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艳

时间:2024-04-02 08:37:51编辑:分享君

天堂的张望故事原型是什么?

张望的原型人物佘艳是一名孤儿,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8年。病危时,她把世界各地爱心人士捐给她的救命钱分成了多份,援助了其他患病的孩子。同时,延续了温暖和希望。时任《成都晚报》社会新闻部记者的傅艳将佘艳的故事写成新闻报道,刊发之后引起全球轰动,《天堂的张望》正是取材于这一真实事件。导演杜斌在了解到白血病儿童的困境之后,决心启动这一公益题材的开发,也呼吁社会能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这一病患群体。2018年1月,导演杜斌专程飞到成都拜访原型人物在成都市妇女儿童医院的主治医师,挖掘更多细节。花了两年时间才将真实故事打磨成剧本。他在拍摄中遭遇困难无数,在资金链一度断裂的窘况之下,还是带领团队将影片拍摄完成。为了挑选“张望”,导演杜斌先后看了2000多个孩子的资料和试戏片段,最终选中7岁的朱梓玥。扩展资料:角色介绍1、朱梓玥饰演张望一个被父亲捡来的孤儿,3、4岁的时候就开始帮着家里干活,7岁那年不幸得了急性白血病,她深知自己的家庭情况根本无力承担巨额的医疗费,毅然决定放弃治疗。2、杜奕衡饰演张国华张望父亲,和张望相依为生,日子虽是清贫,但是父女俩生活得很幸福;得知张望得了急性白血病,便通过各种办法给女儿筹钱看病,然而靠借钱和打零工根本无法支付巨额的医疗费,整日以泪洗面。3、马瑜遥饰演王小月云南日报社记者,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强。赶往张国华家中,才得知张望不为人知的身世。在得知张望事件后主动到张望家走访了解情况。深受触动的王小月通过媒体将张望事件曝光,立刻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帮助张望在社会上筹集治疗款。

余艳 《我的路》

  余艳作文《我的路》
  《我的路》
  我的路不在小朋友走的小小的路上,我的路不在汽车跑的宽宽的路上。
  上山时我喜欢走我的路,下山时我与小鸟一起唱歌。
  要是你们也肯在我的路走走,你们会听见我和小鸟在唱歌。
  听着歌声向前走,路就是再长,也不会觉得累。
  我喜欢走我的路。

  余艳简介:
  余艳(1996年10月20日-2005年8月22日)1996年11月30日,在一个贫穷的乡镇被养父从草丛中捡回收养,2005年被诊断得了白血病,当年逝世,享年8岁。

  小女孩刚生下来就被遗弃在草丛里,碰巧被单身农民余仕友碰到。因为怜惜一个小生命,也就抱回了她。当时小家伙冻得奄奄一息,衣服里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10月20日晚上12点——这是亲生父母唯一留给她的。

  小女孩大眼睛、尖下巴,模样惹人怜爱,虽喝着清淡的米汤长大,却聪明懂事,很小就帮着爸爸分担家务,长到8岁还没穿过袜子,光着脚板洗衣做饭割草,笑盈盈地生活。她常说:“我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有爸爸有妈妈,我只有爸爸,所以我要很乖很乖,不让爸爸多一点点的忧心。”那个女孩就是余艳。
  上了小学,余艳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墙上贴满了学校奖的小红花。这个贫寒之家,因为她的存在而变得生动幸福起来。

  去年5月,余艳开始流鼻血,头晕目眩,检查时,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站在走廓里,父女俩都傻了,医生说至少需要30万元医疗费。父亲急得焦头烂额,到处去借,甚至要卖掉房子。躺在病床上的余艳拉着爸爸的手问:“爸爸,你卖掉房子住在哪里呢?”
  “没关系,你的命最重要。”
  “爸爸,我想死。。。。。。”
  “傻孩子,你才8岁为啥要死?”
  “我是捡来的娃娃,大家都说我命贱,我不想拖累你,让我出院吧。。。。。。”
  父女俩抱在一起哭了。

