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的典型事件50字左右
妙玉在刘姥姥等在大观园品茶时拿出了“成窑小盖钟”这样的古董奇珍,可是因为刘姥姥吃过茶后就不要了。而在宝玉,宝钗,黛玉在拢翠庵品茶时,又拿出“ 杏犀”,“瓟斝”,“绿玉斗”,“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等最上等的奇珍异宝,甚至连贾府都没有与之抗衡的古玩,可见妙玉家的地位之高,亦可能高出贾府。
《红楼梦》中妙玉的身世或者背景?
论妙玉
小说第七十 六回,写黛玉和湘云深夜联诗,妙玉走来窃听,共感哀凄,最后她自己一挥而就地给她俩续 完诗篇,诗句中有诸如“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石奇神鬼搏 , 木怪虎狼蹲”之句。写大观园景物而用了“露浓”“霜重”“神鬼”“虎狼”等词语,这正 和林黛玉身居大观园而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样,都是写出了他们生 命历程的凄苦和凶险。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气质”还是“才华”来看,妙玉都是和黛玉属 于同一类型的。明乎此,也就不难明白妙玉为什么独对宝黛另眼相待的原因。因此,与其说 她给宝玉送寿帖是掺杂着什么暧昧的感情,不如说这是把宝玉视为知己的一种纯洁的表示。 正因为其纯洁,故即便是遇着自己心爱的少女就要滥施爱情的宝玉,面对着这株天边芳 草 、雪里红梅也只能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宝玉对其敬而远之、欲亲近而又不敢造次的态度 ,我们也可看到妙玉气质的纯洁。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心性高洁”、“气质美如兰”的少女,其最后的命运又如何呢?现 在我们所见到的后四十回续书,是写宝玉看妙玉和惜春下棋,致使妙玉心动脸红,因而回到 庵里坐禅时丧失了镇压自己的力量,乃至“走火入邪魔”,最后终至被盗贼劫走,途中被杀 。这一悲剧性的处理虽然大致和判词及《世难容》曲的描写似相符合,但其中对原意又多有 歪曲。按照现续书的描写,妙玉是因为自己情欲未断,因而内虚外乘,先有邪魔缠扰,后被 盗贼劫走的。其结论是要人“一念不生”,真正达到“洁”和“空”的境界。这样的艺术处 理实际上是把妙玉当作一个伪善者而给予恶果的惩罚。有些论者之所以会产生妙玉矫情做作 的感觉,大概正和续书的这种艺术处理有关系。然而,这却是不符合原作意图的。我们看曹 雪芹写的判词和《世难容》曲,他对妙玉实际上是抱着极大的赞美和同情来写的。所谓“气 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所谓“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所谓“可叹这,青灯古殿人 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 陷”。这些都强烈地倾注了原作者对他笔下这个人物的赞赏、同情和悲悯,而丝毫也看不出 他要把这个人物作为一个伪善者而 给以恶果的惩罚。当然,我们今天对妙玉原来的结局已 很 难详考,不过根据她的判词、《世难容》曲以及脂批所透露的情况来看,她应该是随着贾府 的败落被迫而流落“风尘”,并一度至“瓜洲渡口”一带,在尘世中强命挣扎,终于陷于“ 淖泥”之中(可能是沦为妓女),结果“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这里,她的违背自身心愿 而流落“风尘”,并不是因为她本身“情欲未断”的结果,而是由于四大家族的衰亡,即使 一个青年女尼也难以洁身自保!也就是说,妙玉的悲剧并不是她自身造成的,而是那个吃人 的社会造成的;这场悲剧也不是某个孤立的偶然的事件,而是和四大家族的彻底覆灭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曹雪芹笔下的妙玉,是个“出身不凡,心性高洁”的青 年女尼。她并不是被封建社会所排挤出来的,而是为这个社会所舍弃的;她也决不是一个遁 入空门的伪善者,而是一个以高洁为防身的武器,抗争那污浊社会的反抗者。虽然她的高洁 未免有太过之嫌,然而在那个时代和那种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她的悲剧决不应该是上 帝给一个伪善者以恶果的惩罚,而应该是一个“心性高洁”的反抗者最终为黑暗社会所不容 ! 在所有住进大观园的人当中,恐怕谁都不象妙玉进园的理由这样特殊。她和贾府无亲 无故,素昧平生,仅仅是因为元春省亲,需要一种高雅的点缀装饰,因而使她成了这样的大 观园的点缀物。然而,这实际上只是作者为要安排妙玉进园的一种表面理由,正如为要安排 她入都,便让她随师父看贝叶经文一样。而作者之所以要塑造这样一个青年女尼的悲剧典型 ,其用意远要比此深刻得多。 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典型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荣枯”,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四大 家族的衰亡史。