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巨埋儿故事概述
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扩展资料:评价: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与《后记》中的评论: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老莱娱亲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姿态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自己跌了一跤,为了不让二老担心,于是他模仿小孩子啼哭的“呜呜”声,二老大笑。2、郭巨埋儿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4、亲自给父母做饭;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9、教父母学会上网;10、经常为父母拍照;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12、打开父母的心结;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郭巨埋儿的故事概括是什么?
郭巨埋儿的概括:郭巨家里贫穷,为了养活母亲,想狠心埋掉己的孩子,结果感动上天赐给他一坛黄金。主要出自《二十四孝》,二十四孝的其他故事还有,拾葚异器、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等。感悟分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讽刺了扭曲伦纪的行为被当成榜样顶礼膜拜,是在诱导人们向错误的方向发展,会导致不正之风。讽刺了愚孝,老莱娱亲把肉麻当有趣;鲁迅认为老莱子一把年纪了还扮小孩,其实是一种欺骗行为。欺骗就是不好的。郭巨埋儿以鲁迅原话来说,是以不情为伦纪。这两种扭曲伦纪的行为被当成榜样顶礼膜拜是在诱导人们向错误的方向发展,会导致不正之风。
郭巨埋儿的故事概括
荒诞么?价值观这就崩塌了?不知道提问题的人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和思想来看待郭巨。一个现代人,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郭巨的言行,认为他是荒诞的、认为他的价值观与自己不同?这真是“一门正经”的搞笑。如果反过来看现代社会,与我们同处于一个时代的人,同样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他们的价值观就与我们是相同的么?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思想存在问题,反过来说别人的思想和行为出现了问题,到底是谁错了?到底是谁的三观有问题?郭巨埋儿是个典故,是我国传统民间经典故事之一,此故事发生在东晋时代,像《搜神记》《太平广记》《二十四孝》等古代典籍中均有记载。原文如下: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翻译过来就是,晋代郭巨家中贫寒,有一个儿子才三岁,其母亲为了抚养孩子,每日都减少自己的吃食,为了让自己的孙子吃饱,而郭巨发现这事以后,就跟自己的妻子说,贫困让母亲吃不饱饭,咱们的孩子又分走了母亲的食物,不如把孩子埋了吧,孩子可以再生,但母亲只有一个。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妻子也不敢忤逆丈夫的决策,于是就挖了个坑,打算埋掉自己的儿子,但这个坑刚挖到三尺多,突然挖到一个釜,是一个跟现代用的锅类似的东西,上面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俩得到黄金以后,回家孝顺父母,而且自己的孩子也不用被埋了,而郭巨也因此过上了好日子,且孝顺的美名满天下。咱们先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件事,郭巨是晋代隆虑人,也就是现代的河南省林州市人,他的言行有很多让现代人接受不了、也无法理解的地方,比如“埋儿子供养母亲”,供养母亲是没错的,但活埋儿子这说不过去;第二个是男尊女卑,妻子不敢忤逆郭巨,这要是现代,妻子不把郭巨脸挠烂,离婚都是轻的;第三个是挖到釜的事情,根据现代的法律规定,地里埋的可是国家的,郭巨两口子要是在现代,敢把那些东西据为己有,估计都能够判死刑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釜是啥,釜虽然是古代的锅,但埋在地下那可是文物,而且这个釜在古代也不是随便用的,很可能是一种“祭器”,而且上面还有“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的文字,一个字按照一年计算,都够判郭巨14年了,试问郭巨还有机会孝顺母亲么?估计两口子都得坐牢,最后扔下年迈老母亲和3岁儿子。但咱们如果回到郭巨那个年代,晋朝是三国时代结束后出现的朝代,那个朝代是男尊女卑,虽然不是独尊儒教,但忠孝义这一套却完全的继承下来了,这从名著《三国演义》就可以看得出来。所以,对于郭巨来说,孝顺要比抚养儿子长大更重要,毕竟郭巨受到当时的文化熏陶,有了埋儿养母的想法,这也是正常的,可能现代人无法理解郭巨的行为,但如果放在那个朝代,有这种想法真的很正常。而且郭巨的分析也有些道理,如果不谈现代法律、不谈道德,只谈对错的话,郭巨的做法是对的。当时郭巨认为侍奉母亲是对的,养孩子会导致母亲的生活质量下降,这才想要把孩子埋了,而且郭巨跟妻子说的那番话,以当时郭巨和妻子的思想来分析,也是有些道理的,“儿子的确可以再生,但母亲却只有一个”。最重要的是这个故事还被收录进了《二十四孝》,这本身说的就是一个孝顺的故事,试问郭巨的言行有错?价值观不对?以现代人的思想,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上,去分析晋朝郭巨的言行,然后说郭巨的价值观有问题,试问到底是谁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呢?以现代人的眼光分析“郭巨埋儿”,这本身就是错误的,故事中有很多事情在现代都是无法做到的,比如埋儿子、挖到一个锅,然后据为己有,这几件事中的任意一件都够郭巨两口子吃牢饭了,但放在晋朝那个年代,还比较封建迷信的年月,就凭锅上那几个大字,郭巨这一辈子都不愁吃穿了,不会真的相信郭巨挖到一个锅,然后锅上面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几个大字吧?而且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要孝顺,而不是要让各位像郭巨那样做,死读书、读死书还了得?
