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讲解

时间:2024-03-26 09:40:53编辑:分享君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解释?

解释如下:观自在菩萨,修行深般若法门,当其功行圆满之时,心中如明镜照亮,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身心无我,本然清净。于是自觉而觉地,度化众生脱离苦海,同登觉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离不开空之本质,而这本质离不开表象,它们不是两件对立的事物。色本来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来面目。感受、动机、判断的精神现象与空相同,这与物质现象之色与空的等同是一样的道理。舍利子:世间一切事物本来的性质,皆同一不二,平常无差别,既没有产生,也没有灭失,即无所谓污染,也便无所谓清净,既不会增长,也不会消减。所以观自在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到的这个五蕴皆空的境界中,没有物质色身,也没有感觉、知觉、意志、判断,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维器官,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应的感觉除去烦恼。没有"六根","六境","六识",没有烦恼,也没有除去烦恼的菩提,乃至没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缘系列,也没有涅槃没有世间一切皆苦的念头,没有世间苦及其原因的说法,没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没有修行而脱离苦痛的方法。总之,没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么也不会得到。修行般若法门由本来"无所得"的缘故,因而无所不得。诸菩萨依靠般若智慧到达彼岸,证得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由于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便没有生死恐惧的心理不安,便没有世俗之人颠倒的梦想和痴迷的欲望。因此而最终达到涅槃。十方三世的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所以,于是宣说般若法门的总持咒,咒说: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扩展资料: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低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的全文及解释是什么?

《心经》是阐述大乘佛教中空和般若思想的经典,是所有佛经中翻译次数最多,译成文种最丰富,并最常被念诵的经典。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今把此经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由此断一切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佛法在社会上的大用,实是开发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宝。


心经的主要意思?

尽量用现代、通俗、简单化词语解释,希望对您有帮助。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能够了解到本源、本性的智慧(不是世俗聪明吆)。
波罗蜜多:到达彼岸,或者说度生死苦海,
到涅槃彼岸。
心:关键、要点、精华。
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从浅显、简单化的角度:

对能够度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的智慧
的关键、要点、精华,给予简要描述的一部经。
如果只是将《心经》及其内容,当做知识来了解
,祖师大德、当代法师给予的注解很多,查阅即可。
如果想深入体会、切实掌握《心经》的“主要意思”,那需先对“般若部”有一定的研读并有一定实修。


心经是什么意思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心经》是阐述大乘佛教中空和般若思想的经典,是所有佛经中翻译次数最多,译成文种最丰富,并最常被念诵的经典。汉传佛教通行版为玄奘译。这部经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胜,就相当于释迦牟尼佛的心脏一样。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多,定也。心,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经,径也。当初,有位善于观察自我的修行者,依智慧到彼岸的方法进入深层思考。他发现:“众生以自我立场,评断现前情境的好坏顺逆,心生爱憎分别,痛苦烦恼便因而产生了!”扩展资料: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 2004)。英国佛经译者Edward Conze (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境内。Pine (2004 )认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说一切有部的僧侣,因为《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参考资料: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百度百科

心经大概内容是什么意思啊?

经文(玄奘译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扩展资料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英国佛经译者Edward Conze (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境内。Pine (2004 )认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说一切有部的僧侣,因为《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心经》是一本文字简要,内容丰富的佛教经书,也是理事圆融,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妙文,历来注释很多,各出手眼,发挥妙义,有以唯识理论解释的;有以华严教旨略疏的;有以天台三观融会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论的。但总的都不离一实相印。此经虽仅二百六十字,却是诸部般若的核心,是摄取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文约义深,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今融会大德们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点滴体会,简要地讲解此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可分为七部分:一、总纲分,二、色空分,三、本体分,四、妙用分,五、果德分,六、证知分,七、秘密分。作此七分,层次清楚,纲举目张,易于理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解释般若波罗蜜心经

