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缺火的男孩名字
五行缺火的男孩适合取的名字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五行缺火男孩取名技巧一、从文学典故中选择带木的字文学典故是延伸至千年的宝藏,好词好句非常之多。如果父母从中去找寻带火的字可能会有困难,但是找到与木有关的字词很简单,因为古人喜欢用高雅的植物喻人。木容易生火,用带木的字能帮助缺火的男生增添火,而且寓意也十分的高尚。二、直接选择带火的字有些父母想要简单直接的形式就可以选择带火的字为男生取名,这样能直接从名字的明面寓意上就为男孩平衡了五行关系中缺火的那一环。例如带有火字的“灿”“炀”等字,本身有着特定的涵义,还顺应了男生的发展运势。三、选择五行属性为火的字这一点方法与直接选择带火的字还是有一点区别,五行属性为火的字可能直观结构上与火字不挂钩,但是字内的涵义与分解的意思与火元素息息相关,所以字的五行属火,也是十分有利于男生缺火取名,父母可以多多寻找带有“ㄨ、忄、光、日、丙、赤”的字。四、根据男孩出生的年份和生辰选取适合的字男孩出生的年份决定了他的生肖属相,生辰能够确定他的八字喜用神,如果父母能够结合生肖属相和八字喜用神,再为男生找到一个与火有关的字,对于男孩一生的发展都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十分的吉祥顺畅,带来平安和好运。男孩五行缺火取名注意事项注意事项①:避免使用火害怕的元素词火也有害怕的元素,对于缺火男生来说,本身命理五行就需要通过名字的火元素来达到平衡的状态,所以名字中要避免让火害怕的词,例如与二氧化碳、黄沙有关的事物,这些都是能够直接灭火的,不利于缺火男孩取名。注意事项②:注意选取的词义是否符合男孩特征父母如果单单注意词的属性,而忽视了男孩的个性特征也是不好的,那么名字失去了本身的含义。即使选择了与火有搭配的词为男孩取名,也要考虑词的词义是否合适。毕竟名字是一生的伴随,多多思量下也是对孩子最好的负责。注意事项③:注意不适合的属相相搭配说到火的相对属性,很多父母就会想到水元素。所以,父母在为男生的名字搭配的时候,要考虑到名字的搭配性是否合理。如果火元素的与水属性的相搭配,反而会让男孩原本补足火的元素做无用功,因此这一点也是家长们需要多加注意的。男生缺火取名字大全尧鼎、衡绍、朔墨、焱枳彬炎、辰维、文鼎、哲伟然培、炜旷、恒旦、朗宇彰建、勇明、胜宝、胜智烜荣、琪照、鹏鼎、烁梓华翔、殿雷、晖楚、安怀哲皓、烁岩、良关、磊扬赫旅、可乐、波协、琰炫霖烨、鸿旭、肖礼、哲炜量颐、熠柯、轿光、林烨木戚、扬岩、楷烁、煦羽实焕、铄景、州暄、屿星以上就是小编的分享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嘉兴通宝是什么时候的钱啊
1802-1820 越南 阮 阮福映 世祖 嘉隆 嘉隆通宝 另有锌钱
嘉兴通宝 始用铅钱
全资料:年代 国号 朝代 君王 庙号 年号 钱文 备注
968-979 大瞿越 丁 丁部领 交趾郡王 太平 太平兴宝 丁琏 与父相继被杀
979-980 丁璿 傀儡
980-988 黎 黎桓 天福 天福镇宝 986年始
989-994 兴统
994-1005 应天
1005-1005 黎龙钺 龙越 在位三天
1006-1008 黎龙铤 黎庄宗 应天 又名卧朝
1008-1009 景瑞 铤传子,公蕴篡
1010-1028 交趾 李 李公蕴 李太祖 顺天 顺天大宝 背月
1028-1033 李德政 李太宗 天成 薄恶钱开始
1034-1038 通瑞
1039-1041 乾符有道
1042-1043 明道 明道通宝
明道元宝
1044-1048 天感圣武 天感通宝 官方停铸50年
1049-1054 崇兴大宝
