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铁铧作用
铁铧(tiehuá)是宋代装在耧车上用来疏松泥土用的,主要用作耕种和水利灌溉。铁铧(tiehuá)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西汉时期耕作技术有很大发展,鐴(bì)土与犁铧组合,构成复合装置,能将耕起的土垡破碎和翻转,更适于耕翻土地和开沟作垄。大铁铧硕大沉重,与其配套的犁架必须加大加固,整架耕犁的重量也随之增大,通常需要两头或两头以上壮牛挽拉,用于开沟,也可用来窜垡、活地,是汉代铁器冶铸业和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种表现。
铁铧的铁铧
铧为铁铸,部分锈蚀残缺,形制呈钝角等腰三角形,现存两翼最宽处为12.5厘米。銎部锈蚀不清,至尖部长6.3厘米。曹多隆古城系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设置的西海郡5个属县之一。铁铧的出土可证最迟在西汉未年,犁耕农业已经河湟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广西贺县已出土过东汉铁铧两件,说明广西在东汉初期使用牛力耕地确已开始。
骨耜的用处是什么?
骨耜的用处是挖土。骨耜(sì)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即耒),再用藤条捆绑固定。相关信息: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骨耜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 骨耜的使用,充分地显示了河姆渡人的聪明智慧。河姆渡氏族遗址位于浙江杭州湾南岸一条狭长的河谷平原上,是1973年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发现的。遗址中出土了两千九百二十多件骨器,其种类有耜、镞、凿、针、匕等。其中,骨耜是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种植的主要生产工具。
铁犁的发展历史
图2-1 秦代铁犁铧(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附近出土)铁犁历史上曾有几百年时间,中国在许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领先,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它的犁。在历史上,西方落后的较突出的事例是:几千年来,数百万人以一种效率极低,消耗体力极大的方式犁地,造成对人的时间与精力的最大浪费。只有中国较早地摆脱了劣犁的束缚。当中国犁最终传到欧洲后,曾被仿制,同时采用的分行栽培法与种子条播机耧车,这直接引起了欧洲农业革命。一般认为欧洲农业革命导致了工业革命,而且导致西方国家成为世界强国。所以可以说中国在工业革命上有着一份特殊贡献。1、犁的始祖在农业劳动中,耕田翻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传说神农时代就已有了专门的工具——耒耜,《易经·系辞》即有“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可见耒耜全部都是木制的。2、最基本和通用的犁在新石器时代的出现最基本和通用的犁称为阿得犁。它有一个浅犁铧,仅能开出浅沟,因而有时也用于经常刮风和土壤疏松而干燥的地区。例如,这类犁目前仍在西班牙使用。它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乌鲁克。这种农具当时常常全用木料制作,因此没有保存下来。在中国,早期犁的考古证据是很不充分的。然而,从公元前4世纪以来的古代著作已提供了犁地的证据。中国出土的三角石犁铧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甚至公元前5000年早期。因此,牛拉的“阿得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使用了。3、青铜犁铧的出现图3-1 汉代舌形大铧、小铧的正视和截面图约公元前16世纪真正犁(确切地说是旋转犁)的青铜犁铧,在濒临北部湾的越南境内出土,这个地区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但中国大多数犁铧在那时似乎是木制的,所以也没有保存下来。4、铁犁的出现与发展公元前6世纪,铁包木或实心铁犁已广泛应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铁犁,在质量上比西方通用的阿得犁好得多。希腊与罗马的阿得犁通常是用短绳捆在犁的底部,它们分别被称为“斯坦戈犁”和“袖犁铧”。同中国犁相比,它们既不坚实又不牢靠,即使是用铁制作的也是如此。公元前3世纪,随着炼铁和铸造技术在中国的提高,导致了称为“輨”的犁铧研制。先人们把这个时期发展的更坚固的非脆性可煅铸铁用于农业中。从一开始,輨这类犁铧在设计上就比较先进,呈脊形,以便于犁土,而挡板以平缓坡度向上朝向中心,将土从犁上抛开,从而减少摩擦。大约在这一时期,铁犁已普及,而弓架式阿得犁开始废弃(只有土质极疏松和风力极大的地区继续使用),而代之以较重而更有效的方框式旋转犁。这种犁可以用于粘性较大的土壤,而阿得犁太轻又不结实,对这种土质不适用。这种犁也可以用于阿得犁未能垦过的处女地。图3-2 汉代舌形犁铧公元前1 世纪时,犁的宽度已超过15 厘米,能够开沟作垄。而在更宽的垄的两边较深地疏通垄沟,至迟在公元前4 世纪,中国朝廷官吏和学者就正式推广了框架犁。当时全世界没有一种犁能比得上中国的这种犁,坚固、方框式、重型、结构良好的犁以及新的犁壁都是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各种犁的因素。但是,或许更重要的是使用可调节杆,改变犁片与犁梁之间的距离,可精确地调整犁地的深度。这种新的操纵方式对农民来说意味着,犁可以经过改装而适应各种类型的土壤、各个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的作用。犁确实成为具有多种用途的农具,对农民来说,这像是“鸟枪换炮”了。罗马人只有花大力气倾斜犁梁才能调节垄沟的深度,这是一种既笨拙又使人极易疲劳的办法。欧洲在整个中世纪时期大都处于这种情况。到公元前2 世纪,大量生产铸铁农具的私人作坊已遍及中国。公元前100年时,汉代朝廷在许多省份建立了大的官营铸造厂。铁器在百姓中已相当普遍地使用,因此铁犁对普通人来说是很一般的东西。那时并不缺乏这些先进的铁犁,它们在富家中并非稀罕之物,正像早期欧洲条播机头200 年间使用时那样。图3-3 汉代铧冠(五件套合在一起,陕西垅县出土)到公元前2 世纪或公元前1 世纪,四种不同的犁壁已广泛地应用于犁。犁壁对于犁具有极大的作用。它是犁在土层的翻土绞部件,可将犁起的土轻轻地翻到一边,使土落成整齐的垄坎,而不致造成堵塞。犁壁与犁铧之间有着良好的配合。由于有不同形状和角度,因此土壤以不同方式翻动成不同形状。早在苏格兰犁的设计先驱詹姆斯·斯莫尔2200 年,中国古代人民已应用了此原理。中国古代人民也知道,铁犁铧与犁壁的额外重量大大减少犁地的摩擦而得到更多的补偿。结构良好的犁壁,可以将土块翻得恰到好处,顺利而又摩擦极少,因此,好犁犁地就像是用刀切黄油,较重的刀就更容易切黄油。所以,如果结构恰当,较重的犁就会开出较细且较深的沟,而不会出现多少麻烦。到中世纪晚期,欧洲才知道有犁壁这种东西,即使在那时,其结构也是极其粗糙的。这种犁壁是将扁平的木片固定在犁上,提供有角度的表面,翻上来的土就会与之碰撞而分向两边。中国首先采用的曲形犁壁,到公元18世纪才出现在欧洲。由于欧洲缺乏这种犁壁,农民在犁地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停下来,从犁上抓下土和杂草,因为在犁地的尖铧与把土块翻向一边的粗壁之间没有光滑的联结表面。增加的摩擦意味着需要有成群的牛拉犁,而中国的把犁人一般只用一头牛,很少超过两头牛的。欧洲人通常要集资购买六至八头牛用于犁最普通的地,以致不得不倾家荡产。这同时还意味着,将要留出更多的土地作牧场,这样,就势必会减少为人生产粮的土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当时处在今天美国与西欧的地位,而欧洲当时却处在今天摩洛哥这类国家的地位。公元18 世纪以前欧洲原始的毫无希望的农业无法同公元前4 世纪以后中国的出色的先进的农业相比。带有壁的中国犁在公元17 世纪时由荷兰海员带回荷兰。这些荷兰人受雇于英国人,任务是排去当时的东英吉利沼泽和萨姆塞特高沼地的水,他们带去了中国犁,后来被称为罗瑟拉姆犁。因此荷兰人与英国人最先在欧洲受益于高效的中国犁。中国犁还有一个别名,叫做“杂牌荷兰犁。”这种犁在水田里特别有效,因而欧洲人很快认识到,它在一般土地上也一定很有效。这种犁从英格兰传到苏格兰,又从荷兰传到美国和法国。到公元18 世纪70 年代,它是最便宜而又最好的犁。西方设计者在其后的几十年间对这种犁进行了革新:詹姆斯.斯莫尔于公元 1784 年制出的犁比这种犁前进了一步,而J·艾伦·兰塞姆于公元19 世纪制出的各种犁则又作了进一步的改进。由于采用了钢框架,产生了近代犁,它是对中国的犁进行多次改进的结果,也是导致欧洲农业革命的极重要因素。
