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律

时间:2024-03-10 10:42:53编辑:分享君

什么样算侵犯著作权?有人根据我写的书生产出产品,并把书中的内容摘录到其说明书上,算侵犯著作权吗?

首先,著作权只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因此,对于您书中的想法、思路,著作权是不保护的,您可以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获得保护,所以有人根据您的书生产出产品是不违反著作权法的规定的。

其次,他将您书里的内容摘录到说明书中,这是明显违反著作权的行为,侵犯著作权并不一定要求整段抄写,只要不是将您的作品作为引用或介绍,形成了他说明书的主要内容都构成侵权。

对于图形,除了一些简单的图形不能享有著作权外,他人使用你书中的图形,都构成侵权。


如何理解“欠付工程款”范围内的发包人责任

最高法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若干问题的解释里有规定,承包人可以请求发包人在欠付工程款范围内承担责任。这种责任超出了合同相对性,实际是发包人在欠款范围内的一种代为支付的责任。承包人必须同时起诉合同相对方和发包人,首先合同相对人应承担责任,然后发包人欠结算款,就可以判决发包人在欠款范围内承担责任。这不是连带责任的情形,承包人不能请求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只能明确为欠付工程款范围内承担责任。


初创公司要如何防止大公司的抄袭?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我认为应对大公司抄袭的关键是,你要比大公司站得高、看得远。如果只顾着在大公司下游捡钱,虽然短期内可能会捡到一些,但早晚这些钱都会被大公司收走,这时不要怪它们抄袭,其实是你“挡”了它们的路了。 我曾经去硅谷拜访过一位创业者,他的公司还处于初创期,团队一共只有 3 个人。这位创业者告诉我,他的项目正在东部的费城尝试。这引起我极大的好奇,为什么要在费城尝试?在硅谷附近不是更方便吗?他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说,是为了防止别人抄袭。在只有 3 个人的时候,就开始考虑是否被人抄袭的问题,这种做法令我很受启发。他认为硅谷周围特别容易被人发现,而且他担心的并不是大公司抄袭,而是其他创业公司的抄袭。或者从某种程度上讲,他根本就不担心大公司抄袭。因为大公司的速度不够快,反而是小公司的效率更高、更容易抄袭。 “创业公司如何应对大公司抄袭”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是伪命题。世界上本身充满了抄袭,乔布斯抄袭了施乐的图形界面,之后又被比尔·盖茨抄走了。但这不就是互联网的开放性吗?如果大公司不抄袭你了,能保证其他的创业公司不抄袭你吗?“抄袭”这个问题,就如同小孩子打架,别人给你一拳,你就不会打回去吗?我认为归根到底是创业公司站得不够高、拳头不够硬,而且也还不知道自我保护。 创业方向的选择很重要 对于创业者来说,如何应对大公司抄袭这个问题,应该在决定创业之前就想清楚。有经验的创业者在决定创业前,一定会做 SWOT 分析(企业战略分析),来思考如何应对潜在对手的竞争,其中就包括来自大公司的竞争。 通常,大公司在资源和品牌等方面有优势,而创业公司则在决策速度和高效执行能力等方面有优势。如果创业公司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其能够弥补资源和品牌的劣势,那么创业公司是有机会打败大公司的。 这个观点说起来很美好,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因为大公司在资源和品牌方面具有的绝对优势,使创业公司很难通过自身优势与之抗衡。此时,选择创业方向很重要,要让大公司不愿意抄袭,或者让它的资源和品牌优势不容易发挥出来。 怎样能让大公司不愿意抄袭呢?很简单,挑一个小一点儿的目标市场,因为目标市场有多大,就决定了将面临的竞争对手会有多强。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如果你的目标用户上亿,就算大公司刚开始没有注意到,但总有一天会发现,并成为你的竞争对手。相反,如果你的目标用户只有几百万,对方往往会觉得市场太小,不值得投入。有很多创业公司会选择做一些小工具服务特定客户,利润也很不错。但这些利润大公司看不上,所以不愿意涉足。 当然,大部分创业公司都希望做一些有大量目标客户的产品。这时就应该选择那些让大公司在资源和品牌等方面优势不容易发挥的产品。有些移动应用就属于这类产品。对大部分移动应用来说,做一个 App,只需5-6 人的团队。而大公司无法单纯通过加大人员投入的方式加快开发速度。有时投入了过多的技术人员,可能反而由于内部沟通成本太高,导致产品研发速度变慢。此外,有些移动应用通过口碑传播,几个星期内就可能积累百万级别的活跃用户。而大公司即便有很多营销费用,也“有力使不上”。