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

时间:2024-03-14 05:58:51编辑:分享君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形势

一、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中国宏观经济的问题,其实质是双重转轨中的问题:一种转轨是中国朝着工业化在加速,即中国很多问题是经济高速持续增长本身带来的问题;另一种转轨是中国朝着市场化在转变,中国很多问题的特殊性是源于特殊的体制的背景,特别是这种特殊的体制转轨的背景。所以,中国现在宏观经济中的问题,其出路第一要靠发展,因为它是发展中产生的问题;第二要依靠改革,因为它很多问题的特殊性是源于体制转轨。明确了这两个背景,我们才能够建设性地面对我们所讨论的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现在面临的问题,概括起来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我们既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又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经济衰退的威胁。那么,这是否就是说中国经济现在就进入了所谓的“滞涨”呢?我认为中国还远远没有达到这种“滞涨”的状态。就停滞来说,中国不是零增长,更不是负增长,中国还保持着非常高的增长速度,2008年预计不会低于9%,2009年普遍的估计是8%到9%之间。但是中国经济又确实面临增长速度放慢,而且显著放慢的问题。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11.9%,如果2008年是9%的话,就是跌了将近3个百分点。年度之间这么大的速度下滑,应当说是震荡起伏非常剧烈的。所以,我们说,中国经济相对于自己的速度来说是有明显的回落,这是一个方面。
就通货膨胀来说,中国现在的通货膨胀水平并不高,接近两位数,还不到两位数。2008年上半年公布出来的一组数据是,工业品出厂价上涨7.6%,消费品零售价上涨7.5%,CPI是7.9%,真正涨幅高达两位数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品10.1%以上,动力、原材料、能源11%以上,建筑安装费用14%以上,即与固定资产投资、与基建有关的事项;一般的消费品还是在8%以下,而且2008年第三季度的数据又有进一步的回落,CPI是7%。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物价上涨率的绝对水平并不是很高,因为我们对应的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很高的。但与过去相比,尤其是和1997以来12年的情况对比,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确实又创下了新高。
这就是中国现在的特殊形势。即说它是滞涨,还远远谈不上,但它确实有经济衰退的迹象,也有通货膨胀压力升高的威胁。
从1997年到2007年,中国的物价水平是在通货紧缩的警戒线以下,从2007年8月到2008年9月份的这一次通货膨胀与改革开放以来前3次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截至本轮通货膨胀,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共经历了3次通货膨胀。第一次是1984年年底到1985年春天,那一次是因为1984年的秋天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做出了关于全面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决议。这时,老百姓就担心经济体制一旦放松,物价会不会上涨,于是就开始抢购,抢购持续了三、四个月,因当时老百姓手头现金有限,到1985年2月份就回落了。第二次通货膨胀是1988年的夏秋,1988年的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做出了价格闯关的决定,这个决定做出之后,全国各地开始抢购,抢购3个月之后,中央做出紧急声明,宣布价格闯关失败。第三次大的通货膨胀是1994年。邓小平1992年南巡谈话及中共十四大之后,全国掀起了开发区建设的热潮,各地的投资需求空前高涨,拉动了价格水平迅速攀升,到1994年,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上涨至24%。这三次大的通货膨胀,不管其背景是什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直接拉动物价上涨的动力都是需求。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在短期里容易取得比较明显的治理效果。而且宏观经济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对需求管理来说,短期里都比较容易见效。但是这一次通货膨胀与前几次不同,这一次除了需求拉动的原因之外,具有明显的成本推进的性质。这次需求拉动还起作用,主要是结构性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在拉动。这几年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确实过快。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投资增长的平均速度是13.5%。据我们对改革开放28年来的经济实践数据所做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在不发生较大的制度和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中国国民经济现阶段承受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实际增长的波动幅度大体上为9个百分点,即上限只要不超过22.5%,就不会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长过快而导致总需求严重膨胀;下限只要不低于4.5%,就不会由于固定资产需求增长过低而使经济进入严重衰退。即如果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在4.5%与22.5%之间波动,我们的经济是能够承受的。按照这个经验来看,中国从200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速度在剔除了价格因素之后,到2007年年底从来没有低于24%,即连续60个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明显地超出了改革开放前28年中国经济实践经验给出的我们国民经济可以承受的上限。连续这么长时间超出了这个上限,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个直接的表现就是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品的需求量不断地扩大,这就拉动了价格水平大幅度上升,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联的,如钢材、铝材,即所谓的黑色冶金和有色金属这几年的价格上涨幅度都比较大.此外,我国东部发达省份的土地供给也十分紧张。 另外,投资品价格一旦上涨之后,就要扩大它的生产量,而投资品的技术特点是高耗能、高耗电的,这就带来电力的紧张、煤炭的紧缺及运输能力、石油的紧张。于是,就带动了国民经济的结构性价格上涨,即与投资有关的物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可见,虽然拉动此轮价格上涨的有上游产品需求方面的因素,但更要紧的,是成本推进,其影响机制和涉及面也就更为广泛和复杂。