铁犁牛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春秋: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
(2)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3)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4)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
(5)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6)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7)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8)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
(9)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向北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
(10)元朝: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推广到全国。
(11)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
战国时期的铁犁铧有什么优点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铁犁。欧洲人到17世纪才使用铁犁,比中国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国人还发明了犁镜,给犁装上犁镜,便于翻土,从而提高了农业产量。大约公元前3500年,米索不达米亚平原农夫发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类早期开始耕地的农具,中国人大约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铧。公元前500年,欧洲农夫造出了铁犁,犁前有二个轮了和一个犁刃(即犁铧)。中国战国时期在木犁铧上套上了V形铁刃,俗称铁口犁。犁架变小,轻便灵活,更可以调节深浅,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欧洲人于1700年代开始用先进的罗瑟兰犁、兰塞姆金铁犁和播种机。1830年美国移民开始用迪尔铜犁,其他各大洲也开始用铜犁。总之,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各位发明家的心血,并显现了他们的智慧。
铁犁牛耕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吗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始农业的产生: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地位: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方式:刀耕火种:发展:七八千年前,我国农业进入“耜(sì)耕”或“石器锄耕”时代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等技术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均在春秋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扩大推广;牛耕是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革命,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消费。2.奴隶社会:井田制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分封诸侯,受田者不得转让买卖,有使用权,缴纳贡赋;②奴隶主强迫奴隶与庶民集体耕种 ,支配全部产品。③田间沟洫相隔似井字,称井田。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奴隶主占有全部土地,占人口多数的奴隶与庶民没有土地。 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是根本原因解体原因 战争频繁,井田劳动力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春秋各国的税制改革促进解体(两个结果:法律上肯定私田,新制度新阶级关系)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春秋形成:(公元前594年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私有制形成)战国确立:(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废除井田制,法律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其它形式:屯田制 三国曹操实行(作用:保证军粮、北方经济恢复)均田制 北魏至唐朝时实行,有利于生产发展,特别是隋唐时输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均田制瓦解原因:土地兼并、土地买卖、安史之乱)发展时期:隋唐、宋、元、明前期衰落时期:明朝后期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发展桎梏 (“均田免粮”说明农民对封建土地制强烈不满)特点分析:①大小封建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利用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成长条件: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发展。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③小农经济在有限的土地上求生存,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采取重农政策。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小农经济发展条件不利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使中国农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依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求其生存。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沉重剥削常常导致农民起义,引发社会的动荡。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影响:在封建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四.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世界之最)、《氾胜之书》、汉代耧车(播种机的世界之最);汉代的赵过推广耦犁和代田法;区田法。耕作技术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2.魏晋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世界现存最早农书;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江南经济发展为唐宋时期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打下了基础。3.隋唐时期: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中国牛耕技术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南方稻麦两熟制出现;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播到江淮地区,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苏湖熟,天下足”,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5.