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学大讲堂

时间:2024-03-12 01:08:58编辑:分享君

国学大讲堂

眼下,国学热在中国是热浪滚滚:先是有刘心武的评红楼,后来有易中天的《品三国》,再到如今如日中天的《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盖过一浪。现在到市面上去瞧瞧,品李白、品水浒、品西游的学说也比比皆是。听说,最近连老总们都在不惜花费高额学费(纳税人的鈛)纷纷加入到国学班。这种现象怕是惟中国才有!
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懂点古代文化史也是应该的,无可非议。问题是,任何事情不动则已,动辄非要轰轰烈烈,跟风全国人民一起上,这有必要吗?按照经验来看,实有务虚与炒作之嫌!
中国人需要复兴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复兴?这当然是个先要弄明白的问题,特别像中国这样的古文化,不厘清这些问题,如惟国学是问,总让人感觉到有点浑浑噩噩的样子。就拿易中天的《品三国》来讲,只不过是对一部半历史性的小说进行了个性化的评说而已,有许多神化人的情节如孔明的“空城计”及“七擒猛获”等都只是写小说人的戏说而已,当不得真的。再说真正的三国历史本质上要解读的也只不过是中国人的阴谋内斗、血腥杀戮、无耻不义……用不着兴师动众地把它当作文化国粹比做香馍馍来品尝的。
而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其实把《论语》两字去掉,就说成是于丹讲快乐心得也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她所说的,孔子的《论语》是在告诉我们快乐人生,那不是孔子说的而是于丹自己说的。
孔子的《论语》从头至尾都在讲述礼仪政治。包括仁者爱人、做人之道。强调的都是修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当然这个天下是皇帝老子的,跟平头百姓没关系的。可惜的是,那时的权贵们根本就听不进他老的话,所以孔子一生惶惶然如“丧家犬”!而于丹女士却幽默地说孔子的一生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快乐。我想,孔子要是知道有人在这么评价他,真不知道是会哭还是会笑!
总之,我以为,复兴文化不能靠这些东西做主流——这是在讲笑话,搞喜剧化!国学热不该停留在做浮光掠影的表面文章,弄不好把糟粕当成了补药,那就更加误人子弟了!再说,眼下的问题是:中国人的头脑中封建残余思想还很严重!如帝王情结,特权思想、官贵民溅、权大于法的念想还很有市场,这些都很严重地阻碍着中国人的法治建设和民主建设,面对这么多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去花大力气批判、肃清!反而见怪不怪,热衷于复古,甚至不乏有人在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得了权势后也来火上一把,这样的事情并非无中生有,反观社会上腐败不止,前赴后继的情景,也即可见一斑。
国学热,文化热,如果离开了一定的度或搞错了方向,那造成的苦果,将来吞吃的还不是我们?
你的话将被作为法庭的证词,不要整天在这胡说八道,我们已经通知了百度公司和公安机关帮助我们查找你的IP地址了.你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北大这么多国学班如何选择啊?

建议你先看一下“北大中国国学大讲堂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在选国学班时要小心上当。我最近也有上北大国学班的意向,所以也在关注这个问题。现在很多国学班打着北大的名义,实际上是像这个大讲堂这样的利用北大的名义来赚钱的,北大是不承认的。因为这种国学班的费用都比较高,好几万块钱。所以,我们都得小心。你看一下众多国学班网站上的主办单位是谁,然后在主办单位的网站上去查有没有这个班,要是没有就是假的。这两天开心辞典学国学在网上炒的很热,优秀者能到北大读书,可以到北大乾元国学教室学习。我上网看了,在北大哲学系的网站上有这个地方的招生链接。是北大哲学系自己办的,你去查查看吧,我想这样的地方是可靠的。


北大中国国学大讲堂是怎么回事?

