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济慈一生介绍
济慈,全名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父亲是马厩的雇工领班。自幼喜爱文学,由于家境窘困,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他8岁丧父,14岁丧母,虽然与弟弟和妹妹相互支持,但过早失去父母的悲伤始终影响着他,于是他从此热衷于医学。在恩菲尔德学校(Enfield School),济慈接受了传统正规的教育,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济慈受到了师长克拉克(Charles Cowden Clarke)的鼓励。年轻的济慈非常钟爱维吉尔(Virgil),14岁时,他将维吉尔的长诗《埃涅阿斯纪》("Aeneid")翻译成英语。1810年,济慈被送去当药剂师的学徒。五年后济慈考入伦敦的一所医学院,但没有一年,1815年济慈便放弃了从医的志愿,而专心于写作诗歌。济慈很早就尝试写作诗歌,他早期的作品多是一些仿作,1817年,济慈的第一本诗集出版。这本诗集受到了一些好的评论,但也有一些极为苛刻的攻击性评论刊登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一本杂志(Blackwood`s magazine)上。济慈没有被吓倒,他在来年的春天复印了新诗集《安迪密恩》(“Endymion”)。1818年夏天,济慈前往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旅行,途中得到消息说他的兄弟汤姆得了严重的肺结核,济慈即刻赶回家照顾汤姆。这一年年底,汤姆死了,济慈搬到一个朋友在汉普斯泰德(Hampstead)的房子去住,现在人们已将那所房子认为济慈之家。在那里,济慈遇见并深深的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邻居,芬妮·布朗(Fanny Brawne)。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疾病与经济上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济慈,但他却令人惊讶的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圣艾格尼丝之夜》《秋颂》《夜莺颂》和《致秋天》等名作,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强烈感受和热爱,为他赢得巨大声誉。1820年3月,济慈第一次咳血,之后不久,因为迅速恶化的肺结核,1821年2月23日,济慈于在意大利疗养时逝世。 去世的时候,只有年轻而忠诚的朋友画家塞文陪伴着他。
济慈的生平简介是什么?
生于伦敦,父母早逝。曾做过医生,同时又深爱诗歌,在创作中受诗人亨特和华兹华斯的影响。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受到人们的好评。后来形成了“天然接受力”的思想。1818年写成叙事诗《伊萨贝拉》,他的思想从强调感官享受转而强调思想深度。1819年济慈写出了传世之怍:颂诗《夜莺》《希腊古瓮》《哀感》《心灵》和抒情诗《无情的美人》,十四行诗《灿烂的星,愿我能与你永在》等,成为济慈诗作的精华和英国诗歌中的不朽之作。同年又写作了抒情诗《莱米亚》等作品。
英国主要浪漫主义诗人有哪些啊?
威廉·布莱克, 拜伦,柯克律治, 伊丽莎白·勃朗宁, 华兹华斯, 玛丽·罗宾逊, 汉娜·摩尔,Robert Southey, Walter Savage Landor, Ebenezer Elliott, James Henry Leigh Hunt, Thomas Chatterton, John Clare, Anna Laetitia Barbauld, Charlotte Turner Smith, Henry Kirke White, George Crabbe, Thomas Lovell Beddoes, Bryan Waller Procter, Thomas Hood
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和济慈私底下有什么交情?
