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是否还原了真实的历史?
历史上的雍正政绩虽无剧中夸张的那样显赫,但应当说还是一个有为之君。传统史观因其残暴而抹杀其政绩的确不公,近年来史学界在这一点上是几成共视的。然而在专制的“家天下”,有为之君未必有德,本也不足为奇。即如唐太宗的杀兄诛弟、霸占弟媳、逼父夺位,武则天的连杀亲子乃至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明成祖的叔夺侄位、株连“十恶”,隋文帝的谋杀小外孙而篡其国,等等,本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之恶、专制极权具有“道德淘汰机制”,历史上九重之内的宫廷阴谋、厚黑者胜,都是不胜枚举的。今天的历史观没有必要把帝王的治国能力与其“得国之正”混为一谈。过去人们以雍正“得国不正”而漠视其治国之绩,如今的电视剧为张扬其治国之绩而把他的“得国”说的高尚无比,其实都是基于同一种陈腐观念。
当然更重要的不在于观念而在于事实。与历史上的其他“得国不正”者相比,雍正的特点在于他的“得国”不仅在后世常受谴责,而且在他在位时就顶着他的严刑峻法而“流言”四起。为了平息指责,雍正挖空心思写了《大义觉迷录》一书以自辩,我们今天看到的电视剧就是以这本奇书中的雍正自道为基础而进一步拔高的。根据这种说法,雍正本无心于大宝,只是目睹时艰,“为社稷百姓着想”,又受了父皇嘱其改革除弊之重托,才勉承大任,接受了康熙的传位,做了这“有国无家”、尝尽“人间万苦”的社会公仆。而他的政敌则个个阴险恶毒,以私害国害民,大搞鬼魅之伎,与他不仅有“改革”和“保守”的路线斗争,而且有善与恶、光明正大与阴谋诡计的人品较量。他们不顾雍正的宽宏大量,怙恶不悛,死不悔改,不仅在雍正继位前妄图篡国,而且在整个雍正年间都猖狂作乱,从煽动社会风潮、策划宫廷阴谋直到发动军事政变,为迫坏“新政”、谋害雍正而无所不用其极。而雍正在忍无可忍时才发动正义的反击,但依然宽宏待敌,仁至义尽。通过雍正自己粗茶淡饭,却给大逆犯曾静享用丰盛御膳,自己大义灭亲杀爱子,却对主要政敌“阿其那(狗)”不忍加诛等“感人场面”,电视剧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爱民第一、勤政第一”、“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仁德天子之浩荡皇恩!
这样的胡说也未免太离谱了。封建古代的宫廷阴谋往往成为千古之迷,说法众多难以统一并不奇怪,可是在雍正问题上无论怎样众说纷纭,严肃的历史学家没有一个会相信《大义觉迷录》中的雍正自道,包括那些高度评价雍正政绩的人在内。因为该书的拙劣编造早在当时就已是欲盖弥彰,以致雍正一死乾隆立即把它列为禁书。正如我国一流清史学家集体编著的最近著作《清代简史》所说:“由于胤禛与隆科多合谋取得皇位,事出仓促,密谋不周,以致漏洞太多。雍正即位后,花了很大气力堵塞漏洞,但越堵越漏,《大意觉迷录》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对这样一种连雍正的儿子和制定继承人都羞于示人的编造,我们的编导却不仅全盘接受,还锦上添花,真不知“今夕是何年”了。
冯尔康先生是国内史学界倡导给雍正翻案的代表,曾誉雍正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比较杰出的帝王之一”。但冯先生对雍正伪造历史的劣行也深有体会。中国素有标榜直笔的“史官文化”,虽然实际上历代帝王都干预修史,造成“实录”不实,但象雍正那样不仅伪造历史,而且图改档案,伪造史料,则还是罕见的。在对照了雍正“加工”过的《朱批谕旨》、《上谕内阁》等档案与故宫中幸存的原件后冯先生也感叹曰:雍正“爱改史料,实是一个大毛病。”宫中档案要改,何况《大义觉迷录》这样的宣传品?而雍正所以有此种爱好当然不是闲得无聊,实在是他亏心事做得太多了。
就以雍正“得国”而言,虽然九重之内的许多细节已成千古之迷,民间种种流言也未必可信,但今天已能确证的事实是:
第一, 康熙暴卒于畅春园时,胤禛与负责警卫的隆科多控制着局势,真情如何只有他们二人清楚,而《大义觉迷录》所讲的“八人受谕”之说纯属编造。他为何要编呢?
