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有个著名的工业区...是什么??
鲁尔区 联邦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西部。通常以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管辖范围为界,主体部分介于莱茵河及其东岸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作东西向延伸;还包括周围边缘地带。面积497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2%。人口524万(1983),约占全国总人口9.2%;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174人。区内城市栉比,为欧洲著名的城市集聚区。以单一职能中小城市为主。1980年全区10万以上人口城市有19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和杜伊斯堡四大城市人口在50万以上。 地理位置优越,处中、西欧和南、北欧的中心部位,水、陆交通的要道,与欧洲各国主要经济区相距不远。地形以平原为主,上覆黄土层,土地肥沃,适宜农作;南北有缓丘和高地,东部为山区,森林较茂密。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1月平均气温1℃,7月17℃,全年有235~260天气温在5℃以上,生长期较长。常年盛行偏西风,年降水量750~900毫米,雨日多,湿度大。莱茵河自南向北流经本区西部,发源于东部山区的鲁尔河、埃姆斯河和利珀河,均为东西流向,注入莱茵河,构成稠密的水网,为全区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航运之便。煤炭资源丰富,1200米内硬煤探明储量650多亿吨,约占全国硬煤总储量95%。煤的埋藏较深,但品种多,煤质好,其中约3/5为适于炼焦的肥煤。煤田遍及区内各地,是工业发展的动力和原料基础。 中世纪时,本区中部是朝圣要道,有“圣路”之称。13世纪末起已有原始采煤业,发展了初步的炼铁和金属加工,“圣路”沿线出现商业城镇。但早期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平原地区是当时德国的“谷仓”。1835~1861年德国第一批铁路在鲁尔区建成,1850~1870年煤炭工业兴起,加以大批外籍技术工人移入,推动了经济发展。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统一,并从法国获得大量战争赔款,占有盛产铁砂的洛林地区和盛产钾盐的阿尔萨斯地区(经营40多年),促进了煤钢联营和重化工业的发展。19世纪末开始兴建运河,并和不断兴建的铁路和公路组成水陆联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鲁尔区已成为德国工业的核心地区。1939年,硬煤产量达到1.3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占全国总产量65.5%;生铁和钢产量也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3.6%和66.9%。随着经济发展,一系列工业城镇应运而生,人口急剧增加。在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鲁尔区也经历多次衰退。1920年成立的全区最高规划机构——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几十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振经济措施,如改造老企业,引进新技术,实行专业化、协作化生产,调整生产布局,发展第三产业和农业,改善经济和部门结构,以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交通运输网,注重环境保护等。鲁尔区至今仍在联邦德国经济中保持突出地位。 重化工业是鲁尔区经济的基础,形成采煤—炼焦—发电—炼铁—炼钢—钢铁加工—机器制造和采煤—炼焦—煤化学两大工业系列。煤炭和钢铁工业是主导部门,长期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现仍集中全国硬煤和焦炭产量的80%以上、钢铁产量的70%左右。铁矿石全部从巴西、利比里亚、瑞典等国进口。煤、钢产地接近,产品70%左右就地加工、消费。全国年炼钢能力 4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企业中有 6个位于本区。