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木偶戏

时间:2024-03-23 18:31:49编辑:分享君

“布袋戏”是什么啊?

布袋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州与台湾等地流传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

布袋戏的称呼,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对民间艺人流传的说法,加以归纳研究 ,大家都认为不外是从戏偶的形状、戏台的造型、装戏偶的工具和演戏时盛装戏偶的袋子而来的。福建泉州、漳州及台湾地区将手操(手袋)傀儡戏,称为掌中戏、布袋戏及小笼,而以布袋戏的称呼最为大家熟知。

得名原因:

(一)、偶戏所使用的戏偶,除了头部、手掌及脚是木雕外,身体躯干和四肢都是布缝制的,形状四四方方,很像一个方形布袋。

(二)、早期演出时,所使用较简易的戏台,形状像一个大型布袋。

(三)、演完戏,全部的戏偶都可放进一个大布袋里,可轻便搬运。

(四)、演戏时,为便於整理、使用,演师随手将使用过的戏偶投进挂在表演戏台下一个用布缝制的袋子里


什么是布袋戏?

布袋戏


中国传统的偶戏,可分木偶的傀儡戏和皮偶的皮影戏两种不同的表演型态,布袋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近代闽南布袋戏以漳州最具代表性。

布袋戏是我国传统的地方戏剧,起源于福建泉州,自明末清初随闽粤移民传入台湾,几百年来逐渐成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备受台湾民间欢迎,因此发展蓬勃迅速、内容更加丰富,俨然成为台湾最受欢迎的偶戏。特别是上个世纪70年代对电视布袋戏特别迷恋的一代,如今正是35以上至60岁之间的社会中间层,印象尤其深刻。

因演出使用的戏偶,由于戏偶除头、手、足以外,躯体部分均用布缝制而成,形状酷似布袋,故民间称之为布袋戏。在台湾,布袋戏又称掌中戏,因为表演时,要把手伸进戏偶身子的布袋中来操纵,故名。

布袋戏自从清朝普遍流行之后,尤以福建漳州、泉州及潮州一带之发展为甚,堪称布袋戏的最早创始地。起源由于历时已久,因此不易得到确切的答案,仅能从相关的民间传说中抽丝剥茧找出比较可能的出处,就各方的论述来看,大部份都认为明末清初有位穷书生梁炳麟(或孙巧仁)进京考试不幸名落孙山,由于落地秀才满腹经纶不得志,又梦见老翁掌中题有《功名归掌上》,因此借藉操弄布袋戏偶编演戏剧暗讽朝廷时政,没料到布袋戏却广受喜爱,逐渐流传开来扬名各地。

台湾布袋戏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在故事内容上,台湾布袋戏多取材于我国古老的,尤其是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著名的剧目有《西游记》、《廖添丁传奇》等。

布袋戏剧团之组织,可分为前后场。前场由主演及助演组成,主演负责全场口白并操弄主要脚色,助演协助主演操演部分戏偶,以及“捡场”与“赞声”。后场包括唱曲艺人与演奏乐器之乐师。

演出时,台上手艺高超的艺人们在幕后,一面用手熟练地操纵戏偶,表演各种细腻的动作,一面还要模仿各种人物声调,绘声绘色地叙述剧情,其中既有引人入胜的道白,也有典雅婉转的清唱,时而还插入一些幽默有趣的语言,配合着后场悠扬的音乐,一个个雕刻精美的戏偶,活灵活现,逼真传神。戏台虽小,却道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善恶美丑。

台湾传统布袋戏主要传自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地区,因此布袋戏音乐通常以南管和潮调作为后场音乐。清末明初北管戏曲盛行,布袋戏也援用北管音乐,所以南管、潮调与北管便成为传统布袋戏的三种主要后场音乐。南管派是由泉州人传授的,称为“白字”,其道白乐曲纯为泉州调,重文戏,高雅;南管布袋戏的后场、唱腔、剧目与梨园戏相似,使用南鼓、箫、嗳仔、琵琶、三弦等乐器。北管派是由漳州人传授的,称为“乱弹”,道白是漳州调,重武戏,神奇;北管布袋戏使用单皮鼓、堂鼓、唢取⒕┖�⒁��腩箢嗟壤制鳌3钡魇怯晒愣�敝萑舜�冢�腊桌智�歉哐锏某钡鳎�仿反笾掠肽瞎芟废嗤�怀钡髦饕�制饔刑霉摹⒌テす摹⒑�佟⑦ 燃邦箢嗟取H�筛骶咛厣��嗷ビ跋欤�嗷ゴ俳��欢洗葱路⒄梗�晌�ㄍ迕窦渥盍餍械囊恢忠帐酢

除戏偶外,布袋戏表演尚需各种道具、武器及动物偶。一般道具有桌椅、文案、扇子、葫芦、杯、壶、盘及拂尘等。武器有大刀、排带刀、剑、金钱枪、月牙刀(沙僧用)、锤、青龙偃月刀(关羽用)、判官笔、雌雄剑等。动物偶则视剧情而定,以龙、马、老虎等最为常见。

布袋戏表演艺术除欣赏戏曲与音乐之美,传统工艺亦为欣赏重点之一,举凡戏棚、戏偶雕刻、脸谱彩绘与服饰,均为艺术之表现。布袋戏头盔制作融合剪、糊、塑作等多项民俗手工艺。至于布袋戏服饰,则具刺绣之美,基本上是融合汉、唐、宋、元、明历朝服饰之风格,虽不须因剧情所属时代之不同而作不同选择,但一般有男女、文武及贵贱之分。

日据时期,布袋戏曾被控制与禁演。光复后,这一艺术形式才得以恢复与发展。60年代,传统布袋戏在台湾逐渐转型为比较活泼多变的金光布袋戏,即使用大型戏偶,以唱片、录音带等取代后场,重视特殊效果,剧情自由安排,节奏明快。金光布袋戏不再拘泥于历史典故、章回小说之曲目,戏偶也由最初的小型掌中戏偶,改良成近乎与人身大小的大型戏偶,由于内容符合时下的流行,快速窜升成为年轻人的一项休闲娱乐。

70年代,布袋戏还一度再显热潮。此后,与歌仔戏一样,逐渐没落,不再流行,仅在乡下与特殊节日或场合演出。在各类传统戏曲中,布袋戏虽拥有最为广大之观众群,亦最具强韧之生命力,但发展至今,除剧本缺乏创新外,布袋戏所讲究的念白唱腔,以及操偶技巧,大多荡然无存,目前只有少数团体有完整的后场伴奏乐队;一般野台剧团多以录音带取代后场,前场戏偶更是完全失去传统布袋戏表演艺术之美。因此,挽救乡土戏曲成为了台湾民众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伴随科技的成长,电视布袋戏以其声光影视效果,独得年轻观众的青睐,“霹雳”布袋戏透过特殊的时空观念、脚色塑造与媒体的结合,延续布袋戏生存空间,成为媒体、网络上的热门新宠。


上一篇:搬家送什么绿植

下一篇:羌族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