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出现著名农学著作《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知识整理1、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2、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生产方式三个阶段: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3、我国最早的金属农具出现在商周时期(青铜农具)4、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牛耕至迟在春秋末期已经开始,秦汉以后,牛耕逐步普及。铁犁牛耕在战国后逐步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开展的变法运动中最为彻底的是秦国商鞅变法,6、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于于战国时期7、均田制开始于北魏,隋唐改进,唐朝后期瓦解。均田制有利于经济发展。8、明朝后期,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说明封建土地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9、我国小农经济特点是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10、世界之最: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垄作法”;汉代耕犁安装的犁壁和播种用的耧车,早欧洲一千多年;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中国推广轮作和种植,比西方早一千多年。11、复种与多熟种植:汉代一些地方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宋代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明清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采用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闽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区形成一年三熟制。12、制度演变: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屯田制与均田制。13、春秋时鲁国等诸侯国变法促进土地私有制发展;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14、精耕细作农业:概念:“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发展历程: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一些农田开始实行精耕细作(适时耕种、改良土壤、重视肥料、保墒、灌溉,关注生产各个环节。);魏晋南北朝时黄河流域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日臻成熟(轮作、间作、套作、复种、绿肥种植、);隋唐时期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育秧移裁、曲辕犁);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北方出现畜力牵引的旱地中耕工具耧锄、江南水乡稻麦复种制的出现,标志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新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北方粟麦在江南大量种植、占城稻传播到江淮、棉花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南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辽、西夏、元时期(东北、西北农业都得到发展)明清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黄河流域两年三熟、三年四熟、南方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闽江、珠江形成三熟制、培育出大量多熟新品种、明朝引进的玉米甘薯在清朝推广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形成专业经济生产区域、肥料从自然肥、农家肥发展到饼肥、出现套耕、出现《农政全书》)。15、历代重农措施:战国商鞅变法鼓励农民耕田织帛,生产多的可免除徭役;汉初,“与民休息”政策;北魏至唐初,鼓励垦荒;元朝设立农业机构,编写《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禁毁农田为牧场,鼓励垦屯水利;明清,奖励垦荒。16、主要农学著作:汉代《氾胜之书》;元朝《农桑辑要》;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世界现存最早农书;《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著。本课测评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答案提示:原始农业的产生最初只是播种和收获,后来采用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复习方法:按时间顺序整理中国古代农业工具发展情况:复习要点:距今七八千年(耒耜)距今五千年(石犁)商周(青铜农具)春秋(铁农具)春秋晚期(牛耕)汉代(耧车、犁壁、铁铧犁)陏唐(曲辕犁)宋元(耧锄)。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答案提示: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解体。 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在井田之外出现大量私田。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唐后期起,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后期起,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复习要点:土地制度:原始公社(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社会(井田制)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春秋形成,战国确立,东汉出现屯田制,北魏至隋唐出现过均田制。
古代农耕工具及出现的朝代
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远古);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春秋战国:铁农具日益普遍,牛耕开始;汉代:安装犁壁,牛耕普遍,出现耧车和代田法;唐代:曲辕犁的发明;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等。古代农业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多元交汇的农业起源;从耒耜到曲辕犁的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令莫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毛色纯
(1)农业生产中牛耕出现.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2)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化。(3)春秋以前,实行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国家不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认为向私田征收田租是非法的。初税亩实行前。从诗中可看出,由于“私田”不交税,因此奴隶主贵族重视私田超过井田。(4)初税亩的实行,国家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出现了封建剥削方式,标志着鲁国等诸侯国的井田制瓦解。 该组材料反映了生产力的变化(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土地制度的变化和赋税制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