济慈在英国发表用希腊神话写的长诗《恩底弥翁》时,曾遭受评论界激烈抨击,唯有雪莱给了他宝贵支持,二人在意大利邂逅,遂结金兰。济慈病故后,雪莱悲痛异常,称亡友为“生命与自然的象征”。孰料,雪莱本人也于翌年在意国覆舟溺死海中,骨灰葬在罗马的非天主教徒墓园,成为建立“济慈—雪莱纪念馆”、将两位英国浪漫派诗人名字紧紧相联的缘由。
夜莺的歌声作者是谁
作者是:苏联作家谢尔盖-叶谢宁《夜莺的歌声》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四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接着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再写游击队消灭德国兵,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12月苏军发动反攻,次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同年夏,德军又集中主力进攻斯大林格勒。11月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主力。不久苏军又取得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并收复大片失地。1944年,苏军发起总反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入敌人领土上进行。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夜莺的歌声
《夜莺的歌声》的作者
【词语解释】
[沉静] 非常安静,一点儿声音也没有。
[灌木] 矮小的丛生的木本植物。
[木屑] 木头的碎末。
[轻蔑] 看不起,不放在眼里。
[球果] 指松树或其他树结的球形果实。
[凝神] 精神高度集中。
[宛转] 形容声音曲折、优美、动听。
[垂头丧气]:神情沮丧的样子。
[夜莺]:文学上指叫声清脆婉转的鸟。
[空旷]:地方广阔,没有树木和建筑物等。
[兴致勃勃]:形容兴致很高。勃勃,兴盛的样子。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寂静]:静悄悄的,一点声响都没有
【近义词】
沉静(沉寂) 凝神(凝思) 空旷(寥廓) 盘问(盘查) 轻蔑(轻视) 注视(凝视) 阴沉(阴森)
【反义词】
宛转(直率) 曲折(笔直) 战争(和平) 空旷(狭窄) 阴沉(晴朗) 轻蔑(敬重)
垂头丧气(昂首挺胸) 沉寂(喧哗)
【难句讲解】
第二天,在被烧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个河沟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意思:这段话是说“夜莺”坚守岗位,认真察看敌情,以便通知游击队再次歼灭敌人。
战斗刚刚结束,立刻有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大道两旁是一片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意思:由于德国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使苏联人民深受其害,满目疮痍,一片焦土,连烧焦的树木也“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段话写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同时也说明了苏联人民对德国侵略者的愤恨。
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意思: 在回答德国兵的问话时,小男孩非常沉着、自然,在话语中流露出对德国强盗的憎恨。“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这是在敌人不易察觉之中戏弄敌人。“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其实是指德国强盗,但德国兵却没有听出来。由于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天真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孩子回答。
意思:德国军官想知道森林里有没有游击队,所以突然问孩子,希望突然发问能在孩子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获得真实情报。孩子机警地装做没有听懂他的话,故意用“蘑菇”来和他打岔,巧妙地掩盖了这个敏感的话题。如果孩子回答“没有”会引起德国军官的怀疑,回答“有”又会引起敌人的戒备。故意答非所问,使德国军官进一步认定他是个一无所知的小孩子,从而放松了防备。孩子的答话,说明他能随机应变,显示了他的聪明机智。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意思:这句话既导出了事情的起因,又引出了下文。小男孩学夜莺的叫声,是用来吸引敌人的注意。果然,敌人“注意听着”,“开始注视”,发现了他。
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但是对藏在寂静森林里的人们来说,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
意思:这句话含蓄地告诉我们:游击队已经作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已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说明游击队已经从“夜莺之歌”中完全掌握了敌人的兵力情况,并作好了战斗的准备。
有时候学夜莺叫,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意思:他天真活泼,好像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其实,他是在迷惑敌人。况且,他的“学夜莺叫”“学杜鹃叫”正是给游击队的同志们报信呢!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
意思:这句话表面看来是赞美夜莺的歌声宛转动听,实际上是赞美小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这里起了点题的作用,也可以看出课文注意了前后照应。
【内容提要】
1941年6月22日,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当时,德国法西斯不宣而战,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苏联人民奋起保卫祖国。本文讲的是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个男孩用学夜莺叫的方法,传递消息,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男孩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鬼子的故事,表现了苏联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写作特点】
一、全文以“夜莺之歌”为主线贯穿始终:歌声把敌人引到河边,带进山林,歌声把敌情传给游击队,歌声又在河边响起。
二、通过“歌声”写出了小男孩的机智、沉着、勇敢。
三、描写主人翁形象富于童趣,使文章充满鲜活的色彩。
【“歌”字解析】
课文中有四处写到“歌”,突出地反映了男孩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的品质。我们可以紧扣“歌”字来读课文。
首先,课文开头在写到德国法西斯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时,“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这里的“歌声”是小男孩有意吸引敌人的注意。接着,在小男孩给敌人带路时,他“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似乎把身边的军官给忘了,取得了敌人的信任,为游击队巧送情报,为后面把敌人领入埋伏圈作伏笔。在小男孩把敌人引到树林深处,进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时,“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继而“夜莺的叫声停止了”,“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游击队员们知道其中的意思。于是,游击队员向德国兵开火,不多时,全部歼灭了敌人,取得了胜利。这里表现出小男孩为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冒着生命危险把敌人领进埋伏圈,突出了他机智勇敢的精神。最后,小男孩完成了任务,又坐在河边执行新的任务,“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生动地表现出他胜利后的喜悦。
《秋颂》的作者是谁?