从这个例子看出,大公司在资源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对不同产品的“杀伤力”是不同的。 积累自身优势是关键 1、创业之初积累优势 创业者在打造产品时,应该多做思考与规划,将前期可以准备和布局的资源都落实到位。例如产品生产周期、推广计划、根据市场反应的多套应对措施等,有些产品还可尽早申请专利、产品著作权等。也可以事先在局部做一些深入的需求调研,真正了解用户需要的是什么。由于创业公司初期可利用的资源并不充裕,所以更要做好充分准备,让之后的产品研发和推广工作少走弯路。同时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创业公司不会为产品运维及市场反应所分心,专注在产品打造上的时间是最多的,所以应该好好利用这一阶段的时间拉开与大公司的差距,形成某种壁垒或优势,让它们的抄袭永远跟不上你的变化。 2、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产品被大公司抄袭应该是对产品和市场本身的一种认可,创业公司理应加倍努力沿着现在的目标前行。当你战胜大公司时,也许就是公司成功的时候。大公司组织架构复杂,决策层需要从公司全局考虑问题,因此与你竞争的产品经理或项目经理的资源未必比你多,而且更没有像你这样对公司和产品的拥有感。它们的开发流程也许更规范、更严谨,但也会更耗时,它们每做一个决定、每做一次修改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变现。而创业者公司则可以做到小、快、灵和稳、准、狠。因此创业者面对抄袭不应颓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3、核心竞争力是关键 在创业初期,创业者应定义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永远不应该是一个想法或是物质资源,这些都太容易被复制,最好也不要是某种关系。核心竞争力可以是一群有理想、可以玩命的青年人,可以是追求极致用户体验的信念,可以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创造力,也可以是极为高端、短期无法复制的某项核心技术。创业者应牢牢抓住这些创业时就应该定义好的核心竞争力,要不断强化自己,将公司治理得有味道,将产品打造得精致且有特色,多为客户做一些个性化的功能与服务,把握住一些核心客户。 4、谋求合作未尝不可 当创业者发现大公司的行为确实“搅乱”了市场,让自己很被动时,谋求合作也未尝不可。这里的合作是一种广义上的说法。创业者可以试着寻求另一家大公司看其是否有兴趣收购自己的产品,或者借助大公司的平台进行更有效的宣传,也可以与对手谈判,让产品的定位各自有所差异。另外,大公司的一些好想法,创业者也一样能够进行抄袭的。市场足够大的话,合作共存、和谐双赢的局面也不是创业者不能接受的结果。 商场如战场,但未必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大公司也有自己的利益点,多利用大公司的一些资源积极寻求合作,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甚至是战略。 Twitter 和 Facebook 的成功无疑佐证了“好的想法有时会比技术更重要”这一观点。而一旦创业公司的好产品获得一定市场反响,又很难摆脱被同行大公司抄袭的命运。此时,创业公司如何应对大公司的抄袭,成为大家热切关注的话题。 拥有让用户选择的产品才是王道 商场确如战场。当同样一款产品或服务,在争取具体市场用户的比拼时,可能确实比较“血腥”。但无论你如何用心良苦,也改变不了用户是上帝并拥有最终选择权的道理。即这类战争的最终输赢决定者是上帝,不是你我。所以商场战争最重要的心态是:我们是否拥有让用户最终愿意选择的产品或服务? 市场看似是公平开放的,但市场也会因人而割据垄断,这种情形下,大公司比创业公司更具发言权。所谓担心产品或模式泄露,被大公司利用实力拒之市场之外,真正的原因不在抄袭本身,而在于被排挤出市场。任何产品或模式一旦投入使用,都只有一定程度上的技术保密,很难不被“抄袭”。所以不能怕抄袭,而重点应放在防范产品或服务如何不被排斥在市场之外。 由于创业公司更了解自己的创新产品,更能优先解析市场模式,所以拥有优先占领市场的机会。如果还能在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价格上合理化演进,那么即便出现恶意竞争的排挤,也可通过法律途径保障。 但如果只是好想法,并无实力实现,而由大公司凭借实力实现了,也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本质上,你在大公司成就了该方向上的价值时,也做出了杰出贡献。对社会而言,这也是种积极的贡献。既然自身无力,就不必追究抄袭。相反,融入大公司,一起去实现,也许会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要相信世界上有很多好想法,你能想到,别人也能想到。即便是专利,也是有期限的,这是人类进步的原则,不应为了私利,据价值为己有。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及管控优化怎么做好?

