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gbian

时间:2024-03-15 05:16:07编辑:分享君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兵变?

兵变,是指军队不听指挥、不守军纪而发生叛变的事情。春秋战国沙丘之变:赵公子成发动兵变夺权,围沙丘宫长达三月,赵武灵王活活饿死。秦庸城之变:嬴政发动的夺权之变,嬴政母亲赵太后被打入冷宫,嫪毐被杀,吕不韦被罢相,并在流放途中被赐死。汉巫蛊之乱:汉武帝时,武帝宠臣江充诬陷太子巫蛊谋害皇帝,太子起兵杀江充,最终兵败,太子刘据、皇后卫子夫自尽。两次北宫之变:均由皇帝的近侍宦官发动,造成当时专权的外戚大将军梁冀、窦武被杀。魏晋正始之变: 公元249年即魏正始十年司马懿趁曹爽拜谒东平陵时率兵夺权,铲初曹爽及其党羽,把持魏国大权。隋唐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马嵬之变: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安史之乱爆发后,在唐玄宗逃亡途经马嵬坡时,军队发生兵变,哗变的士兵杀死丞相杨国忠,逼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宋陈桥兵变:后周大将赵匡胤谎称敌国来袭,率军出征,趁机于陈桥驿黄袍加身,夺取了皇位,建立北宋。明夺门之变: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于谦等拥立英宗弟郕王朱祁钰为帝。次年,英宗被释归,为景帝幽禁于南宫。1457年景帝病重,不能临朝,石亨等发动政变,拥英宗复辟,以邀功赏 。以谋逆罪杀于谦,废景帝仍为郕王,迁于西内。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1、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大泽乡起义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2、楚汉之争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3、王莽篡政公元6年,王莽改年号为居摄元年。三月,王莽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号称“孺子婴”,以效仿周公摄政旧事,为代汉做准备。此后数年间,关于王莽代汉称帝的符命图谶频繁出现。公元8年(居摄三年),梓潼人哀章制作铜匮,内藏《天帝行玺金匮图》与《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伪托汉高祖遗命,令王莽称帝。于是王莽便到高帝祠庙接受铜匮,然后戴上王冠觐见太皇太后,坐在未央宫前殿,即天子位,定国号为“新”。至此,西汉灭亡,王莽达到了他的托古改制、篡汉自立的政治野心。4、西晋八国之乱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5、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什么是"哗变",与"政变"有什么不同

哗变---简单说是指军人叛变。某军队出于政治或其它某种原因的考虑,毫无征兆地突然调转枪口,拒绝原统帅的指挥,转而投向新的政治目标或领导人,听从其指挥,达到某种目。是即“兵变”。
政变---统治集团少数人通过密谋,用政治或暴力手段等非正常途径实现权力转移的行为。政变不改变原有制度或根本政策,一般国民也不参与。常见的类型有军事政变和非军事政变,流血政变和不流血政变。
http://baike.baidu.com/view/133430.html?wtp=tt


