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哥伦比亚号

时间:2024-03-16 02:45:24编辑:分享君

历史上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包括今天的哪些国家

【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位于拉丁美洲,是在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斗争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共和国创建主要领导人玻利瓦尔,联合委内瑞拉和新格拉纳达的国家,创建了哥伦比亚共和国。其疆域包括今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巴拿马。后人为了与今哥伦比亚共和国相区别,称之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829年~1831年,委、厄先后退出,玻利瓦尔去世,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解体。


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有哪些历史?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实用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次升空,两天的飞行主要验证其安全发射和降落的能力,这开创了人类航天的一个新时代。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首次实现黑夜发射,6天后又在黑夜降落,宇航员队伍中的布拉福德是第一位“登天”的黑人。1984年2月3日,“挑战者”号再次发射,在7天的飞行任务中宇航员首次进行了不系带的太空行走,此后宇航员“太空漫步”成为航天飞机任务中经常出现的画面。1984年10月5日,又是“挑战者”号,首次搭载了7名宇航员升空,其中女宇航员凯瑟琳·苏利文成为第一位太空行走的美国女性,从此航天飞机经常运送7名宇航员。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此后美宇航局暂停了航天飞机发射任务。1988年9月28日,“发现”号在航天飞机任务中止32个月后升空,5名宇航员释放了一颗卫星,并完成了几项科学实验,这标志着航天飞机项目再次走上正轨。1990年4月24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太空望远镜送上轨道,人类有了观察遥远宇宙的“火眼金睛”。1992年9月12日,“奋进”号升空,这架航天飞机成为宇航员马克·李和简·戴维斯的“婚礼特快”,这两位宇航员是第一对在太空缔结良缘的夫妇。1995年6月27日,“亚特兰蒂斯”号发射,它实现了航天飞机和俄罗斯的“和平”号轨道空间站首次对接,美国和俄罗斯宇航员在外太空互相“串门”,新闻评论说“冷战”已在地球之外结束。1996年11月19日,“哥伦比亚”号发射,共飞423小时53分钟,创造了航天飞机停留外太空时间最长的记录。1998年10月29日,“发现”号搭载着77岁的参议员约翰·格伦起飞。格伦是曾搭乘“水星”飞船升空的美国首名宇航员,这次他又成为最高龄的“太空人”。1999年7月23日,“哥伦比亚”号发射,这次指挥它的是艾琳·柯林斯,标志着女性首次成为航天飞机的机长。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在返回地面过程中于空中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2005年8月9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安全降落,结束了长达14天的太空之旅。这是自“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航天飞机首次顺利地重返太空,并且平安回家。2006年17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着陆。此次发现号顺利完成国际空间站维修和建设任务,并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一名宇航员。2009年,美国东部时间5月11日下午2时左右,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机上7名宇航员将对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最后一次维护。美国西部时间24日8时39分,“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载着7名宇航员安全降落在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圆满完成了对哈勃太空望远镜最后一次维护的飞行任务。2009年7月15日(北京时间16日6时3分),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升空,启程前往国际空间站日本舱安装最后一个组件。2009年8月,美国东部时间28日23时59分(北京时间29日11时59分),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发现”号搭载7名宇航员,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运送数吨的补给和设备。此前,“发现”号的发射已三次被延迟。25日因为天气状况推迟,随后于26和28日两度推迟,主要原因是装有液体氢的燃料箱阀门出现问题。2009年9月美国东部时间11日晚间7时47分(北京时间12日上午7时47分)发现号开始点火进行变轨,于当天晚间8时53分(北京时间12日上午8时53分)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安全着陆。