社会一般有三个经济主体:政府、企业和居民。现在这三个主体对未来成本提高带动价格上升的压力都有很高的预期和担心。我们知道,政府是由公权力控制的。现在公权力控制的领域几乎都存在一个对资源、设施过度使用、超前使用、破坏性使用的问题,而使用者对此造成的损失不付费、不补偿。比如,环境这个公共领域。现在很多企业出口的产品有竞争力,原因在于它价格低,成本低,它不治理污染,它自然排放,所以它比欧美的企业有竞争力。欧美的企业要治理污染,它的成本就上去了,价格就上去了,竞争力就下来了。我们的企业对空气的污染不计入成本。欧美国家的企业留下了干净的水源和洁净的空气,而中国人是呼吸了污染的空气,喝了污染的水,然后把产品出口到了发达国家。实质上,我们出口的不是产品,而是我们干净的空气和洁净的水和未被污染的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但是这种对环境的破坏早晚是要治理的。今天越破坏,越不治理,今天的成本越低,意味着转移到未来的成本就越大。比如,兼有南北之灵气的太湖就受到了很大的污染。据无锡市的领导谈,即使用改革开放30年无锡市增长的全部财政收入都用于治理太湖,也难以使太湖恢复到被污染前的那种水质了。即用这30年经济发展所挣的钱都用于治理太湖也抵偿不了这30年发展对太湖的破坏。还有基础设施方面,比如公路,本来是预计正常使用8年的,但车辆超载现象的出现严重缩短了公路的正常使用年限。这些超重车现在之所以有钱赚,实际上就是因为它对破坏的这些设施没有付费。如果8年使用的路面5年就被破坏,这就等于新增加了3年的代价。现在的基础设施费用越便宜,意味着将来要重新构建基础设施所要投入的花费就越大,意味着转移到未来的成本就越高。我们还可以举出类似的许多例子,如资源开采,现在很多地方根本不考虑回采,怎么方便挖,就怎么挖,如此开采,短期效率是高了,产出也高了,价格有竞争力。但是这样挖的结果是把矿脉给破坏了,将来回采的时候就要投入更大的成本,即将来产出的成本会更大。类似这种政府公权控制的领域里,过度破坏性使用、超前的透支性使用带来的损失,我们现在并没有人去付费。这就形成了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似乎成本很低,实际上是成本转移给了未来的人们,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成本会很高。
从企业来看,上游产品的价格明显涨上来之后就意味着下游产品的成本会涨上来。企业现在之所以不敢提价,是因为现在市场疲软,它卖不动,一旦市场被激活,它就会把成本上升的这一部分贴到它的价格里去,它马上就涨价,因为对它来说,成本推进的价格上涨的压力已经非常的大了。
再看居民,这里主要是工资带动的成本。工资主要是与CPI有关系的。2008年第一季度的CPI是8.3%,第二季度是7.9%,第三季度是7.0%,这都是12年来同期最高的水平。而且CH与大家的感受并不一样,因为它选择吃穿用住几大类,这几大类中,它选择每一类中若干种有代表性的商品计算它的价格指数,然后把这几种放在一起加权平均。它选择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商品有涨价的,有降价的,有价格不变的。而老百姓在市场上买得多的商品多为涨价的,这样老百姓对物价的实际感受就要比CPI反映的物价指数强烈得多。因为老百姓买得越多的商品,物价涨幅越大。这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为什么老百姓买得多的商品多是涨幅高的呢?正因为老百姓买得愈多,所以它才涨得高。市场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感受到的物价与CPI反映的不一致的道理。各国都是这样。因此,过一段时间,各国都要对CPI进行修正。如果不调整、不修正,它就愈来愈脱离市场的现实,它就越来越说明不了问题。即使这样,2008年以来CPI也是本轮通货膨胀以来最高的。居民这一次对CPI的感受是从基本生活层面开始的。2007年8月份CPI开始攀升,首先是从食品类开始的,比如猪肉等,这对全社会各行各业成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成本大就会进入工资,进而影响物价。
因此,这次物价上涨,除了具有需求结构性拉动的作用之外,还有成本全面推进的因素。这就和过去三轮通货膨胀不一样了。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要想治理的话,短时间很难见效。因为降低成本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在管理上、制度上和技术上等各个方面有相当大的变化,而这些制度和技术上的变化都不是短时间能够明显见效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治理通货膨胀有一个长期的准备。
这次通货膨胀还有特殊的国际环境的背景:全世界都在涨价,中国能不涨吗?中国经济的开放度愈来愈大,受世界经济影响的程度也愈来愈大。刚开始,我们对这次全球涨价对中国影响的估计没有这么严重,因为虽然中国经济的开放度在提高,但全球化的融入水平还是在过程当中,影响应该是有限的。当时我们感到大概会有两类商品对我们的影响比较大,但我们认为问题不大。现在看来,它比我们估计的影响程度要大得多。这就是两个“油”:食用油和石油。关于食用油,当时我们认为全球农产品涨价对我们不会有太大冲击。这几年欧洲的主要产麦区受了灾,非洲也有灾荒,美国在调整它的生物能源计划之后,减少了谷物的播种面积。这样,整个世界的粮食市场就趋紧。本来我们中国粮食的自给率是99%,是可以自己平衡的。当时我们想,大不了我们封闭起来,粮食产品不出口,也不进口。现在看来,问题不是这么简单。中国粮食产品进口的主要是植物油油料,近年来进口的油料已占中国总需求量的60%左右,对进口的依赖度非常大。而恰恰这次农产品涨价,油料这一块涨幅是最猛的,对我们的影响程度最大。如花生油在去年价格就上涨了近1倍,由于食用油在中国百姓生活中的地位,这次食用油涨价对人们的心理冲击很大。提到食用油,这里顺便提一下,中国的压榨业基本上被外资垄断了,而他们不用中国的大豆,不用中国的油料,他们认为不合格,他们主要用进口的。这就使得油料本身供求趋紧的状况更显得对进口的依赖度增大了。由此来看,外资对我们相关行业的控制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另一个是石油,“石油危机”之前,每桶是1.9美元,到2003年之前,也只是每桶20多美元,而前一阵子曾涨至每桶150多美元,前几天回落了,也还是50多美元。中国每年对石油的消耗是以8%的速度在递增,而且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未来我们对石油的需求还会大幅度地上升。2007年我们进口的石油占消耗量的54%,2008年则有可能超过60%。我们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而我们自己 石油产出的前景并不乐观。因此,未来世界石油价格的变化会更严重地影响国内石油价格的变化。
由此来看,这次价格上涨,除了创12年来的最高水平之外,还有两个特别的背景,一个是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轮通货膨胀,除了有需求拉动的作用之外,还有突出的成本推进的特点;另外,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国际化背景来看,这次是在全球都在涨价的背景下,而全球都在涨价对中国又有一定的影响。这就使得我们对通货膨胀问题不得不给予高度的重视。
与通货膨胀压力长期并存的是我们经济衰退的威胁也相当深刻。2008年上半年有一组数据很值得关注。即中国2008年上半年的货物运输量的增长速度大幅度地下滑。2007年上半年货物运输量的增长速度是16.3%,2008年则是7.1%,也就是说,从增速来说,2008年比2007年同期差不多下降了一半以上。货物运输量下降了,库存量就会增大,工商业企业的存货就开始大幅度上升。存货一上升,仓储业的生意就好了。因此,在统计表上还有一个数,2008年上半年,仓储业的营业税大幅度上升,2007年同期,仓储业的营业税上涨率是负的2%,2008年仓储业的营业税上涨率是正的24%,仓储业的实际业务量要比营业税还要大。这两个数据放在一起,就很值得考虑,这表明货物的存量增大了,而货物存量增大是经济衰退非常重要的先行指标。在我们高度关注通货膨胀的同时,其实,经济衰退的先行指标就已经出现了。我们认为这种不景气指标的出现不仅是个偶然的指标问题,而且有它的社会效果了,即失业问题。经济一旦衰退,失业率就要上升。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7.3%,那几年特别是国有企业比较困难。“摆脱困境,抓大放小”,那几年的增长速度相对来说比较低。当时城市登记失业人口是500多万。城市劳动力是2亿多人,失业人口占2.2%。2007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11.9%,但2007年年底登记的城市失业人口突破了1千万,城市失业率超过了4%。这说明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失业率的下降,且失业率几乎成倍地上升,这很令人担心。这种情况下,如果经济增长率再降下来的话,失业率会更高。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失业率的下降呢?这源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过程当中,工业化愈深入,资本愈排斥劳动。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国2007年的工业化指数已经超过0.4,工业化到了中期或者中后期,就是从一般加工工业和制造业为内容的工业革命朝着重工、重化工、基础材料工业和动力工业以及装备工业转化,而这个转化恰恰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空前增大的时候,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增大就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排斥。另外,中国还处于市场化过程当中,市场化就要鼓励竞争,竞争就截减冗员。根据有关统计,上世纪80年代,中国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新增加的就业岗位是240多万个;上世纪90年代,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新增加的就业岗位是170多万个;现在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新增加的就业岗位是90万个。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再加上经济出现周期性的波动,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回调,这个问题就会更加突出。因此,现在中国不仅是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回落,市场不景气、市场衰退的迹象越来越严重,同时衰退带来的后果,也就是失业的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
