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精华

时间:2024-03-26 13:01:13编辑:分享君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中庸这三个方面。1、儒家文化的“仁”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2、儒家文化的“礼”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这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3、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是告诉人无论强弱、无论进退应持的态度。所谓持两用中,过犹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后,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个外界与内心、形势与实力的平衡点。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狭室之中奔跑只会撞得头破血流。审时度势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扩展资料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代代相传的“四书”和“五经”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传统的责任、节制、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在形成过程之中与专制统治思想结合的结果。所以说儒家思想也是连同当代在内的一种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在另外一方面也对中国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也开创了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的先河。一开始儒家在先秦儒学和诸子地位平等,之后虽然经历了秦始皇时期的重创,但是汉王朝以来,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为儒家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所以这也是儒家在这一时期得以顺利发展的原因。儒家思想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儒家思想在传统封建社会当中被当成一种物质承担者,而传统的封建社会则把儒家思想当成一种精神的承担者,这样就会使得传统社会逐步瓦解,从而导致孔子的权威丧失。近代中国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英国的国门,这个时候国内开始开展了一系列的反恐运动,之后又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浪潮以及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思潮,这使得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儒家思想代表了封建的根本。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道德,在纷乱当中凝聚了力量,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最庞大的文化核心。同时儒家也是华夏文明的核心部分,这一由孔子创立的维护周礼的儒家学说直到今天还在影响到中国的思想文化。同时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把学在官府变成了有教无类,这使得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传播到整个民族,可以为整个民族打下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同时他也渐渐地被全社会所接受,最后得到一定的思想统治地位。现如今,儒家思想依然是许多中国社会民众所信奉的核心价值观,这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以及民族传统的一个重要标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义”、“礼”、“智”、“信”,反对“过”与“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谐。1、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4、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 扩展资料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一、儒学现代意义的两个重要原因:第一,我们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前夜,此时此刻,必须回顾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第二,新的世纪,我们的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也必须有个对自身“文化”上的自觉。什么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在这种情况下,来研究我们民族文化的历史和它发展的前景,就必须适应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即“新的轴心时代”到来的文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我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有一个文化自觉的要求。二、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体系的主轴。在此以前,西周建构的分封体制与其配套的观念,其实已经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第一,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天命无常,维德是亲,天命不是特别宠爱那一群人,天命只选择对人民有益的君主,委托这位君主治理世界。天命观念,远远超脱了部落保护神,或族群保护神的地位。这是一个道德的裁判者;君主的行为就在道德的尺度上,天视民视,天听民听,也就由人民加以衡量。第二,周代的封建制度,是分封亲戚以藩屏周;所有的封君,不仅他权力来源来自周王,而且他们能否获得天命的眷顾,也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于是,政治权力的分配、亲属关系的网络,两者迭合为一,政统和宗统是两个网络迭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精华指的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1、仁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2、义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3、礼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4、智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5、信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扩展资料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精华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扩展资料: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糟粕是什么?

  关于儒家思想中的糟粕和精华
  2006-12-22 张弘 新京报 点击: 1170

  唐君毅被认为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心通九境”。


  12月上旬,以“唐君毅思想与当代世界”为题的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为了了解唐君毅这位相对陌生的海外新儒家,本报记者采访了唐君毅的弟子霍韬晦,同时,霍韬晦也就本年度国内的一些国学现象,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新京报:与牟宗三等新儒家在内地的影响和知名度相比,了解唐君毅的人很有限,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霍韬晦: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著作出版太迟。唐先生逝世已经快30年了,直到去年,他的著作才在内地公开出版。

  新京报:与其他同时代的新儒家如牟宗三、徐复观等人相比,唐君毅最独特的贡献在哪里?

  霍韬晦:新儒家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要守护中国文化,不要让中国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迷失了方向。唐先生和其他新儒家所做的工作就是让中国人恢复对中国文化的信心,能接上我们的传统。

  唐先生和牟宗三先生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与徐复观先生都出自熊十力先生门下。但这只是很外表的看法。实际上每个人的修养、贡献、开拓、用力的方向都不相同。唐先生和牟先生都是做心性之学,是对我们内在的道德心灵的自觉。

  徐复观先生注重政治、社会等客观方面。唐先生和牟先生关注的问题相同,他们都注意到怎么对西方文化进行回应,但是两个人的解答很不一样。大体来说,牟先生的思辨性很强,对概念的使用很严格,受康德影响很大,他完全是一种西方式的哲学思维,所以他晚年说,自己一生在为理性而奋斗。唐先生比较强调生命里面的一种悲悯之情,表现出来是一种性情的体会,从性情里面看到文化的开出,哲学思想的建立。他把所有的哲学思想看做我们生存生命的一种悲情,从生命的内心对文化的关怀、思考、反省,开出很多不同形态的哲学,不同形态的文化。

  他比较注重各种不同哲学的来源,它是怎么出现的,认为理性只是一种工具。

  新京报:有学者说,唐先生的核心思想是“心通九境”说,如果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心通九境”指的是什么?