1054-1058 大越 李 李日尊 李圣宗 龙瑞太平
1059-1065 彰圣嘉康
1066-1067 龙章天嗣
1068-1068 天贶宝象
1069-1072 神武
1072-1075 李乾德 李仁宗 太宁
1076-1084 英武昭胜
1085-1091 广佑
1092-1101 会符
1101-1109 龙符
1110-1119 会祥大康
1120-1126 天符睿武 天符通宝 疑乃后世水漂钱
1127-1127 天符康寿
1128-1132 李阳焕 李神宗 天顺 天顺通宝
1133-1138 天章宝巳
1138-1139 李天祚 李英宗 绍明
1140-1162 大定 大定通宝
1163-1173 政隆宝应 乾道元宝 小型钱
1174-1175 天感至宝 天感通宝 小型钱
1176-1185 安南 李 李龙干 李高宗 贞符 汉名龙韬
1186-1201 天资嘉瑞 天资通宝 薄恶小钱
1202-1204 天嘉宝佑
1205-1210 治平龙应 治平通宝 治平元宝
1211-1224 李昊SAM 李惠宗 建嘉 岳父陈李助之
1224-1225 佛金(女) 李昭王 天章有道 禅位夫婿
1225-1231 陈 陈光昺 陈太宗 建中 建中通宝
1232-1250 天应政平
1251-1258 元丰 元丰通宝 虎尾通略少
1258-1272 陈日烜 陈圣宗 绍隆
1273-1278 宝符
1279-1284 陈吟 陈仁宗 绍宝
1285-1293 重兴
1293-1314 陈烇 陈英宗 兴隆
1314-1323 陈日爌 陈明宗 大庆 大庆通宝 铅钱,实未见
1324-1329 开泰 开泰通宝
1329-1341 陈旺 陈宪宗 开佑
1341-1357 陈日煃 陈裕宗 绍丰 绍丰元宝
绍丰通宝
1358-1369 大治 大治通宝 首铸大小平 大治元宝 后世王停铸
1369-1370 杨日礼 废帝 大定 大定通宝 或咸绍元宝
1370-1372 陈日熞 陈艺宗 绍庆 伯父逼死
1372-1377 煓 陈睿宗 隆庆 死于攻占婆
1377-1388 陈日焜 废帝 昌符 胡氏乱政
1388-1398 炜 陈顺帝 光泰 始用纸币
1398-1400 陈 颙 建新 胡氏乱政
1400 案 陈少帝 胡氏乱政
1405-1406 陈支裔 陈天平 天平 天平通宝 托庇南京
1407-1407 大越 陈 简定 兴庆 实为乱军
1409-1413 陈 陈季扩 重光 阮帅所立
1400-1401 大虞 胡 胡季犛 圣元 圣元通宝 纸币为主
1401-1403 胡汉苍 绍成 汉元通宝 纸币为主
宋元通宝 存疑
1403-1407 胡 开大
1407-1427 安南 明 交趾通宝 明军占领
1420 范玉 罗平王 永宁 永宁通宝
1426 陈支裔 黎利 安南王 天庆通宝 黎利扶陈暠
1426-1428 黎利 平定王 天感 安法通宝
1428-1433 大越 后黎 黎利 太祖 顺天 顺天元宝 自铸始多
1434-1439 麟(龙) 太宗 绍平 绍平通宝
绍平丰宝
绍平圣宝
1440-1442 大宝 大宝通宝
1443-1453 浚(基隆) 仁宗 太和 大和通宝 开铸小钱
1454-1459 延宁 延宁通宝 皿丁宁少
1459-1460 黎宜民 厉德侯 天兴 天兴通宝 杀弟篡位
1460-1469 灏(思诚) 圣宗 光顺 光顺通宝 基隆兄
1470-1497 洪德 洪德通宝 存世巨多
1497-1504 晖 宪宗 景统 景统通宝 传位与子
1505-1505 敬甫 肃宗 泰贞 弟继其位
1505-1509 谊 威穆帝 端庆 端庆通宝 大字较少
1509 金江王 太平 太平通宝 乱军
1510-1516 啁(滢) 襄翼帝 洪顺 洪顺通宝 思诚之孙
1511-1512 陈珣 陈公新宝 起义
1512 黎熙、郑兴
1516-1517 陈暠 天应 天应通宝 和尚
佛法僧宝