赵匡胤陈桥兵变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

赵匡胤祖籍河北涿州,出身于武官家庭,祖父当过营、蓟、涿等州的刺史。父亲赵弘殷,是后唐的一名禁军军官。赵匡胤生于洛阳,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公元948年,22岁的赵匡胤离家出走。起初,他曾去投奔与他父亲有旧交的防御使王彦超,但未被王彦超收留;后来,他又投奔随州刺史董本,因为董本的儿子瞧不起他而离开随州。这时,赵匡胤已身无分文,连住宿的地方都找不到了。一天,赵匡胤投宿在一所庙中,庙中和尚见他如此贫困潦倒,但举止谈吐又颇具雄才大略,便开导他说:“我给你一点路费,你向北走,会有好运的。”传说,当赵匡胤走到河南商丘的高辛庙时,见到一个占卜者,便凑上去,问讯自己的前程。他先问能否当一名小兵,卜显示“不吉”;又问能否当一名刺史,卜又显示“不吉”。他不解,再问能否当皇帝,卜上显示:“吉”!于是,他向南投到后汉枢密史郭威的帐下,郭威见赵匡胤气质不凡,便留在军中。公元951年,赵匡胤与一批将领拥立郭威,夺取后汉政权,建立后周。在推翻后汉的过程中,赵匡胤因为作战有功,后来被提拔为禁军军官,这激发了他继续往上发展的勇气。公元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赵匡胤又因智勇双全、连战连胜,先后被提升为“殿前都御侯”、“殿前都指挥使”,成为禁卫军的高级将官。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春,周世宗柴荣亲征淮南,赵匡胤随驾南征,又立下大功,占领了南唐的滁州。在滁州,赵匡胤部下捉到一百多名百姓,指认他们为盗匪,准备斩首示众。新来滁州上任的军事判官赵普却不同意全杀,他说:“你不审问清楚就一律处死,如有被诬陷者,岂不误伤人命?”赵匡胤说:“这里的百姓,都是俘虏,我将他们全都赦免无罪,已经够仁义了。可他们这些人还要做盗匪,不动刑罚,就不能儆戒他人。”赵普不同意赵匡胤的说法,反驳道:“南唐虽属敌国,但百姓有什么错?你既然想一统中原,为何要把这里百姓看作俘虏?”赵匡胤无言争辩,只好说:“你若不怕辛苦,就烦请代为审理这些人吧!”赵普对这一百多平民认真查问,绝大多数没有作盗匪的证据,除个别有物证定罪外,其余无罪释放。百姓们非常高兴,称赞赵普英明。赵匡胤由此对赵普格外信任,凡有大事,必同他商量。周兵攻占滁州,南唐国主李璟害怕了,向柴荣求和未果,便命齐王李景达为帅带6万兵马直奔扬州。扬州当时的守将是韩令坤,忙向滁州求援。赵匡胤率兵来到六合,准备去支援扬州,但韩令坤已撤出扬州,赵匡胤闻讯,捎信批评了韩令坤。韩令坤立即下令回兵扬州,与唐将张孟俊遭遇。周兵各个勇敢善战,唐兵大败,张孟俊被活捉。过了几天,唐兵主帅李景达发兵攻周。赵匡胤率兵迎战。赵匡胤发现有几位兵士畏惧不前,便用剑在他们的皮笠上砍出痕迹,作为记号。这一仗,双方不分胜负。收兵后,赵匡胤将皮笠上有剑痕的兵士斩了,通报全军。第二天再战,周兵以一当十,杀得唐兵一败涂地,最终平定南唐。周军节节胜利,直逼幽州,但柴荣大病卧床,不能继续指挥作战,只好撤军。赵匡胤随柴荣皇帝征辽有功,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禁卫军,兼检校太傅,不久又增加了归德(今河南商丘)军节度使一职,权力越来越大。公元959年,后周周世宗病亡,周恭帝柴宗训年幼。这时的赵匡胤由于屡建战功,声望日高,他除了典掌禁军外,还兼宋州归德节度使(今河南商丘),负责防守京师。于是,当年占卜时得来的一颗当皇帝的心愿,便开始萌发,并很快膨胀起来。此时,赵匡胤得到率兵出征的命令后,便有条不紊地行动起来。赵匡胤调兵遣将,大造声势,像是真要去抵御大敌。其实,这是赵匡胤等人设下的圈套。当大队人马开进到大梁城北40里的陈桥驿时,天色已晚,便驻扎下来。夜里,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谋士赵普,按照赵匡胤的预先部署,进行了紧张的活动。他们派人到将士中鼓动兵变,拥立赵匡胤当皇帝。将士们很快地议论开了。大家说:“现在皇上年幼力弱,未能亲理政事,我们为国出生入死,有谁知道?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再北征不迟。”赵匡义和赵普见将士们行动起来,立即派飞骑回京,与留在汴梁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秘密约定,待赵匡胤回师时作为内应。这天夜里,在陈桥驿的将士们都没有入睡,赵匡胤假装酒醉不醒,躺在床上。黎明时分,赵匡义、赵普和诸将闯进卧室,个个手拿兵器说:“诸将无主,我们愿立太尉(赵匡胤)做天子!”众将士一边叫喊着,一边团团围住正打着哈欠的赵匡胤,并把早准备好的龙袍强行披到赵匡胤身上,随后叩头便拜,高呼:“万岁!”这就是历史上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说的来由。这一年,赵匡胤34岁。

陈桥兵变发生在那个朝代,讲述了谁的故事

陈桥兵变是五代后周时期赵匡胤事件。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公元959年, 周世宗柴荣死,七岁的恭帝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翌年正月初,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赵匡胤之弟)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宋,仍定都开封。史称这一事件为“陈桥兵变”。


庆历新政是怎么回事?

