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

时间:2024-03-07 15:19:57编辑:分享君

什么是"意象"?

一、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拓展资料:1、举例说明:单纯的概念不好理解,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以柳树为例:他的意象是惜别,留恋,祝愿。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2、意象与意境的区别: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是什么意思

所谓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它既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物象进入诗人的构思,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用语言表情达意,意象常常作为语言与情感之间的中介。它可以使思想感情形象化,营造某种氛围,创造联想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通过筛选、分析诗中所用意象及诗中某些特定意象,自然会有助于我们解读诗歌。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 因此意象不仅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的、触觉的、心理的幻象。 扩展资料:意象的作用1、所要表达的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 2、有空白留意增加了诗的张力性。 3、避免与当时的政治发生冲突。 4、确立篇意。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和怎么写,梳理好思路,以至不会东一笔西一笔乱写(每个小节里还可以有小的意象加细内容,让读者更感觉身临其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意象

境界的力量是什么意思

境界和信阳有什么关系?你直接搜境界的力量,无相斋主人有一篇叫境界的力量的新浪博客,你可以做参考。原文如下:境界,是一个人在精神方面的高度,反映着生命的品质和价值。当今社会五光十色,思想多元,一些人或唯物质利益马首是瞻,或把实用主义奉为圭臬,或以及时行乐为人生指南,在他们眼里,“境界”要么百无一用,要么遥不可及。然而,无视也好,逃避也罢,“境界”始终是我们人生中难以绕过去的问题。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界,而 境界往往像一只无形的手,影响了甚至左右了rnz(^b人生的结局。“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说的就是境界的力量。哲学家 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学者张世英先生把人的生活境界分为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境界不同,领略的人生风光、享受的精神愉悦是有差异的。要想获得有意义的精彩人生,就要不断提升境界。超越自我提升境界。现代社会色彩斑斓,最易撩拨的就是人的心理。看到N他人暴富,艳羡不已;看到别人出名,心生嫉妒;看到身边人当官,心理失衡。诸如此类,彰显的是一种低境界。提升境界,必须走出自我、超越自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找对了参照点,就可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正反、得失、成败,清醒地把持住自己;找对了支撑点,就能理性地对待人生的荣辱、进退、取舍,在进取中成就和完善自己。专注事业提升境界。“功贵其久,业贵其专。”人生境界的提升,最需要的是专注。专注于学习,才能学有所得;执着于事业,才会业有所成。一些人之所以行为@e(庸俗、层次不高,是因为心态浮躁、缺少静心、不够专注。“才须学也,学须静也”,专注给人激情、给人定力,让普通走向伟大,让平凡成就卓越。 升华心态提升境界。有这样一则故事:三个工人在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忙什么,第一个说:“我在砌墙”,第二个说:“我在建一幢大楼”,第三个回答:“我在建一座城市”。多年以后,第一个工人仍是工人,第二个工人成为工程师,第三个工人成为城市管理者。同一种工作,因为从事者的心态不同,结果迥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仅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由良好心态、较高境界决定的。严格自律提升境界。现代社会,诱惑增多,潜规则盛行,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保持n操守和原则实属不易。一个人走上歧途,很大程度上由于自律不够。“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y沉沦。”自律,贵在一个“慎”字。慎独,每三省吾身,真正摒弃不健康思想和杂念,做一个纯粹的人。慎始,把好“第一次”关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慎终,做到精!神支柱不倒,防止晚节不保。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无境界则流于低俗。“人禀有了境界,才能获得精E神上的真自由、解放,才能使自身摆脱世俗的束缚,进入永恒和无限的意义体味之中”。这个意义上说,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追求和修炼境界的过程,也是生命不断自我完善和自由发展的过程。


意象是什么?意象都有哪些?能否举几个例子?

有两种说法:
1.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出自 葛宇虹)
2.
意象是现代文学批评中最常见、也最含糊的术语。它指的范围包括从读诗者所能经历的心象一直到构成这首诗的各种成分的总和。这种使用范围的一个例子是刘易期在他的《诗的意象》中阐述的意象:“就是一幅以词语表现的画;一首诗可能本身就是由多种意象组成的意象。”意象一词,就所有这些意义而言,使诗歌具体而不抽象,最常见的有三种用法:
一、意象指诗歌或其它文学作品所涉及到的一切感觉物体和品质,不管这些物体和品质是通过描写、引喻,还是明喻和暗喻中的类比媒介所表达的。从这一广义的意象来说,英国诗人华滋华斯的《她住在人迹罕至的道路间》里的意象既包括该诗所涉及到的字面上的物体(“道路”、“少女”、“坟墓”),也包括第二节诗中的暗喻“紫罗兰”、“石头”和明喻“星星”、“天空”。“意象”这一术语不该被看作含有对所指物体的一种视觉的重视;一些读者体验到一些视觉意象,一些却没有。在那些体验到的人中,心像的清晰度和具体细节相差很大。意象还包括听觉、视觉、触觉、温觉(热和冷)、嗅觉、味觉、感觉等特征。
 二、从较小的范围来说,意象只明天对视觉物体和景象的描写,尤其当这描写比较生动和细致时,就更为明显。
 三、意象当今最常见的用法是指比喻语言,尤其是暗喻和明喻的媒介物。它强调意象是诗歌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理解诗意,诗的结构和效果的较重要线索。
——摘自《散文诗》2005年第4期


上一篇:博汇纸业

下一篇: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