1517-1521 陈升 宣和 宣和佑宝 陈暠次子
1516-1526 譓 昭宗 光绍 光绍通宝 啁侄
1522-1527 广(椿) 恭皇 统元 统元通宝 昭宗弟
1531-1532 光绍帝 光绍 光绍通宝 较前粗恶
1533-1548 后黎 宁 庄宗 元和 元和通宝 昭宗子
1548-1556 宠 顺平 顺平通宝 宁子
1557-1557 维邦 英宗 天佑 晖四世孙
1558-1571 正治
1572-1573 洪福
1573-1579 维潭 世宗 嘉泰 嘉泰通宝 郑松所立
1579-1599 光兴
1600-1600 维新 慎德 维潭子
1601-1619 鸿定
1619-1628 维祺 神宗 永祚 维新子
1629-1634 德隆
1635-1643 阳和
1643-1649 HUU CHON 福泰 维祺之子
1649-1652 神宗 庆德 子亡复位
1653-1657 成德
1658-1661 永寿 永寿通宝 之宝少见
1662-1662 万庆 其后无币
1663-1671 景治 HUYEN
1672-1673 嘉宗? 阳德
1674-1675 德元
1675-1680 嘉宗? 永治 永治通宝 锌多铜少
永治元宝 锌多铜少
1680-1705 熹宗 正和 正和通宝 嘉宗弟
1705-1719 后黎 维禟 裕宗 永盛 永盛通宝 另有背巳
1719-1729 保泰 保泰通宝 1720年
1729-1732 永庆帝 永庆 开始停止
1732-1735 顺宗 龙德 货币铸造
1735-1740 懿宗 永佑 以保龙脉
1740-1786 维祧 显宗 景兴 景兴通宝 版式繁多
1527-1529 大虞 莫 莫登庸 明德 明德通宝 曾用铁钱
明德元宝
1530-1537 莫方瀛 大正 大正通宝 后用小钱
1537-1541 莫登庸 子亡复位
1540-1546 莫福海 广和 广和通宝 真篆两种
1547-1547 莫福源 永定 永定通宝 小钱
永定之宝 小钱
1548-1553 景历
1554-1561 光宝 光宝通宝
开建通宝
崇明通宝
1561-1592 莫茂洽
1592 TU-YEN
1592-1593 KINGCI
1593-1616 莫敬恭
1616-1692
1600-1613 阮潢 阮王
1613-1802
清军 孙士毅 乾隆通宝 背安南
清军 孙士毅 乾隆通宝 背平南?
1776-1793 西山 阮文岳 泰德 泰德通宝 另背文符
明德通宝 背草书
1788-1792 阮文惠 光中 光中通宝 版式繁多
光中大宝
1793-1800 阮光瓒 景盛 景盛通宝 另有大钱
景盛大宝
1801-1802 宝兴 宝兴通宝
1802-1820 越南 阮 阮福映 世祖 嘉隆 嘉隆通宝 另有锌钱
嘉兴通宝 始用铅钱
嘉隆通宝 背六分
1820-1832 越南 阮福皎 圣祖 明命 明命通宝 另有锌钱
1832-1840 大南 圣祖 明命 明命通宝
明命通宝 大花钱
1833 黎文傀 治元 治元通宝 起义
1833 侬文云 元隆 元隆痛宝 起义
1841-1847 阮福暶 宪祖 绍治 绍治通宝
绍治通宝 大花钱
1848-1883 阮福时 翼祖 嗣德 嗣德通宝 另有锌钱
嗣德宝钞
嗣德通宝 大花钱
1883-1884 阮福昊 简宗 建福 建福通宝 宫变反复
1884 宫变被废
1884 协和帝 遇刺
1885-1885 阮福明 阮宜帝 咸宜 咸宜通宝 弃宫招勤
1886-1888 阮福升 景宗 同庆 同庆通宝 另有折二
1889-1907 阮福昭 成泰帝 成泰 成泰通宝 背六文
成泰通宝 背十文
1907-1916 阮福晃 维新帝 维新 维新通宝
维新通宝 背十文
1916-1925 阮福昶 启定帝 启定 启定通宝 翻沙
启定通宝 机制
1926-1945 阮永瑞 保大帝 保大 保大通宝
保大通宝 背十文
呵呵!你可要好好收藏啊!那可是个宝贝!
