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官渡之战双方兵力问题
袁绍军约110000人,曹操军约20000人。比例为2:11。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战争结果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官渡之战中,双方的人数各是多少?
交战双方指挥官 :袁绍
部将 :张郃 高览(后来投靠曹操) 淳于琼、袁尚 、袁谭、许攸(后来投靠曹操)、 郭图 沮授 、田丰(去官渡之前就被袁囚) 、颜良 文丑
兵力: 约110,000人
伤亡 约80,000人
交战双方指挥官:曹操
部将:曹洪、曹彰 、夏侯惇 、王忠 、夏侯渊 、关羽(后回归刘备) 、郭嘉、 荀彧 、
兵力:30,000至40,000人
伤亡:不详
官渡之战之时,曹操与袁绍各有多少万大军
官渡之战袁绍约10万,曹操约2万.
袁绍军:兵力基本没有什么争议:《三国志》、《资治通鉴》均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参加进攻的为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估计兵力为11-12万人,其中骑兵1万多.
另外,《世说新语》记载为袁军步兵5万,骑兵8千,合计5.8万.在《三国志》注引中孙盛评曰:“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而张璠《汉记》云:战后曹操“杀绍卒凡八万人.”也证明袁绍军在10万以上.
曹操从许昌亲自带到官渡的有1万人的*精锐部队(包括徐晃、张辽、许褚、关羽),《三国志——武帝纪》所说的“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就是指的这部分军队.
原来在河水(即今黄河,但与现黄河位置有一些差别)一线驻守的部队是:
白马刘延军1千人,原武于禁军2千多人(后来增加到4千),乐进军估计也有4千人在延津一带(其中骑兵1千人).这样在官渡一线的曹军总兵力应为1.9万人.
官渡之战 曹操与袁绍兵力之比为多少
袁绍军:兵力基本没有什么争议:《三国志》、《资治通鉴》均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参加进攻的为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估计兵力为11-12万人,其中骑兵1万多。
另外,《世语》记载为袁军步兵5万,骑兵8千,合计5.8万。在《三国志》注引中孙盛评曰:“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而张璠《汉记》云:战后曹操“杀绍卒凡八万人。”也证明袁绍军在10万以上。
曹操军:参战兵力有一些争议,分析如下:
统帅:曹操, 谋士:郭嘉、荀攸、贾诩、董昭、毛玠,
偏将军:徐晃,裨将军张辽、许褚、关羽,
东郡太守刘延;平虏校尉于禁;讨虏校尉乐进;厉锋将军曹洪;
其中曹操从许昌亲自带到官渡的有1万人的中央精锐部队(包括徐晃、张辽、许褚、关羽),《三国志——武帝纪》所说的“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就是指的这部分军队。
原来在河水(即今黄河,但与现黄河位置有一些差别)一线驻守的部队是:
白马刘延军1千人,原武于禁军2千多人(后来增加到4千),乐进军估计也有4千人在延津一带(其中骑兵1千人)。这样在官渡一线的曹军总兵力应为1.9万人。
以上为战役开始阶段直接参加官渡战役的部队和将领,其它主要部队和将领为(合计4.6万人):
建武将军夏侯惇军:5千人,防守西面的孟津、敖仓等要点以及保障左翼安全;
扬武将军张绣军:驻陈留、吾己等地,5千人,保障整个右翼的安全;
越骑将军曹仁军:驻颖川一带,5千人,为官渡战役的后军兼战役预备队;
行督军校尉颖川太守夏侯渊、威武将军蔡阳以及厉锋将军曹洪军:1.1万人左右,防守南面的南阳到颖川之间的广大地区以及许昌外围,防备刘表,保卫许都(估计其中夏侯渊、曹洪各4千人,蔡阳3千人);
许昌留守军:荀彧,估计有2千人;
汝南太守满宠、汝南郡太宗李通军:驻汝南,6~8千人,防备孙策;
振威将军东平相程昱军:驻鄄城,7百人,防备河水上的渡口以及袁绍军的右翼迂回;
琅琊相臧霸军:估计3千人防备袁绍军从青州的进攻并数次进攻青州,见《三国志臧霸传》;
粮草转运李典军:1千多人,负责向官渡大营押运粮草,见《三国志李典传》;
广陵太守陈登军以及兖州、徐州等地其它部队:5-6千人守备;
根据以上的曹军部署,可以发现:曹军的总兵力为6.5万多人,与当时的历史情况比较符合,同时也已经包括了绝大部分曹军的将领(可能有一些不太重要的将领没有列出)。
曹军为防备四周其他军事力量可能的攻击,部署了2.5万多人的兵力,而为防止袁军的两翼包抄,又用去了1万人,这样曹军在官渡的兵力就不多了。不过正是由于以上正确的部署,才保证了官渡战役的顺利进行:打垮了汝南刘辟的叛乱、消灭了袁绍派出的西线迂回部队韩荀军。实际上袁绍手下的许攸建议的偷袭许都之计划,并不是什么高招,曹操部署的曹仁军就是防备这一手的。曹操不过对许攸客气客气罢了。
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的实际兵力是多少??真的是7万对70万?