  哭过了,命运还得面对,小女孩以无比的坚定做出了选择。去年6月18日,病重的余艳代替不识字的爸爸,在自已的病历本上一笔一画地定下:自愿放弃对余艳的治疗。回家后,从不提要求的余艳对爸爸郑重地说:“我想穿一件新衣服,再照一张相片。”然后流泪说:“我要是走了,您又想我了,就可以看看照。”甘心放弃治疗的乖女孩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短短七天时间,各界捐款超过56万,余艳得以重新回到医院治疗,但她体质太弱,经过两个月的化疗,病情仍不见好转。她仿佛自知时日无多,8岁的女孩,竟在作业本上给一个熟悉的记者写了遗嘱:“我要走了,请爸爸不要生气,不要跳楼,阿姨你要看好我爸爸。阿姨,医我的钱给我们学校一点点,麻烦阿姨给红十字会会长说,我死后,把剩下的钱给那些和我一样病的人,让他们的病好起来。。。。。。”
  记者的眼泪把作业本打湿了。尽管医生极力抢救,终因病情太重,余艳永远闭上了那双黑亮的眼睛。按照她的遗嘱,剩下的54万捐款分成7份,留给了其它患白血病的孩子。葬礼那天,下着绵绵细雨,很多人都赶到殡仪馆,眼含热泪,默默为她送行。

  余艳的墓碑是黑色大理石的,上方是一张她在花丛中微笑的照片,下方是她亲口说过的一句话:“我来过,我很乖。”
  小女孩的墓志铭,让人心疼不已。还有她临走前写过的一篇日记。《我的路》:“我的路不在小朋友走的小小的路上,我的路不在汽车跑的宽宽的路上。上山时我喜欢走我的路,下山时我和小鸟一起唱歌。听着歌声向前走,路就是再长,也不会觉得累。我喜欢走我的路。。。。。。”
  如今,乖女孩余艳在她的路上,继续唱着歌走着吧?命运给她的,她照单全收,不论是出生即被抛弃的冷酷,贫穷生活的困窘,还是疾病缠身的痛苦。她从不抱怨,牢牢记住生命的美好,记住养父给她的每一勺米汤,记住陌生人给她的每一分捐助,记住自已要走在自已的路上,带着天使般的笑容。

  “我来过,我很乖。”
  ——这是我迄今为止读到的最美的诗句。


天堂的张望原型人物是谁?

张望的原型人物佘艳是一名孤儿,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8年。病危时,她把世界各地爱心人士捐给她的救命钱分成了多份,援助了其他患病的孩子。同时,延续了温暖和希望。时任《成都晚报》社会新闻部记者的傅艳将佘艳的故事写成新闻报道,刊发之后引起全球轰动,《天堂的张望》正是取材于这一真实事件。导演杜斌在了解到白血病儿童的困境之后,决心启动这一公益题材的开发,也呼吁社会能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这一病患群体。2018年1月,导演杜斌专程飞到成都拜访原型人物在成都市妇女儿童医院的主治医师,挖掘更多细节。花了两年时间才将真实故事打磨成剧本。他在拍摄中遭遇困难无数,在资金链一度断裂的窘况之下,还是带领团队将影片拍摄完成。为了挑选“张望”,导演杜斌先后看了2000多个孩子的资料和试戏片段,最终选中7岁的朱梓玥。扩展资料天堂的张望,是我们永远的希望。故事的主线就是张望意外查出患有急性白血病后,围绕她展开的一系列救治。期间有热心的画家题题爸教她画画,充满爱心的护士小夏姐姐一直陪着她,还有最暖心的小月姐姐和医生妈妈。每个处在张望身边的人都十分善良,仿佛被她对生命的执着感动,甚至连曾经打爸爸的几个混混也被感化。所以一切都是美好的,但是在这层美好下,藏着的就是张望的病情。正是这种前后的对比,才能把观众的情绪一下调动到最大——大喜大悲。

8岁大的小女孩余艳--看完有几个人不哭

  她一出生就不知亲生父母,
  她只有收养她的"爸爸"
  她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8年。


  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做余艳,
  她有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她有一颗透亮的童心。

  她是一个孤儿,她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8年,
  她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话是"我来过我很乖"。

  她希望死在秋天,纤瘦的身体就像一朵花自然开谢的过程。

  在遍地黄花堆积,落叶空中旋舞时候,她会看见横空远行雁儿们。

  她自愿放弃治疗,把全世界华人捐给她的54万元救命钱分成了7份,
  把生命当成希望的蛋糕分别给了7个正徘徊在生死线的小朋友。


  我自愿放弃治疗

  <她一出生就不知亲生父母,她只有收养她的"爸爸">
  1996年11月30日,那是当年农历10月20日,因为"爸爸"
  余仕友在永兴镇沈家冲一座小桥旁的草丛中发现被冻得
  奄奄一息的这个新生婴儿时,发现她的胸口处插着一张
  小纸片,上面写着:"10月20日晚上12点。"


