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地球最新消息

时间:2024-03-27 07:38:18编辑:分享君

网上看见NASA说:2017会有小行星撞击地球,可信吗

小行星会不会撞地球?  什么样的小行星足以毁灭地球文明  一般认为,能够给人类社会造成毁灭性打击的小行星,是指直径10千米以上且能飞近地球公转轨道的近地小行星(近地小行星是指可飞到地球公转轨道附近的小行星)。在太阳系中,这样的近地小行星相当少。  天文学家预测,这样大的撞击平均1亿年才出现一次。而且这样的小行星由于体积巨大,按照现在的观测水平,在夜空中不难被提早发现。  这样大小的小行星或许真的造访过地球。有科学家曾经描绘这样的画面——  6500万年前的某一天,一颗直径大于10千米的近地小天体,在墨西哥湾一带与地球轰然相撞。大爆炸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将大量的尘埃抛向大气层。这些细微尘埃在高空漂浮,将阳光遮挡住,使地球长时间地“暗无天日”,让大地陷入“星击之冬”。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被阻断,地球上的植物链被彻底瓦解,生存环境整个改变了,这不仅导致了恐龙大家族的彻底覆灭,也使得当时地球上约2/3的动植物物种一起灭绝。从此以后,白垩纪终结了,地球陆地上凡是一米以上的较大动物,都不见了踪影,留下的都是些身躯较小、具有较强环境适应能力的动物。然而这也给人类带来了机遇,也就是在那时候,哺乳动物及后来的人类才有幸得到进化的机会。  我们更应防备那些“小”小行星  因为直径10千米以上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低,而且容易监测,因此科学家们对这类撞击事件并没过于担心,他们更关心的是另外几种更小的小行星。  一种是直径1千米以上的石质小行星。研究表明,当这类小行星与地球相撞时,其爆炸所释放的能量至少相当于700亿吨TNT炸药所产生的威力。它除了能直接摧毁5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区域外,还会将大量的细小尘埃抛向高空形成尘埃层,阻断地球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星击之冬”。  天文学家预测,这样撞击的概率大概是平均50万年一次。但不用担心——近20年来,全球有关天文学家已经找到并跟踪监视了大部分这样重量级的近地小行星和彗星。  另一种是平均直径140米至1000米的中量级近地小行星。如果这种小行星与地球相撞,可能出现“星击海啸”,造成大范围区域性灾难,有可能出现比今年日本核泄漏严重得多的核污染。  估计平均5000年会有一颗这样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也就是在未来50年内撞击地球的概率是百分之一。因为这种小行星的数量有两万之多,而且它们就在地球公转轨道附近,以每秒几十公里的宇宙速度纵横穿梭,引起了科学家和公众的担心。早在2005年,美国国会已要求美国宇航局在2020年前发现并跟踪90%以上直径大于140米的近地小行星。  轻量级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估计平均300年出现一次。虽然它造成的损失是地方性的,对全球影响不大,但也需要重点“防备”。1908年6月30日早晨7时许,一颗直径仅30米的小行星“偷袭”地球成功,在当时俄国通古斯地区上空爆炸。其爆炸威力相当于200颗广岛原子弹,一举摧毁2000多平方公里的地区,并燃起熊熊烈火。  小行星撞击是人类目前唯一可能避免的重大自然灾害  与大地震、严重气象灾害等相比,小行星撞击是人类迄今为止唯一可能避免的重大自然灾害——现在各国有关的天文学家已投入仔细的巡天搜索观测。  在美国,地面望远镜PS1已经开始全力以赴,搜索潜伏在夜空中的“太空杀手”。PS1是目前最强的监测太空杀手的地面望远镜,它的口径为1.8米,视场面积是著名的哈勃望远镜主摄像头的3600倍。通俗地讲,它对夜空的监视区域很大,就像一张巨大的天网,撒向夜空。而且它的效率非常高,每隔30秒钟就能拍摄一张1400兆像素的照片,每一两个月就能将整个浩瀚的星空搜索一遍。  除了PS1这位新“大哥大”,还有不少搜寻近地天体的地面望远镜分布在各国——澳大利亚的赛丁泉天文台、中国的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俄罗斯的天文台……各国天文学家早就投入搜寻“太空杀手”的任务。  笔者预期,在未来十年内,天文学家所发现的近地小行星数目将成十倍地增长,并可能发现平均直径30米以下、可能与地球相撞的次轻型小行星。天文学家可以从中取得更多精确预测小行星飞行轨道的“实战经验”,并有可能提前几年作出预报。  如果真的监测到有撞击危险的小行星,我们该怎么办?早在2005年,美国就做过类似实验。2005年7月4日,美国“深度撞击”号探测器曾射出撞击器,成功轰击了坦普尔1号彗星,这一轰击试验为防止小行星威胁地球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虽然目前科学家们给出的方案不少,也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极少经过实践检验。笔者建议,我国航天部门应将阻击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演习项目,作为今后深空探测的重点。我们可以选择一两颗次轻型小行星,用火箭或宇宙飞船进行改变小行星轨道的演习,为今后可能出现的大中型小行星撞击地球积累经验,打赢“太空保卫战”。