般若
般若是梵语,意思是大智慧,或者是妙智慧。为五种不翻中的“尊重”不翻。古德之所以不翻,是因为到不到一个适当的词语可来代表它,所以依旧仍用梵语。意思是要一般读者对它生起尊重。现在有人把它翻做智慧,其实这种翻译,是很勉强的。般若一体而有三义:
1.
实相般若。
2.
观照般若。
3.
文字般若。
l
波罗蜜多
“波罗蜜多”是梵文。可以译为“彼岸到”和“度”(即六度之度)。意思是“由生死轮回的苦海,度到解脱的彼岸”。就佛法的究竟目的来说,所谓的“彼岸”意指没有烦恼、不在轮回的彼岸。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获得自在,这便是佛法解脱人生苦痛的最终目的。但能让人到达彼岸的方法又是什么呢?在原始佛教里,佛陀说要修习戒、定、慧三学,要直观苦、集、灭、道四圣谛;而大乘菩萨道则标举包括三学在内的六种修行品德,发愿修习,就能协助人进入解脱的境界,那就是六波罗蜜多(或称“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最后一项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是其他五度的领导者,有了智能的正确引导,修习其他五度才能真正实践出自利利他的精神,让一切众生到达无有苦痛的清凉彼岸。
l

经题中“心”字的涵义有两个:一个是中心,心要与核心的意思。佛说法一共四十九年,佛说般若二十二年,几乎用了一半的时间,足见般若的重要。经中说:“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盲,般若为导(有云般若为目)。”《大般若经》六百卷,而这个经最短只有二百多字,如同般若中的心,例如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心。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经》是般若经典的核心,所以称为《心经》。
二者,心是指明人的本心,人人都有一个真心,但我们现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盖。现在这个我是个妄我,不是真的我。我们的真心,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的那个心,才是我们的本心,是我们的妙明真心。这一点是学佛最最要紧的信念和基础,这个“心”字在《金刚经》中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如是生清净心”。在《观经》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当人的本心与佛无别,若能了达即是实相般若。若能观照现前一念,虽是水上生波,但全波无不是水,凡有动念何非实相,即是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只是显示本体的照用,显明当前的一念即实相。
l

“经”是通名,经的涵义是贯摄常法。贯通古今,广摄一切,此理常然,永为法则。可见经题概括很深的意思。古云:“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意。”有智慧的人看见经题,这个经的全部意思也就知道了。
l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从菩萨大悲济世,寻声救苦来说,名观世音;从菩萨智慧广大,观照无碍来说,名观自在。从悲德与智德立此二名。
“观”,心之觉,以自心照自心为观,以自明化自愚为观,以自心悟真空为观。“自在”,并不是自由自在,或者逍遥自在而是自心理体如如不动,不住于法,不住于相,一无所住,自信本空为自在。起心即是妄,自性本来清净,也没有来,也没有去,即是自在。“菩萨”是梵语,“菩”意为觉,“萨”意为性,人能觉悟本性,这个“人”即是菩萨。
观自在的“观”字很重要,修心关键在“观”字。此观并非眼观,而是回光返照,观我非空非有、寂寂无念、了了常知的本来觉性,这是修心的总诀。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须臾之间,摄念观心,熏成无上大菩提种。”又:“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观心法门在初开始时,必先放下一切妄想杂念、心身世界,直下回光观看自己当下的心念,这时定觉妄念忽生忽灭,奔驰不停,要既不随逐流浪,也不着意遣除,因妄念本空,原是无可遣除的。久观纯熟,妄想分别便能逐步歇落,达于空寂。这是慧以资定,《楞严经》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时要继续前进,时时处处从寂定的性体上,起观照妙用,这是定以姿慧,久久便达到定慧一如、寂照不二的地步。所以《华严经》说:“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
l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即修行。“深”是“深般若”对“浅般若”而言的。此处作“功行”解,“深”则释为有极深的修行功夫,已达到甚深境界。这种功夫是一步一步由浅而深地达到的,先是初发心,行观照审察,这就要求自心常在,扫除妄念,专住佛境,眼只见佛色;耳只闻佛声;身只对佛境,这样才能发见真心。但这也只是浅近的功夫。
进一步则要求在心得自然之后,又能在无意中作意念守持,不为外界所牵动。知道所谓心想,无非是妄念攀缘影子。无论是能知所知,都在根本上非有非无。若能到此,可以说已经达到空境了,但犹未达到“空心”。
再进一步扫除妄情,观照现前的身心世界,一眼看透,一切意念也无非自心所现,浮光掠影,也如镜中像,如水中月,一切声响,如风之过树,一切境界,如云在空中,都是幻化不实的。
不仅外面的世界如此,内心的妄情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切爱恨种子,习气烦恼也都是幻化不实的。于是起先要用意念来克服的心,现在就是不用心意守护也达到了空。一旦境也空,心也空,心境两忘,便升入了一个新的阶次。
更进一步,连此境界也可以抛弃,便可以达到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已经扬弃,这样的功夫达到纯熟的转深,便可以最终使一切人为的妄念消除,生出妙慧,达于涅盘彼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白话解释