什么是“郭巨埋儿”啊???
内邱县志》有记载,郭巨东汉人,原籍河南林县,因"家贫岁凶",讨饭流落到内邱县金提镇(即现在的金店村),给人帮佣度日,生活十分艰难。郭巨有一老母和一个不满三岁孩子。老母疼爱孙子,有饭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孙子。郭巨对妻子说:"本来能让母亲吃上饭就已很困难,再有儿子分享她的饭食,老人家恐怕就会饿死了。"夫妻为孝敬老人,忍痛抱着孩子来到野外,准备埋掉儿子。谁知挖坑挖到三尺多深,竟挖出一个罐子,里面盛满了黄金。郭巨高兴地抱着孩子和一罐金子回了家,从此一家人再不为衣食发愁。而且郭巨的孝名也传遍了天下。当时,郭巨为感念天恩,曾在挖出金子的地方修建了座"慈仁寺"。后人又在此建了一座"郭巨塔",以示纪念。
晋朝干宝所著《搜神记》也记载了这个故事,内容与《内邱县志》大致相同,只是在郭巨的家庭上有不同之处。《搜神记》中说:"巨史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两千万,三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公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举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黄金一釜。"从这里可以看出,郭巨家原来并非穷到要饭的地步,只是因为兄弟分家,他才贫穷下来。而且,他的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
另外,民间流传郭巨是"响马"出身,在河北一带发了大财,因怕乡亲们知道自己骤然变富引起祸端,就把一些金子埋到了内邱金提镇。后来,他回到老家河南,借口日子艰难又流落内邱,演出了一场埋儿得金的戏,不仅家道富足起来,而且他也因孝道一举成名。这样的传说之所以被某些记载所舍弃,显然是封建文人认为一个大孝子做过强盗,不大雅观,为了"磨砺风俗,维持教化",才大肆宣扬了郭巨埋儿天赐黄金的故事,并树之为忠孝的典型。
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谈到郭巨埋儿的故事时写道:"我最初实在替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辛辣地讽刺了这个故事宣扬的愚忠愚孝与对待儿童的残忍。
郭巨埋儿文言文译文简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汉朝的时候.有个姓郭名巨的人.表字文举.家里穷苦得很.他有个儿子还很幼小.郭巨的母亲常常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孙儿吃.郭巨因为家里穷得不能够奉养母亲.现在儿子又要分母亲的食物.如何是好呢.于是总等着儿子走出的时候.再到母亲里去进食物.有一天.儿子跌在水里死了.郭巨的妻子惊慌得了不得.哭着.郭巨说.你不要惊动了母亲.儿子可以再有的.母亲是不可以再得的.何不把儿子埋葬了.郭巨的妻子不敢违背他丈夫的话.就在地上掘坑.掘到三尺多深.忽然一个霹雳.把儿子震活了.并且地里有一釜的黄金.上面有字写着.说是上天赐给孝子郭巨的
郭巨埋儿的故事,还有古文的翻译蛤。。
、【郭巨埋儿】
郭巨埋儿。雷震儿活。天赐黄金。官不得夺。
【原文】
汉郭巨、字文举。家贫。子尚幼。母减食与之。巨因贫难供母。子又分甘。乃乘子出。进食。一日、子溺毙。妻惶泣。巨曰。毋惊母。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盍埋之。妻不敢违。遂掘坑三尺。雷震子苏。见黄金一釜。上有字云云。
姜履曰。埋儿事。诸儒皆非之。得林县人所传。始知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之言。割慈忍爱、曲体母心者至矣。所以惊天地。泣鬼神。一釜黄金。得自凄怆之顷。而雷苏其子。破涕为笑。孰谓皇天无眼耶。
【白话解释】
汉朝的时候。有个姓郭名巨的人。表字文举。家里穷苦得很。他有个儿子还很幼小。郭巨的母亲常常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孙儿吃。郭巨因为家里穷得不能够奉养母亲。现在儿子又要分母亲的食物。如何是好呢。于是总等着儿子走出的时候。再到母亲里去进食物。有一天。儿子跌在水里死了。郭巨的妻子惊慌得了不得。哭着。郭巨说。你不要惊动了母亲。儿子可以再有的。母亲是不可以再得的。何不把儿子埋葬了。郭巨的妻子不敢违背他丈夫的话。就在地上掘坑。掘到三尺多深。忽然一个霹雳。把儿子震活了。并且地里有一釜的黄金。上面有字写着。说是上天赐给孝子郭巨的。
文学形式有哪些
文学艺术形式按类别分,有大的两类:文学形式: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哲言、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电影剧本(主要四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剧本))艺术形式: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主要四类:绘画、雕塑、音乐、戏剧)按表达方式有:1.语言艺术:戏剧,诗歌,小说,散文2.表演艺术:音乐,舞蹈3.造型艺术:绘画,雕塑4.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拓展资料:文学简介-百度百科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什么是文学
文学(英语:literature),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任何单一的书面作品。更严格地说,文学写作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或被认为具有艺术或智力价值的任何单一作品,通常是由于以不同于普通用途的方式部署语言。它的拉丁词根literatura/litteratura(本身起源于littera:letter或handwriting)被用来指代所有的书面记录,尽管当代定义将术语扩展到包括口头或唱歌的文本(口头文学)。文学可以根据是虚构作品还是非虚构作品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是韵文还是散文进行分类;可以根据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主要形式进一步区分;作品往往根据历史时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学特征或期望(艺术类型)进行分类。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现实的艺术,包括韵文、散文、剧本、小说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这个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了意义:现在它可以扩大到非书面的口头艺术形式,可以与语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难就其起源达成一致。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书面作品的分布和扩散成为可能,最终导致了网络文学。