  家住四川省双流县三星镇云崖村二组的余仕友当时30岁,
  因为家里很穷一直找不到对象,如果要收养这个孩子,
  恐怕就更没人愿意嫁进家门了。

  看着怀中小猫一样嘤嘤哭泣的婴儿,余仕友几次放下又抱起,
  转身走又回头,这个小生命已经浑身冰冷哭声微弱,
  再没人管只怕随时就没命了!
  咬咬牙,他再次抱起婴儿,
  叹了一口气:"我吃什么,你就跟我吃什么吧。"
  余仕友给孩子取名叫余艳,因为她是秋天丰收季节出生的孩子。

  单身汉当起了爸爸,没有母乳,也买不起奶粉,就只好喂米汤,
  所以余艳从小体弱多病,但是非常乖巧懂事。

  春去春又回,如同苦藤上的一朵小花,余艳一天天长大了,
  出奇得聪明乖巧,乡邻都说捡来的娃娃智商高,都喜欢她。
  尽管从小就多病,在爸爸的担惊受怕中,余艳慢慢地长大了。

  命苦的孩子的确不一般,从5岁起,她就懂得帮爸爸分担家务,
  洗衣、煮饭、割草她样样做得好,她知道自己跟别家的孩子不一样,
  别家的孩子有爸爸有妈妈。

  自己的家?
  这个家得靠她和爸爸一起来支撑,她要很乖很乖,
  不让爸爸多一点点忧心生一点点气。

  上小学了,余艳知道自己要好学上进要考第一名,不识字的爸爸
  在村子里会脸上有光,她从没让爸爸失望过。

  她给爸爸唱歌,把学校发生的趣事一样一样讲给爸爸听,
  把获得的每一朵小红花仔仔细细贴在墙上,
  偶尔还会调皮地出道题目考倒爸爸……。


  每当看到爸爸脸上的笑容,她会暗自满足:
  "虽然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也有妈妈,
  但是能跟爸爸这样快乐地生活下去,也很幸福了。"


  2005年5月开始,她经常流鼻血。

  有一天早晨,余艳正欲洗脸,突然发现一盆清水变得红红的,
  一看,是鼻子流出的血往下滴,不管采用什么措施,都止不住。


  实在没办法,余仕友带她去乡卫生院打针,
  可小小的针眼也出血不止,她的腿上还出现大量
  "红点点",医生说,"赶快到大医院去看!"


  来到成都大医院,可正值会诊高峰,她排不上轮次。
  独自坐在长椅上按住鼻子,鼻血像两条线直往下掉,染红了地板。
  他觉得不好意思,只好端起一个便盆接血,不到10分钟,盆子就盛了一半。

  医生见状,连忙带孩子去检查。
  检查后,医生马上给她开了病危通知单。
  她得了"急性白血病"。


  这种病的医疗费是非常昂贵的,费用一般需要30万元!

  余仕友懵了。

  看着病床上的女儿,他没法想太多,他只有一个念头:
  救女儿!

  借遍了亲戚朋友,东拼西凑的钱不过杯水车薪,
  距离30万实在太远,他决定卖掉家产还有能换钱的土坯房。
  可是因为房子太过破旧,一时找不到买主。

  看着父亲那双忧郁的眼睛和日渐消瘦的脸,
  余艳总有一种酸楚的感觉。

  一次,余艳拉着爸爸的手,
  话还未出口眼泪却冒了出来:"爸爸,我想死…"

  父亲一双惊愕的眼睛看着她:"你才8岁,为啥要死?"
  "我是捡来的娃娃,大家都说我命贱,害不起这病,让我出院吧……"

  6月18日,8岁的余艳代替不识字的爸爸,在自己的病历本上
  一笔一画地签字:"自愿放弃对余艳的治疗。"


  8岁女孩乖巧安排后事
  当天回家后,从小到大没有跟爸爸提过任何要求的余艳,
  这时向爸爸提出两个要求:她想穿一件新衣服,再照一张相片,
  她对爸爸解释说:
  "以后我不在了,如果你想我了,就可以看看照片上的我。"

  第二天,爸爸叫上姑姑陪着余艳来到镇上,花30元给余艳
  买了两套新衣服,余艳选了一套粉红色的短袖短裤,
  姑姑给她选了一套白色红点的裙子,她试穿上身就舍不得脱下来。

  三人来到照相馆,余艳穿着粉红色的新衣服,双手比着V字手势,
  努力地微笑,最后还是忍不住掉下泪来。
  她已经不能上学了,她长时间背着书包站在村前的小路上....,
  目光总是湿漉漉的。