宋乾兴元年(1022),宋帝赵恒卒,庙号真宗,其子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时朝柄大权操纵于真宗刘皇后手中,她先后任用王曾、王钦若、张知白、张士逊、吕夷简等人为宰相,朝政率循旧章。依旧执行“守内虚外”的国策,致使内外矛盾不断发展,官僚冗滥,办事效率低下;军队将兵元员,作战能力低弱;朝廷费用入不敷出。为解决“积贫积弱”的问题,宋廷靠增加赋税以充实府库,导致百姓生活贫困,怨声载道,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而辽又与西夏相呼应,严重威胁着宋朝北部赵祯像与西北部的边疆。北宋再度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卒,赵祯才实际控制朝政。此时社会矛盾已十分尖锐,士兵暴动与农民起义相互交织,宋南京(今河南商丘)、京东、郑州(今属河南)、许州(治今河南许昌)、滑州(洽今河南县东)、解州(治今山西运城西南)、池州(治今安徽贵池)、清平军(今山东章丘)、临江军(今江西清江西)、建昌军(今江西南城)、桂阳监(今湖南桂阳)及夔州(治今四川奉节)、峡州(治今湖北宜昌)等地,先后爆发了各种形式的起义斗争,规模大小不等。其中有影响的反抗斗争包括庆历三年(1043)沂州(治今山东临沂)虎翼军卒壬伦率众哗变,杀巡检使朱进,“转斗千余里”,“如履无人之境”。同年,京西、陕西两路有张海、郭貌山领导的农民起义,于黄河至汉水流域间杀戮贪官污吏,“散钱帛与其党及贫民”。又有荆湖南路瑶、汉百姓的起义,“平人惊惧,尽起为盗”。此后,还有河北贝州(治今河北南宫东南)王则领导的起义,等等。这一系列的反抗斗争极大地震动了北宋朝廷,不禁惊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强如一火。”宋廷官僚多已看到社会潜伏的诸多危机,不断提出革新的倡议。此前,地方官僚中的一些有识之士着手进行局部的改革。大理寺丞郭谘与秘书丞孙琳于沼州肥乡县(今属河北)试行“千步方田法”,基本改变了当地“田赋不均,岁久莫能治”的局面。而更多的官吏则指盼宋帝赵祯能革除积弊,消除危机,扭转局面。庆历三年,赵祯令枢密使吕夷简罢议军国大事,旋即擢升范仲淹为参知政事,韩琦为枢密使,富弼为枢密副使,三人同以宰相执政,又以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为“兴致太平”,赵祯期望他们能尽快提出更张朝政的革新方案。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进士第,始入仕途。他对宋廷的种种弊端耳濡目染,身感不安。天圣三年(1025),他以文林郎充大理寺丞,即向赵祯上书,提出恩荫冗滥之弊。五年,再奏《上执政书》,抨击朝廷粉饰太平,兵久不用,武备不坚,内外奢侈,国用不充,贤才乏匮等诸多弊政。希望能“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八年,他改判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再度上疏请求裁并州县,减轻差役,以宽民力;但范仲淹的多次上疏,未引起朝廷的重视,依然因循守旧。不过他的主张与见解,越来越多地得到朝野有识之士的称赞,“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欧阳修、富弼、余靖等一批有志青年官僚,纷纷支持范仲淹的革新倡议,不满吕夷简等人的墨守陈规。景韦占二年(1035),他升任权知开封府,又一次向宋帝极言更张之措,因反对吕夷简的擅权,而遭谪贬,出知饶州(治今汀西波阳)、润州(治今江西镇江)、越州(治今浙江绍兴)。次年,他与尹洙、欧阳修等人又被吕夷简等权臣斥为“朋党”,宋廷上下官僚因此而咋舌,不敢言事。直至庆历初年,因内外交困,宰相吕夷简难以应付,在日益高涨的更张呼声中,宋帝赵祯乃重用范仲淹为宰相。是年九月,赵祯诏辅臣于天章阁应对,范仲淹与富弼联名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又称《上十事疏》),提出一套革新的基本方案:一日明黜陟,提倡依官吏政绩决定升迁罢黜。二日抑侥幸,限制官僚子弟依据恩荫充官。三日精贡举,变更学校传习之业及科举取士之法,应“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四日择长官,重视对地方官吏的择选,而使政令下达,杜绝扰民。五日均公田,均定官所占职田的收入。六日厚农桑,主张重视农业生产,修复水利,以利财政收入。七日修武备,建议招募强壮之丁,以充京畿卫士,令其三时务农,一时教战。既可省兵费,又益京师防卫。八日减徭役,提出合并州县,以利减轻户少之州县百姓的赋役负担。九日覃恩信,要求朝廷及地方政府官员恪守职责,严格执行宋帝及朝廷所颁大赦等恩惠,以取信于民。十日重命令,即慎重订立条法,一经颁行,各级官吏必须照章遵守执行。此10项革新主张,大多在庆历三年五月至四年五月间,由赵祯下诏书颁行全国,时称“新政”。其间,富弼还上疏陈当世之务10余条和安边13策,韩琦亦前后上疏陈述15事,是为对“新政”的完善与补充。范仲淹、富弼等人更张的核心是通过整顿吏治,以达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的目的。从三年十月起,宋廷即着手进行吏治的整顿,先是赵恒诏令中书省与枢密院长官共同择选各路转运使。范仲淹在选定转运使人选时,十分慎重,凡属庸碌无能之辈,一律免去,最后确定张昆之赴河北,王素赴淮南,沈邈赴京东,施昌言赴河东,李绚赴京西,实地考察地方官吏的治绩。对此富弼尚存疑虑,担心免除庸才之职,会生悲泣之感。范仲淹则坚持认为,如若任其贪赃枉法,则本路百姓将受其盘剥。