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诺贝尔奖的人 事迹
1、莫言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2、居里夫人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Marie Skodowska–Curie ,1867年11月7日— 1934年7月4日)67,荣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的化学奖。她也是法国巴黎大学(University of Paris)的第一位女教授。1911年玛丽·居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Ra)和钋(Po),分离出镭,同时研究这些标志性元素的化学本质及其化合物。扩展资料:莫言 经典语录 1、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忘。 2、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了十六个年头。3、我把你们的故事收入我的音筒,放在生活之上,我的记忆之下。4、提笔伏案之年,窗边,是心灵奔向青春的黑色河流,突兀的世界。 5、有些人,在不经意间,就忘了;有些人,你想方设法,都忘不了。6、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在爱情中学习爱,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以更好的姿态重新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居里夫人
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哪些小故事?
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的简朴生活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比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从191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吝啬”。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难怪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寻访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赤足坐在门口石板上的一位妇女打听居里夫人的住处,当这位妇女抬起头时,记者大吃一惊:原来她就是居里夫人。托尼·莫里森生平美国小说和散文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31年2月18日,莫里森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附近的罗伦镇,原名琪洛·沃尔德。她的双亲曾是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的佃农,为了摆脱贫困,来到罗伦镇这个钢铁小城。莫里森是四个孩子中的老二,出生时正值大萧条时期,父亲靠做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为了在经济上帮助家庭,莫里森12岁便开始打工,同时顽强地坚持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读完高中,1949年进入华盛顿专为黑人设立的霍华德大学。在校期间,莫里森利用暑期巡回演出的机会曾回到南方故土,吸收那里的文化营养。1953年大学毕业后,莫里森进入康奈尔大学深造,研究福克纳和吴尔夫的小说,于1955年获文学硕士学位。此后她先后在南德克萨斯大学和霍华德大学教书。她与建筑师哈罗德·莫里森结婚,并开始试笔写作。1964年与丈夫离婚后,莫里森离开霍华德大学,到纽约兰登出版公司当编辑。1976年后又担任教职,曾在耶鲁大学、巴德学院教授黑人文学和小说创作,现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中国有哪些名人得过诺贝尔奖的
1.丁肇中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因此贡献,1975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2.崔琦崔琦,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人,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美籍华人科学家。1957年毕业于香港培正中学。1958年赴美国深造,就读于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1967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82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1984年获浓缩物质物理巴克利奖。1998年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小故事?
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的简朴生活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比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从191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吝啬”。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难怪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寻访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赤足坐在门口石板上的一位妇女打听居里夫人的住处,当这位妇女抬起头时,记者大吃一惊:原来她就是居里夫人。托尼·莫里森生平美国小说和散文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31年2月18日,莫里森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附近的罗伦镇,原名琪洛·沃尔德。她的双亲曾是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的佃农,为了摆脱贫困,来到罗伦镇这个钢铁小城。莫里森是四个孩子中的老二,出生时正值大萧条时期,父亲靠做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为了在经济上帮助家庭,莫里森12岁便开始打工,同时顽强地坚持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读完高中,1949年进入华盛顿专为黑人设立的霍华德大学。在校期间,莫里森利用暑期巡回演出的机会曾回到南方故土,吸收那里的文化营养。1953年大学毕业后,莫里森进入康奈尔大学深造,研究福克纳和吴尔夫的小说,于1955年获文学硕士学位。此后她先后在南德克萨斯大学和霍华德大学教书。她与建筑师哈罗德·莫里森结婚,并开始试笔写作。1964年与丈夫离婚后,莫里森离开霍华德大学,到纽约兰登出版公司当编辑。1976年后又担任教职,曾在耶鲁大学、巴德学院教授黑人文学和小说创作,现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事例