这次衰退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样它与过去也不一样,和改革开放30以来周期性的回调也不同,它也有着特殊的背景,也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一个特点是:这次衰退是长期内需不足所导致的。多年来,在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旺盛的时候,实际上就同时存在着消费增长乏力,导致内需疲软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个矛盾一直积累到现在。
为什么消费需求不足呢?第一个原因是投资增长速度过快,排斥了消费需求增长的空间。根据我们的研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每增加1%,消费需求就减少0.5%;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到所谓的上限22.5%后仍然增长,其每增加1%,消费需求就减少0.84%,基本把消费抵消掉了;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到30%后仍然增长,其每增加1%,消费需求将出现负增长。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储蓄的增长量是既定的。总需求的增长量如果是既定的,最终用途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消费,如果投资需求增长过快客观上就挤占了消费需求增长的空间。因此,中国从2003年以来连续5年多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增长对消费需求就形成了非常显著的排斥效应。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些年中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也是个不争的事实。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越来越快,所占的国民收入比重越来越高,而高收入群体的特点是消费倾向低,即消费占收入比重低,财富越是更多更快地集中到消费倾向低的群体手中,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也更多更快地沉淀到消费倾向低的群体手中,他们把这些财富或者用于储蓄或者用于投资,但很少或者不用于消费,使得消费的增长与经济的增长难以同步。
第三个原因是中国财政体系的不完善以及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不确定性大大提高。为能够承受未来更大的风险,人们往往增大现期的储备以用于未来的支出。包括养老退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中的不确定性,都会促使人们增大储蓄,相应减少现期消费。本来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是高的,财富增加后用于现期消费的比例应该是较大的,但由于对未来的担心,越是没有钱的群体越不敢花钱。这就形成了在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公众的购买力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消费品市场并没有体现出与收入水平提升相对应的高速增长局面。
第四个原因是中国发展的本身出了问题,即城乡二元化在加深。除了上世纪80年代初和2006年以来的一段时间,中国农民的实际收入有比较大的改善之外,其他时间农民实际收入的提升水平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严重地不相匹配。农民得到改革发展、经济发展的好处相对少一些,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扩大了。现在中国的城市化率是42%左右,即中国大约有58%的人口收入增长很迟钝。因此,中国13亿人口这么一个大国的经济增长,它的市场需求的增量主要依靠42%的城市居民的需求来拉动,而58%的农村居民的需求,也就是它的收入长期停滞或增长迟缓,这就使得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在体制上过于狭隘。现在谈建设新农村,刺激农民需求,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这些都是有意义的。如为农村修路、鼓励城市的商业企业到农村去销售等,但这些不是启动农民消费的根本,启动农民消费的根本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我们还要认识到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与刺激市民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市民的需求主要就是消费,农民的总收入主要用于生产支出,剩余的才是消费支出。因此启动中国农村市场,对农民来说,重要的是还不是刺激农 民的消费需求,重要的是活跃农村的投资需求,即生产需求。因此,第一,要提高他们的收入,使他们有投资能力;第二要使他们具有把财产变成资本的能力。现在农民承包的土地、房屋等是他们的资产,但不能变成资本,不能进入市场,不能变成可以增值的价值。所以,现在有人讨论能不能抵押呀,能不能流转呀,实际上就是使农民的资产变成资本。但这样做的风险也极大,我们也不太敢轻易推动这样大的变革。再一个,我们的金融体制改革要为农民提供一个筹资、融资的正规的制度安排。中国的2.6亿农户首先是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现在中国这2.6亿个生产体,国家却没有为他们提供正规的筹资、融资的制度安排。他们的融资没有体制保障,而且风险极大,承担风险的能力极其脆弱。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在于给农村要修多少路,盖多少楼房,而是为我们的农村逐渐引入现代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才是最要紧的,包括他们的社会保障,包括他们作为生产者的投、融资的方式,都要纳入现代的文明生活,现代的城市的生活。这就叫做城市化。一个最好的城市化,应该是大多数人过着现代城市的生活,有着城市的效率,但这个国家大部分的资源和土地保持着乡村的宁静。如果到处都是沥青马路,但人还都是农民,这就有问题了。
这两个大的背景就使得我们对这一次的衰退对我们的影响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失业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我们通常讲,国际上失业的警戒线是7%,美国2008年的失业率可能就会达到7%。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劳动力的存量,我们有7.6亿劳动力;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的增量,每年新增劳动力1300多万;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蓄水池,就是1亿多准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我们原来有5亿多农村劳动力,这些年转移出来2亿多,一个亿进了城,一亿多在当地的乡镇企业就业,还有3.4亿多劳动力在农村种地。中国共有18.2亿亩耕地,需要多少人耕种呢?根据我们在全国三个地区的调查,一个劳动力平均可以种10亩地,按这样来算,18亿亩耕地需要1.8亿劳动力就够了。现在农村的劳动力是3.4亿,那就意味着还有1.6亿多劳动力处于半失业状态,他们随时准备转移到城市就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劳工市场。而且我们不能按国外通常的7%来算,因为我们劳动力的基数大,如果达到7%的话,人数的规模就会非常的大,它带来的社会后果会更严重。