什么是文学

文学(英语:literature),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任何单一的书面作品。更严格地说,文学写作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或被认为具有艺术或智力价值的任何单一作品,通常是由于以不同于普通用途的方式部署语言。它的拉丁词根literatura/litteratura(本身起源于littera:letter或handwriting)被用来指代所有的书面记录,尽管当代定义将术语扩展到包括口头或唱歌的文本(口头文学)。文学可以根据是虚构作品还是非虚构作品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是韵文还是散文进行分类;可以根据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主要形式进一步区分;作品往往根据历史时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学特征或期望(艺术类型)进行分类。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现实的艺术,包括韵文、散文、剧本、小说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这个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了意义:现在它可以扩大到非书面的口头艺术形式,可以与语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难就其起源达成一致。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书面作品的分布和扩散成为可能,最终导致了网络文学。文学并不一定是客观的,一名成功的文学家能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自己对于文学的主观看法,抒发自己的情绪和感触,但借由尝试建立一个“客观的标准”,有时对能帮助作家了解“读者的感受”以求将内心之情感与艺术表现完整的体现在读者心中。有时也能藉作家主观想法带给社会不同面相去省思现况,例如女性文学的兴起。扩展资料:文学分类不同语言或国家的文学:亚洲文学:中国文学、马新文学、日本文学欧洲文学:英国文学、德国文学、希腊文学、俄罗斯文学美洲文学:美国文学、拉丁文学(文学同样是分民族的)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按载体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三大类。按地域分为:外国文学、中国文学等。按读者年龄分为:儿童文学、成人文学等。按读者群体及内容分为: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宗教文学等。按内容分为:史传文学、纪实文学、奇幻文学、报道文学等。按表达体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新韵文、戏剧、歌剧、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和笑话等;其他如史传、哲理、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有文字剧情架构的电脑游戏(含游戏主机)与动漫等。按创作理念分为: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文学理论按地域分为西方文学理论与东方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评论和研究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和文学社团。文学研究按研究方向分为文艺美学、文学艺术、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文学思想史、文学批评、文学史等。按时间分为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按单一研究方向分比较文学、舞蹈文学、红学等。文学体裁中文体裁中国古典文学分为诗和文,文又分为韵文和散文,现代一般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中国的抒情诗和散文(称为古文)最早而比较发达。西方则分为诗歌与散文两个基本类型。叙事诗和戏剧成熟较早,此外小说比较发达。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学

一本关于校园生活学习的书

伍美珍的《外号像颗怪味豆》、《我的同桌是班长》、《做好学生有点累》、《永远的超级四班》、《老天会爱笨小孩》、《六四班的追星族》、《巧克力味的暑假》、《没有秘密长不大》、《单翼天使不孤单》、《我们班的狗仔队》、《青蛙王子副班长》、《生命流泪的样子》、《青蛙军团爱地球》、《穿越天空的心灵》、《猪仔头温暖之旅》


