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气象局在哪?怎么走?
出发地: 宁波汽车站北站
目的地: 宁波市鄞州区气象局 新河路396
线路1: 从解放桥出发,乘坐10路(火车南站-火车南站),抵达李惠利中学.约7.38公里
线路2: 从开明街出发,乘坐506路(麦德龙-大红鹰职业学院(市公安汽校)),抵达宁舟新村.约2.7公里
线路3: 从大庆南路出发,乘坐516路(汽车东站-江北投资创业中心),抵达舟孟北路.约4.41公里
线路4: 从槐树路出发,乘坐216路(甬港新村-宁波大剧院),抵达舟孟北路.约4.17公里
北仑气象局在哪?怎么走?
出发地: 宁波汽车站北站
目的地: 宁波市北仑区气象局 宁波市明州路773号
线路1: 从解放桥出发,乘坐10路(火车南站-火车南站),在望湖市场换乘550路(火车南站-北仑保税区),抵达嵩山路.约45.99公里
线路2: 从外滩出发,乘坐370路(体育馆-宁波化工区),在宁波体育馆(宁波中兴路)换乘788路(北仑客运总站(珠江路)-宁波体育馆(宁波中兴路)),抵达高凤路站(明州路).约35.18公里
线路3: 从外滩出发,乘坐370路(体育馆-宁波化工区),在体育馆换乘550路(火车南站-北仑保税区),抵达嵩山路.约39.26公里
线路4: 从汽车北站出发,乘坐508路下行(公交白沙中心站-浙大软件学院宁波分院),在家乐福站(宁波中兴路)换乘788路(北仑客运总站(珠江路)-宁波体育馆(宁波中兴路)),抵达高凤路站(明州路).约36.84公里
十年来最强的沙尘暴席卷而来,为何“三北”的防护林没能阻止?
因为三北的防护林建设的本质,是通过种植树木,来改善地表干枯、干涸等结构,但它的存在并不能改变天气,以及自然气候,如果是小面积小范围的沙尘暴,由于植被的阻拦,可能会有一点效果,但如果风暴较大,那么单纯依靠防护林,是起不到效果的。我认为这次沙尘暴席卷而来,也是大自然在警告我们人类,大气的污染相对还是比较严重的,环境保护这个课题不能放下,还需要继续进行甚至是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与行动,让大气更加纯净,让世界没有沙漠。1、三北的防护林是什么?三北的防护林是建造在长城边上的绿色防护墙,当年我国的西北、东北等地方风沙侵蚀非常严重,原本富饶的土地,现在多地出现了大量的沙漠化现象,为了减少现象产生,减少沙尘暴的次数与频率,开始在东北、西北等342个县中布局建立,绿色屏障,试图用绿色植被改善土质,侧面降低水土流失。2、防护林的作用?其实防护林并不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而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更有利于发展周边经济,带动就业。原因就是防护林建设除了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外,还可以种植瓜果、发展畜牧业等,这样就在无形中形成了瓜果种植售卖,果类制品的制作与售卖、畜牧养殖售卖等等行业发展,行业的发展就带动了百姓就业,自然周边经济就提升了。3、沙尘暴形成方式是咋样的?沙尘暴,其实就是地面的沙粒、飞尘等大量被风吹起,使得空气质量变差,能见度变低。因此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沙尘暴的形成首先地面需要有大量的沙土,其次是要有足够大的风,能够带动沙土飞扬,最后要有强而大的空气对流,这样才能够让沙土在空中持续飘扬而不落地。因此如果我们遇到沙尘暴的天气,一定要注意防护,带好口罩、护目镜等,避免肌肤长时间暴露在沙土之中。
三北防护林不能挡风只能固沙吗?
据报道,“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被称为绿色长城,但是三北防护林挡不住风,但能固沙。报道称,3月28日,参与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项目的一位专家表示,三北防护林对防沙肯定有效,北京的沙尘天已经较常年同期减少。但三北防护林“挡”沙尘暴的方式,不是挡风,而是固沙,也就是,减少沙源地。据悉防护林的高度一般只有10-20米高,阻挡不了高空的沙尘。当强沙尘暴形成时,如果风速达到30米/秒(11级风),那么粗沙(直径0.5~1.0毫米)会飞离地面几十厘米,细沙(直径0.125~0.25毫米)会飞起2米高,粉沙(直径0.05~0.005毫米)可达到1.5公里的高度,粘粒(直径小于0.005毫米)则可飞到更高的高度。数据显示,据1951年以来北京观象台沙尘资料统计分析,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沙尘最严重,春季沙尘日数平均多达26天。2011年-2016年,北京平均沙尘日数在3天左右,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面积仍然很大,需要进一步治理。
2012年7月台风的名字是什么
北京没有台风。。。。。。
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袭击,造成城市内涝,引发了部分山区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此重大的突发性罕见天气为何会猛袭帝都?它的“极端性”体现在哪?气象部门在此次暴雨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公众又该如何加强暴雨天气下的自我保护?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
孙军接受中国气象网、新华网联合访谈。(庄白羽 摄)
11个气象站点雨量突破极值 “七下八上”威力尽显
记者:孙首席,您好。首先请介绍一下暴雨总体情况。
孙军:7月21日至22日的暴雨过程影响范围很广,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及山西北部均出现了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其中北京全市平均降雨190.3毫米,石景山模式口达328毫米,全市最大降雨出现在房山区河北镇,为460毫米,达到了特大暴雨量级。另外,北京还有11个气象站观测到的雨量突破了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
这场暴雨历史罕见,由于雨势强,雨量大,北京出现严重城市内涝,对城市交通等造成严重影响,部分中小河流和水库出现汛情,据民政部救灾司消息,21日以来,北京暴雨洪涝灾害已导致37人死亡,7人失踪。
北京7月21日10时至22日06时降水量分布图
记者:北京几乎每年到这个时候都容易出现一些暴雨天气,原因是什么?