二、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特点
针对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既有通货膨胀又有通货紧缩的双重压力,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特点是:淡化总量调控,强调结构调控。1998年5月之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基本都是需求大于供给,所以都是采取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需求大于供给,不表现为物价上涨,因为物价是冻结的,它表现为排队。排队越来越长,报批项目等待审批的时间越来越久,消费者发的票证越来越多,凭票供应的东西越来越多。票证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排队模型,就是政府出面组织的排队。为了保证最后一个人能够买到一份,只有从第一个人开始就限制你的购买量。改革开放以后,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就开始上涨,就是前面所说的3次大的通货膨胀。从1998年5月之后,中国开始出现过剩。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生产发展了,物产供应丰富了;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体制原因,即市场化深入了。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很多东西不要钱,不要钱的东西永远短缺;市场体制下许多东西需要付费了,这就使得很多物品开始出现存货了。所谓生产过剩或不过剩,说起来是个生产现象,更要紧的是一个体制现象。相对市场购买力来说是过剩,但对实际需求来说并不过剩。1998年5月的工业和商业企业存货是5万多亿,当年的GDP是8万多亿。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到第九个五年计划宏观经济政策总的方向选择是:整个“九五”期间“适度紧缩,保持不变”。当时主要是反通货紧缩。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到:整个“十五”计划期间,“以扩大内需为目标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不变”。即“九五”期间紧缩,“十五”期间扩张。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对总需求是紧缩还是扩张没有明确。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是既不敢扩张,也不敢紧缩。如果是紧缩的话,对抑制通货膨胀有帮助,但失业率、经济衰退的威胁已经很深刻了。如果全面紧缩,失业率和经济衰退会到什么程度就很难预测。扩张的话,对解决失业有帮助,但通货膨胀的压力,尤其是前一段时间开创了12年来的最高,一旦全面刺激需求,可能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前一段时间是既不能扩张,也不能紧缩。这样看来,这几年就是回避总量政策,不提总需求如何,只提结构调控,称之为“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地区与地区之间有区别,产业与产业有区别,行业与行业之间有区别,同样行业里,不同的企业之间也有区别。这样的办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总量的目标确实不好选。这种结构调控的办法其好处是使得宏观调控避免总量的简单性,其不足是有行政性。因为所谓结构调控其实质就是歧视性调控,而不是市场调控。 因为市场调控就是机会面前均等的调控。这种调控作为权宜之计可以,但不能长期化,不能体制化。长期来说,资源配置还要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近两年我们的领导人多次强调要深化改革,要通过完善社会主义竞争秩序来配置资源的原因。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等政府联手干预这么强烈,动辄几千亿、几万亿的救市计划,但它的主流经济学家和政策的主导者仍反复强调,政府干预的力量再大也只能是弥补市场失灵,而不能代替市场,否则,带来的灾难比市场失灵可能还要深重。我们认为,在现代社会,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的方式,在中国,改革带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竞争的深入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这一点,我们不能动摇。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的经验确实证明了这一条。
现在我们提出的问题是:现在是否到了需要明确总量的时候了。给人的感觉是,2008年上半年明确了,是朝着紧缩方向明确了。奥运会之后,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内的经济衰退骤然加速,中央的精神就调整为以扩大内需为主。这就说明现在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矛盾复杂的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变化速度之快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几个月之前,反通货膨胀是主要的,几个月之后,形势就急转直下,衰退就成为首要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宏观调控及时地变化和跟进,僵化和呆滞恐怕都有问题。从2008年9月份之后,给我们的感觉是:总量是要朝着扩张的目标在变化。


