩出绳套,将敌人缚倒在地,动弹不得。”

公元375年,匈奴人开始大规模扩张,他们向西攻灭阿兰人和东哥特人在多瑙河沿岸所建立的国家,向南攻克亚美尼亚,一直打到波斯和叙利亚。匈奴人以凶残闻名于世,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掳掠,走后往往留下一片废墟,一地白骨。公元440年,匈奴攻灭多瑙河南岸富庶的耐苏城(Naissus),他们烧杀得如此彻底,以至于几年后罗马的使者路过此地,不得不在城外宿营,这时河边仍然能见到累累白骨,而城里尸臭冲天,让人无法靠近。

进占匈牙利草原以后,匈奴人停了下来。此时的匈奴仍然是由各部落组成的松散联盟,部落首领之间的争执拖住了他们前进的脚步。但是这个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公元433年,阿提拉成为匈奴各部落的领袖,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根据一个哥特史学家记载,阿提拉具有一个典型匈奴人的外形,他肩膀宽阔,躯干壮硕,一颗硕大的头颅,面色黝黑,胡须稀疏粗硬,鼻子扁平,深陷的眼窝里是一双鹰隼一般的小眼睛。他喜欢以犀利的目光在众人脸上来回扫视,让人不寒而栗。阿提拉和那些简单粗暴的蛮族首领完全不同,他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政治家和战略家。阿提拉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冷静的头脑,从来不感情用事。虽然在连年的征战中表现出优秀的军事才能,阿提拉更愿意利用政治手腕达到他的目的。

3. 沙隆血战

接到阿提拉的战争动员令以后,从伏尔加河到多瑙河的匈奴部落和蛮族藩邦尽皆响应,派兵向莱茵河畔集结。等到阿提拉率领大军渡过莱茵河时,匈奴联军已经达到七十万之众,其中绝大多数是蛮族军队。大军所到之处,高卢名城一个接一个地陷落,惨遭屠戮和焚毁。阿提拉攻陷法兰克城市梅茨(Metz)以后,兵分两路,一路沿塞纳河向西进军,而阿提拉自率一路南下,兵锋直指名城奥尔良(Orleans)。

阿提拉大军对高卢北部的蹂躏震惊了西罗马帝国的所有蛮族,大家都意识到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对抗匈奴的。埃裘斯抓住这个同仇敌忾的良机,四处奔走,施展他高超的政治才能建立一个抗击匈奴的统一战线。高卢和西班牙各地的日尔曼蛮族,甚至不列颠的凯尔特部落都派兵来援;和埃裘斯打了二十年仗的宿敌-西哥特王特奥多里克(Theodoric)也亲自领兵前来助战。当阿提拉顿兵奥尔良城下的时候,埃裘斯的罗马联军日益壮大,最后达到五十余万人,终于有能力和匈奴人决战。

阿提拉得知罗马联军逼近奥尔良城以后,立刻撤围北去,同时命令在高卢各地劫掠的匈奴部队向香槟平原集结。埃裘斯率领大军尾随而来,两军终于在马恩河畔的沙隆附近相遇,各自摆开决战的阵势。罗马联军方面,由埃裘斯亲率罗马军团组成左翼,西哥特军队在右翼,而中央是阿兰人和其他蛮族。埃裘斯这样部署相当冒险,因为他把罗马联军最弱的部分放在中间,非常容易被匈奴军队从中心突破,将罗马阵线拦腰斩断;从另一方面讲,中心突破的匈奴部队也有被罗马从两翼包抄的危险,搞得不好会重蹈罗马人在坎尼的覆辙。埃裘斯面对他的老朋友阿提拉,走出一步险棋。阿提拉针锋相对,亲率匈奴精骑居中,把东哥特人放在左翼去面对他们的同胞,而其他各蛮族军队组成右翼。