第二, 所谓“康熙遗诏”的汉文原件现仍存故宫内第一历史档案馆,它之为雍正伪造是铁证如山的,正如大力为雍正“辩诬”的冯尔康先生也指出:“毫无疑问,这个诏书是胤禛搞的,不是康熙的亲笔,也不是他在世时完成的。”当然,冯先生并不认同雍正“篡位”说,但他没有解释:不篡位为什么要矫诏。
第三, 康熙末年诸皇子在朝臣中声望最高的皇八子胤禩,康熙本人最器重的是十四皇子胤禵,而胤禛并无任何特殊地位。因而其继位大出人们意料。这一背景是明摆着的。
第四, 雍正即位后立即把康熙晚年的近侍、常传达康熙旨令的赵昌诛杀,当时在京的外国传教士马国贤称此举“使举国震惊”。接着又下令要群臣把康熙生前所发的朱批谕旨全部上缴,严禁“抄写、存留、隐匿”。这显然有杀人灭口与防止秘情外泄的嫌疑。
第五, 隆科多与年羹尧是雍正继位的关键人物。隆掌宫禁,传“遗诏”,而年则为雍正派往西北监控争位主要对手胤禵的亲信。即位后雍正一时不顾君臣之礼地大捧他们,称自己不识隆才,“真正大错了”,说隆是先帝“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对年更称为“恩人”:“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还检讨说“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如此肉麻世所罕闻。然而大位一稳,雍正很快翻脸杀了隆、年二人。尤其可怪的是杀隆科多时还特别宣称先帝临终是“隆科多并未在御前”。当时被视为“遗诏”传人的人如今竟被认为根本不在场!如非杀人灭口而是仅仅因为其他罪过,这从何说起呢?
此外,雍正即位后似乎害怕康熙的亡灵,弃康熙常住的畅春园、避暑山庄而不住,避康熙之陵墓而另在京城相反方向创建西陵作为自己的归宿,等等,都是后人断定雍正“得国不正”的根据,这一切决不是“雍正的政敌造谣”所能解释的。
显然,雍正谋位成功只是“厚黑学”成就,何尝有丝毫“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影子!正如冯尔康先生所言,他“结党谋位”至少在康熙52年,即康熙死前9年已开始,“追求储位已发展到不顾罹罪的程度”。当然,专制时代宫廷斗争毫无道德可言,“谁上台手脚都不干净”,雍正的政敌也未必见得比他好。但无论胤禩还是胤禵,其治国思想都于史无征,他们之间的争夺既谈不上是道德之争,也谈不上是政见、路线之争。
如果说雍正夺位问题尚有疑云的话,剧中其他地方对雍正的美化就更是“胡说”了。曾静一案雍正的处理即使从封建法制看也是怪戾的,他残忍地将只有思想异端的吕严沈三族株连惨杀,却留下“现行犯”曾静为他宣讲《大义觉迷录》,电视剧居然把这描写成仁慈之举!雍正的最后四年一直“安适如常”,他的猝死虽然史无确证,但包括推荐雍正之治的杨启樵、冯尔康等在内的海外清史界多认为是妄求长生迷信丹药中毒而亡。电视剧却描绘雍正长期抱病操劳,为治国而“活活累死”。雍正的政敌胤禩、胤禟被他囚禁后不久几乎同时死去,死前被贬称猪、狗,受尽虐待,一般都认为是被雍正授意虐杀。而电视剧不仅将二人被镇压的时间又雍正初移到雍正末年,以显示二人一直搞破坏,而雍正一直忍让,还描写雍正宁诛己子也要谨守父训,决不肯杀弟弟!如此等等。为塑造这个高大全道德偶像,真是不遗余力了。
是否有颜朝这个朝代?
没有有颜朝这个朝代。中国朝代更迭如下:虞→夏→有穷→寒→夏→商(殷)→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楚→汉【西汉】→新→汉【玄汉、东汉、蜀汉(曹魏、孙吴)】→三国【魏、蜀汉、吴】→晋【西晋(东吴)、东晋(北魏)】→南北朝【南朝、刘宋(北魏)、南齐(北魏)、梁(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陈(北齐、北周、隋)】、北朝【北魏(刘宋、南齐、梁)、东魏(西魏、梁)、西魏(东魏、梁、北齐)、北齐(西魏、梁、北周)、北周(北齐、陈)】→隋(陈)→唐(武周)→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宋 (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大蒙古国、元、北元)→明(明、南明)→清→近代(中华民国)→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扩展资料中国朝代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朝”与“朝代”的区别在于”朝”是当时就有的观念,如孔子说过“丈于朝”,中文所谓的“ 朝 ”字具有今日含义。在政治上用来引用当政者政权的意思, 有“今朝一家政权治天下 ” 的观念。因此“朝”类似现在所说的“国家统治政权”(即国家行政管理的政府),而并非等同于现代定义的“国家”(国在中国古代从部落联盟的氏族土地,商周朝指“诸侯国”,是一种地方政权管理单位)。“朝代”则是后人方便划分历史的称呼, “朝代” 理论也都不是近代学者发明的,也是古代官方为了区分某政权的历史时期所定的既有划分法则。最明显的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朝代”很明显不是只一个“朝”,而是由多个不同政权,如晋朝、五胡十六国 、南北朝等“子朝代”组成,而南北朝又分南朝与北朝,南朝的宋、齐、梁、陈则各别都是以“朝”为划分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代
颜太祖是什么朝代的
颜太祖是金朝的。
完颜阿骨打(1068年8月1日—1123年9月19日),女真族,金朝开国皇帝。汉名旻。是女真族的伟大领袖,对金朝灭亡辽朝、统一北方具有奠基意义。天庆四年,起兵反抗辽朝,1115年正月,建国号“金”,年号“收国”,建都会宁府。同年十二月,加号大圣皇帝,次年改年号为天辅。在位期间,把猛安谋克制度改为军事行政组织,1119年,颁行女真文字。1123年八月,领兵返回上京,行经部堵泺西行宫,病死于途中。九月,葬于上京宫城西南。谥武元皇帝,庙号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