人类将在有生之年目睹小行星撞击地球,这条NASA的警告是真的吗?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Jim Bridenstine)近日表示,杀手级小行星与地球相撞很可能将在近期发生,NASA正在为此加紧准备。布里登斯廷在周一于华盛顿特区举行的2019年行星防御会议上发表讲话,解释美国加强小行星防御的理由。布里登斯廷称,小行星撞击地球不只是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情节,而是人类社会亟需应对的迫在眉睫的威胁。这与保护我们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个孕育生命的星球——地球密切相关。NASA局长指出,2013年2月发生于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的车里雅宾斯克事件是小行星威胁日益严重的证据之一。当时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造成1600多人受伤,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0枚广岛原子弹。1908年的通古斯大爆炸更是一个多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他还补充说,行星防御是NASA的重要目标。NASA科学家正在追踪直径在140米以上,有可能对人类造成致命威胁的近地天体,目前已将其中的90%编制了详细目录。据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和其他机构正在举行小行星防御演习,模拟人类真实应对太空威胁的场景。NASA“拯救”地球的努力还不仅于此,另一项“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将于2021年6月升空,目标是距离地球1100万公里,直径800米的小行星“迪迪莫斯”。NASA计划用动能撞击器高速撞击小行星,研究偏转其轨道的可行性。

巨型小行星2022年将撞击地球,引发灭绝事件,NASA说的可信吗?

NASA认为,在2022年巨型小行星将撞击地球从而引发灭绝。这样的结论明显是危言耸听,过于夸张的。大家不必太过紧张。我们首先要明确,NASA提出这样的一种观点,是基于数学概率的计算。也就是说巨型小行星碰撞地球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听到小行星有可能撞击地球,就把他认为是一个必然事件,其实这只是一个随机事件,并且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大肆的报道,很有可能只是为了吸引眼球。所以说地球会灭亡这样的结论,只是媒体的断章取义而已,并不是NASA研究中心真正得出的数据结果。历史上宣称地球将要毁灭的预言有很多。也曾经一度引发人民恐慌,传得沸沸扬扬,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预言都没有实现。玛雅人就曾预言地球将会毁灭,这样的预言是一种客观的预言,因为我们都知道没有什么是永恒存在的,地球的灭亡是一种必然现象,但我们并不知道确切时间而已。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霍金,都曾经有过地球灭亡的预言。对于这些预言,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地球的灭亡或迟或早,无论地球毁灭是否发生,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都是把握当下。过好每一天,抓住每一个幸福的瞬间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每天都在虚度光阴,那么地球是否毁灭,对于个体而言并没有多大意义。恰如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021年,小行星会撞击地球吗