佘艳的逝世全记录

2005年8月22日18时50分,由于突然发生严重颅内大出血,倍受全球华人关注的“自愿放弃自己”的8岁女孩佘艳,离开了爱她疼她的、遍布全世界的成千上万个“爸爸妈妈”。2005年8月23日上午11时,佘艳的养父佘仕友、姑妈佘小花、姑父郭永成和记者一道,前往陪伴已经躺在殡仪馆冰柜里的佘艳。她的小脚上第一次穿上了袜子,一双雪白的袜子,配一双小巧的红皮鞋,这是她心目中“白雪公主”的打扮。她的嘴角,依稀带着一抹乖乖的微笑。意外!佘艳仰面猛倒颅内大出血!2005年8月23日一大早,佘艳已经走了。急急来到医院,佘小花一把抱住记者嚎啕大哭:“舍不得啊,我的乖女啊……”为什么?那么多次难关都一一闯过了,感染性休克、败血症、溶血、消化道大出血……两个月来,记者不下三次接到佘小花、佘仕友打来的电话,说:“佘艳正在抢救,快要不行了!”可每次都逢凶化吉。这次是为什么?佘小花说,2005年8月22日白天,由于消化道出血不能吃东西的佘艳,第一次“偷吃东西”,她掰了一把干面条塞进嘴里。很快消化道出血加重,输血、输液……下午5时许,由于腹痛难忍,佘艳哀求抢救医生:“让我死吧,我难受!”看她痛苦不堪的可怜样子,医生护士都哭了,安慰她要勇敢,很快会好的。突然佘艳挣扎着坐起来,又仰面猛倒下去,后脑勺重重地砸在枕头上!猛烈的头部撞击,当即引起了致命的颅内大出血;2分钟后,她的呼吸心跳骤然停止。全体医护人员震惊之下,连续抢救80分钟,佘艳还是走了……孩子,你已9次闯过了“鬼门关”……2005年6月21日晚,奄奄一息、身无分文的白血病女孩佘艳,从家乡被带到了成都市儿童医院血液科。次日,本报《8岁女孩安排自己后事》的报道,被网易新闻中心及全国数十家媒体转载。被大家形容为“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般让人心疼心动”的佘艳,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大量来自全球范围的汇款单、信件如雪片一般飞来。与别的很多白血病孩子比较,佘艳的体质差很多。从小到大,没有喝过牛奶,几个月才能吃一次肉。而她所患的“混合型白血病”治疗难度比单纯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困难得多。在足有两寸厚的佘艳病历中看到,由省内甚至国内权威儿童血液病专家共同会诊确定的化疗方案,效果很好,白血病本身已经被完全控制了。但是,化疗药物使用后,接二连三发生了九次可能致死的严重并发症。经过医务人员连续“抗战”,每一次都闯过来了!大家都很有信心,一定能继续一关接一关地战斗到胜利的那一天。痛苦——白血病儿童的求生路铺满荆棘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过程对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来说,实在太痛苦了。消化道大出血,必须“禁食”。虽然每天通过血管输了很多营养液,可连续一个月不吃东西,佘艳饿!每到吃饭时间,房间里弥漫着食物的香味,她就带着渴求的表情盯着别人的饭碗。徐妈妈(自从住院后她一直这样称呼徐鸣主任)实在看不过去了,对她说:“乖女儿,等你病好了,妈妈带你去吃肯德基!”她的表情之茫然,因为她无法想象什么是“肯德基”。生病后,往肉里、骨头里扎针,是每天必须接受的“酷刑”。开始一段时间,包括做骨穿,佘艳都会努力让自己“乖乖地笑”,坚持到手上、脚上全部是针眼,她开始怕了:“阿姨,慢慢,慢慢,我痛!”随后,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电解质紊乱、严重口腔溃疡,一系列并发症接踵而至……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对小佘艳来说都是生不如死的折磨,寒战、高烧、疼痛……放弃——佘艳已悄悄地和我们道别佘仕友说,之前佘艳刚经历了一次非常严重的消化道大出血,她心里明白自己差一点就死了。21号那天,她显得精神特别好。早上一起床,就张罗着教姑妈打牌,谁输了就打手板。佘小花说:“佘艳好聪明哦,每次都是她赢。但她只用小手轻轻摸一下姑妈的掌心就算打过了,嘿嘿地笑,好乖。”这一天,佘艳还在一个小小的通讯本上,给爸爸工工整整地抄下三个电话号码:“傅艳、徐妈妈、佘艳”。写完后,佘艳对爸爸说:“咱家里的房子全都被雨淋垮了,你以后的生活肯定好困难。将来有事就给傅艳阿姨或者徐妈妈打电话。还有,假如我死了,爸爸你要记得我。”佘仕友回答她:“你要是死了,我就去跳楼。”小佘艳最后心愿:穿白袜子红皮鞋23日的血液科病房因佘艳的离去显得特别压抑,佘艳最后住过的那间病房门前,一直有人含泪驻足。在佘艳临“走”前,她眼睛望着徐妈妈刚给她买来的白袜子、红皮鞋,说出最后一句话:“我要……”她想要平生第一次穿双袜子!一说这个话题,徐鸣医生的眼眶立刻红了。“20号晚上,变天了,很冷。那天有重病孩子在抢救,我路过佘艳病房,顺便叮嘱她别光着脚,赶紧把袜子穿上。她小声地说:‘妈妈,我从来没有穿过袜子。’当时我的心像被针扎一般疼了一下。等抢救结束,我立即找到佘艳,问她除了袜子,还想要什么?她小脸羞得通红,说还想要一双红皮鞋,配上白袜子,好像‘白雪公主’哦。由于21号一直在病房里忙碌,直到晚上才抽出空来,跑到童装专卖店90元钱买了一双红皮鞋、两双白袜子。22号早上,只是给佘艳试了一下,又赶紧脱下来,因为要在脚上扎针输液。”安排后事:奔波整天送佘艳从获悉不幸开始,心如刀绞。这是一个多么与众不同的孩子。她出生就被亲人遗弃,淳朴的山民佘仕友一家给了她比大山还深重的爱。天性聪颖的佘艳,8岁患上白血病,知道家境贫寒,自愿放弃治疗,自己安排好身后事,安静等死。当来自全世界的关爱围绕着她,佘艳懂得感恩,她写下“感谢全社会对我的关心……”2005年8月26日,佘艳遗体在东郊火葬场火化,随即安葬。“我来过,我很乖……1996.11.30.——2005.8.22我们的孩子佘艳之墓全世界爱你的人”——墓碑内容简介注:已故的佘艳是中国四川成都人。

上一篇:夏初

下一篇:掌心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