孙军:气象上有一种说法叫“七下八上”,即七月下旬八月上旬这段时间,华北地区进入降雨集中期,容易出现雨量集中、强度较大的降雨过程。这和我国整个雨带随着季节从南向北推的规律是相吻合的,即从最早的华南前汛期开始,到江南梅雨,再到当前的华北雨季。
出现强降水的原因主要在于水汽条件充沛。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当季风北推到华北这带地区时,就为强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条件。此次降雨前,北京的天气非常闷热,说明了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非常大。据我们估算,北京上空大气中的水汽累积含量已经达到了50毫米左右的量级,即使不算上外来水汽的供应,只是单纯空中的水汽降落到地面就够达到暴雨量级了。
雨量大、雨势强、范围广、影响重 有些“超乎想象”
记者:21号当天北京大雨倾盆、四处“汪洋”,而20号和22号前后两天北京的天气却非常晴好,有一些网友不理解,为何降雨不是相对持续,而是这种短时间内变化极大的突发性强降雨?
孙军:的确,短时雨强大是这次暴雨过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气象上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而这次有些地区在一小时内降雨量就超过了50毫米,平谷挂甲峪甚至达100毫米,雨强之大超乎想象。
为何会这样?刚才提到的水汽条件充足,只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必须出现一个天气系统,能使得这个地区的暖湿气流上升,才会产生降水。此次北京等地强降雨就是这种情况,在冷空气东移南下和较强天气系统的作用下水汽产生剧烈上升运动,再加上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上升运动就越发剧烈,水汽凝结速度加快,同时空气近饱和,导致降雨效率极高。
记者:近年来北京市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类似的大暴雨?与它们相比,此次暴雨过程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极端性”体现在哪?
孙军:最近的一次是去年6月23日,北京同样出现了一次较大暴雨过程,城区平均73毫米,局地也出现超过100毫米的降雨,最大达215毫米,局部最大雨强每小时128毫米甚至超过这次过程。但那次降雨时间更短,暴雨过程分布也并不均匀,只有个别站点出现了100毫米以上的降雨,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区;而这次除延庆外,北京90%以上的行政区域降雨量都在100毫米以上,市平均雨量也远超去年。此外,近几年,北京也都发生了几次局地100毫米以上的降雨过程。
总体来说,此次北京“7·21”暴雨具有雨量大、雨势强、范围广、影响重的特点,部分地区一天降雨量甚至达到或超过了年平均降雨量,这些都是“极端性”的体现,在北京历史上极为罕见。
极端天气标准并不因此次暴雨过程被拉高
记者:近年来我们总是在说“极端天气”,究竟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定义为“极端天气”?
孙军:气象上对极端天气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和资料处理方法,从公众角度简单理解,“极端”意味着罕见,发生概率较小。以暴雨为例,对于某一地区而言,自从有气象资料以来,它会积累一定时间序列的暴雨观测数据,如果某一次出现的降雨量处在历史出现暴雨大值5%这个值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称为极端天气。
记者:这次北京遭遇如此罕见的暴雨过程,是否会导致北京极端暴雨天气的标准被拉高?
孙军:如果这种强降雨过程在以后时间内经常出现,那么有可能标准会被拉高。但只是偶尔有一次过程,并不足以拉高“极端天气”的标准。
暴雨预报难度大 气象部门滚动服务全力应对
记者:针对这次暴雨过程,气象部门采取了什么措施应对?
孙军:北京市气象局对这次的预报起报较早,20日曾两次发布专题预报,指出21日傍晚到夜间有暴雨,部分地区可能为大暴雨。21日,市气象台一天连发五个预警,18时30分暴雨预警级别上升到橙色,并先后启动四级至二级应急响应,加强值守,靠前指挥,滚动服务。
期间,市气象台向市委、市政@府、市防汛办及交管局等有关部门发布重要天气报告5期,发布全市部分气象观测站雨量表及全市雨量分布图18次,并与市地研所联合发布了地质灾害三级预警。针对灾情最重的房山区,区气象局采取每小时电话汇报一次、每3小时更新一次的方式向区委区政@府汇报情况。
此外,部门应急联动也迅速启动。市政@府和各区县政@府根据预报、预警信号级别及时反应,快速联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和处置暴雨带来的各种影响。
中@央气象台从20日下午就开始发布暴雨蓝色预警,21日中午升级为黄色,加强加密与各省市区会商,提醒发布预警。总的来说气象部门对这次过程预警发布是比较早的,预警级别也是比较高的。
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切忌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
记者:尽管气象部门提前预报出了此次过程,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是发生了。从公众的角度,您觉得对灾害性天气还需加强哪些方面的认识?
孙军:公众是灾害性天气的直接面对者,更应该提高防范意识,认识到极端天气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多了解科普常识做好自我保护。例如若提前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或是看到强降雨已经开始,就应尽量避免开车出门,看到积水严重的低洼地段要尽早撤离以避开危险,更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试图去过湍急的水流。
当受到洪水威胁时,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若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会容易暴发山洪,应该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冲走,还要注意防止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的伤害。
记者:您对接下来一段时期的的防汛建议是什么?
孙军:7月25-26日,华北地区还将有一次降雨过程,预报部分地区为中到大雨,局部地区可能产生暴雨。当前还处在“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后期也多降雨过程,局部地区仍有可能出现暴雨甚至大暴雨,相关部门和公众仍需时刻警惕加强防范,不可麻痹大意。(中国气象网记者赖敏 新华网记者张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