机器制造业和化学工业也是本区重点发展的部门,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前者以重型机械为主,面向区内其他工业部门,生产采矿、冶金、化工设备、建筑机械、铁路机车等;化学工业起源于煤化学,以炼焦和合成氨为基础,生产多种基本化工产品以及化肥、染料、药品等。炼铝、炼锌和炼锡业是有色冶金工业的重要部门,矿石依赖进口。电力工业发达,以火电为主,总装机容量约占全国30%,发电量自给有余。60年代以来,新兴的工业部门有汽车、电子、电器、精密机械和仪表、炼油、石油化工等。玻璃、啤酒、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也有一定规模。全区工业结构日臻完善。“圣路”历来是人口稠密、工矿业集中地带,有多特蒙德(东部)、埃森(中部)和杜伊斯堡(西部)三大工业中心。随着采煤区由南向北逐渐推移,工业分布也相应北移,已在利珀河以北形成了新的采煤和化工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区工业又明显出现由东向西,即向莱茵河沿岸集中的趋势,以便利用廉价水运以及进口的铁矿石和原油等原料。杜伊斯堡是全区最大的钢铁和重型机械制造业基地,炼油、石油化工等也主要分布在莱茵河沿岸。 农牧用地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0%左右,东部和莱茵河以西地区较为集中,其他地区多为分散的小块农田。主要种植燕麦、冬小麦和大麦等饲料及粮食作物,饲养乳牛、猪和家禽。农业生产面临工矿、交通和住宅建设占地日增的矛盾,环境污染等也是限制因素。 水陆交通发达。以莱茵河为主干的4条天然河道,与多特蒙德-埃姆斯、莱茵-黑尔讷、韦恩尔-达特尔恩、达特尔恩-哈姆4条运河,组成稠密的水运网,沟通了鲁尔区与沿海港口。河港密集,全区共计74个,其中杜伊斯堡为全国和欧洲最大的河港。由 5条铁路干线组成的铁路网,通往国内和邻国主要城市。铁路总长9850公里,年货运量1.5亿吨,分别占全国的1/3和2/5;铁路密度达每平方公里2.4公里,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17倍。公路四通八达,总长18900公里,有联邦一号公路、多特蒙德—哈根—吉森等重要干线,以客运为主。此外,还有遍及全区的油、气、化工产品的管道网。
德国的钢铁工业如何?
德国的钢铁工业在经济中一直保持稳定,2006年位居世界第六。德国钢铁工业概况简介如图:相关扩展:截至2006年年底,德国钢铁工业销售额达423亿欧元,同比增长13.71%,粗钢总产量达4720万吨,占欧盟25国粗钢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位居世界第六。从业企业数超过100家,雇员总数为91000人。德国不仅是钢铁生产大国,也是钢铁贸易大国,其出口量一直保持生产总量的50%左右,2006年粗钢出口量达2900万吨。德国拥有世界级的大型钢铁集团,仅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Thyssenkrupp Stahl AG)2006年德国本土的粗钢产量就达1550万吨,位列世界钢铁20强第12位。德国钢铁业呈现出较强的多头竞争态势,2006年前5强企业[iii][3]的年粗钢总产量就高达3840万吨,占行业全年总产量的81.36%。就冶炼技术而言,目前德国主要采用高炉炼钢法[iv][4](占目前粗钢总产量的68.9%)和电弧炉炼钢法[v][5](占目前粗钢总产量的31.1%)。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参考资料:中华商务部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dxfw/jlyd/200708/20070804995743.html
二战前俄国钢铁产量
苏联工业在二战前发展历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俄国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产量的2.6%,俄国工业产量只是法国的1/2.5,英国的1/4.5,德国的1/5.9,美国的1/14。
1913年人均工业产量,俄国分别为德国、英国的1/13和1/14,不到美国的1/21。在机器制造工业方面,俄国落后的程度更大。俄国生产的机器只及德国的1/40,美国的1/33。
二、一战后的1920年,苏俄工业生产只是1913年的14%,煤产量是1913年的23.4%,铁矿石、生铁、原钢、水泥、硫酸产量分别只是1913年的1.6%、2.4%、4.6%、3.2%、9%。机械工业产量是1913年的7%。就总的工业生产水平而言,俄国倒退了几十年:1920年煤炭产量为870万吨,相当于1898年的产量;生铁产量11.6万吨,比1862年还少一半;棉织品产量相当于1857年的水平。