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作为企业的一项常态性工作应该紧抓不放,只有通过全面识别风险,准确评价风险,有效控制风险,全面增强安全工作的预见性、防范性和科学性,才能有效确保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然而,由于部分企业编配岗位限制,许多部门交叉兼职,加上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才欠缺,同时没有专业的安全风险评估组织机构和专门的评估程序及方法,导致安全风险评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做好企业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项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前部分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导致安全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更谈不上具有专一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和适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时,根本拿不出科学的或已定型的评估模型来进行应用,事实上也较难立足自身的力量单独建立一套适用于本企业生产活动的科学评估模型。此时主要手段还是依靠领导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公共的认知,少数专家和一线骨干的建议,对影响安全的风险因素进行大致分析评价,评价过程十分简单,其风险因素也习惯于用 “一般、较大、重大、特大”等模糊词语去表示,从不能用具体的量化值来进行定量评判,得出的结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偏离度,明显缺乏科学的指导意义。虽然从表面上看也能体现出企业已经对生产活动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估,但实际上不能具体确定其存在风险的量化程度,难以针对性地指导企业开展重大事故的预测和预防。2.领导参与多骨干参与少,导致安全风险评估缺乏针对性组织安全风险评估,应该采取领导、专家、生产骨干、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方法,对生产工艺全过程一个不漏地逐一进行分析、并结合人、物以及环境等因素查找存在的隐患和设备运转一段时间后难免出现的问题,确定风险等级,提出应对方案并制定出相应的规避措施。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领导通常把任务交给某一个部门,明确提出一些要求,当然也少不了过问,甚至亲自参与。而一些部门接收任务后,并没有按照上级要求去做,更没有按照风险评估程序的基本方法去落实,通常是按人头分工各自完成一部分内容,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企业甚至把过去的评估报告拿过来稍加修改,应付了事,也就是说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变成由少数几个人在办公室内完成,而作为生产活动的直接行为人的一线技术骨干,很少参与其中,或根本不参与,导致风险因素分析凭想象、凭判断、凭直觉、凭经验,制定规避措施不切实际,使得安全风险评估缺乏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3.表面文章多深入研究少。导致安全风险评估质量水平低企业的安全风险评估有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和方法,它是对生产过程中的威胁进行仔细排查的行为,而不是凭空想象。如何结合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许多单位不去研究、不去探索、不去刨根问底,为应付上级检查,往往只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从评价报告上看,基本要素都完备无缺,但仔细察看评估内容就会惊奇地发现,大多数评估项目都是复制或照搬人家现成的,有的项目根本与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样的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能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吗?还有的生产企业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时主次不分、重轻不分、内容不分,什么都拿来进行安全风险评价,可想而知,这样的风险评估结果其价值何在,安全风险评价质量又能好到哪儿去呢?真正需要重点评估的环节分析不深入、研究不透彻、评估内容不具体,拟制风险评估报告千篇一律、“蜻蜒点水”,重点不突出,致使评估报告质量水平低,失去了评估的真正意义。4.上级要求多基层落实少。导致风险评估措施落实不到位。在企业内部,组织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应该是一项企业的正常活动,这完全是出于对企业安全生产的考虑,无论是生产企业的上一级机构还是企业第一责任人,对企业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总的来说还是十分重视的,有布置、有检查、有观摩、有抽查、有要求,目的是规范企业生产秩序,做到早预测、早防范、早应对,不让风险给企业带来任何危害和灾难,这方面应该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同。然而在一线生产活动中,由于重复性的工艺流程和熟练的操作程序,使得岗位操作工很容易出现“疲劳综合症”,麻痹松懈的情况时有发生,不经意违反操作规程,凭经验、走捷径等现象在许多企业普遍存在;更严重的是有些企业会出现“你讲你的、我做我的”,上级的要求和安全措施到一线出现挂空挡、弃之一旁、不管不问等问题。虽然存在这些问题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安全生产。【赛为安全专业咨询团队可以协助您的企业轻松解决“难题”】第一步:系统危险源辨识● 标准化辨识流程● 专业化辨识工具第二步:科学风险分级● 风险矩阵法(RM)●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第三步:优化管控措施● 最低合理可行(ALARP)● 经济可靠有效第四步:建立风险档案● 分级建档● 分级管控第五步:引入系统● 风险管理信息化● 风险管控移动化第六步:动态管控/预警● 实时监控● 动态预警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安全眼,是基于现代安全管理理念与方法研究、开发的在线HSE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以系统化的咨询方案为基础,以客户前端系统(Web端/移动端软件和移动智能终端硬件)和赛为专业支持平台为抓手,可完美针对企业安全风险特点,与生产运营对接,精准解决安全生产制度落地、员工安全培训教育、安全生产风险实时监控和科学化决策等最具挑战的安全管理难题,全面有效地帮助企业解决HSE管理中的典型难题和困惑。( “安全眼”在线管理系统以其突出的应用效果还荣获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2017年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防治关键技术科技项目”。)安全眼可以大大提高风险评估与管控的效率!

上一篇:创联赛线下赛即将开启

下一篇:apache虚拟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