人类尚无法完全避免小行星撞击
  
  近日有报道称,一颗被命名为“2014 UR116”的小行星可能与地球相撞。该消息随即被美国航天局辟谣。有计算表明,这颗小行星应为6年前发现的小行星“2008 XB”,至少在未来150年内,它不会撞上地球或其他任何行星。
  尽管美国航天局“近地天体项目”小组连连表示这次无需担心,但谁都知道小行星撞地球不是闹着玩的。6500万年那颗直径约一公里的小行星,直接让恐龙等多种生物灭绝;1908年一颗直径约50米的小行星落到俄罗斯西伯利亚埃文基自治区,造成了震惊世界的“通古斯大爆炸”。航天专家、《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介绍,一颗质量11吨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能量,相当于万颗百万吨级核弹爆炸。时不时遇到这样的“天外威胁”,不能怪人们一惊一乍。
  “人类在不断想办法避免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危害。”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海斌说,“但目前对小行星的了解还不够准确和完备,无法做到完全避免。”
  要预防“飞来横祸”,首先找出对地球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并对其实施监控。赵海斌表示,这项工作早已开始,近十多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并未完成。
  1998年起,美国航天局实施了“太空卫士”计划,力求定位地球周边直径大于1公里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地球周边约有一千颗符合条件的小行星,目前已有93%被定位,其余的还在不断完善。
  赵海斌说,人类也已开始寻找体积更小,但足以对局部地区造成危害的目标,这类目标数量更多。
  庞之浩介绍,全球已建立了近地小行星观测网,其中最先进的是美国在夏威夷建成的由多台天文望远镜组成的装置,被称为“全景观测望远镜和快速反应系统”。今后美国还将建立天基观测站。此外,其他多个国家和组织也开展了相关研究。
  “我国小行星研究工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包括搜寻、定轨等。”赵海斌说。
  1995年,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开始实施“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成为当时世界第五大小行星观测计划。该计划使用位于河北兴隆观测基地的施密特摄星镜,在1995到1999年间发现了1颗彗星以及2460颗小行星,其中有5颗近地小行星。进入新世纪后该计划逐渐停止。
  2006年10月,耗时十余年建成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投入运行,成为我国执行小行星搜索、监测任务的主力军。赵海斌表示,借助这台望远镜共发现了1000多颗小行星,并测定了它们的轨道。
  尽管各国都在推进相关工作,但目前还不能完全保证地球的安全。
  2013年2月15日,当全球超过500个射电望远镜及光学观测站监视着直径约46米、质量达13万吨的“2012 DA14”小行星,等待它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空飞掠时,却有一颗直径约20米的小行星“悄悄”进入地球大气层,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上空爆炸。这次“偷袭”造成1200人受伤,近3000座建筑受损。
  前段时间甚至有美国前宇航员宣称,地球被小行星撞击的概率达到官方宣布的3—10倍。
  无论这一数字是否准确,庞之浩认为,当前很多对小行星动态的预判并不准确,在观测跟踪方面有待加强,这需要集合世界各国的力量。
  监测、预判只是防范小行星的基础和前提,发现危险目标之后怎么办?庞之浩介绍,人类一直在探索应对方案。
  他说,目前可操作性最强的方案,是发射核弹将具有威胁的小行星击毁,但也有科学家认为此举并不稳妥,小行星被爆破后出现的结果无法确定。
  科学家还提出种种奇思妙想。比如给小行星喷色,改变其吸收的热量以实现轨道偏移;发射引力航天器靠近小行星,将其“拉”开;或是让航天器登陆小行星,并且使用推进器把它“推”走;用质量巨大的绳索套住小行星,通过改变其重心使其变轨等。



  但这些都只是设想,目前的技术尚不具备实施条件,也没有开展过相关试验。
  “目前最指日可待的防止小行星措施,是美国航天局的小行星计划。”庞之浩说,该计划由美国政府主导,试图在太空捕获一颗近地小行星,将其拖至地球轨道。如果成功,意味着实现了对小行星的控制,具备在小行星撞向地球时将其引至其他方向的能力。同时该计划还能产生多种效益,能更安全、更方便地探测、开发小行星。
  据了解,上周首飞试验成功的“猎户座”飞船,正是美国计划用于深空载人探测的飞船。该飞船的首次载人飞行将于2021年进行,获将执行登陆小行星计划。


上一篇:公认最美三大星座女

下一篇:历史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