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和拓跋家族三代皇帝的真实关系?
文明太后到底是个什么人?
文明太后是汉族人,姓冯,是北魏第四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浚的妻子。文成帝拓跋浚13岁继位,她14岁的时候被选为贵人,18岁的时候被立为皇后。
当时选皇后有一套程序,先要从皇帝的几位夫人当中选定一位,作为皇后候选人,这位候选人取得候选资格后,要参加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叫做“手铸金人”。如果成功,那么她就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如果“手铸金人”失败,那么她便被淘汰,然后要另外再选一位夫人来试,所以“不成则不得立”。这位冯贵人,她“手铸金人”一次成功,成为皇后。
成为皇后以后,文明皇后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政治才能。
公元465年,文成帝拓跋浚去世。根据北魏鲜卑人的习惯,帝王或一些地位很高的那些部族头领去世以后,要有“累犬护驾”,“犬”就是狗,意思是用许多狗来护驾。其实不是真正的狗,是把皇帝生前用过的、接触最多的东西,比如他穿过的衣服、他经常坐的椅子、他睡的榻等当众烧掉,说是烧掉以后这些东西就会变成一种神犬,护送皇帝的灵魂回到鲜卑族的发祥地——赤山,和他的祖宗团聚。就在这个“累犬护驾”大典上,当时百官、太监和宫女一起痛哭,这个冯皇后忽然就扑火自焚,要追随先皇而去,结果当时被人救了过来。人们赞叹:这位皇后真是了不起!
皇帝拓跋浚死后,朝廷的大权掌握在车骑大将军乙浑手中。乙浑这个人其实不“浑”,非常有头脑,他是鲜卑族。他趁这个时候伪造皇帝的圣旨,杀害了许多反对自己的文武大臣,甚至把当年冒死拥戴文成帝拓跋浚的平原王陆丽都给杀了。而且43天当中,他假传圣旨,给自己连升三级,升到大司马,统管36部曹。这个时候,朝廷内外是一片惊恐,传说乙浑准备改朝换代。
眼看着丈夫的基业将毁于一旦,情况万分危急,当时27岁的文明太后马上找来心腹大臣,在后宫秘密制定了夺回权力、杀掉乙浑党羽的计划。这件事情她计划得非常周密,采取的措施非常有力,干得非常漂亮,一夜之间,乙浑及其党羽全部被杀死,随后文明太后就宣布垂帘听政。
她28岁那年,爱上了一个叫李弈的大臣。李弈长得非常漂亮,非常有才干,干事利索。他们俩志趣相投,她沉浸在爱情的海洋,于是在469年,她就把政权交还给了16岁的献文帝拓跋弘,她自己退居幕后抚养太子拓跋宏。但是她没想到,过了一年,即470年,献文帝拓跋弘突然把李弈、李弈的两个哥哥,还有李弈的那些连襟姻亲在朝为官的十几家的所有男人全部杀光,原因是太后内宠李弈。于是,文明太后和献文帝之间出现了很大矛盾。
文明太后在经历了震惊、气愤和痛苦后,思绪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把献文帝废掉。献文帝18岁的时候,他忽然提出来,说不想当皇帝了,于是向朝廷写了“辞职报告”。说他笃信佛教,对尘世间的事情没有兴趣,就想一心一意地读经。群臣当然都反对,说皇上您现在才18岁,文武兼备,春秋鼎盛,哪能禅位?后来群臣发现他的态度很坚决,确实是不想当皇帝,但是谁当皇帝呢?他说他想禅位给皇叔。大臣们当然都反对,按朝规他应禅位给儿子,哪有往上禅的?他的理由是,当时太子拓跋宏才5岁,还不能够驾驭国家,因此要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其实,最大的原因是他受制于文明太后,做不了主,还不如退位。因为太后虽然还政于献文帝了,实际上还是她专政,所以献文帝想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给一位皇叔,由他来制约太后。太后当然明白这里的缘由,她不会让他遂愿,最后,大臣们按照太后的意思,让献文帝禅位给了太子。其实,让献文帝退位也是太后的意思,这样,文明太后自己就可以继续掌权。
5年之后,到了公元476年,那年的六月初一,朝廷突然颁了一个皇帝诏书,宣布平城戒严,而且京师内外的所有军队,分三批,分批调出首都,甚至首都附近的军队都调走。这期间,献文帝拓跋弘因为兵变阴谋败露,被迫服毒自杀。这时文明太后38岁,她再次宣布临朝称制,从幕后再次走到幕前。她上一回临朝称制3年,这一次从476年开始,一直到她490年去世,又经过了14年。实际上,为了推行其改革方略,她一直是牢牢地掌握大权。
文明太后再次临朝称制,刚开始的时候,她很不喜欢刚刚10岁的孝文帝,尽管孝文帝是她亲自教育带大的。她跟孝文帝的关系搞得不好,其原因是太后觉得这个小皇帝太聪明了,怕他将来长大了会不利于冯家,所以就想废掉他,立拓跋宏的弟弟、比他稍微小一点的咸阳王拓跋禧为皇帝。结果群臣反对,没有废掉。
这时,太后突然感觉自己老了。太后想到自己掌握大权的时间毕竟不多了,还是培养一名聪明过人、才华盖世、治国有方的皇帝吧。于是,她和拓跋宏的感情又好起来。冯太后在教育孝文帝拓跋宏的过程当中,亲自编写教材三百多章,叫《劝诫歌》,还写了《皇诰》18篇,以皇帝诏书的名义教育孝文帝施政方面的纲领。
拓跋宏孝文帝18岁时,正式接过太后的权力,他对太后非常孝顺和谨慎,不管大小事,都请示太后,都听太后决断。
今天看来,文明太后之所以取得以上成就,与她牢牢掌握政权是绝对分不开的。就是在文明太后掌权的这段时间当中,她进行了许多重大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制度性改革。