缺火缺木男孩名字大全好听 缺火和木的男孩名字
大家都知道对于男孩来讲,火与木这俩种属性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分辨代表着礼和仁,容易影响到男孩们日后的命运。如果五行属性缺失这俩个方面的话,可以考虑在名字方面进行补充一下。那么,缺火缺木男孩名字大全好听 你都清楚吗?缺火和木的男孩名字都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 缺火缺木男孩名字大全好听 (梓晨) 在所有男孩名字中,梓晨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名字,梓中有“木”,晨上有“日”,是一个典型的适合缺火缺木男孩的名字。梓晨也是一个充满朝气,活力四射的男孩名字,梓代表繁茂的树木,晨代表欣欣向荣的晨间,总体来说,它是一个象征健康、活力的男孩名字。 (旭枫) 旭是对太阳的一种形容,其字有“日”字根,在数理学中是火属性的汉字;枫带有“木”其指代枫树,将其木比喻成活力与生命力,旭枫便成为了一个阳光活泼,富有生命力的男孩名字。旭枫让男孩火木适中,有礼有仁,人生安康,平安顺遂,作为缺火缺木男孩名字是比较合适的。 (灿杨) 灿杨二字有“火”带“木”,从字形上便能辨认出属性,同时在数理化知识的笔画计算中,灿为7笔画汉字为火,杨为8笔画汉字为木,它即是一个最正宗的火木男孩名字。灿杨二字带有阳光与杨树的联想性,给人一种明媚活泼的意境想象,是一个富有活力,阳光四射的男孩名字。 缺火和木的男孩名字 煦旭、煦兴、煦曦、煦维、煦巍、煦浦、煦敏、煦良、煦立、煦理、煦礼、煦凯、煦峻、煦金、煦华、煦昊、煦瀚、煦高、煦风、棕熊、卓帆、灼麒、忠焦、智家、植烁、知庚、煦丰。 煦驰、煦辰、煦博、栩熙、星宇、星絮、星威、星溥、星华、星何、星涵、星飞、新春、炘球、欣嵘、晓春、祥昊、相灿、贤焦、闲焘、熙正、熙余、熙栩、熙相、熙闲、熙梅、熙乐。 熙浩、熙航、熙果、熙朵、皙昊、希阳、顽九、图契、瞳桦、桐杰、彤松、庭昊、韬古、棠烽、宋灿、松秋、朔规、烁枝、烁梢、烁荣、烁楠、烁米、烁冀、烁禾、烁昊、烁柏、守烈。 焦、梢煦、森然、桑然、熔祈、荣炎、仁烈、染熊、然桃、然桑、然桥、然沐、然楼、然李、然梨、炔宜、渠杰、秋梳、秋柔、秋染、秋棉、秋桦、庆烈、晴梓、桥烙、棋烽、南琦。
中国古代最精准的历法谁编写的,这部历法叫什么名字
《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郭守敬(公元1231年——1316年),字若思,出生在邢州邢台,是中国元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制造科学仪器的专家。 郭守敬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从小就喜欢读书,他对天文学特别感兴趣,还自己动手做了一些小的天文仪器。他继承祖父郭荣的家学,刻苦钻研天文、算学、水利方面的知识。 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临安,在统一前夕,命令制订新历法,由张文谦负责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负责,郭守敬辅助。在学术上则王恂主推算,郭主制仪和观测。后来太史局改名为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了天文台。当时还有杨恭懿等人一起参予此事。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编出了新历,由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很精良的历法。王恂、郭守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他们首先分析研究了汉代以来的四十多家历法,吸取各历之长。王恂和郭守敬主张制历应“明历之理”并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因此在新历法制定过程有许多重要的成果。 《授时历》也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和南宋杨忠辅制的统天历一样,以365.2425日作为一回归年,如果以小时计算,是三百六十五日五时四十九分十二秒,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二十六秒,经过三千三百二十年后才相差一日,跟目前国际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但是格里历公元1582年才开始使用,比《授时历》要晚三百年,比统天历更晚了近四百年。 应用招差法推算太阳、月亮以及五星运行,在研制《授时历》的过程中,郭守敬等人在数学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授时历应用招差法推算太阳、月亮以及五星逐日运行的情况,要欧洲早四百年,英国天文学家格列高里最先对招差法作了说明(公元1670年),在牛顿的著作中,直到公元1676至1678年才出现招差法的普遍公式。 《授时历》编成以后,郭守敬集中精力编写著作,先后撰成《推步》、《立成》、《历议拟稿》等天文书稿十多种,一百多卷。这些书籍,包括极其珍贵的两个星表,后来都失传了。仅《授时历经》、《授时历议》和简仪、圭表等几种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由于载入《元史》,才得以保存下来。 郭守敬为修历而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过三年半约二百次的晷影测量,定出至元十四年到十七年的冬至时刻。他又结合历史上的可靠资料加以计算,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这个值同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是一样的。 