我的百科 我的贡献草稿箱草莓ai莃卌 见习魔法师 二级(134) | 我的百科 | 我的知道 | | 我的空间 | 百度首页 | 退出
1、中国台湾作家
2、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3、香港演员(图)
4、意大利女电影演员
5、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6、丑女无敌人物苦女
7、《魔兵传奇》中的人物
8、中国钢管舞第一人
[编辑本段]1、中国台湾作家
罗兰,原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师范部毕业。1948年去台湾,1959年至1991年,在台湾“警广”主持音乐及教育节目,长达32年。出版作品除《罗兰小语》外,还包括散文、小说、游记、诗歌、诗论等。2003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1988 年深圳海天出版社首次向中国内地读者推介台湾作家罗兰和她的作品,其后陆续出版了《罗兰小语》、《罗兰散文》以及部分书信体文集和论文集,获得极大反响,在中国内地迅即形成“罗兰热”。其中《罗兰小语》曾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热衷的“励志书”。《罗兰小语》、《罗兰信箱》等作品,是她在广播电台做主持人向广大青少年进行教诲、或交流心得体会谈心式的作品。由于它充满关爱,充满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概括,因而不仅广受台湾青少年的喜爱,而且经过岁月沉淀之后,又在大陆青少年中掀起一股热潮。由于出生于中国传统的书香世家。她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底蕴,含蓄、隽永;洋溢着中国式的哲思,睿智、通达;体现着作家对现代社会的深层思考,深刻、清醒。
罗兰一生崇尚淡泊,不追求功名利益。从她的《秋颂》一文中可以清楚的读出她对洒脱的秋的热爱,以及人生观。
[编辑本段]2、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罗兰( F.S.Rowland ) 1927~? 美国,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理由:
研究并解释了大气中臭氧形成、分解的过程及机制,指出:臭氧层对某些化合物极为敏感,空调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喷气式飞机和汽车尾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 都会导致臭氧层空洞扩大
[编辑本段]3、香港演员(图)
出生地点:广东番禺 罗兰黑白照2
出生年份:1940年
地区:中国香港
宗教:天主教
别名昵称:卢燕英(曾用名),Helena Law Lan (译名), Helena Law (译名), Helen Law (译名), Law Len (译名), Helena Lo (译名), Yin-ying Lo(译名)
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一个平凡的家庭里有一位平凡的少女名叫卢燕英。小燕英不算特别漂亮,也不算特别聪明,但是为人诚厚,做事踏实,读书也非常认真,可惜由于家境贫寒,中学未毕业就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之后好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经常在街头闲逛,偶尔也会和朋友一起,跑去片场看拍电影。
当时的香港影业正在迈向腾飞阶段,中联、新联、华侨、光艺等大型电影制作公司陆续崛起,粤语片和国语片各擅胜场,全年产量达200部左右,电影成为香港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兴旺的市场需要大量的片源和演员,于是,在片场旁观的卢燕英就和许多群众演员一样,经常给工作人员请去扮演一个两个小角色。就算扮演一个只露一面完全没台词的过路人,片酬也有三元港币之多(当时可以买三十个面包或十碗云吞面);演一个会喊一句“小姐”的丫环则可以拿到十元钱,实在令小燕英开心不已。就这样,卢燕英渐渐成为正式的临时演员,每月参演三十多部电影,片酬逐步增加到二十元、五十元,不仅可以养家,也可以交学费供自己去学校读书了。
本来打算“以演供学”,读到中学毕业去做白领,但是卢燕英的临时演员事业竟是出乎意料地顺畅,由路人甲路人乙开始出演“表妹”“情妇”“探长太太”甚至男主角的女朋友。1960年,她的表演受到岭光制片公司老板黄卓汉的赏识,认为她很有成为超级大反派的潜质,于是签了她作为正式演员,并为她取了一个艺名叫做罗兰。取罗兰这个名字并不是因为好听,也不仅是想借借已退休的大明星罗兰的光彩,用黄老板的话说:“罗兰这名字像个上海交际花,你演反派取这个名字最合适不过啦!”