如何看待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以我曾经在省级工业经济管理部门工作过的体会,我们积累了几十年的工业技术、科技人才、金融与经济人才,还积累有巨大的财富,加上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辅之每年50多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还有已经占领的外贸市场,在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条件下,以及美国等国际龙头国家的经济回升,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是稳健发展,预期在几年内都会维持这样低速、稳定增长的态势。


运用经济学理论解析中国最近三年来的宏观经济政策

1.过于严厉和过于长久的货币紧缩政策。这一轮的CPI上涨起始于07年的3、4月份,高点是08年的4、5月份。触发成因是世界粮食价格和能源价格的连续拉升。国内主流的宣传解释口径早期是“季节性”价格上涨;中期是“结构性”价格上涨;后期是存在“长期高位”运行的可能。政策决策者们早期似乎有点轻描淡写,不以为然;中期感到比较茫然,感觉把握不明朗;后期是慌张失当,痛下决心采取了少见的非常严厉紧缩的货币对策。到了现在央行似乎意犹未尽,不甘认错,又有自我辩解的心境语态。他们从“央行货币政策就是针对通货膨胀”, 退到“经济滑坡和通货膨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交替存在的基本现象”,再退到我国经济发展“长期防通胀,短期防通缩”。面对各地的拯救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举措,央行和银监会依然坚定地不断发出“不放松对购买第二套房贷款严控”的声音。 其实正是央行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判断有误,拿捏不准,对策生硬,预调失机。没有预料到世界粮食价格和能源价格非理性快速上升,是难以中期维持的;没有记住短期内上升越快必然出现短期内下滑越快的商品市场价格波动的规律。窒息式的货币紧缩政策导致民间借贷资本的大量涌现,市场实际利息的惊人攀升,企业流动性资金的奇缺。最后还是把地下钱庄纳入允许小额贷款公司的创新合法。紧缩的货币政策快步频繁地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和利率,最终是在全世界的人都看明白导致严重通货膨胀的现实经济条件已经完全改变的时候,才迟缓地改变准备金率、利率和贷款的货币政策方向。被动到家了。根子就在于把通货膨胀问题在判断上长期化、严重化。 2.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2003年央行121号文件率先发起了我国房地产政策调控的序幕。好在不久以后的国务院文件高度评价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地位作用,正确分析了当时的房地产市场形势,稳住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势头。 2004年的四季度和2005年的一季度,上海房地产市场在多重因素汇聚下市场价格失控,市民疯狂抢购商品房屋,市场交易秩序混乱。上海市政府率先踩了政策刹车以后,中央政府更为坚决地又踩了一脚政策刹车。上海房地产市场的非正常局面迅速得到扭转。 但是当时地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仅治了上海的“病”,又给全国的房地产市场统一发了“药”。把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的经济问题评价的过于严重和政治化,如“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危及我国经济安全运行”,“关乎全国稳定大局”,“问责各地领导人”。但后来的全国房地产市场实践却表明,房地产调控政策越多越严厉,商品房市场价格的上涨却像传染病一样由上海和长三角波及全国各地。全国各地的今天的房地产价格都比2005年国务院发明传电报的那个时候,涨了好多复好多。尽管商品房价格涨了好多,但并没有实质影响我国金融业的壮大发展,带来的只不过是潜在风险。也并没有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安全运行和社会稳定大局,形成的只不过是不确定的因素。 我国房地产调控的各项政策作用短期化、操作难以落地、效果适得其反,是政策决策人史料不及的。覆盖面这么广、如此严厉硬性统一规定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本身应该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中央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及房地产业界共同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出台。很可惜,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决策出台过程,都显得那么急迫、匆忙、单向、一刀切。以压缩住房市场需求为手段来希翼住房市场价格下跌,无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 结果房价是趋稳了,市场交易量却没有了,房地产开发商抱团取暖猫冬了,相关产业产业衰退了,失业人员多起来了。当初是中央政府号令天下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今天却是各地政府在授意认同下纷纷拿出自己的拯救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新政策。新政策都是对老政策的松绑解放和反向规定。 3.时机和内容都存疑的劳动合同工资福利保障政策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是理所当然的。农民工进城打工逐步取得和城市劳动者相一致的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从方向上讲也是正确的。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构建我国的和谐社会。但也必须明白这是一个长期性的逐步实现的基本任务,而不能够指望一蹴而就,或者在短期内有一个迅猛的提高。 待续