关于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有哪些介绍?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981年4月12日首次发射,是美国最老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机舱长18米,能装运36吨重的货物。航天飞机外形象一架大型三角翼飞机,机尾装有三个主发动机,和一个巨大的推进剂外贮箱,里面装着几百吨重的液氧、液氢燃料。它附在机身腹部,供给航天飞机燃料进入太空轨道;外贮箱两边各有一枚固体燃料助推火箭。整个组合装置重约2000吨。在返航时,它能借助于气动升力的作用,滑行上万公里的距离,然后在跑道上水平降落。与此同时,在滑行中,它还能向两侧方向作2000公里的机动飞行,以选择合适的着陆场地。哥伦比亚号的命名由来,是纪念第一艘环绕世界一週航行的美国籍船只,也是哥伦比亚河命名由来的18世纪帆船哥伦比亚号。1986年1月16号发射升空的“哥伦比亚”号上的7名宇航员包括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员拉蒙,6名美国宇航员中有两位是女性。“哥伦比亚”号原定2001年升空,但由于技术故障和航天飞机调配等原因,发射日期一直被推迟到了2003年1月16号。“哥伦比亚”号本次飞行总共搭载了6个国家的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其中包括中国学生设计的“蚕在太空吐丝结茧”实验。2003年2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时,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是因为什么坠毁的?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后不久燃料箱外脱落的一个泡沫碎块,一直是事故调查中的一大疑点。美国宇航局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该航天飞机可能曾被多达三块泡沫材料击中,而不是早先所认为的一块[4]。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月16日发射升空,1月24日航天飞机项目承包商美国波音公司技术人员撰写了这份报告,并于1月27日提交给宇航局飞行控制部门。报告称,在“哥伦比亚”号发射82秒后,有三个泡沫材料碎块从连接外部燃料箱和航天飞机的支架区域脱落,每个碎块长约20英寸(相当于50厘米),它们击中航天飞机后“似乎出现了瓦解”,化为大量更小碎片。

  美宇航局在公布这份报告时强调说,根据报告得出的结论,泡沫碎块撞击不会影响航天飞机飞行安全性,宇航局飞行控制部门也“同意这一结论”。

  尽管如此,新报告公布之后,泡沫材料撞击在“哥伦比亚”号失事中所起的作用,再次引起人们关注。“哥伦比亚”号2月1日解体坠毁后不久,泡沫碎块问题就浮出水面。虽然美宇航局一直坚持认为,泡沫碎块撞击不会有严重后果,但负责对“哥伦比亚”号事故进行调查的独立委员会,目前仍在对泡沫碎块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这一独立调查委员会目前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哥伦比亚”号机壳上可能出现孔洞,导致超高温气体进入航天飞机,最终酿成事故。而根据美宇航局21日公布的文件,宇航局一位工程师1月29日就曾在电子邮件中警告说,航天飞机外部隔热瓦受损,有可能导致轮舱或起落架舱门出现裂孔。
  后续调查  美国宇航局2004年8月13日进一步确认,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装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是造成整起事故的祸首。“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委员会去年公布的调查报告称,外部燃料箱表面脱落的一块泡沫材料击中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名为“增强碳碳”(即增强碳-碳隔热板)的材料。当航天飞机返回时,经过大气层,产生剧烈摩擦使温度高达摄氏1400度的空气在冲入左机翼后融化了内部结构,致使机翼和机体融化,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驾驶舱内摄影[5]
  事故发生后,由于无法迅速找回事发时的泡沫材料和燃料箱进行检验,宇航局和事故调查委员会一直没对事故原因作出最终定论。目前,“哥伦比亚”号外部燃料箱约50万块碎片已被找到并重新拼在一起。宇航局负责“哥伦比亚”号外部燃料箱工程的首席工程师尼尔·奥特说,宇航局经多次试验确定,泡沫材料安装过程有缺陷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奥特说,泡沫材料本身的化学成分没有问题,问题在于用喷枪在燃料箱外敷设泡沫材料的过程。试验表明,目前的敷设工艺会在各块泡沫材料之间留下缝隙,液态氢能够渗入其间。航天飞机起飞后,氢气受热膨胀,最终导致大块泡沫材料脱落。撞击“哥伦比亚”号的泡沫材料有公文包大小,重约0.75公斤。它几乎是被整块“撕下”后,高速撞击到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名为“增强碳碳”(即增强碳-碳隔热板)的材料,并形成裂隙。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时,超高温气体得以从裂隙处进入“哥伦比亚”号机体,造成航天飞机解体。