是北大历史系的么?我很负责的告诉你,历史系的中国国学大讲堂是骗人的.是一家叫做华夏儒商的公司来运作的.我的一个朋友在里面学习,第一次客还可以,请的北大哲学系的老师讲的.后来哲学系的老师要在哲学系的国学班讲课,他们胡乱请了个老师,我那朋友他们当场罢课了.朋友还参加了他们的一个什么游学台湾的项目,也是骗人的,但不给退钱,现在还在打官司.华夏儒商的另一个名字叫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培训办公室 .总经理叫姚永魁.是披着北大的外衣行骗的奸商.他们公司就在北大资源西楼四楼和三楼,有好多房间,里面全是所谓的"北大老师".我朋友带我去看过,吓了一跳.历史系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为他们撑腰,以为历史系也要靠奸商赚钱啊. 真没办法.


国学大讲堂 张伦

张论老师,传统国学研究者、实践者、传播者,他身体力行,满腔热忱。张老师出身于书香门第,曾担任过三家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创造出多个名震一时的商业奇迹。他现任烟台张伦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始终奉行儒商之道作为经营理念,是国内少有的学者型企业家。商海沉浮二十载,九转丹成,独树一帜,铸就了一个营销网络遍及大江南北的财富帝国。
他博览群书、热爱生活,喜欢音乐、围棋、中医、气功,曾被多家新闻媒体聘请为《国学大讲堂》栏目的主讲嘉宾。


国学大讲堂的内容简介

国学大讲堂讲述马克思说,人民创造历史必须“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同样不能抛开传统文化遗产。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有凝聚力。凝聚力的基础是人民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根本来源于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明确认知。值得欣慰的是,在精深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生生不已的变易之道,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概,民为邦本的政治哲学,正德、利用、厚生相统一的精神物质兼顾的文明观,等等,都是救治“现代病”的良药,开启今人智慧、滋养今人心灵的营养。国学不腐更不会朽,它是清新而流动的活水,亘古常青,生机盎然。有鉴于此,我社组织学术界的一流专家,编辑了这套《国学大讲堂》。学习国学必先学习元典。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元典。所谓元典,指较早产生并对本民族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元典是一种文化开始独立存在的标志,它塑造了该文化的核心内涵。中华元典大多出现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因为时代久远,这些先秦典籍大多文字古奥,令人望而生畏;无法探幽致远,自然谈不上反思和扬弃。为此,我们决定首先出版《中华元典导读书系》,作为这套“大讲堂”丛书的第一辑。本书系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多方面,分册导读,重点在“导”,力求用较短的篇幅,使广大读者对这些元典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既能发掘文化瑰宝,又可辨别、扫除障眼的糟粕。