200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最好有数据说明

  我从2007美国次贷房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说起吧,一直到现在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此次危机迅速蔓延全球,导致了金融危机,我国也深受其害,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大量出口型企业减产甚至破产,国内经济有下滑的风险,再加上以欧美为代表的世界经济也因此泥足深陷,世界经济的外部环境趋向恶化。基于保证经济增长的考虑,我国政府迅速制定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这是政府主导的典型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旨在刺激国内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此政策一直持续到2009年上半年。
  2、此次扩张政策虽然保证了经济增长,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由于高估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所以此次财政扩张的力度着实有些大,过度投资一方面导致了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到了2009年下半年CPI上涨幅度开始加大,并至2012年初保持高位运行,经济处于通胀之中,老百姓怨声载道,相信楼主也是感受颇深;另一方面投资过度也导致了房地产行业的过度投机,房价高企。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政策开始转向,政府一方面着手制定严厉的调控措施严控房价,同时也停止上马了很多铁道部的建设项目,此可认为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央行也通过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存贷款利率来收紧流动性,控制通胀。直到2012年初,CPI上涨幅度才降下来,但是房价依然高企,物价水平仍然偏高。这段时间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是紧缩的。
  3、2012年第二三季度,经济进入了非常复杂的阶段,政策也进入了调整期。因为到今年为止,欧美经济仍然没有走出经济低迷的泥淖,而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一方面2012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至7.6%,创最近几年新低,经济走弱的风险很大,而且实体经济发展出现困难(资金缺乏,跑路潮);另一方面物价形势依然严峻,通胀警惕不容放松,而且高价在严控措施下依然坚挺。这种结构性的经济形势让政策选择陷入两难选择。所以政府实行了结构性的政策措施,一方面仍然坚持调控房价的政策不放松,但是在9月份的时候又批准了几千亿的“铁公基”项目,这可看作是政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实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大量使用数量型的货币工具比如逆回购、央票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来为中小企业提供货币供给,但是对于房地产贷款的货币供给却大大收紧。总的来说,这段时间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


2019年中国经济是怎么走向?

我们看一下专业的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的首席分析师怎么说。近日,在艾媒咨询举办的“2019艾媒之夜暨新经济行业发展趋势论坛”上,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用数据说话,回顾了2018年的浮浮沉沉,总结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也用数据对2019年新经济行业趋势做出了大胆预判,引起业界及媒体的广泛讨论。1.新式社交产品或将在春节期间“病毒式”传播值此迎新春、除夕夜倒计之时,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在论坛现场演讲中表示,每年新春都是新应用的创新高峰,并提醒到,新潮应用很有可能在春节期间向老式互联网产品发起挑战,下载量迎来爆炸性增长的时刻。此外,每年春节都可能是互联网企业最危险的时刻,因为此前多个“杀手级”业务都是在春节期间出现的。他以2018年“大红大紫”的短视频业务抖音为例说道,这款APP的走红实际上就是大量用户在春节期间将短视频使用习惯带回老家导致的结果。2.慎言人口红利见底,新模式企业仍能快速崛起最近,“人口红利消失”、“流量时代结束”等成为了互联网圈内的流行语,但张毅对此说法并不予认同,反观抖音、拼多多、网易考拉这几大后起者,人口红利并未真正消失,那是利益既得者的说法。在他看来,近年来,从微信崛起到短视频大热,都是在中国人口总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出现的“爆款”应用。在过去十多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出现爆炸性增长,新模式企业仍能迅速脱颖而出。因此,互联网企业需要对新春期间的竞争形势保持高度警惕。3.未来2年,老百姓能直接接触到的“区块链”多半是非法集资和传销骗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目前还处于初级摸索阶段,还没有达到真正应用的阶段。短短一年的数字货币经历会让你深有感触,所谓的“币圈大佬”,也不过是前期不断给你施肥,让你赶快成长为“合格韭菜”的老农而言。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世界的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已超过1万家。随着币价的跌跌不休,各路韭菜十倍币、百倍币、万倍币的梦想难以实现,整个市场的交易量也是锐减,各大交易所亟需产品上线。而期货合约、永续合约,正成为各大交易所一个新的敛财机器,吸引着各路韭菜骚动的心。此外,比特币为何会暴跌?张毅表示,目前落地的各种币,借各种链的各种机会干着各种跟钱相关的事。一旦资产被转移,后续无人接盘,暴跌是必然结果。当前,区块链几乎已沦为非法集资和传销的温床,张毅直言,未来1-2年内,普通老百姓能直接接触到的“区块链”多半是非法集资和传销骗局。区块链技术本无过错,未来将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未必会让你的钱袋子鼓起来。4.互联网造车:颜值不如安全重要,要狠抓安全关随着移动互联网及共享经济风潮诞生,互联网与汽车的深度融合,大量传统车企开始瞄准网约车市场,或纷纷研发新能源汽车。截止2017年底,中国移动出行用车用户达4.4亿人。但安全、电池等根本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未来几年,中国政府机构和新能源汽车厂商将持续大力度解新能源汽车续航短、充电难问题,越来越多企业的参战以及政府机构全面布局的展开,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各环节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新能源汽车发展瓶颈有望被打破。预计互联网汽车在2025年有所突破,销量突破千万辆。智能驾驶的市场广阔,虽然无人驾驶市场短期无较大变化,但未来或迎大面积爆发。张毅还提到,互联网汽车颜值并不重要,安全因素才是其发展关键。5.中国已经进入新消费时代,由“基本满足型”转向“品质型”消费新消费的“新”是在消费升级背景下相对于过去旧有的消费行为的“新”。随着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增加,新消费时代下部分消费者开始转变消费观念追求品质生活,该部分人群具有较为稳定和可观的收入,因此其对于生活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往对于物质层面的追求,消费理念从“越便宜越好”转变为“满足自身情感需求的消费”,不再盲目追求品牌,而是在实物消费上更加追求个性化,在服务消费上追求智能化。但传统电商平台商品质量参差不齐,优质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已无法满足这些新消费用户群体用户的需求,新兴起的精品电商平台主打高性价比优质商品,符合新消费人群的消费观念。这些用户拥有强大的消费力,将会推动精品电商成为新消费时代下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6.新零售崛起,2019年零售商店或将迎来“倒闭潮”近几年,新零售业态发展成熟,行业加快了推陈出新的速度,涌现出了许多新物种,涵盖家居、超市、便利店、餐饮、娱乐等业态,着实让实体店又迅速抢占市场,重新燃起了战歌。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移动电商的用户规模达5.1亿人,预计到2019年增长至5.5亿人。为何要做新零售?张毅表示,当前的线上流量越来越昂贵,线上零售用户体验差,只有结合线上零售与线下体验,才能对用户实现大包围。从目前市场环境来看,新零售是推动传统零售转型升级和更新改造的必然选择,可以丰富我国产品样式,提升产品质量,更好的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能有效激发更为巨大的消费潜能。此外,张毅认为微信小程序如果纯粹作为资讯获取工具是不够的,未来或将打造成另一个“淘宝”。与阿里淘宝不同的是,微信小程序背靠的是庞大的微信用户流量,含有自发性、强时效性、裂变式传播、高转化率的分享传播特点,做成社交型电商的成本门槛较低、机会也更大。7.跨境电商在未来三年内将持续火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消费升级观念的流行,用户对跨境商品消费需求增加,中国海淘用户规模持续扩大。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的海淘用户规模将达1.49亿人。相较于在国外网站购买、代购、自己出境购买,海淘用户更倾向于在跨境电商平台购物。电商领域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用户的消费观念也发生转变,愈发注重商品品质和质量,不再盲目追求低价促销,在选购商品的时候会对商品品牌度和安全度进行综合考量,价格驱动购买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此背景下,如何严格把控商品品质将成为平台关注重点,具有良好口碑的平台会有更大的发展机会。8.知识付费:让知识分子在互联网中找到变现机会随着知识付费时代的推进以及越来越多人感受到终身学习的迫切需求,知识付费将呈现为终身学习而打造的不停迭代的更优质内容,打造全新创造性的体验。知识付费平台将会争夺更多优质细分领域,大量自媒体已经开始知识变现的布局,知识付费将呈现垂直细分化以及专业化的趋势,不断细化深耕内容优势包括服务优势,解决用户的核心知识需求。当前内容趋向垂直细分化,平台在不断创新产品技术,用户消费开始理性化。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知识付费的用户规模约3亿人,用户的求知焦虑等将成为未来知识付费产业核心发展动力,具有巨大增量空间。用户付费习惯逐渐养成,知识付费市场发展空间备受瞩目。9.电竞恐成游戏产业依赖的新赛道,将创造更大的商业空间2015年是移动电竞的元年,这一年移动电竞被国家体育总局关注并为其举比赛,迈出了移动电竞的第一步。随后腾讯,巨人,网易等行业巨头纷纷布局移动电竞,进一步推动了移动电竞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移动电竞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场产业链。中国移动电竞正在经历超越发展阶段,移动电竞的职业联赛走向成熟,商业化价值显现。。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移动电竞的市场规模达449.3亿元,用户规模达到3.02亿人。2019游戏增量取决于“新赛道”,开发移动电竞赛事,能极大地激发玩家的参与感。未来,在竞技体育环境下,移动电竞可迸发出更多的产业能量。10.未来有机会颠覆社交格局的,极可能是(短)视频社交2018年,中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达5.01亿人,短视频正在成为主流社交形式。虽然快手、抖音在短视频领域暂时领先,但面临巨头们的发力,格局仍未确定。据说,头条今年以来一直在看houseparty类项目,前员工开发的类似产品音遇正在国内社交市场爆火。另一边,快拍、飞聊以及科技新知之前曝光的脸拍,都在攻向即时通讯领域。腾讯的14路大军包括微信刚推出的时刻视频,正在从各种产品形态攻伐短视频市场。大众点评一个LBS社区软件,也要通过短视频改造,加重社交功能。陌陌今年实践过的“谁说”,意图以houseparty+问答的产品形态做短视频。还有阿里内测的鹿刻,玩的是知乎产品逻辑的短视频。整个互联网市场热衷于布局短视频市场,在眼花缭乱的短视频社交大潮中来看,短视频其实只是基础的媒介形式。11.5G有望给智能终端市场进行“大洗牌”智能手机经历过2G、3G的时代,手机用户则经历了诺基亚、飞利浦、摩托罗拉、酷派和三星等换机历程,通讯技术变更必会引发手机产业的更新换代。5G手机将在2019年试商用并在2020年正式商用,智能手机用户即将面临换机高峰,预示智能手机市场也将面临重新洗牌,形成新的手机市场格局。值得注意的是,5G带来的机会不仅仅在终端层面,而是整个产业链。