  残骸[6]
  奥特说,根据新标准对燃料箱进行检测是目前摆在美国宇航局面前的最大障碍。新标准要求,不允许有0.5盎司(14.17克)以上的燃料箱外泡沫材料脱落。美国宇航局目前准备对所有航天飞机的11个燃料箱进行检测,检查每个燃料箱需要4千万美元。 哥伦比亚号失事原因解析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委员会专家提出,起飞时遭遇强风、发射前临时更换火箭助推器、以及“年龄太大”,都可能是造成这艘“功勋宇航器”解体的根本原因。在“哥伦比亚”号起飞62秒钟后,突然遭遇到异常猛烈的大风吹袭,这有可能导致其左侧机身发生“内伤”,为日后坠毁埋下了祸,此后仅仅20秒钟,从机身下部主燃料箱上脱落的泡沫绝缘材料就击中了左侧机翼前端,造成直接“外伤”。专家认为,这些损伤对一个使用10年的航天飞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哥伦比亚”号这样21岁高龄的“老机”则是致命的。


  调查委员会指出,有关方面正在研究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是否在“机体老化”问题上重视不够,以致最终酿成本次悲剧。目前,有关“哥伦比亚”号失事的直接原因基本确定:超高温空气从机体表面缝隙入侵隔热瓦下部四处乱窜,最终造成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解体坠毁,七名宇航员丧生。据介绍,飞机起飞一分钟后,遭遇的风力强度已经接近NASA允许的极限。专家因此认为,原本已开始出现老化的机翼因遭受如此强风吹袭,才在外界异物的撞击下显得弱不禁风”,从而出现破损,为返航途中的超高温空气入侵形成了“方便的后”。

  此外,去年8月,原本和“哥伦比亚”号主燃料箱正常配套的火箭助推火箭被拆卸下来,并安装到另外一艘即将起飞的航天飞机上使用。直到当年11月,NASA才重新为“哥伦比亚”号安装了新的助推火箭,可能就在这“不必要”的一拆一装过程中,有关人员的操作对燃料箱的表面材料形成伤害,结果造成绝缘材料脱落击中航天飞机左翼。此外,由于“年事已高”,哥伦比亚号的左翼前端的超强碳纤维隔热板下面可能发生“缺损现象”。过去10年中,其他航天飞机的类似部位也能遭受不同损伤,其中包括外力(小陨石)撞击、刮伤、密封不严等险情。

  调查委员会指出,目前必须搞清楚的是:NASA是否对包括“哥伦比亚”号在内得美国航天飞机上述容易受损的部位及时进行了检查和更换。据介绍,“哥伦比亚”号首次升空是在1981年,为美国使用时间最长的航天飞机。在事故发生后进行的地面风洞试验发现,“哥伦比亚”号在最后时刻发生的翻滚飞行现象,就是左翼前端保护层丢失造成的。专家估计,当时至少有5块U形隔热板脱落才会产生如此强大拉力。目前,搜索人员已经发现了超过2。8万块“哥伦比亚”号残骸,并将其送到肯尼迪航天中心接受分析调查。据悉,这些东西不过是“哥伦比亚”号庞大机身的19%罢了。
  最终报告
  结构
  2009年12月30日,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公布“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最终调查报告,细述了“哥伦比亚”号解体前舱内的最后情况。 报告还重点关注宇航员安全问题,提出多项改进意见。“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2003年返航时失事,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宇航局随后展开深入调查[7]。


  和5年前的调查相比,这份长400页的最终报告还原了更多“哥伦比亚”号解体前舱内宇航员的活动细节。报告说,从“哥伦比亚”号舱内警报响起,到宇航员生命结束只有约1分钟时间。航天飞机翻滚着失去控制,宇航员威廉·麦库尔按下数个按键,试图控制航天飞机。其他大多数宇航员也按NASA既定程序操作。此时,他们并不知道,噩运就要降临,没有花时间给自己做准备。3名宇航员没有戴防护手套,1人没在自己坐椅上,1人没戴头盔。数秒钟后,“哥伦比亚”号乘员舱失压。报告认为,压力下降造成的缺氧让宇航员死亡或昏迷,昏迷者随后在飞机剧烈翻滚摇晃中受到致命撞击致死。报告认为,宇航员即便有时间穿上防护衣物,在飞机失压后给自己增压,也只能多活一段时间,依旧不可能生还。
  失事大事记  北京时间20时00:“哥伦比亚”号在距地面280公里的轨道上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8张)
  绕地球飞行,乘务人员得到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的绿灯信号,开始做重新返回地球大气层的最后准备[8]。