为了表现这个主题,作者极力描写了这个家族当初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之盛”,以及这个家族在政治斗争中败落下来后“子孙流散”“破家灭族”的悲惨景况。通 过这种强烈的前后对照,使人深感人世间的沧桑变化,看到了没落贵族阶级无可挽回地走向 灭亡的历史命运。这里,无论是当初的“盛”还是后来的“败”,都是通过一系列典型事件 和人物命运的描写表现出来的。例如当初的盛,主要就是围绕元春省亲来表现的。而后来的 “败”,则是通过一系列人物的悲惨结局特别是十二钗的悲惨结局来表现的。而妙玉这个人 物,正是和四大家族的兴衰相始终的。她的当初进园,就是作为元春省亲的一种高雅的点缀 物;而后来随着贾府的大厦倾倒,她也跟着一齐倒了霉,做了这个家族无为的牺牲品。从盛 时的点缀物到败后的牺牲品,这就是妙玉走过的一段道路。这段道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 封建家族由兴到衰的过程。因此,作者之所以要塑造这样一个艺术形象,首先正是和他所要 表现的四大家庭衰亡史这一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作者塑造的妙玉这个青年女尼典型,不同于我国古代戏曲中诸如“色空思凡”、“ 妙常追舟”等尼姑故事里的人物,后者虽然也是以反抗者的姿态出现的,但她们都是喜剧的 结局。而《红楼梦》里的妙玉则是悲剧的结局。我们这里无意比较喜剧和悲剧的力量高下, 但象妙玉这样一个人物的命运,无疑是对黑暗污浊的封建社会的一纸抗议书。试想:象妙玉 这样一个“出身不凡、心性高洁”的少女,开始由于父母的舍弃,继而又为“权势不容”, 最后因为整个大厦倾倒,终至于被迫违背了自己的心愿,而走上了“风尘肮脏”的道路。她 自己想洁,但那个社会不允许她洁;她自视很高,终至于为那个社会不容。这里,作者通过 他笔下塑造的这个人物,有力地控诉了黑暗污浊的旧社会。特别是,由于这个人物曾是一度 那样的“好高”“过洁”,而社会最后给予她的是“风尘肮脏”,这一控诉就显得更加悲壮 和有力。 再次,作者之所以要写这个人物,也是为了塑造典型本身的需要。大家知道,《红楼梦》 作者为我们雕塑了一条漫长的人物画廊,在这条画廊上,有着各种出身、各种经历、各种教 养、各种性格,彼此迥异而又都同样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一些主要的人物如十二钗, 虽然她们同是贵族阶级出身,但却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不同的遭遇;有一些人物则虽然有 着大致相同的命运,但却同中有异,个性同样彼此区别得异常分明。《红楼梦》作者正是善 于这样从对比中来塑造典型的。如妙玉在十二钗里,这虽是一群同属贵族出身的少女,但她 们各自经历不同、地位不同、教养不同、个性不同,因而她们之间相互比较而存在,相互映 衬而生辉,构成了一幅神态万方的“群艳图”。又如妙玉与惜春、芳官等,她们都是大观园 里的遁世者,命运可谓大致相同,但一个是自幼不自主地被狠心的父母舍弃出家,因而在寂 寞冷清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一种高洁的心性;一个则是在经历了家庭内部的种种烦恼并从自 己姐姐们的遭遇中看破了世情而自愿出家,因而其生活环境造成了她孤独冷僻的个性;另一 个是反抗的女奴在失败时所选择的一条逃避灾难的道路,她的这一选择同样表现了她那任性 倔强的性格。因此,这又是一组神采迥异的大观园的遁世者的肖象画。我们仔细观察后便不 难发现:《红楼梦》作者正是这样把人物配对成双,连群成组,通过对比来塑造典型的。在 这一组组人物群中,每个人物都是与其他人物相比较而显示出“这一个”的。如果其间缺少 了一个人物,就如同少了一个环节,其他人物通过对比而显示出来的个性就会受到一定的影 响。就例如在十二钗和大观园的遁世者这两组人物群中,虽然少了一个妙玉并不能说其他人 物就怎么样,但在这条神采缤纷的人物画廊内,缺少了一个鲜明的“这一个”不能不使这条 画廊有所减色。 感谢曹雪芹,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为我们塑造了妙玉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青年尼姑的悲剧 典型,使我们通过她了解了那浊污黑暗的社会。
妙玉的重要情节
八十回中,与之相关的重要情节有以下几处: 第十七至十八回由林之孝家的口中叙出妙玉身世来历。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贾母和刘姥姥一行人到栊翠庵品茶,妙玉给贾母泡茶的水只是“旧年蠲的雨水”,单请钗、黛饮“梯己茶”,宝玉随来。给他们用的水则是“收的梅花上的雪”。这是妙玉第一次明出。 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宝玉因芦雪庵联诗被罚去栊翠庵求取红梅,并作《访妙玉乞红梅诗》。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宝玉生日,收到妙玉署名“槛外人”的“遥叩芳辰”的笺帖。 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秋夜湘、黛联诗,妙玉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