中国古历自西汉刘歆作《三统历》以来,一直利用上元积年和日法进行计算。《授时历》则完全废除了上元积年,采用至元十七年的冬至时刻作为计算的出发点,以至元十八年为“元”,即开始之年。所用的数据,个位数以下一律以100为进位单位,即用百进位式的小数制,取消日法的分数表达式。 郭守敬等人根据大量观测资料,并仔细研究了自西汉以来的七十种历法,编制出了新历法――授时历。从公元1281年起,《授时历》开始在全国颁布实行,使用时间长达三百六十三年(公元1281-1643年),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最长的一部历法。 郭守敬是与张衡、祖冲之等人齐名的我国古代八大科学家之一,是13世纪末登上世界科学高峰的杰出人物。郭守敬在研制新历法过程中,认真分析研究了西汉以来的70多种历法,广泛吸取前人的经验,同时也坚持进行实际的测量,努力提高新历法的精度。
为什么要一直沿用当前的公历历法
伏羲历也称“上元历”、“太初历”,或者“甲历”。“上元”指的是“上古纪元”,也是华夏民族的初始纪元。它是以华夏先祖伏羲治世时期中的一次特异的天文现象为起点的纪元。史料记录:“太初上元甲子,适逢夜半朔旦冬至时,七曜皆会聚斗牵牛分度,夜尽如合璧连珠”。因为,甲子为天干地支的起点;夜半为1天的起点(子时);朔旦为1月的起点;冬至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也就是说:太初历的上元是选在甲子日夜半子时,又正是冬至、朔日;而且日月五星(七曜)皆会聚于斗(十二星宿之一)与牵牛之间的分度处,夜尽时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1]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用大衍求一法计算了太初历的上元甲子的起始点:发现上元甲子至宋大明七年癸卯(西元463年)已经过了五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年。当代学者,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左铨如等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资助项目(A0224013)中,用秦-左表求乘率,用现代数学方法,改进了大衍求一术的古法,通过解不定方程组,再次证明了该结论 [2] 。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有云:“太昊(即‘伏羲’)在位一百一十年,子孙五十九,传世五万余岁”。南宋谢守灏所撰《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中也说:“伏羲木德,初造历,……子孙相承四万五千六百年”。皆与数理计算的结果相差不多。当代学者阎朝科通过考古与文物研究,也证明了这一时间点的可考性。(参见《连山神农炎帝故里八铁证》。)此外,伏羲又名疱牺氏。宋王应麟的《玉海•历法》称:“伏羲纪阳气之初为律法,建五气,立五常,定五行有甲历五运”。《古三坟》也称:“伏羲氏,木王月命臣,龙潜氏,作甲历。”在华夏传说中,伏羲也是教导人们烹饪和畜牧的祖先,同时也是教导人们天文历法的祖先,而考古学发现,人类开始畜牧和关注天文的时代,恰好是在距今五万年这一时段,因此说,伏羲纪年是有据可依的 [3] 。具体说来:伏羲历与西历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伏羲历纪年=西历纪年+51477(年)。举例而言,西历的1984年,正是甲子年,这一年正好是伏羲53461年。伏羲历以六十年为一甲子,因此甲子年的伏羲纪年一定是:某甲子年数=N×60+1而:53461=891×60+1本书所采用的伏羲历是一种纯阳历,这种纯阳历也是干支历的原型,均为华夏上古圣人伏羲所制。伏羲历以太阳回归年中的包含节气冬至 [4] 的一天(以下简称冬至日)为正月初一 [5] ,而月份与日期的计算采用均气纪法。均气法的具体方法是:设每年有十二气月(因为此划分是以节气和十二地支为主要依据,接近月球的一次朔望周期,故简称“气月”或“支月”,出于习惯简称“月” [6] ),临近近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临近远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再加一。然后用此方法将一年的天数进行分配尽,即可得到每月天数。也就是说,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5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9、10、11、12每月三十天。4、5、6、7、8每月31天,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6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10、11、12每月有三十天,4、5、6、7、8、9每月31天,9月为润月。因为这种历法是以定气法下的节气为基础,在节气变更的基础上将每月做一个平均简化,因此称为“均气法”。 应当说,本书采用伏羲历相较于人类已有的其它历法(比如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以及西方纪元法,也就通常所说的“西元”)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伏羲元年距今已有五万多年,而这五万多年正是新人类形成的时期。人类的文明大多是在这五万年间形成的,在此之前的人类文明进展缓慢,所以采用伏羲纪年可以很顺畅的记录人类的文明史,基本不需要考虑“伏羲前”之类的问题,因而避免了人类文明史上时间换算的不便。