2019年度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保险公司营销部个人履职情况汇报2012年,按照分司领导的分工,我主要负责营销部的业务推动及公司内外部协调工作。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协调分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取得一定成绩。截止到2012年11月18日,完成保费3xxxx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xxxx%,超额完成xxxx万元,并计划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完成保费xxx万元,计划超额xx万元。今天,按照xx中支年度班子考核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就自己今年以来的履职情况向领导们做以下总结,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一)积极学习,不断提升,做个合格的保险管理者。分公司上半年组织全省四级机构负责人专业知识培训(文案中国,原创代写各类稿件),本人踊跃报名,积极参加。学习期间积极配合,善于沟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在学习结束后获得优秀组员。十月下旬参加山东省保险行业协会组织的全省四级机构高管人员培训学习,学习过程中一如既往的刻苦努力、虚心好学,并在培训结束后获得优秀学员证书。通过这几次学习,使我对保险学科的基础理论、保险学的基础知识、保险基本业务以及保险市场基本运行方式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学习培训后,我对保险业在市场经济、金融经济中的特殊作用有宏观上的认识,对各种具体的保险业务的具体业务程序、市场操作等也要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二)积极主动的做好全面业务的推动工作。按照公司党委、总经理室各成员的工作分工,我积极围绕公司年初工作会议确定的中心任务,针对公司各险种业务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市场形势,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紧抓续保业务。由于受大市场环境影响,2012年经济继续呈疲软状态,新增业务的发展较为缓慢,故在整体业务增长点中,续保存量成为一大亮点。我部门依据上年度保险续保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逐笔分类,提前两个月分拣好并下达到每个业务人员手中,使其达到每笔业务都心中有数,每笔业务都能提前通知续保。此举自推动后使续保率得到大幅度提升,效果比较理想。二是大力开展渠道业务建设。针对公司提出的渠道业务的扶助政策,我于上半年与鱼台鹏华汽贸友好合作,签订协议,自此鱼台营销部有了第一家车商渠道队伍。现如今,车商渠道每月有十万左右业务产出,为我司业务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现阶段(文案中国,原创代写各类稿件),我正积极与北京现代鱼台店和中国一汽森雅佳宝等汽车经销商进行走访,增进交流,加强联系,对今年及下年的合作事宜进行商讨,基本达成了共识,预计不久会有业务产出。(三)理顺业务发展思路,为明年业务全面启动打好基础。一方面加强内部建设,积极研究出台相应的内部管理政策和工作措施,在严肃工作纪律的同时人性化管理。对每位业务人员做到每天沟通,遇到业务发展阻碍积极帮助他们协调沟通;每逢他们的生日,集体庆祝的同时,为他们送上一份鲜花和祝福。第二方面是积极协调,全面启动与本地各大型停车场、运输公司、汽车经销商进行多层次的沟通与联系,主动协调各业务人员与他们的业务合作,积极稳妥的开展车险业务,同时也在意外险开拓上做到稳发展。第三方面是加大公司宣传力度。依靠总分公司现有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我部门计划于明年与本地广告公司进行接洽,加深我司品牌在当地的影响(文案中国,原创代写各类稿件),在鱼台县人民心中树立起美好的大地保险形象。(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年,工作中虽取得了一些新的进步和成绩,但距离上级公司的要求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细想业务素质的提高跟不上公司快速发展的形式,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忽视业务与学习的两者关系,平日大部分时间忙于业务及事业性工作,用于业务知识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有时工作中会出现些偏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正。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商业保险的销售量越来越多