2000 授予三位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们的工作,特别是他们所发明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级管和集成线路(芯片)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这三位科学家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约飞物理技术学院的Zhores I. Alferov,美国加州圣巴巴拉加州大学的Herbert Kroemer,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Jack S. Kilby。奖金总额为900万瑞典克朗,前两位物理学家分享其中的一半。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科学家艾里克A.科纳尔、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凯特纳以及美国科学家卡尔E.威依迈,三人将共同平分1千万瑞典克郎的奖金。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两个新“窗口”。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以表彰他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2004年度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泽和弗兰克·维尔泽克。今年的诺贝尔单项大奖奖金总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6万美元。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这三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文告中称,他们是因在夸克粒子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才获此奖项的。夸克是自然界中最小的基本粒子。这三位科学家对夸克的研究使科学更接近于实现它为“所有的事情构建理论”的梦想。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姓名和事迹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居里夫人: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中国网10月10日讯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10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芬兰前总统马尔蒂-阿赫蒂萨里。
诺贝尔委员会说,授予阿赫蒂萨里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其30多年来致力于解决全球国际冲突做出的重要贡献。”
不管是作为一名芬兰高级公务员和总统或者是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任职,阿赫蒂萨里一直在为和平事业而努力。在过去20年里,阿赫蒂萨里一 直在积极参与解决全球暴力冲突。1989年至90年,他在促使纳米比亚的独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5年,阿赫蒂萨里和其组织“危机管理倡议 ”(CMI)对于解决印尼复杂的亚齐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99年和2005年至07年,他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试图找到解决科索沃危机的方法。 2008年,通过“危机管理倡议”和与其它机构的合作,阿赫蒂萨里试图为伊拉克问题寻找一个和平的解决方案。此外,他还对解决北爱尔兰 、中亚、非洲之角的冲突作出了贡献。
尽管事件各方对避免战争和冲突负有主要责任,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曾数次将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国际政治的斡旋者。今天,阿赫蒂萨里是一位杰出的斡旋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取得成果,他向人们展示出了外交斡旋在解决国际冲突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希望,阿赫蒂萨里的努力和成就可以鼓舞其他人。
马尔蒂-阿赫蒂萨里1937年6月23日生于芬兰维堡,社民党人。他1965年进入芬兰外交部工作,曾先后出任过芬兰驻坦桑尼亚 、 赞比亚 、 索马里和莫桑比克的大使。1977年进入了联合国 ,担任联合国纳米比亚问题特别代表、芬兰外交部国务秘书、 前南斯拉夫问题特别代表和联合国负责行政管理事务的副秘书长。1994年3月任芬兰总统 ,2000年3月1日去职。在卸去总统职务后,担任联合国负责处理非洲之角人道主义问题的特使等职务。2005年11月11日被任命为联合国科索沃问题谈判特使。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颁奖文告中赞扬了她为“可持续发展、民主和和平所作的贡献。”肯尼亚助理环境部长马塔伊在得知获奖消息后对挪威电视台说:“非常感谢你们,我感到很吃惊。我感到很激动,我并没有想到会获奖。
出生于1940年的马塔伊于1977年发起了“绿色带运动”,这一项目致力于提倡生物多样性,并同时创造工作机会、使妇女在社会上获得更多地位。这一项目已栽下了3千万棵树。树木的养护机构目前还雇佣了数千人,其中有不少是妇女。她说:“我们对这些植物的生态系统负有特别的责任。如果我们不能保护它们,那么我们也无法生存。”
这位著名的生物学者于1971年成为内罗毕大学的首位生物学女教授,后来成为生物学院的院长。这位著名的生物学学者1978年获得了德国学术交流奖学金,是获得这一奖学金的首位东非国家的女性。她后来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
马塔伊于2002年12月作为绿党成员在肯尼亚的首次自由选举中当选议员。2003年1月,她出任助理环境部长,负责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她最近因为对国家的贡献而获得了“手握燃烧着的矛的老者”的头衔。
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牧师,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他领导了美国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人逐渐认识到,南北战争所致力解放黑奴运动,并没有产生使美国黑人成为完全平等公民的预效果。十九世纪后期,美国黑人的公民权利受到州和地方歧视黑人的法规和惯例层层约束和限制。在日常生活中,美国黑人常常被隔离开来,不能与白人同在一个学校上学,乘坐同一公共交通工具,同在一个地方居住。黑人不能充分参与美国社会生活,甚至在一百年后仍然和奴隶一样被剥夺各种权利,他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与国家的发展并非完全相称。因此美国黑人的平等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黑人志愿团体和教会以及其它各阶层关心此事的美国人团体,同心合力掀起了一场争取民权的运动。他们敦促国会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清除美国社会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最后残余。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举行的「为工作的自由进军」是民权运动的重要里程碑。那天最激励人心的,是马丁.路德.金恩牧师代表南方基督教领导会议所作的讲演。 一位新闻记者指出,金氏的演讲「充满林肯和甘地精神的象征和圣经的韵律」。他既义正严辞又有节制;公开宣扬-这是其基本哲学的一部分--非暴力的改革途径;并且侃侃陈词,雄辩有力。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美国国会、总统和法院将金氏在讲演中提到的各种法律障碍解除了