其次,伏羲历的以冬至日岁首具有最显著的天文含义,可与太阳回归年永远保持一致,而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岁首没有任何天文含义,因此也不能与太阳回归年保持一致。我们知道,目前人类现有纪年的确定都是以太阳回归为基准的,即以太阳连续两次通过冬至点(或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冬至点到冬至点所经历的时间,天文上的太阳回归年可以很好的反应地球上的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对指导人们生活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一直以来都是地球人制定年份的基础依据。然而,自地球出现以来,一太阳回归年所包含的天数就一直在变化。虽然目前地球公转一周约365天余,但是在远古,一次太阳回归(以下将“一次太阳回归”简称“一年” [7] )伴随着四五百次昼夜更替(以下将昼夜更替称为“天”)的现象也曾出现过。比如:在距今约十三亿年前的元古代中期,每年大约有五百天;在距今五亿七千万年前的古生代初期,一年大约为421天;在距今四亿年前到三亿五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一年大约有400天;在距今三亿五千万年前到二亿八千万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一年大约为395天;到了二亿三千万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初期,一年大约为385天;在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初期,一年是376天左右;直到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新生代初期,一年又变成了370天左右。而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早就发现了“岁实古大今小”(岁实即今人所说的“回归年”)现象。而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却采用的一年平均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 [8] 的计算方法。由于没有考虑太阳年内的天数变化,所以该历的纪年与地球的四季更替的步调并不一致,因而在推行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出现严重的偏差。由此可见,格里高利历的纪年方式与并不能正确反应地球的运转以及地球上的季节变换。为了较正这种偏差,该历法只能采用四年一润、百年不润、四百年再润的复杂计算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依然比当前的太阳年长了26秒,因此每隔三千年就会出现一天的误差。然而,由于回归年所包含天数的减少,这种三千多年一天的误差仅是理论上的,所以使用格历倒推古代日期,其实际误差要大于这一理论值。因此,近年来,改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9] 。而本书所提倡的伏羲历使用的是均气纪法,其正月初一总是包含“冬至”这个节气,也就是说冬至是一年的时间校正点,而这个校正点总是非常确定的,无关地球的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也无关岁差与章动 [10] ,因此不论从太阳回归一次需要多少天,伏羲历将永远与之保持一致。而不会出现多算一个天或少算一天的情况。第三、在记录古代日期之时,伏羲历比西历更为简便实用,且具有连贯性与一致性。目前常用的西历纪年,使用的并不是同一种历法,而是在西历1582后使用格里高利历标识日期,在西历1582之前却是使用儒略历标识日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混乱的情况,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西元前43年,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恺撒在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制定了儒略历。在儒略历中,一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5日。由于这种历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累积的误差随着时间越来越大,所以在西元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以儒略历为基础改善而来的格里历。其具体方法是,将西元1582年10月4日后的一天定为10月15日。而此后的西历,一般采用1582年后以格里高利历标识日期,1582年前以儒略历标识日期的方法。也正因为如此,西方历法并不是连贯一致的,而是双轨制的,并且没有1582年10月5日至14日这几天的。这种历法双轨制不仅计算麻烦、换算不便,而且传播困难,也非常容易给人带来误解。因此,使用西历描述历史时间时,往往会使人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比如,我们知道,冬至是研究天文、确定历史日期的最重要的关键点。现在的冬至日(太阳在到达地球南回归线的那一天)大约在西元的12月21到23日之间。然而由于这种历法双轨制的存在,平常人对于冬至的认知在西元1582年前便行不通了。因为,按照西历的纪日方法,西元1280年,冬至应当是12月14日,而在西元前883年,冬至是12月28日 [11] 。在西元前4375年,冬至又到了1月22日 [12] 。而对于没有专门研究过历法的普通人而言,如果仅仅通过史料上标注的时间,是无法准确判断当时的所处的季节。