文学并不一定是客观的,一名成功的文学家能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自己对于文学的主观看法,抒发自己的情绪和感触,但借由尝试建立一个“客观的标准”,有时对能帮助作家了解“读者的感受”以求将内心之情感与艺术表现完整的体现在读者心中。有时也能藉作家主观想法带给社会不同面相去省思现况,例如女性文学的兴起。扩展资料:文学分类不同语言或国家的文学:亚洲文学:中国文学、马新文学、日本文学欧洲文学:英国文学、德国文学、希腊文学、俄罗斯文学美洲文学:美国文学、拉丁文学(文学同样是分民族的)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按载体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三大类。按地域分为:外国文学、中国文学等。按读者年龄分为:儿童文学、成人文学等。按读者群体及内容分为: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宗教文学等。按内容分为:史传文学、纪实文学、奇幻文学、报道文学等。按表达体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新韵文、戏剧、歌剧、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和笑话等;其他如史传、哲理、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有文字剧情架构的电脑游戏(含游戏主机)与动漫等。按创作理念分为: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文学理论按地域分为西方文学理论与东方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评论和研究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和文学社团。文学研究按研究方向分为文艺美学、文学艺术、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文学思想史、文学批评、文学史等。按时间分为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按单一研究方向分比较文学、舞蹈文学、红学等。文学体裁中文体裁中国古典文学分为诗和文,文又分为韵文和散文,现代一般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中国的抒情诗和散文(称为古文)最早而比较发达。西方则分为诗歌与散文两个基本类型。叙事诗和戏剧成熟较早,此外小说比较发达。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学
“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都讲的什么故事
“老莱娱亲”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
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老莱子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
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于是,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着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文言文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求采纳
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
老莱娱亲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欢心。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鸣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老莱子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于是,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着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郭巨埋儿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扩展资料《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一收录三则鲤鱼自动破冰弹跳的故事,主角有王祥、王延、楚僚等三人。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佛教变文《二十四孝押座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二十四孝"作品。南宋时期的画家赵子固有"二十四孝书画合璧"一图。元代学者谢应芳在《龟巢集·二十四孝赞》序中说的:"常州王达善所赞《二十四孝》,以《孝经》一章冠于编首。"清代吴正修作《二十四孝鼓词》:"论起这二十四孝,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 郭巨埋儿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朝花夕拾》里读到了青年的鲁迅有份深藏不露的志气。《父亲的病》里写到,在父亲因庸医愚昧而去世后,为避开那无聊的流言,也为了母亲,鲁迅毅然到陌生的他乡求学。在日本留学时,为了救国图存,毅然谢绝了藤野先生的极力挽留,又放弃自己的专业,孤独地投入艰难的文艺运动------虽然这一切在文中都只是轻描淡写,但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那股无形的爱国热情,把每一位读者的心都点燃了,这是在许多作家作品中都找不到的感觉。难怪一位日本学者说:“纵使日本有一千个川端康成,也比不上中国,因为中国有位鲁迅。” 人生阅历的疏密、时代氛围的错落,造就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思想。过多的“斗士”形象的渲染,让人过多的感受到鲁迅的“冷峻”,就像最常见的那尊他的胸像。当我们忘记鲁迅身上的光环,或者忘记鲁迅,细细品读《朝花夕拾》,就会发现一个“冷峻”外的鲁迅。从而发现鲁迅内心深处的一片净土。正是在这片净土上,散发着鲁迅许多人性的灵光,使他的文章洋溢出浓浓暖意。
24孝中为母埋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可能很多人初读《郭巨埋儿》这个故事时会很不理解郭巨的做法,但是细读之后,这个故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反思、学习效法的地方。郭巨的孝行并不是愚孝。因为孝养父母是做儿女应尽的义务,父母养育我们的恩德,我们哪能报答得了呢?郭巨竭尽全力奉养母亲,尽量让自己的儿子不去分母亲的食物,这是多麽虔诚的一颗孝心啊。儿子死去,郭巨哪有不悲伤的道理,只是他懂得人死不能复生,想到母亲年事已高,若是因孙儿的死悲伤过度,身体会承受不了,所以叫妻子不要惊动母亲,埋了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