未几,赵恒又诏令中书省与枢密院共同选定各路转运使与提刑按察使。重新恢复设置各路转运使司判官。不久,再诏令中书省与枢密院商议并颁行“新定磨勘式”,以作为考核官员及官吏升迁的条法依据。十一月,宋廷更定“荫补法”,且下令限制职田数额。庆历年间,以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为首的“新政”派,主要从整顿吏治人手,却因此触及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及利益,多数官僚恐仅此已更张过甚,不便于推行。部分守旧派官僚更是横加指责,百般刁难,暗地里甚至公开表示强烈的反对。集贤殿大学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章得象对“新政”极为不满,他支持部分御史台谏官,攻击和诽谤范仲淹等革新派及其新政,诬陷他们结为“朋党”,“欺罔擅权”,“怀奸不忠”。枢密使夏竦则令其女仆伪造石介为富弼撰写废立皇帝草诏,诬蔑富弼要废赵祯,另立他帝。守旧势力的破坏与诋毁,令范仲淹等人难以安身,新政更难以推行。四年六月,范仲淹借“秋防”之名,离开朝廷,宣抚陕西、河东。八月,富弼亦宣抚河北。范、富二人出朝后,守旧派更是肆无忌惮,又编织各种罪名,将支持新政的官僚刘巽、王益柔、苏舜钦等10余人贬出朝廷。宋帝赵祯迫于压力,也向守旧派妥协,十一月,他下诏“戒朋党相讦,及按察恣为苛刻、文人肆言行怪者”。五年正月,范仲淹、富弼被罢相。二月,诏罢“京朝官用保任叙迁法”,又罢“荫补限年法”。三月,韩琦亦遭罢相。五月,欧阳修等人相继被贬朝,又罢各路转运使司判官。至于各路转运按察使,多以“苛刻”之罪名,或罢或贬,曾惩治贪官污吏卓有成效的江南东路转运使杨绂及其判官王绰、提点刑狱王鼎等人,竟被诬为“江东三虎”,遭到贬斥。在守旧势力的陷害和打击下,新政官僚人人自危,“皆惧谗畏祸,不敢挺然当国家之事”。守旧派官僚控制朝政后,基本废止了新政所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依旧推行“守内虚外”的国策。为解决朝廷庞大的开支,满足统治者的挥霍浪费,拼命盘剥搜刮,全然不顾百姓死活。结果朝廷府库仍旧亏空,社会矛盾继续激化。皇枯四年(1052),范仲淹病逝。此后不久,原参与新政的官僚又多被重新启用,至和二年(1055),富弼受任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嘉祐占元年(1056),韩琦任枢密使。三年,富弼改授昭文馆大学士,韩琦改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三年,富弼改授昭文殿大学士。五年,欧阳修升任枢密副使。尽管他们再度复官,却失去昔日新政时革新的锐气;并陷入守旧与保守之中,不再有“妄非”之举。不过“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可主张“更张”的思想却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庆历新政的起因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银川),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三川口之战),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康定二年(1041年),元昊进兵渭州(今甘肃平凉),韩琦派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击,于好水川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阵亡,折兵万余(好水川之战)。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元昊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进抵定川寨,宋夏会战,宋军大败,葛怀敏与部将等16人战死,丧师9400余人(定川寨之战)。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澶渊之盟后一直相安无事的契丹也于1042年遣使求关南之地,并且“聚兵幽燕,声言南下” 。最终宋仁宗遣富弼为使,“岁增银、绢各十万匹、两” 才得以解决。激烈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震动了宋廷,根据推论三,多年沉闷的政治空气开始变得活跃起来。欧阳修上书要求改革吏治,尹洙在上书中指出“因循不改,弊坏日甚”。宋仁宗在改革呼声的推动下,“遂欲更天下弊事”。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总算开始行动了。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 “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范仲淹的改革是在北宋初的小康局面已经逆转恶化的时期中产生的。其时, 冗官、冗兵、冗费严重, 贫弱局面已经形成,统治危机日趋恶化。仁宗即位元年,土地兼并现象更加严重 ,农民大量逃亡, 阶级矛盾尖锐, 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一年多如一年, 一伙强如一伙”。 甚至京畿开封府所属各县, 也有盗寇出没。 当时, 已有一些官员感到危机的严重, 富弼就曾说: “ 自此以往, 只忧转炽, 若不早为提备, 事未可知!”