奥运会比赛用弓 详细介绍

奥运会上用现代反曲弓,用先进复合材料制成, 箭加装了镞还有羽翼,提高了穿透力和稳定性。"弓"由一个弓把、弓面及一对顶端带环扣的弹性弓翼组成。弓上可安装可调箭台、各种可扭动的按纽、扣点、剪床和可使用一个发出声音的或看得见的张弓指示器,但不能是电动的,也不能有助于瞄准,扣点只能装在离弓的握把口(轴点)最远4厘米处。 弓上可以用瞄准器或瞄准标记,或设在地面上的瞄准点。在任何情况下,这种装置只能任选一种使用。弓上安的瞄准器,可作为上、下、左、右调节的瞄准之用。不能配备棱镜、透镜或其它放大器具、水平仪或电子部件。弓上的瞄准记号是为了瞄准而在弓上标出的唯一记号,可用铅笔、条子或其它适合的材料标出。 比赛的胜负是以运动员射中箭靶的环数来计算的,命中箭靶越靠中心,得的环数越高。运动员瞄准目标时:用执弓臂握住弓,然后用拉弦手向后拉弓弦,直到满弓点,注视瞄准具然后射靶。 箭靶——射箭比赛的箭靶涂有五个彩色得分环。从外向内,由白色,黑色,蓝色,红色,靶心是金色构成。金色靶心叫“黄心”。根据国际比赛规则,靶面规格是:有两种靶面尺寸--30米和50米距离的靶面为80厘米宽;60米、70米和90米靶面为122厘米宽。靶心直径为12.2厘米。靶心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3米。奥运会的比赛靶面直径为122厘米,运动员与靶面距离为70米,使用的弓为反曲弓。 弓—男子比赛的弓重22公斤,女子为7公斤。弓弦质地一般为碳氢化合物,也有合成纤维的。 箭—的直径为11毫米,箭杆上必须刻上运动员的名字。运动员还以不同颜色和式样来装饰箭簇,以与其他选手的箭区别。 记分方法——射中外面的白色环得一分--直到(射中)黄心得10分。射箭地点与靶的距离为30米至90米。如果某一箭命中位置跨两个颜色的环,记分以高分为准。如果某一箭正好射在靶面上某一箭簇上,则只计算前面一箭的得分,后边一箭不计得分。 如果某一箭射穿了靶面,或者射中靶面后弹落地,根据该箭在靶面上留下的痕迹记分(在该痕迹明显可辨认的情况下)。出现此类情况,运动员需在所有箭射毕之后,举旗示意裁判。 在靶心(10环)圈内还有一个很小的圈,射中这里记分为X10,以在出现平分情况下分出胜负。 奥运会个人赛,淘汰制,在单局全项 ( 男子 90M , 70M , 50M , 30M 单局 144 支箭 ) 比赛完后依成绩高低取前 32 名排名于 70M 进行对抗赛分为预赛 (32 取 16), 次赛 (16 取 8), 决赛 (8 取 4), 准决赛 (4 取 2 组 ), 季军赛 , 冠军赛。 个人淘汰赛于决赛前之各赛程,竞技时间为四分钟射六箭,共三回十八支箭。决赛后之各赛程,竞技时间为二分钟射三箭,共四回十二支箭。 奥运会团体赛,淘汰制,为个人赛中取各队前三名成绩加总为团体成绩排名。依成绩高低取前 8 名进行对抗赛 . 分为决赛 (8 取 4), 准决赛 (4 取 2 组 ), 季军赛 , 冠军赛。团体淘汰赛中每队三人每人每回三箭,每回三分钟,共三回计 27 箭。


子弓简介,求解?谢谢

子弓是武丁的长子,祖庚之兄。又名且己,“小王”、“兄己”,康丁卜辞作“小王父己”,帝乙、帝辛卜辞作“且己”(祖己),《史记·殷本纪》称为祖己,是中国商朝武丁时期的政治人物,曾劝谏父王武丁,留下孔雀鸣鼎等典故。作为王位继承人的太子,他曾参议政事,辅佐父王武丁修政行德而国势复振。高宗武丁在又祭成汤的时候,忽有一只孔雀飞到鼎耳上鸣叫,武丁为此有点担心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祖己趁此机会劝谏父王节俭。史官记录了这件事,名叫《高宗肜日》。


季羡林的小故事

季老小时候很顽皮,打架很厉害,而且上课还偷看书。“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桌底下偷看各种书。他什么书都偷看。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此外,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人,出身贫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极为罕见。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每日三餐粗茶淡饭。他23岁科去留洋在德国十年,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却没有一点儿洋味呢?这大概是他身上农民子弟的基因使然。小时穷得吃不饱饭,给一个亲戚割牛草,送草后磨蹭着等到中午,只为能吃一口玉米饼子,现在仍极为节俭,害怕浪费,厌恶虚荣。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就对他说:“大爷,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办手续。”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一打听,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一点也看不出来。”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入学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后来他在北大听到一个新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拓展资料: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季羡林的事迹,我要全的,谢谢!

季羡林少年时离开老家官庄,寄身于济南叔父家。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季先生终生遗憾的,应该还有婚姻。季羡林在《寸草心》中叙述道:“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幼女,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季羡林对妻子十分敬重。但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1946年回国,直到1962年,他的妻子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上一篇:九龙机械

下一篇:人鱼传说国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