卢燕英个性随和,对这个不讨好的标签浑不在意,安心做起了大反派兼大配角罗兰。之后的十年间,罗兰演出了一百多部电影,与当红大明星陈宝珠、萧芳芳、嘉玲、南红等均有大量合作,共同见证了六十年代香港粤语片横扫天下的浪潮。七十年代国语片兴起,罗兰转投小荧屏,先后在丽的电视和无线电视演出剧集,大都仍然是演配角。有趣的是,这位香港观众熟知的大反派到了电视剧里却经常扮演慈祥母亲,其亲切、朴实、用心良苦的形象和从前妖艳、阴险、花枝招展的形象一样深入人心。她也以其中印混血的鲜明轮廓和娴雅的气质多次扮演西洋贵妇甚至英女皇,不过最擅长最不可替代的依然还是性格怪异的角色,在无线电视台屡拍不厌的金庸武侠剧中,裘千尺、谭婆、归二娘等几个著名的凶婆婆都当仁不让地由她扮演。
时光进入八十年代,粤语片重新振兴,演艺经验丰富、戏路宽广又极具专业精神的罗兰再次成为大银幕的抢手人选,继续投入大反派兼大配角的生涯。这时候的她已经年近半百,从“妖女”全面升级为“妖婆”,演出了一系列盲婆婆、恶婆婆、垃圾婆、神经婆的角色,尤以《七月十四》、《七月十三之龙婆》系列中的龙婆角色最具震撼力。龙婆是一个香港民间常见的神婆形像,在影片中具有沟通阴阳的超能力,罗兰将这个外表并未有特别之处的老太婆演绎得极其生动而传神,大大增强了影片阴森恐怖的效果,不仅夺得了两届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且使这个角色在以后的香港鬼片中反复出现,成为令人疑幻疑真的经典角色。此后,罗兰继续在受欢迎的鬼片《阴阳路》系列中常演常青,堪称香港神鬼电影的中坚人物之一。
从影四十余年,演出了大半辈子的反派和配角,或许影界、观众和罗兰自己都以为她的演艺生涯就将沿着这样的道路走进历史,但是出乎许多人的意料,这位光彩特异的绿叶却在五十七岁高龄之际以一个正面角色拿到了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相信是罗兰电影事业中最为传奇的一个片段。1998年,罗兰已经58周岁了,受叶伟信导演的邀请,在影片《爆裂刑警》中扮演一个患有痴呆症的老婆婆。这个角色的戏份不是很多,性格之怪异也与罗兰以往扮演的角色有所雷同,但是罗兰的演出细致入微,使这位老婆婆的表现既突出又不抢戏,既令人敬畏又惹人爱怜,为这部刻划人性温情的影片添加不少分数。这部电影使男主角吴镇宇获得第六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也使罗兰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和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的双料影后桂冠,当她在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拿到影后奖座时,全场掌声长久不歇,香港影人以此表达了对这位敬业乐业常年如一的影坛前辈由衷的敬佩。
银幕下的罗兰,至今未婚,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以弘扬教义、扶助众生为人生乐事,经常参与慈善活动,也是圈中人尊敬爱戴的大姐。对于众多新人关于演技的请教,罗兰保持着一贯的谦逊:“其实资历与演技无关,有些业余比赛里的演员演技好得惊人,叫人意外,都分不清专业与业余的区别。”对于圈内圈外关于影后桂冠的赞誉,罗兰更是淡然处之:“奖项并不重要,那是额外的赏赐;拍戏有金钱才可,所以钱才重要。”或许正是这份淡然的态度,使罗兰在漫长星旅中始终宠辱不惊,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反而赢得了从未企望过的名和利。2005年香港电影月期间,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香港举行了“百年梦工场之最触动你心灵的演员及电影”全民选举,罗兰赢得了“最佳绿叶奖”——这个奖真像是为她度身定造呢,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倾轧的世界里,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实至名归。
罗兰《秋颂》的原文
《秋颂》-罗兰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分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侵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摄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的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恋——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分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分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也有某些人,具有秋的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的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作品鉴赏】作者以清新、明丽的笔触,歌颂了秋的美,秋的风格。文章寓意深远,富有哲理。貌似写景,实为写人。罗兰笔下的秋天,是明朗而闲适的,带着她个人独特的风格。