曼德拉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当过律师。曼德拉自幼性格刚强,崇敬民族英雄。他是家中长子而被指定为酋长继承人。但他表示:“决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他毅然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1944年他参加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1948年当选为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1950年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主席。1952年先后任非国大执委、德兰士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同年年底,他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为此,南非当局曾两次发出不准他参加公众集会的禁令。
1961年6月曼德拉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任总司令。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狱,当时他年仅43岁,南非政府以政治煽动和非法越境罪判处他5年监禁。1964年6月,他又被指控犯有以阴谋颠覆罪而改判为无期徒刑,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铁窗生涯,在狱中长达27个春秋,他备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1990年2月11日,南非当局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被迫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同年3月,他被非国大全国执委任命为副主席、代行主席职务,1991年7月当选为主席。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同年5月,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1997年12月,曼德拉辞去非国大主席一职,并表示不再参加1999年6月的总统竞选。1999年6月正式去职。
主要著作有:《走向自由之路不会平坦》、《斗争就是生活》、《争取世界自由宣言》、自传《自由路漫漫》。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曼德拉“乌弗埃-博瓦尼争取和平奖”。1993年10月,诺贝尔和平委员会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为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所作出的贡献。同年他还与当时的南非总统德克勒克一起被授予美国费城自由勋章。1998年9月曼德拉访美,获美国“国会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这一最高奖项的非洲人。2000年8月被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授予“卡马”勋章,以表彰他在领导南非人民争取自由的长期斗争中,在实现新旧南非的和平过渡阶段,以及担任南共体主席期间做出的杰出贡献。
1992年曼德拉与温妮分居,1996年3月19日,法院判定曼德拉与温妮离婚。现任妻子格拉萨·马谢尔(Graca Machel)是莫桑比克前总统萨莫拉的遗孀,1998年7月18日与曼德拉结婚。
1992年10月首次访华,5日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99年5月,曼德拉总统应邀访华,他是首位访华的南非国家元首。
你说的是特里萨嬷嬷(Mother Teresa)吧!
大学英语教材(复旦版)第三册有一个单元就讲了她的故事。她还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这是转贴的关于她的生平简介:
特里萨嬷嬷(Mother Teresa)原名艾格妮丝·巩霞·博杰舒,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一个阿尔巴尼亚农民家庭。她的父亲是个杂货商,家境并不富足,但父慈母爱,手足亲睦,她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生长起来。善良博爱的天性使她对慈善事业着迷。1928年来到印度,并投身于慈善事业。从40年代起,她在印度开展救助孤儿、穷人和老人的慈善工作,并在印度和其他国家创办众多的学校、医院、收容所和孤儿院等。
1952年,特里萨在一座印度庙的旁边建起了“垂死贫民收容所”,以让那些可怜的人在弥留之际能享受一下人间的温暖。至80年代末,大约有3万名身患不治之症又无家可归的穷人在收容所里度过了他们最后的日子。当记者问到挽救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时,她甚至根本不能理解这个问题的意思,因为这与她的人生观格格不入。
此后,特里萨开始考虑收治麻风病人一事。1964年教皇保罗六世在印度访问期间接见了特里萨,并将自己的一辆高级轿车送给她。特里萨后来将这部车卖掉,用拍卖所得为麻风病人建了一幢楼房,并培训了一些护理人员,使这里成了加尔各彼得堡唯一的麻风病中心。
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印度修女特里萨,以表彰她“为克服贫穷所做的工作”。在授奖仪式上,特里萨嬷嬷说:“我以穷人的名义接受这笔奖金。”在晚祷后,她对记者说:“贪婪——对权力的贪婪,对金钱的贪婪,对名誉的贪婪,这时当今世界实现和平的最大障碍。”获奖后,特里萨嬷嬷卖掉了奖章,连同19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赠给贫民和麻风病患者,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美分。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和平教育奖授予特里萨嬷嬷,以表彰她将其一生献给解除贫困,促进和平和为正义而斗争的事业。她创建和领导的慈善机构在120个国家设立了569个服务中心,3500名修女在其中供职。
1997年9月5日,享誉全球的慈善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里萨嬷嬷因心脏病发作在印度加尔各答逝世,终年 87岁。印度政府于9月13日为特里萨嬷嬷举行了盛大国葬。特里萨嬷嬷的灵柩盖着印度国旗,放在运送过“圣雄”甘地和印度国父尼赫鲁遗体的炮车上,缓缓驶向举行葬礼弥撒的加尔各答体育馆。逾百万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众沿途跟随护送,向灵车抛掷鲜花并高举她的照片。
特里萨嬷嬷将毕生献给为穷苦人谋福利的事业,深受全世界人民的爱戴,被誉为“善良与光明的化身”。特里萨嬷嬷逝世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加尔各答沉浸在悲痛之中,成千上万的印度人含着泪水与特里萨嬷嬷作最后的告别。如今,她的名字已经飞越千山万水,传遍整个世界。她以献身慈善事业的至诚,直面困苦的精神,赢得亿万人民的爱戴和尊敬,被人们尊为“善良与光明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