这个时候的罗马军队和凯撒时代相比已经面目全非。罗马军团的编制到此时已经缩小为一千多人。步兵的装备也有变化,全金属表皮的盾牌取代了木制盾牌,防护性虽然增强,但重量也大增,非常不利于步兵冲锋。罗马步兵从前惯用的重型标枪被一种超轻型标枪替代,这种标枪虽然穿透力远逊,但射程可达五十米。罗马军队此时的战术已经变得非常保守,一般都是组成盾牌阵等敌人来攻。与罗马军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哥特军队,以大量的重装骑兵为核心,战斗时由铁骑冲击敌阵,步兵随后掩杀,已经体现出后古典时代战争的特点。

会战终于打响,匈奴联军首先发动进攻,在遮天蔽日的箭雨掩护下,匈奴精骑风驰电掣一般冲向罗马联军的中央,由各蛮族的乌合之众组成的中央阵线抵挡不住,被匈奴骑兵以楔形深深插了进去。这时匈奴骑兵开始向左旋转,包抄西哥特军队。阿提拉对战局洞若观火,他知道罗马军团早已今不如昔,只有西哥特人尚能一战,如果能将其歼灭,就胜券在握。这时匈奴联军的两翼也开始一起压上来,会战到此已经变为一场混战,而罗马联军形势危急。

阿提拉没有看错,西哥特人最终力挽狂澜,为罗马帝国赢得了这场会战的胜利。年过六十的西哥特王特奥多里克亲率铁甲骑兵反击,结果中箭落马,被紧跟其后的西哥特铁骑践踏而死。失去首领的西哥特人只出现了片刻的慌乱,在王子托里斯蒙(Torismond)的指挥下迅速恢复了秩序。西哥特骑兵凌厉的反击将匈奴人压了回去,而慌不择路的匈奴骑兵迎头撞上了左翼罗马军团的盾牌防线,纷纷倒在罗马标枪的攒射之下。这时匈奴左翼的东哥特人也抵挡不住西哥特铁骑的冲击,率先败逃,沙隆会战到此才分出胜负。

阿提拉率领匈奴残军撤回马恩河畔的营地,用匈奴人的大蓬车首尾相连,弓箭手密布其间,组成一道相当坚固的防线。入夜以后,战场上依然一片混乱。托里斯蒙率部追击时在黑暗中与他的大部队走散,结果误入匈奴人的营地,要不是他的随从拼死搭救,托里斯蒙几乎就去见了他的父王。埃裘斯也和他的罗马军团失散,不得不在西哥特人的大营里过夜。直到天亮时分,罗马阵营才意识到他们居然击败了匈奴王阿提拉。

阿提拉此时如同一只受伤的猛虎,虽然缩在营垒里负隅顽抗,依然斗志不减。匈奴人的战鼓不分昼夜地响彻云霄,而托里斯蒙率西哥特骑兵几次攻击都被乱箭射了回来。在罗马阵营的联席军事会议上,大家七嘴八舌,有的主张强攻,有的主张围困,但埃裘斯却另有计较。他奉劝托里斯蒙立刻回国坐稳王位再说,以免夜长梦多。埃裘斯一语惊醒梦中人,托里斯蒙马上率军赶了回去。罗马阵营走了西哥特人,顿时显得势单力薄,众人的心气也没那么高了。这样拖了几天以后,罗马联军遂撤围而去。

埃裘斯在这个关键时刻放了阿提拉一马,使得后世史学家一直困惑不解。埃裘斯有超出常人的政治眼光,他这个决定其实大有道理。埃裘斯一直认为西罗马帝国的心腹大患不是匈奴,而是高卢蛮族。保留匈奴这个外患可以让西哥特人为首的蛮族有所忌惮,不得不和罗马帝国继续合作。阿提拉一死,匈奴帝国势必崩溃,而高卢蛮族们肯定要掉转矛头来对付罗马帝国。况且这场会战几乎是西哥特人独力赢下来的,如果再让阿提拉死在他们手里,西哥特人势必威名远扬,以后会更加难以控制。撇开政治上的因素,埃裘斯恐怕也不想将他多年的好友阿提拉置于死地,他还是希望阿提拉能接受教训,恢复过去和平共处的局面。


上一篇:力帆

下一篇: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