从古到今,无数人写过秋天。秋天,在他们的眼中,是悲伤的,如秋风中的落叶,注定要飘零而下。而在作者的眼中,秋天是辉煌的,秋天也是悠闲的。留住秋天的美,或者就是她当时的惟一感受吧。平淡而睿智的语言,使文章呈现一种感性和理性的糅合之感。作者用淡淡而诗意的语言描画了一幅秋景图。里面有树有日,有山有水,也有云和野鸥……没有人,却处处显现着人的品格。【作家简介】罗兰,原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台湾作家。作品除《罗兰小语》外,还包括散文、小说、游记、诗歌、诗论等。2003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罗兰小语》曾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热衷的“励志书”。由于它充满关爱,充满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概括,因而不仅广受台湾青少年的喜爱,而且经过岁月沉淀之后,又在大陆青少年中掀起一股热潮。由于出生于中国传统的书香世家。她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底蕴,含蓄、隽永;洋溢着中国式的哲思,睿智、通达;体现着作家对现代社会的深层思考,深刻、清醒。
济慈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济慈是英国诗人。生于伦敦,父母早逝。曾做过医生,同时又深爱诗歌,在创作中受诗人亨特和华兹华斯的影响。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受到人们的好评。后来形成了“天然接受济慈像力”的思想。1818年写成叙事诗《伊萨贝拉》,他的思想从强调感官享受转而强调思想深度。1819年济慈写出了传世之怍:颂诗《夜莺》《希腊古瓮》《哀感》《心灵》和抒情诗《无情的美人》,十四行诗《灿烂的星,愿我能与你永在》等,成为济慈诗作的精华和英国诗歌中的不朽之作。同年又写作了抒情诗《莱米亚》等作品。
济慈的代表作有哪些?
济慈,英国诗人。1818年写成叙事诗《伊萨贝拉》,他的思想从强调感官享受转而强调思想深度。1819年济慈写出了传世之怍:颂诗《夜莺》《希腊古瓮》《哀感》《心灵》和抒情诗《无情的美人》,十四行诗《灿烂的星,愿我能与你永在》等,成为济慈诗作的精华和英国诗歌中的不朽之作。同年又写作了抒情诗《莱米亚》等作品。济慈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甚强。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影响巨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丁尼生、布朗宁,以及唯美派诗人王尔德和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受其影响。
求约翰.济慈JOHNKEATS的作品及写作特色,还有他与芬妮的爱情。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代表作 《仿斯宾塞》、《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济慈故居在伦敦北部汉普斯泰德公园附近,在一个相当安静的居民区里。济慈在这里也仅仅住了十八个月而 济慈故居已,但是就是这十八个月,是这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创作最高峰的时期,因为在这里他碰到了他一生的至爱--范妮·布朗。济慈故居的管理人员绘声绘色地向我们讲述这位大诗人短暂一生的故事,浑厚的男中音描述着诗人对自己爱人"但求曾经拥有"的爱情,让我们这些听者都为之感动。"1820年的初春,济慈去了伦敦城,那天他没有穿大衣。回来的时候为了省钱,他坐在马车的外面,结果全身都被雨淋透了。等他回到家里,他的恋人范妮为他打开门,他几乎是倒在范妮的怀中。那天晚上,他开始咳血,(济慈早年曾经看护他得了肺结核的母亲,后来他的弟弟也因肺结核,最后死在他的怀里)。他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并从此不让范妮再接近他。他每天坐在窗前,看着范妮在院子里玩耍,他每天给范妮写信,尽管她就住在自己的隔壁。到秋天的时候,医生建议他必须住到比较温暖的地方去。他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罗马。1821年2月,济慈在罗马病逝。消息传回伦敦,范妮悲痛欲绝,她那个时候只有19岁, 她为济慈服丧长达7年的时间,直到她去世都一直带着济慈送给她的订婚戒指。这栋房子,可以让后人凭吊、怀古。伦敦金融城1997年拥有了这栋房子,当时这栋房子已经破败不堪,整个二楼几近坍塌,楼上最多只能上5个 人。金融城花了50万英镑对楼房的结构进行了加固。今年,他们又从文化遗产彩票基金获得了50万英镑,将要开始对楼房内部进行整修。为此他们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包括从济慈的诗歌和大量的通信里寻找所有有关当年这栋房子的描述,包括当年的墙壁的颜色、地毯的花样、花园里的植物等等。从今年11月1日起,济慈故居就将关闭一年进行整修,希望在明年诗人诞辰纪念日,10月31日的时候,这栋房子就可以以全新,或者说更"原始"的面貌来迎接人们。 