  心经今译文:

  1.向那智慧的完美致敬,向那可爱的、神圣的致敬!

  2.阿伐罗其塔(Avalokita)---神圣的主和菩萨---在超越的智慧深道里移动,他从高处往下看,只看到五项要素,而他看到在它们自己的存在里,它们是空的。


  对照的心经古译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今译文:

  在此,喔,舍利子,形体是空,而空就是形体,空和形体并没有什么不同,形体和空也没有什么不同,任何是形体的都是空,同样地,感情、知觉、内在冲动和意识,也都是空。

  在此,喔,舍利子,所有的达摩(Dharmas:宇宙或个人存在的基本法则)都是以空为其特征,它们不是被产生出来的,也不被停止;不是被沾污的,也不是洁净的;不是缺损的,也不是完整的。


  对照的心经古译文: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减,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心经今译文:

  所以,喔,舍利子,在空里面没有形体、没有感觉、没有知觉、没有冲动、也没有意识;没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头脑:没有形体、声音、气味、味道、可触知的东西或头脑的对象:没有“视器官”的要素等等,直到我们来到:没有“头脑意识”的要素;没有无知,也没有无知的绝灭等等;直到我们来到:没有腐败和死亡的绝灭;没有痛苦、没有起因、没有停止、也没有途径;没有认知、没有达成、也没有“没有达成”。


  对照的心经古译文: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心经今译文:

  所以,喔,舍利子,由于这个没有达成,所以一个菩萨——透过依靠智慧的完美——没有思想覆盖地住在;由于没有思想覆盖,所以他不会恐惧,他已经克服了会使人类烦恼的东西,最后他达到了涅盘。

  所有在三个时期里面显现出来的佛,因为他们依靠智慧的完美,所以完全清醒到极致的、正确的和完美的成道。


  对照的心经古译文: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垧,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经今译文:

  所以一个人应该知道彼岸的智慧,将它视为伟大的符咒,伟大知识的符咒,至高无上的符咒,无与伦比的符咒,是所有痛苦的缓和剂。在真理之中——因为还有什么东西会弄错吗?这个符咒是借着彼岸的智慧所讲出来的。它就象这样在进行:经历过、经历过、经历过而超越、完全(经历过而)超越,喔!好一个醒悟,一切万岁!这就是完美智慧的核心之全部。


  对照的心经古译文: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其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佛教里心经是什么经,到底什么意思。

《心经》我手中就有八种翻译异本,虽大同小异,但其义与字数都各不相同,总体上说的还是人之根本之精髓。讲的是人在“修行”中一种特定的脑意识“活动”所起的作用,其中有脑电波、脑光波、脑声波等等呈示极其微妙、平常是不可想象的境界,也不是每个修行之人都可达到这种境界,道教佛教有数不清的“修行”之士,其主题目地都是朝着这个开悟方向而努力。


上一篇:婚纱的意义

下一篇:这个星座渣男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