近年来购买商业养老险的人从数据统计来看确实越来越多,但至于为什么越来越多?理性/正向的答案,自然是源于人们自身养老需求从政府来养老、政府帮养老,到养老不能靠政府,甚至还不断爆出养老防儿养老需要神马?至少需要钱,还可能需要人力。但某种意义上讲,所需人力也可以靠钱转换来。养老所需开销从何而来?靠政府吗?单单一份社保吗?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想法,就去算下,退休时每月能拿多少?了解下本市职工上年月平均工资,网上很多相关的计算公式插播个概念,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养老金替代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退休人员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如果只靠一份退休金,分分钟就回到解放前,甚至无法维系基本生活所需,更别提就医、护工、养老社区的开支。30岁左右开始规划未来养老的年轻人明显增多,这个焦虑的时代,如果依旧选择月光的生活及时行乐的态度,无非是在透支自己的中年甚至老年生活。社保只能作为基础,但真正想做到晚年生活不被改变,恐怕还要有更好的储备。本文来自保险经纪人:甄妮​


证劵投资报告的宏观经济分析是指什么分析

理论上应该分析:(1)我国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一阶段。因其涉及投资的情况。比如通常在经济扩张阶段,投资力度会比较大。

(2)未来是有通货膨胀预期还是通货紧缩预期,伴随的失业情况。因为这些关系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比如若未来可能发生通胀,宏观调控可能会采取预防措施:收缩流动性,减少财政支出。

(3)国家现阶段实行的政策:包括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无论是宏观调控或者微观管制都应予以关注。比如我们国家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尤其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

(4)国际市场情况。现在经济全球化,国际间相互影响加大,国际资本市场也呈联动态势。比如美国的经济政策以及美国三大股指都会对国际市场有一定影响,全世界可都盯着美联储。

(5)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如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因为这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如哪些产业会得到政策支持,经济工作重点等等

(6)税收政策。税收政策很多也是国家产业政策的体现,支持的产业会减免税收,比如:出口退税,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限制的会增加课税,比如:加征环境税。与股市直接相关的有证券交易印花税,但证券交易印花税不会经常调整。

在实际操作中,大家关心最多的就是央行货币政策,通涨预期,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产业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股市的行情需要宽松的流动性支撑,央行的货币政策一有转向之苗头,就会引起股市震荡。今年上半年国家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几乎出来一则就会引起相关板块的炒作。还有扩大内需政策:汽车家电等等,也是这样。股市炒题材很常见。


汇丰银行经常发布自己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比如预测中国pmi指数,请问它在哪里发布这些信息?

你看到这个问题算你幸运了。行内人。
汇丰发布PMI,是自己搞了些。调查样本比较少,毕竟只是个公司,哪有实力去调查嘛。自己胡编的个数。每月发布下,好像无官网的。只有综合数值,无细分行业的。
而中国官方也搞的有,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就在钓鱼台马路东边。官方的实力大,有调查大队,全国调查各个行业和各个经常圈的情况。每月一号发布指数,但是细分的行业和经济圈指数,就得花钱购买的。www.pmiii.org 中采咨询唯一发布。你要要每月初看新闻联播就看得到的。新闻上经常有的。我就搞这个分析。
你要是感兴趣可以给我留言。全国购买这个细分行业和经济圈的数据的,多是基金和证券的研究所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们采购,也有些个人比较有钱的也关注。基本上大的基金公司如华夏基金都购买了细分数据。官方的背景实力很大的。主要是领导上能通天,基金经理们购了我们数据,就能和领导们联系联系,提前知道一些人类凡间难知道的信息。


上一篇:赛号

下一篇:2013年格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