差不多是这样的,曹操是后起势力。他的势力范围在河南地区,连年征战,人口大量减少,他当时对抗袁绍的兵力十余万。而且还要要分兵防备刘备刘表从荆州袭击。因此他参加官渡之战的兵力不过7、8万。而袁绍是先起诸侯,四世三公,他的势力范围河北冀州,并州,幽州,人口充实,比较富裕,实力强大。官渡之战他的兵力超过70万。但是最终结局却是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官渡中袁绍兵力10W左右是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曹操的兵力说法很多,从不满万到三万都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曹操在官渡一共俘虏了7W袁绍士兵,并全部坑杀,从这点来看曹操的兵力少不了
官渡之战中曹、袁双方各投入多少兵力?
据三国志所载,官渡之战后曹操坑杀袁绍军在八万人左右,(杀绍卒凡八万人。)因此保守估计袁绍投入的兵力至少在十万左右,曹操的兵力有种说法是不足一万(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但三国志中也有异议。(魏武初起兵,已有-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于摧锋决战。本纪云:“绍-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诸书皆云公坑绍-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按钟繇传云:“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千余匹以给军。”本纪及世语并云公时有骑六百余匹,繇马为安在哉)所以说曹操的兵力至少应在三万以上,但不应超过五万。
官渡之战,曹袁双方各有多少兵?
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觽十余万,将进军攻许
----
世语曰:绍步卒五万,骑八千。孙盛评曰:案魏武谓崔琰曰“昨案贵州户籍,
可得三十万觽”。由此推之,但冀州胜兵已如此,况兼幽、并及青州乎?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
-----
由次可见,袁绍的军队是十多万.
关键是曹操,他到底有多少人.
官渡之战中,双方参战的兵力始终存在争议。正史记载袁绍的参战兵力为“精卒十万,骑万匹”;而《世语》的记载则为“步卒五万,骑兵八千”,两个数字差别不大,可能是一虚一实。孙盛评论说:曹操在占领冀州后,曾声称:“昨案贵州(指冀州)户籍,可得三十万众。”“由此推之,但冀州胜兵已如此,况兼及幽、并及青州乎?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这实在是过于抬举了袁绍,有几个线索表明袁绍并没有动员起全部力量投入官渡之战。第一,正史记载袁绍拥“众数十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云云,可知袁绍并非倾全军出战;第二,袁绍军中随行的州级官员只有长子袁谭,主持幽州的次子袁熙和主持并州的外甥高干都没有参加。按当时的“部曲制”兵制,袁尚和高干所部应该全都没有参战,幽、并二州的战争力量事实上并没有被动员起来,投入与曹操的较量;第三,官渡之战后不久,袁绍死去,他的几个儿子相互之间发生内讧,各自都有一支相当可观的军事力量。这样庞大的部队当然不可能全都是官渡之战后在短期内召募的。他们一定是因为没有参加官渡之战,才得以保存下来。
史书中曾记载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许多史学家都对此表示迷惑,认为这么一点兵肯定不足以与袁绍“十万”之众对抗的。如前所说,“兵不满万”只是曹操在官渡作战开始时的兵力。当时曹仁西进鸡洛山,于禁、乐进还在原阳,这两部大约有一万人。曹操依托既设阵地,以二万兵力对抗六万袁军(其中在白马、延津两役中已被歼二万左右,如果没有补充,则现在只有四、五万人)完全有可能守一个多月(回忆一下以下战例:袁绍攻打东郡臧洪花了一年,曹操攻打壅丘张超四个月,袁绍攻克易县公孙瓒花了三个月)。
从史书中的记载来看,参加官渡作战的将领有曹仁、曹洪、夏侯渊、张辽、于禁、乐进、史涣、徐晃、许褚、张绣,后期还有李典,几乎囊括了曹军中所有重要的将领。只留下程昱、夏侯敦两支部队维持后方的安全,竭尽可能动员起全部力量投入战场。他起家的地方鄄城正处于袁绍的打击范围之内,守将程昱只有七百人的治安部队,曹操要给他增兵两千,但程昱宁肯自己承担风险,也要让曹操多保留两千人员用于主战场官渡(程昱这么做也并非完全是蛮干,他的分析很有意思:“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
由于袁绍的力量远优于曹操,各地官员对这场战争持观望态度,对曹操征调物资、人员的命令软顶硬磨。尽管曹操名义上拥有兖、豫、徐三州,但真正可以依靠的作战基地只有颖川一郡。曹操几乎把颖川所有壮年男子都征调上了前线。二十多年后,当上了皇帝的曹丕回忆道:“官渡之役,四方瓦解,远近顾望,而此郡(指颍川)守义,丁壮荷戈,老弱负粮……天以此郡翼成大魏。”他下诏免除颍川一年的田租以为表彰。
所以,从众多历史资料就可以得出,曹操的兵力大于一万而不超过三万.后期已经全部动员上.袁绍的军队有十余万,但是并没有全部派出.实际作战的应该是多于六万而少于八万.