  北京时间20时49分,NASA向“哥伦比亚”号发出开始降落重新定位指令。当时,佛罗里达的卡纳维拉尔角降落带的上空有雾。

  21时09分,天空上的雾散去。返回飞行指挥官勒鲁瓦·卡恩向“哥伦比亚”号发出离开地球轨道指令。

  21时15分,“哥伦比亚”号飞临印度洋上空。这时,“哥伦比亚”号上的小型方向控制用火箭发动机打开,时间为3分钟。航天飞机的尾部向着地球,开始降落。

  21时23分,惯性制导电脑的自动导航系统指挥航天飞机调整为前端在前、尾翼向下的姿势。

  21时32分,辅助动力装置被打开,以便向控制航天飞机副翼和起落架的水压系统增加压力。

  21时42分,“哥伦比亚”号到达位于太平洋上空144公里的位置,这时的火箭发动机以每小时27,000公里(声速的25倍)的速度工作着。

  21时44分,“哥伦比亚”号开始“进入大气层”,其前端向上抬升,保持一个40度的仰角,这样,航天飞机外的陶瓷阻热瓦能够承受飞机进入浓厚大气层时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所有热量。陶瓷阻热瓦开始升温。

  21时46分,“哥伦比亚”号距地面只有102公里了,并准备在30分钟内着陆,逐渐地,它穿越加利福尼亚、内华达、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得克萨斯、路易斯安那州的墨西哥湾沿岸,最后到达佛罗里达州上空。

  21时49分,“哥伦比亚”号开始按原计划逐渐减缓飞行速度,它的前端朝着右侧飞行。

  21时52分,“哥伦比亚”号越过加利福尼亚海岸。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的控制记录显示,航天飞机的左侧起落架温度发生轻微异常变化。三个水压热传感器显示的左侧起落架温度在华氏40到60度(摄氏8至15度)之间。

  21时53分,航天飞机左翼第4个传感器显示温度仍在上升。

  21时54分,整个机身的温度因左翼温度上升而上升了摄氏15度。

  21时55分,“哥伦比亚”号飞临内华达沙漠上空。

  21时56分,“哥伦比亚”号飞临亚利桑那州南部上空。

  21时57分,在飞临新墨西哥州上空时,仍受自动导航系统控制的航天飞机开始向左偏转,速度再次下降。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失去与航天飞机左翼温度传感器数据传输之间的联系。

  21时58分,航天飞机左侧一种无法解释清楚的力量推动“哥伦比亚”号向左滚动,配平滚动稳定器自动打开,试图修正航天飞机的降落位置。

  21时59分,航天飞机上的机载电脑试图通过启动2部偏航喷气推进器进一步修正自己的位置。在距离地面61公里的高度、“哥伦比亚”号以时速21,000公里的速度进入得克萨斯上空。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记录下了最后的无线电联络信号:“哥伦比亚,这里是休斯顿。我们看到你们的轮胎压力信息,但没有抄下你们最后的数据。”

  过了片刻,“哥伦比亚”号机长里克·赫斯本德回答:“收到,但……”

  听到一阵噪音短波之后,地面与“哥伦比亚”号便失去了联系。

  22时0分,在失去所有无线电联系的情况下,休斯顿地面任务控制中心继续在雷达上跟踪着“哥伦比亚”号。地面目击人员报告称,他们看到“哥伦比亚”号碎裂成无数小块,在天空拖过一条长长的白烟。

  22时16分,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预定着陆时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式启动事故应急计划。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宇航员一览

“哥伦比亚”号上七名宇航员(任务编号:STS-107)里克·哈兹班德(Rick Husband),男,45岁,昔日空军中校,徳克萨斯人。1994成为宇航员,机长。威廉姆·麦库(William McCool),男,41岁,昔日海军司令员,三个孩子的父亲。1996年成为宇航员,机组成员。麦克尔·安德森(Michael P. Anderson),男,43岁,出生于军事家庭,1994年成为少数黑人宇航员之一,有效载荷指令长。卡尔帕纳·楚拉(Kalpana Chawla),女,41岁,上世纪80年代从印度移民到美国,于1994年成为宇航员,任务专家。大卫·布朗(David Brown),男,46岁,1996年成为宇航员,任务专家。劳瑞尔·克拉克(Laurel Clark),女,41岁,昔日海军军医,1996成为宇航员,任务专家。伊兰·拉蒙(Ilan Ramon),男,48岁,以色列空军中校。1997年成为以色列首位宇航员,有效载荷专家 。

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有哪些基本数据?