出现这一尴尬现象的原因,当然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然而,历史原因背后的更深层次原因却是:西方历法在制订之初,便缺少与地球客观现象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因此只要时日稍长,该历法在就会出现偏差,不得不加以修正。而修正的结果,使得这个历法象一件打了补丁的衣服,不仅难看,而且容易漏风。而我国的伏羲历总是以冬至之日为岁首,以冬至到冬至为一年,这种纪年方法实际采用的是以“回归年的定义”来定义“日历中的年”,因此一定是正确的,真正实现了纪年0误差,只要不出现地轴躺到、地球平转的现象,这一标定年份的方法便可以一直使用。即使地球公转加快、自转减慢,也不需要对其进行重新标定,可以一直推算到地球形成之日与终结之时,所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第四、伏羲历的均气纪法比格里高利历法更能反应地球物候的变化。我们知道格里高利历小月最少二十八天,大月三十一天,排列即不整齐,也没有规律。而均气纪法则不同,它在纪月方面采用了更为科学的方法。前面讲过,均气法安排日月的方法是,将先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气月,临近近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临近远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再加一。然后用此方法将一年的天数进行分配尽,即可得到每月天数。也就是说,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5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9、10、11、12每月三十天。4、5、6、7、8每月31天,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6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10、11、12每月有三十天,4、5、6、7、8、9每月31天。伏羲历的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适应地球公转速度不均匀的特性。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于任何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相等的面积。地球处在远日点时,它与太阳的连线最长,为了使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线速度必然减慢。所以,当地球公转到达近日点时,速度最快;到达远日点时,速度最慢,目前地球的近日点正好在冬至附近。所以地球从春分经夏至到秋分的日数约为186天,而从秋分经冬至到春分的日数约为179天,而天文学家发现,地球这种非均速的运行规律,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是农业生产、物候研究、气候研究、以及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等领域的重要根据,因此不应忽略。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对此现象并无反应,而我国古人通过节气测量,很早就已经发现了这一现象。目前,对这种现象规划最精确的历法是我国的干支历。干支历以节气为纪月的基础,节气的划定以地球在黄经的角度为依据,具体操作是:以春分时刻的黄经为0度,再将黄经的角度进行二十四等分,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或一个中气,节气与中气相间分布。干支历的一个月一定包括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每月的第一天即为节气所在之日。如果地球公转是速度的均匀的,那么,干支纪月法中的每个月都应当是一样长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完美,由于地球转速的不均衡性,以至于若严格的按干支历纪月,就可能会出现冬一月28天,夏七月32天的情况,而且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不固定的,难以记忆。考虑到这种情况,伏羲均气法将这些月份做了适当的平均,将近日点附近的月份设为每月30天,而将远日点附近的月份设为31天。这种以节气为依据的均简设计,即能反应地球季节与物候变化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日历设计删繁就简的实用原则,因此更加符合日常生产生活与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需要。第五,均气历比现有的历法具有更加美观整齐的日历形式。日历的美观整齐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为此历史上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西历由于是以七日为作息周期,因此人们虽然想了很多办法,也一直没有能够实现这一理想(比如世界历 [13] )。而伏羲历的均气法以五日为一候,十日为一旬,一月总是三旬六候,每候第五日为休沐之期,每个月都可以排成5*6的形式,大月的31日可并入该月的尾候,作为休沐日。这种日历,不仅排列非常整齐,而且非常简便。普通人即使不经过学习,也可以通过日历上的日期迅速了解某日是否该休沐。而这一点,是西历的星期所做不到的。此外,节气在伏羲历均气法中,必在每月的初一与十六日附近,因此,即使没有日历在手,普通人也可以通过日期可以了解当时的节气,进而了解当时的气候。