  霍韬晦:“心通九境”只是一个概括。唐先生是从源头上看一切文化,一切哲学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所以不是把这些不同的哲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体系,不同人的贡献从内容上先摆出来,他先看一切文化是怎么开出这个层次的,所以他先从我们心灵里面的活动开始。心灵里面第一个层次是往外活动,看客观世界。

  看到客观世界以后,再看我们自己心灵的活动,即主观世界。在客观里面有三个层次:观个体,观类别,观因果。主观世界里面也有三个层次:观心身关系与时空,观意义,观德行。在超主观与客观对立的绝对境界,又分三个层次:观神界(基督教),观一真法界(佛教),观性命界(儒教)。这就是“心通九境”。

  新京报:你刚才说很多新儒家创造自己的思想体系,就是为了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

  那么,你认为唐先生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吗?

  霍韬晦:这个问题是“五四”时代的问题,从提出到现在差不多100年了。我不讲唐先生,我个人认为,我们早就应该超过这个层次。

  新京报:唐君毅思想能为今天的普通读者带来什么?

  霍韬晦:现代社会重视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这不可避免会带来很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源头在于人没有对自我的约束。西方的思维是用外在的手段如法律、制度来管理,这种外向的思维是无穷无尽的,到最后,人被折磨得很辛苦。我们要超越这个层次,唐先生认为,人对自我的约束才是最关键的。

  ■人物名片

  唐君毅与牟宗三等一起并称为海外第二代新儒家的代表,著有30卷本的《唐君毅全集》。1909年1月17日生于四川省宜宾。

  1974年,唐君毅与牟宗三、徐复观、吴俊升等人恢复和创办私立的新亚研究所和新亚中学,任新亚研究所所长。1975年秋,唐君毅应台湾大学之请,出任哲学系客座教授。1978年2月2日,唐先生病逝于香港九龙。

  霍韬晦香港东方人文学院院长,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执教20多年,教授哲学、佛学。1940年出生,上世纪60年代成为唐君毅弟子。曾赴日本留学学习梵语和佛学。唐君毅去世后,主编了30卷的《唐君毅全集》。

  ■霍韬晦点评国学现象

  关于国学热

  国学热是一种好现象,毕竟“国学”这个词已经很多年没有用了,于100年前有所不同,开始使用的时候,对于它的范围概括可能有点乱。过去用这个词的时候是对经史子集等无所不包,现在应该有所区别——因为当下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当代的学术语言受西方影响很大,我们无法回避很多西方的概念,如果国学是代表中国固有的学问或中国传统,那么就需要改一改,这个是专家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国学不是儒学,儒学在国学里面有很重要的地位。

  关于十大国学大师评选

  胡适和鲁迅居然入选了十大国学大师?这真是一个奇怪的事情。他们不都是反对国学的吗?梁启超开过一个国学的书目,有人问鲁迅,鲁迅就说,线装书一本都不要读。他是砍断国学的人。

  关于儒家思想中的糟粕和精华

  儒家思想不能用糟粕和精华一分为二,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思维把它一刀切断,这些要,那些不要。像“三纲五常”最早的时候是说,我们对于长辈、父母应该有一颗感激的心,比如“父为子纲”是发展到了一种极端的状况,开始的时候只是一种心灵的活动,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应该懂得感激和回报。这样,双方的心灵就会有一种互动,感受到对方的心意,这时,“情”才会出来,这就是性情的学问。

  后来,纲常形成了一种体制,臣子和子女没有办法制约它,这就出问题了。

  关于儿童读经

  对于儿童读经,现在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先让小孩子把经背熟了,他长大了自然就会受益,另有一种意见认为,大人不应该替孩子做出选择,应该让孩子长大以后自己做决定。这两种态度,我都不赞成。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必须配合小孩的性情开发来读经,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

  关于《论语》

  内地有人在电视上讲《论语》很好,我在凤凰卫视上也讲了《论语》。但是我反对把《论语》用工具理性的态度来利用,我在凤凰卫视讲《论语》是从性情学的角度来讲的,如果没有性情学的配合,很容易把《论语》读歪。


  其它参考资料:

  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http://news.sina.com.cn/c/2006-06-19/07089238492s.shtml

  儒家思想的精华与人文素质教育:
  http://www.ilib.cn/Abstract.aspx?A=mtgdjy200103022


  儒家思想之糟粕:
  http://blog.sina.com.cn/u/3d937e4c0100043b


上一篇:襁褓怎么读

下一篇: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