奋进号航天飞机(OV-105)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肯尼迪太空中心旗下,第五架实际执行太空飞行任务也是最新的一架航天飞机,首次飞行是在1992年5月7日(STS-49号任务),负责的任务中有不小比例是作为国际太空站计划的支援。奋进号航天飞机于1991年建造,用来替代1986年在爆炸中被毁坏的“挑战者”号。“奋进”号是以18世纪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的考察船的名字命名的。“奋进”号高36.6米,宽23.4米,重71吨,造价超过20亿美元。它是美国宇航局建造的5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奋进号)之一,也是还在使用当中的航天飞机之一。其它两架分别是“发现”号和“亚特兰蒂斯”号(已经全部退役)。

世界上第一驾航天飞机是哪个国家制造的

美国。美国在1977年成功试验了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企业号,在1981年成功发射载人发射,STS-1任务载着7名宇航员升空,这次任务是由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完成的,之后美国又研制了奋进号、亚特兰蒂斯号、发现号、又用备用零件拼凑了一架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随后发射航天飞机的国家是前苏联,在1988年成功试验了苏联的第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但是只进行了一次无人实验发射,随后由于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掌管了这部分,由于发射费用太高,就放弃了航天飞机的计划。
一直用联盟号飞船进行太空任务。
在2011年8月,美国也是由于发射费用的问题,进行了最后一次航天飞机的发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的最后任务。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注意任务是什么?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的失事使得航天飞机为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和物资这一主要作用也暂时被搁置,太空和军事政策智囊团公司的主任约翰-佩克表示航天飞机本来预计的使命并非仅仅是为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而现在这却成了主要任务,而且用航天飞机给国际空间站运货成本太高,合计下来每磅货物的运输成本高达2万美元。航天飞机本来的主要任务有三,分别是NASA进行太空科学实验、发射间谍卫星并为军方测试设备以及为私营企业提供卫星发射服务。当初NASA计划每年进行24次航天飞机发射。但是,NASA实际上发射航天飞机的频率并没达到预计的目标,而且发射成本较之预想高得多。在这次事故之后,调查人员得出结论认为,每78次发射就有可能出现一次空难。而且“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爆炸使航天飞机的用途受到压缩。在“挑战者”号空难之后,美国军方重新恢复使用一次性火箭发射卫星。在商业领域,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下令NASA放弃商业卫星发射业务。这意味着航天飞机可以执行的任务大大减少。虽然NASA后来选择用航天飞机发射自己的科研卫星,而且还为“哈勃望远镜”提供太空服务,但是航天飞机在太空中进行各种科研实验的成本却格外高昂。NASA如果使用一次性火箭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可以大大节约成本而且更加安全,利用一次性火箭不仅成本低得多而且也可以实现相同的目标。此外,航天飞机系统非常复杂,这注定了航天飞机的发射要冒风险。但是一向以创新为荣的NASA却并不愿意再使用一次性火箭将人送往太空。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历次任务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是美国的太空梭机队中第一架正式服役的,它在1981年4月12日执行代号STS-1的任务,正式开启了NASA的太空运输系统计划(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 program,STS)之序章。期间一共进行了28次太空飞行任务,运送宇航员120人/次。下面是历次飞行列表: 日期 任务代号 任务目的 宇航员 降落地点 1981年4月12日 STS-1 首次飞行测试 2 John W. Young;Robert L. Crippen 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1981年11月12日 STS-2 再次系统测试;地球科学观测 2 Joseph H. Engle;Richard H. Truly 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1982年3月22日 STS-3 进一步测试;科学实验;地球科学观测 2 Jack R. Lousma;C. Gordon Fullerton 白沙太空港 1982年6月27日 STS-4 科学实验;测试对美空军有效载荷 2 Thomas K. Mattingly;Henry W. Hartsfield 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1982年11月11日 STS-5 部署商用的ANIK C-3和SBS-C通信卫星(由于宇航服故障,取消EVA) 4 Vance D. Brand;Robert F. Overmyer;Joseph P. Allen;William B. Lenoir 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1983年11月28日 STS-9 首次天空实验室计划首名西德宇航员(Ulf Merbold) 6 John W. Young;Brewster H. Shaw;Owen K. GarriottRobert A. Parker;Byron K. Lichtenberg;Ulf Merbold 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1986年1月12日 STS-61-C 部署通讯卫星;科学实验 7 Robert L.Gibson;Charles F.Bolden;Franklin R. Chang-Diaz;Steven A. HawleyGeorge D. Nelson;Robert J. Cenker;Bill Nelson 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1989年8月8日 STS-28 测试对军事通讯和侦察卫星的有效载荷(美国防部任务) 5 Brewster H. Shaw, Jr.;Richard N. RichardsJames C. Adamson;David C. Leestma;Mark N. Brown 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1990年1月9日 STS-32 部署国防通讯卫星 5 Daniel Charles Brandenstein;Jim