他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擅长描绘自然 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重视写作技巧,语言追求华美,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 夜莺颂 约翰·济慈 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 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 又象是刚刚把鸦片吞服, 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 并不是我嫉妒你的好运, 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 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 你呵,轻翅的仙灵, 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荫影, 放开歌喉,歌唱着夏季。 哎,要是有一口酒!那冷藏 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 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 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 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 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 杯沿明灭着珍珠的泡沫, 给嘴唇染上紫斑; 哦,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 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 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 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 忘记这疲劳、热病、和焦躁, 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 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 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 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 忧伤和灰色的绝望, 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 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 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 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车驾, 我要展开诗歌底无形羽翼, 尽管这头脑已经困顿、疲乏; 去了!呵,我已经和你同往! 夜这般温柔,月后正登上宝座, 周围是侍卫她的一群星星; 但这儿却不甚明亮, 除了有一线天光,被微风带过, 葱绿的幽暗,和苔藓的曲径。 我看不出是哪种花草在脚旁, 什么清香的花挂在树枝上; 在温馨的幽暗里,我只能猜想 这个时令该把哪种芬芳 赋予这果树,林莽,和草丛, 这白枳花,和田野的玫瑰, 这绿叶堆中易谢的紫罗兰, 还有五月中旬的娇宠, 这缀满了露酒的麝香蔷薇, 它成了夏夜蚊蚋的嗡萦的港湾。 我在黑暗里倾听:呵,多少次 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 我在诗思里用尽了好的言辞, 求他把我的一息散入空茫; 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富丽: 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 当你正倾泻着你的心怀 发出这般的狂喜! 你仍将歌唱,但我却不再听见—— 你的葬歌只能唱给泥草一块。 永生的鸟呵,你不会死去! 饥饿的世代无法将你蹂躏; 今夜,我偶然听到的歌曲 曾使古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 或许这同样的歌也曾激荡 露丝忧郁的心,使她不禁落泪, 站在异邦的谷田里想着家; 就是这声音常常 在失掉了的仙域里引动窗扉: 一个美女望着大海险恶的浪花。 呵,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 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地方! 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 不能老耍弄它盛传的伎俩。 别了!别了!你怨诉的歌声 流过草坪,越过幽静的溪水, 溜上山坡;而此时,它正深深 埋在附近的溪谷中: 噫,这是个幻觉,还是梦寐? 那歌声去了:——我是睡?是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