拓拔家族在什么朝代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西魏、东魏都是由拓跋氏建立的,但西魏和东魏的国姓是元,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时期搞汉化运动,把拓跋改成了元。1、北魏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2、西魏西魏(公元535年―556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由宇文泰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国号“大魏”。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南梁对立,建都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政权实由宇文泰掌握。至公元557年被北周取代,经历两代三帝,历时二十二年。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元修后,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即魏文昭帝,改元大统,西魏开始。公元551年,元宝炬死,长子元钦嗣位。公元554年元钦被宇文泰所废,不久被毒死。元宝炬四子元廓即位,称元年,为了迎合宇文泰胡化运动而被迫改复姓拓跋。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护承继。公元557年宇文护得将领支持,迫使魏恭帝禅让于宇文觉,西魏覆灭。3、东魏东魏(534年―550年)北朝朝代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建都邺(今河南安阳),以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为陪都。高欢坐镇晋阳遥控朝廷,包括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东魏历时十七年。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的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利争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权。公元534年,权臣高欢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高欢暂时拥立元亶主持朝政,但回京后以辈分错乱为由废除元亶的权力,改拥立元亶的世子,年仅十一岁元善见为帝,即魏孝静帝,东魏开始。高欢掌权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且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公元550年,孝静帝禅位于高欢之子高洋,东魏覆灭。扩展资料:拓跋氏的皇帝:1、拓跋珪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字涉珪 ,鲜卑族,定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人。北魏开国皇帝(386~409年在位),代国王拓跋什翼犍嫡孙、献明帝拓跋寔之子。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代国为前秦苻坚所灭后,随着母亲贺兰氏流亡,在匈奴独孤部刘库仁麾下长大。前秦太初元年(386年),趁乱复兴代国,即位于牛川,年号登国。皇始三年(398年),正式建立北魏,从盛乐城迁都平城,即位称帝。前期任用贤能,励精图治,积极开疆扩土,统一北方部落,对抗后燕和前秦。后期沉迷酒色,刚愎自用,不睦兄弟,屠戮大臣。天赐六年(409年),为皇次子清河王拓跋绍所弑,时年三十九,葬于云中金陵。明元帝拓跋嗣永兴二年(410年),追谥宣武皇帝,庙号烈祖。泰常五年(420年),追谥道武皇帝。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庙号太祖。2、拓跋嗣拓跋嗣(392年-423年),即北魏明元帝(409年―423年),鲜卑族人,鲜卑名木末。道武帝拓跋珪长子,太武帝拓跋焘之父,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二任皇帝。登国七年(392年)生于云中宫,天兴六年(403年),封齐王,拜为相国,加封车骑大将军。天赐六年十月,拓跋嗣被其父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立为太子,生母刘贵人按北魏“立子杀母”的旧例被道武帝赐死,拓跋嗣知道后悲伤不已,因而被其父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怒斥出宫。十月十三日(409年11月6日),道武帝拓跋珪被其次子清河王拓跋绍所杀,太子拓跋嗣在宫中卫士的拥戴下杀了其二弟清河王拓跋绍,太子拓跋嗣在同年十月十七日(11月10日)登基,改年号“永兴”,为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年),明元帝拓跋嗣进攻刘宋得胜回来,此役称为南北朝第一次南北战争,北魏获得胜利,攻占虎牢关,夺取刘宋领土三百里。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六日(12月24日),明元帝因攻战劳顿成疾而终,享年32岁 ,谥号明元皇帝,庙号太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北朝百度百科——拓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