Wetherbee;Bonnie J.Dunbar(女);David Low;Marsha Ivins(女) 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1990年12月2日 STS-35 紫外线和X射线天文学(ASTRO-1 天文台) 7 Vance Brand;Guy S.Gardner;Jeffrey A.Hoffman;John M.Lounge;Robert A.Parker;Ronald A.Parise;Samuel T.Durrance 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1991年6月5日 STS-40 生命科学空间实验室计划 7 Bryan D. O'Connor;Sidney M. Gutierrez;Millie Hughes-Fulford;F. Drew Gaffney;M. Rhea Seddon;Tamara E. Jernigan;James P. Bagian 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1992年6月25日 STS-50 于美国微重力实验室-I (USML-1)进行各种微重力实验。 7 Richard N.Richards;Kenneth D. Bowersox;Bonnie J.Dunbar(女);Ellen S. Baker;Carl J. Meade;Lawrence J. DeLucas;Eugene H. Trinh 肯尼迪航天中心 1992年10月22日 STS-52 加拿大宇航员(Steven G. MacLean) 6 Jim Wetherbee;Michael A. Baker;William M. Shepherd;Charles L. Veach;Tamara E. Jernigan(女);Steven G. MacLean 肯尼迪航天中心 1993年4月26日 STS-55 德国宇航员(Ulrich Walter;Hans Schlegel) 7 Steven R. Nagel;Terence T. Henricks;Jerry L. Ross;Charles J. Precourt;Bernard Harris;Ulrich Walter;Hans Schlegel 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1993年10月18日 STS-58 载48只老鼠,研究动物从微重力条件回地球重力场后适应过程。另11项以航天员为对象,研究太空对人体影响。 7 John E. Blaha;Richard A. Searfoss;M. Rhea Seddon(女);William S. McArthur;David Wolf;Shannon W. Lucid(女);Martin Fettman 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1994年3月4日 STS-62 科学实验。 5 John Casper;Andrew M. Allen;Pierre J. Thuot;Charles D. Gemar;Marsha Ivins(女) 肯尼迪航天中心 1994年7月8日 STS-65 第二次国际实验室(IML-2) 飞行任务日本宇航员(向井千秋Chiaki Mukai) 7 Robert D. Cabana;;Carl E. Walz;Richard J. Hieb;James D. Halsell;Leroy Chiao;Donald A. Thomas;Chiaki Mukai(日) 肯尼迪航天中心 1995年10月20日 STS-73 微重力实验。 7 Kenneth D.Bowersox;Kent V. Rominger;Albert SaccoKathryn C. Thornton(女);Michael E. Lopez-Alegria;Catherine G. Coleman(女);Frederick W. Leslie 肯尼迪航天中心 1996年2月22日 STS-75 意大利宇航员(Maurizio Cheli,Umberto Guidoni)瑞士宇航员(Claude Nicollier) 7 Andrew M. Allen;Jeffrey A. Hoffman;Scott J. Horowitz;Maurizio Cheli;Claude Nicollier;Franklin Chang-Diaz;Umberto Guidoni 肯尼迪航天中心 1996年6月20日 STS-78 法国宇航员(Jean-Jacques Favier)加拿大宇航员(Robert Thirsk) 7 Terence T. Henricks;Kevin R. Kregel;Susan J. Helms(女);Richard M. Linnehan;Charles E. Brady;Jean-Jacques Favier;Robert Thirsk 肯尼迪航天中心 1997年11月19日 STS-80 部署和回收尾屏蔽装置、德国制造的轨道器、紫外线摄谱仪——沿岸海洋监测卫星II (ORFEUS-SPAS II)。 5 Kenneth D. Cockrell;Kent V. Rominger;Tamara E. Jernigan(女);Thomas D. Jones;Story Musgrave 肯尼迪航天中心 1997年4月4日 STS-83 微重力实验。由于燃料问题,任务中断。 7 James D. Halsell;Susan L. Still(女);Janice E. Voss(女);Donald A. Thomas;Michael Gernhardt;Roger Crouch;Greg Linteri 肯尼迪航天中心 1997年7月1日 STS-94 微重力实验。再次试飞以缩短STS-83任务。 7 James D. Halsell;Susan L. Still(女);Janice E. Voss(女);Donald A. Thomas;Michael Gernhardt;Roger Crouch;Greg Linteri 肯尼迪航天中心 1997年11月19日 STS-87 日本宇航员(土井隆雄)乌克兰宇航员(Leonid Kadeniuk) 6 Kevin R. Kregel;Steven W. Lindsey;Winston E. Scott;Kalpana Chawla(女);土井隆雄;Leonid Kadeniuk 肯尼迪航天中心 1998年4月13日 STS-90 加拿大宇航员(Dafydd Rhys Williams) 7 Richard A. Searfoss;Scott D. Altman;Richard M. Linnehan;Dafydd Rhys Williams;Kathryn P. Hire(女);Jay C. Buckey;James A. Pawelczyk 肯尼迪航天中心 1999年7月23日 STS-93 法国宇航员(Michel Tognini) 5 Eileen Collins(女);Catherine G. Coleman(女);Jeffrey Ashby;Steven Hawley;Michel Tognini 肯尼迪航天中心 2002年3月1日 STS-109 服务哈勃空间望远镜 7 Scott D. Altman;Duane G.Carey;John M.Grunsfeld;Nancy J.Currie(女);James H.Newman;Richard M.Linnehan;Michael J. Massimino 肯尼迪航天中心 2003年1月16日 STS-107 执行纯科学任务,返回时解体失事以色列宇航员(伊兰·拉蒙) 7 里克·赫斯本德;伊兰·拉蒙;威廉·麦库尔;迈克尔·安德森;戴维·布朗;卡尔帕娜·乔娜(女);劳雷尔·克拉克(女) 无(失事解体)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是因为一颗螺丝钉么