张璠汉纪云:杀绍卒凡八万人。
由上可以看出,曹操一战杀掉了几近八万余人.袁绍败退的时候,只有几百人跟着它.
不过,曹操在官渡之战面对多出他军队两倍有余的兵力,运筹帷幄,最终取得了决定意义的胜利.由此可见曹操多么了不起.
三国演义官渡之战双方兵力问题
袁绍军约11万人,曹操军约2万人。伤亡情况:袁军约十万人,曹军约八千。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三国演义官渡之战问题
乌巢给颜良文丑看守不好 颜良文丑是河北上将 你见过有上将看家的? 都是带兵打仗的将军 袁绍的手下互相猜忌 其实袁绍不比曹操弱 兵多将广 虽然说是一堆饭桶 袁绍比较自大 曹操就不自大了 颜良文丑被二爷秒是因为猝不及防而死的 让二爷单挑颜良或者文丑还不一定谁赢呢 袁绍也是乱世的英雄 但是在曹操相比还些 在何进之谋就可以看出袁绍也有一定的谋略的 但是他有太多忌了 关羽温酒斩华雄就被袁绍骂了一顿 而曹操却赤脚迎许攸 这就是差距 如果让颜良文丑守乌巢 张合去打白马 那么曹操也不一定输 因为有二爷在 张合最少能和二爷打平手 可是没听沮授计谋和田丰的话 输是必然的 因为曹操所统帅的兵都是精兵 而袁绍统帅的兵都是饭桶 打败了公孙瓒是因为公孙瓒更饭桶 曹操从中原到官渡 粮草运输不便 袁绍粮草极多 托他个一年 曹操就必须得回家了 不然将士们都饿死了 到时候再追杀必然大获全胜
总之 袁绍胜败绝对不是颜良文丑被二爷秒杀的缘故 而是他没听忠臣之言
另外 说一下 颜良文丑肯定厉害 徐晃+张辽双敌都敌不过 所以很厉害的
如果颜良文丑没死 那肯定对袁绍大军更有利 但是袁绍手下互相猜忌 这是个隐患
综上所述 到头来还是袁绍不行 不听良谋 他的手下都很厉害 张合到后边给魏军打了好多战功 颜良文丑能敌曹操两员大将 田丰 沮授 有先见之明
官渡之战中曹操兵力为什么比袁绍少得多?
官渡之战是一次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义,在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时曹操与袁绍双方的实力对比:1、兵。曹操只有7万军队,而袁绍却有70万大军,军力之比是1:10,曹操明显处于劣势。2、将。曹操身边有张辽、徐晃、夏侯惇、曹洪等。袁绍身边有张郃、高览、淳于琼、韩猛、蒋奇等。3、谋士。曹操有荀彧、苟攸、贾诩、刘晔等。袁绍有田丰、沮授、逢纪、许攸、郭图、审配等。皆是足智多谋之士。4、粮草。曹军粮草很少,而袁绍粮草充足。袁绍的实力强于曹操,结果却败给了曹操。究其原因曹操能用人能明辨是非,而袁绍不能用人,不辨是非。袁绍的性格是优柔寡断,外强中虚。他手下谋士田丰劝袁绍跟曹操大军以静制动,等曹军粮草缺乏时,一击可胜。但袁绍不听,还把田丰投进监狱。后来许攸献计分兵一路直取许昌,结果袁绍大骂许攸是曹操派来的奸细。许攸气得要自杀,无耐之下去投了曹操,并向曹操献计烧了袁绍粮草。田丰和许攸的才能与荀彧相比不相上下,袁绍却弃之不用。扩展资料胜败原因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荀彧、荀攸、许攸。1、曹操于黎阳与袁绍相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颜良。2、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3、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官渡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