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不应被后人遗忘,因此在制作日历过程中,均气法制定的日期只是日历的主表部分,用以替代现行的格里高利历,给大众一个更为科学和简单易行的日从时间依据。为了更加精确的指导生产生活与学术研究,在制作日历时还应当增加一些的副历。比如:月的阴晴圆缺对潮夕具有重大的影响,而且我国自古以来对于月的崇拜由来已久,月象的变化也是我们开展民俗活动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不应丢弃,所以,可以将每月的朔望晦等月历现象作为日历的副表列出,或以旧有农历的方式标注出来;同时为了更详细的标示太阳回归的位置,因此节气的具体时间点也应当作为副表列出(以定气法为准);干支历是易理的主要依据,也应当作为副表列出,传统节日与现行节日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时节,因此也应作为副表列出;为了更好的指导农时、研究物候与保护自然环境生态,七十二候也应在日历中进行标注;为了促进国际交流,其它国家现行的主要历法(比如:格里高利历、回历等),也可以作为对照表列出。均气法纪月中关于近点进动 [14] 的处理:由于近远日点也是移动的,在伏羲52727年(即西元1250年)近日点大概在冬至,今天靠近了小寒,尚未走到小寒,以后还会越过小寒走向大寒。所以均气法的大小月份是不永远固定的,而是随着近日点的移动而移动,但大小月移动是有规律的。比如今天均气法是4、5、6、7、8月大,9月润,等近日点过了小寒就变成5、6、7、8、9大,4月润,过了大寒则是5、6、7、8、9月大,10月润。向前推也是一样。这种调润法就象走步一样,跟着太阳,交替前进,可以反应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关系。这个调整看起来虽然有点麻烦,但是其实是很规律的,而且近千年才调一次置润,所以对于普通人而言应当够稳定了。排法表及副历的具体操作方法见《华夏神序》历篇及副表。 伏羲甲历53489年岁在壬辰,写于南京 --------------------------------------------------------------------------------[1] 注意,这里的太初,是最初之意,在本文指是华夏先祖伏羲治世时期,也是后来祖冲之用大衍求一术所计算的“太初”,并非指汉朝的“太初”。[2] 《祖冲之大衍法新解》,作者:左铨如,朱家生。发表于《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3卷第3期,2010年8月,P12-45。[3] 据科学家考查,五万年前地球上曾出现过一系列的科学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人造心脏,以及外星的求救信号。[4] 节气是个时间点而不是一天。所以说以包括冬至的那天为正月初一,而不是以冬至为正月初一。[5] 北半球的冬至在最好测定,所以我国古代每年历日的推算和安排,冬至日一直是历法测算的关键点,总是先算定冬至,才推及其余。我国在有史料记载的,周朝便是以冬至为岁首,天子在这天带领群臣祭天。因为华夏信仰以天道为尊,所以本书也定以冬至为岁首。[6] “气月”是阳历下的月份,区别于阴历“月”。“气月”不以月亮的朔望为依据,而是来自于节气,以干支历的中气为月首。所以称为“气月”。[7] “太阳年”也称“回归年”指平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8] 即使地球的公转周期不改变,这种计算方法也比回归年长了26秒,三千年也会出现一天的误差。因此说,格里高历利并不精确。[9] 2028年就应减闰,宣传128年减1闰具有科学性紧迫性和前瞻性--作者:周书先,四川省仁寿县科协华夏历法研究会。[10] 岁差与章动等因素其实还是影响实际回归时间的,但影响非常小,变化缓慢,而且由于均气历的一年的起始时间只要求精确到天,因此这些因素在实际实行过程中并不影响对冬至日的计算。[11] 参见《论我国古代冬至时刻的测定及郭守敬等人的贡献》作者:陈美东,发表于《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年第2卷第01期。[12] 参见《黄帝年代之历法钩沉》作者:赵永恒、王先胜。[13] 世界历是1843年由意大利神父Marco Mastrofini向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委员会递交的一种历法。这种历法大致上和目前使用的格里高利历一样。但每年以三月为一历季。每历季第一月为31日,其余两月为30日,一历季共91天,共包含13周。每个历季均以星期日开始,以星期六结束,四个历季计364天,第365天没有日期,置于12月30日之后,作为世界性节日(在闰年,第366天没有日期,置于6月30日之后)。这种作法无疑是为了协调月与周之间的差异,然而却搞得非常复杂,因此没有得到实施。[14] 太阳系中的行星,不只受到太阳引力的作用,也受其他的行星施加的作用。由于其他大行星(主要是木星)的摄动影响,地球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存在进动现象,周期约为21000年,每年约1.03',也就是说每58年地球推迟一天到达近日点,比如公元1250年地球到达近日点的时间在冬至附近,而现在目前则是每年1月3日或4日到达近日点。从长期来看,地球近日点的进动虽然微小,但也是造成地球气候冷暖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南斯拉夫天文学家米兰科维奇(Milankovich)于1930年提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与地轴倾斜度的变化、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和近日点的位置变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