不是因为一颗螺丝钉,最终的调查报告显示是超高温空气从机体表面缝隙入侵隔热瓦下部四处乱窜,最终造成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解体坠毁,七名宇航员丧生。飞机起飞一分钟后,遭遇的风力强度已经接近NASA允许的极限。专家因此认为,原本已开始出现老化的机翼因遭受如此强风吹袭,才在外界异物的撞击下显得弱不禁风”,从而出现破损,为返航途中的超高温空气入侵形成了“方便的后患”。原本和“哥伦比亚”号主燃料箱正常配套的火箭助推火箭被拆卸下来,并安装到另外一艘即将起飞的航天飞机上使用。NASA重新为“哥伦比亚”号安装了新的助推火箭。可能就在这“不必要”的一拆一装过程中,有关人员的操作对燃料箱的表面材料形成伤害,结果造成绝缘材料脱落击中航天飞机左翼。扩展资料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981年4月12日首次发射,是美国第一架正式服役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机舱长18米,能装运36吨重的货物,外形象一架大型三角翼飞机,整个组合装置重约2000吨,在滑行中它还能向两侧方向作2000公里的机动飞行,以选择合适的着陆场地。2003年2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时,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哥伦比亚号的失事使得航天飞机为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和物资这一主要作用也暂时被搁置,太空和军事政策智囊团公司的主任约翰-佩克表示航天飞机本来预计的使命并非仅仅是为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而这却成了主要任务。用航天飞机给国际空间站运货成本太高,合计下来每磅货物的运输成本高达2万美元。航天飞机本来的主要任务有三,分别是NASA进行太空科学实验、发射间谍卫星并为军方测试设备以及为私营企业提供卫星发射服务。当初NASA计划每年进行24次航天飞机发射。但是,NASA实际上发射航天飞机的频率并没达到预计的目标,而且发射成本较之预想高得多。在这次事故之后,调查人员得出结论认为,每78次发射就有可能出现一次空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上一篇:全推网

下一篇:卡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