在1920年,苏俄工业产量只占世界工业产量的0.5%,而美国占47%,英国占14%,德国占9%,法国占5%,日本占2%。当时苏俄不但在工业产量上落后于美、英、德、法,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也超过了他,甚至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的钢铁、煤炭产量也超过他。列宁把当时的俄国比做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就是在这样极其复杂而艰苦的情况下开始建没社会主义的。
三、1938年当初的苏联,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由于有计划地发展工业,由于苏联人民的努力,苏联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例如,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的工业生产在1937年比1913年分别增长1%、10.4%、19.4%、54.3%,而苏联同期工业增长7.5倍,同期苏联机器制造工业增长了19倍。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量比1913年增长11倍左右,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大国。
以钢产量为例,俄国1913年钢产量为420万吨,只占世界钢产量的4%,落在美德英法之后。1938年的钢产量比一次大战前增加近三倍、比1920年的最低潮高出百多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比英国和法国的产量总和还高:(参见下表)
1913年至1940年苏联和其他列强钢产量之比较(单位:万吨)
年份 1913年 1920年 1930年 1938年 1940年
苏联 480 16 590 1800 1770
美国 3180 4230 4140 2880 6080
德国 1400 760 1150 2320 1900
英国 650 920 740 1050 数据不详
法国 350 270 940 610 440
意大利 93 73 170 230 100
日本 25 84 230 700 数据不详
二战时德国的钢铁供应情况
在网上查不到,我回忆了一些当年看书的情况:德国二战前的钢铁产量钢铁的产量居世界第二(美国第一)。大部分的武器制造采用的是本土资源,主要钢铁都用在空军和陆军上,重点又投在陆军上,想想德国的机械化和摩托化陆军,都让人不寒而栗。二战时,德国战争有掠夺一部分的钢铁,但人力有限,本土的钢铁产能都发挥不了,更不用说掠夺的了!举个例子:德国的钢铁产量是苏联的两倍,坦克装备的产量只有苏联的一半,军工生产与战场需要相脱节,组织不力是德国失败的重要原因。
德国在海军上使用的钢铁比较有限,大型主力舰少,主要以潜艇来攻击敌人,在三军中发展最不均衡。海军的潜艇作战,因为是孤立作战,敌人又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在取得重大战果付出巨大牺牲后最终失败。
总之,生产力的巨大差距寡不敌众导致了德国的失败。打得手都酸了,给分吧!
德国的钢材质量为什么好,原来是用了这个技术
看什么钢种:
1、工具钢:德国的好;艺术之国的工艺设计,日耳曼民族特有的严谨与精湛手工艺……雄心勃勃的日耳曼人早在1783年就建成了自己的炼钢厂与钢材实验室,用来研究不锈钢的组合。
2、日用钢(不锈钢日用品):瑞士的好;
3、汽车板:日本、韩国、比利时的好;
4、军工钢:美国的好;
5、建筑材:日本、中国、美国的好;
6、船板、管线钢、石油管:俄罗斯、美国的好;
7、子午线钢、焊丝钢:中国、荷兰的好。
笼统的讲:德国的钢铁最好。
世界上最好的钢材,艺术之国的工艺设计,日耳曼民族特有的严谨与精湛手工艺……雄心勃勃的日耳曼人早在1783年就建成了自己的炼钢厂与钢材实验室,用来研究不锈钢的组合。
卡罗拉为什么质量这么好
田卡罗拉的性价比还是蛮不错的,性能、配件等方面都不错,值得入手。
丰田卡罗拉,售价14-18w左右,属于丰田品牌车型中的坚实后盾和主要力量,全球销售量极高,在业内的口碑和声誉还是蛮高的。
这款汽车的外观十分大方洋气,曲线非常优美,突显档次,不少车主都是奔着它的颜值去购买的。而汽车内部装饰简单而朴实,车内搭配了不少智能科技的配置,中规中矩的设计元素,但部分细节设计还是比较人性化的。车厢内部非常宽敞,视野广阔,后备厢也能够满足日常使用。
这款车搭配的是1.8L和1.6L的发动机,动力足够,油门响应迅速,驾驶比较平稳顺畅,底盘也很稳当。而且,这款汽车的油耗在7.5l左右,不算高,比较省油和环保。所以说,这款汽车的性价比高,作为日常使用的家用车是非常足够的。
希望回答能帮到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