谁能大致概括一下陈桥兵变的内容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几天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就起了一阵谣传,说赵匡胤将做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谁也不敢相信,却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而且这也是他的杰作。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而就在陈桥驿这个地方,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民间相传,在陈桥驿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一天,元帅帐内,赵匡胤正一个人喝着酒,喝着喝着,他突然起身向掌书记赵普的营帐走去。

来到赵普营帐,他随意看了一眼帐内,问道:“赵大人,歇息的可好?”

“多谢将军关心。”赵普暗暗揣测着这位顶头上司深夜造访的含意。

赵匡胤谦虚地说道:“我有一件事想请教大人。”

“将军请说,普一定知无不言。”赵普惶恐不安。

“我一直想不明白汉高祖刘邦本是一市井无赖,为什么却得了西汉两百年天下?”

“将军,刘邦本人并无特别才能,只是他手下有一批人本事很大,刘邦的成功是他驾驭人才的成功。”

赵匡胤诧异道:“哦?你说刘邦手下有什么人才?我读书不多。”

赵普道:“文有萧何,曹参;武有韩信,张良。”

赵匡胤道:“萧何这名字倒挺熟悉的。”

赵普道:“萧何乃刘邦手下第一大谋士,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萧何,刘邦就得不到天下,”

赵匡胤看着赵普,突然发现了什么似的,嘴里连连说着“ 不错”,最后留下了一句“赵大人倒挺像萧何的”就走了。只剩赵普还在苦苦思索这句话。

赵匡胤又接着来到了其弟赵匡义的营帐内。

赵匡义道:“不知兄长驾到,可有何事?”

赵匡胤一脸无奈,叹道:“近来东京城内谣言四起,说点检将做天子,这是满门抄斩之罪啊!为兄担心要连累弟弟了。”

赵匡义气愤地说道:“着一定是有人陷害,咱们行得正,没什么可怕的!”

赵匡胤又叹了一声:“唉,当今新主年幼,太后又是女流,只怕他们听信谗言,赵家就要多灾了。”

赵匡义看着兄长,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赵匡胤看在眼里,他说:“你有什么话尽管说,难道还有比杀头更大的罪吗?”

赵匡义紧握双拳,大声说道:“干脆反了吧!咱们在前方拼命,他们在朝中享福,不仅不发兵饷,还要疑来疑去。况且点检做天子也许是天意呢,我们不能逆天而行。”

赵匡胤变了脸色,一把握住宝剑怒道:“住嘴!你怎能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想我们赵家世受皇恩,万万不能有此想法,今天我要替家祖杀了你这个忤逆的子孙!”

赵匡义急忙上前按住剑柄,说道:“兄长,现在情况紧急,心软就是对自己残忍,况且咱们无辜受死,赵家就会绝后,你对得起九泉之下的父亲吗?”

赵匡胤听了此话,好像呆了一样,他突冉面向北方跪了下来,道:“先皇在上,臣赵匡胤一片忠心,日月可鉴,但是朝中大臣却不容我,我该怎么办啊?”

赵匡义扶起他兄长,说道:“兄长放心,只要你点头答应了,余下的事就交给我去办,不会叫你为难的。各位将军都对你忠心耿耿。”

赵匡胤不置可否,他跌跌撞撞的走出营帐,回到自己帐里大喝好酒而睡。

当夜,军中起了一阵骚动,人人都在议论,军粮断绝,朝政被韩通把持拒不发饷。因主帅赵匡胤烂醉如泥赵普提议各位将军一起召开紧急会议。

第二天,当赵匡胤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忽被一阵“万岁”声惊醒,大将高怀德捧着黄袍,不由分说就批在了赵匡胤的身上,三军高呼万岁,响彻云霄。赵匡胤推辞再三,众人以死相胁,最后赵匡胤依刘邦故事约法三章,大军向东京进军。城内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早已恭候多时,此二人都是赵匡胤的心腹。接下来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说的,赵匡胤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他即宋太祖)。


上一篇:阿溢灿丽江旅游网

下一篇:瑰宝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