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珠

时间:2024-04-03 00:13:42编辑:分享君

西藏少年活佛的“修行路”是怎么回事?

2015年,在拉萨第四中学刚读初一的江村洛珠,按历史定制和宗教仪轨被认定为西藏那曲地区那曲县欧托寺第五世门许活佛的转世灵童,自此俗家入佛门,从在读中学转到西藏佛学院少年活佛班学习。如今,这位15岁的活佛在少年活佛班里是年龄最大、个头最高的,比班里最小的活佛大5岁。微胖的他带着大框眼镜显得憨厚,实则是6个小活佛中性格最活泼也最会逗笑的一位,聊天时也会冒一句“厉害了,word天!”网络流行词。门许活佛告诉记者,他出生长大在拉萨,是家里的独子,父母都是西藏那曲人。被认定为活佛后,父母都觉得这是全家的福报和荣耀。进入西藏佛学院学习后,门许活佛每天学习的时间不比在普通中学少,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到晚上11点钟休息。早晚课要背经文。除了学习语文、藏文、数学、英语等义务教育的基础文化课,藏传佛教的基础宗教常识、五部大论也要学习。他说:“我最喜欢的是每周一、三、五下午的辨经课,总是能让我探索地思辨地去想问题。”门许活佛的父母都生活在拉萨,每隔两周,他从西藏佛学院回市区能见上父母一面。父母偶尔会带他去吃最喜欢的肯德基快餐。他不光喜欢快餐,对电子科技产品也感兴趣,周末没有作业的时候也会拿着ipad玩虚拟踢足球等游戏。比门许活佛小两岁的洛桑多吉,是第七世德珠活佛。他来自山南市隆子县,6岁的时候被认定为第六世德珠活佛的转世灵童。德珠活佛性格外向,与中新社记者初次见面,聊起天来还会问些古灵精怪的问题。除了学习外,德珠活佛最喜欢的是打篮球,班里其他小活佛是他的铁杆队友,经常约球一展身手。有着孩童天性的他,还喜欢看日本动画片《火影忍者》。他也对猫科类动物格外感兴趣,跟管家住的房间里配有电脑,没功课的时候会从网上查些这方面的图片资料,“我知道最大的猫科动物是老虎,还知道这世界上还有无尾巴的猫。”德珠活佛说:“我们班里的小活佛不光喜欢上网看动画片玩游戏,还用它查学习资料,有些不会的题,我们在百度作业帮一搜就找到解题方法了。”德珠活佛是西藏大呼图克图之一。所以寒暑假的时候,别的小活佛都回家了,他还要回拉萨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继续学习宗教知识,背诵经文。“寒暑假在哲蚌寺学习的时候,奶奶会抽时间过来给我做饭,跟着奶奶我还学会了做菜、烙饼子。”冬天藏历新年回山南老家,德珠活佛最开心的是用奶奶教的手艺为父母做菜。在西藏,人们把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尊称为“朱依古”,就是“转世者”、“化身”的意思,内地人习惯将他们称为“活佛”。2011年西藏佛学院创建,时隔三年,西藏决定在西藏佛学院培养16周岁以下新转世少年活佛,学好佛学理论的同时全面系统接受国民义务教育,并确定了从拉萨市第一小学、拉萨市第八中学选派优秀教师,以单独办班的形式授课。西藏佛学院副院长格桑旺堆表示,加强少年活佛的培养教育是藏传佛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未来,西藏佛学院将进一步完善少年活佛培养教育模式,努力培养藏传佛教活佛,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相适应。

德珠活佛的甄选第六世

2000年3月11日,第五世德珠·江白格桑加措活佛圆寂后,自治区人民政府按照《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作出了《关于准予寻访认定第五世德珠·江白格桑加措活佛转世灵童的批复》,组成转世灵童寻访小组,依照宗教仪轨、历史定制,遴选出2名德珠活佛转世灵童候选人。2005年11月30日生于山南地区隆子县、父名格桑旺堆、母名白玛拉宗的男童洛桑多吉中签,待报请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继任为第六世德珠活佛。

什么是派头子?

普通话的气势,东北方言的说法即是派头子气势[ qì shì ]1、指军队的士气和威势。2、指声势。3、(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气势磅礴。人民大会堂气势雄伟。4、指诗文的气韵或格调。出处: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扩展资料近义词:气概气概[ qì gài ] 释义:1、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英雄气概。气概非凡。2、气派;声势。出处:柳青 《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啊呀!好大的气概!这是一九五五年秋天 中国 的乡村吗?这是我住了三年的皇甫村吗?我的祖国,你不是在前进,而是在飞奔!”

西藏的活佛是怎么一回事

活佛是佛陀在人世的显象,即佛亲临人世渡化凡人,也有大德喇嘛修习成佛,却愿以转世之法留人世以修渡人之德。活佛不同于凡人轮回,活佛是摆脱于轮回之外,故他能保留上一世的部分记忆。活佛转世过程大致为:上一世活佛圆寂时会暗示或提示下一世活佛的出生方位~而后喇嘛多日祁祷,神湖显象或护法神降神指路再或其他活佛打卦指路。接着暗访喇嘛团依指示寻出灵童,有时会有好几个孩童符合神示,则需指认上世活佛遗物,回忆上世言行来进行确认,最后上报中央以公证活佛认选的合乎宗教仪轨性,并得以最终确定。


狗不理包子为何能排位“天津三绝”之首?

“狗不理包子”享誉全国,被称为“天津三绝”之首。“竹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夸,我夸一夸传统美食狗不理包子。这狗不理包子,它究竟好在哪?它是薄皮儿大馅儿十八个褶儿,就像一朵花。”当年这曲天津快板火遍中国。想当年春晚郭冬临的小品上一个包子十八个褶,这让狗不理这个来自天津的老字号家喻户晓。由于狗不理包子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由于来吃包子的人越来越多,他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这才是“狗不理”这个名字的含义和由来!狗不理包子是中国灿烂饮食文化中的瑰宝,被公推为“天津三绝”之首。历经一百六十多年的改良和创新,狗不理包子已经发展出六大系列、一百多个品种,先后摘取“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中国最佳名小吃”、“国际名小吃”等多个国内外评选和大赛的金奖,被誉为“津门老字号,中华第一包”。故此狗不理包子为“天津三绝”之首,超越其他两大著名小吃。

中国戏曲脸谱的脸谱角色

脸谱与戏曲人物角色的关系如何?是不是戏曲中的每个人物都需要勾画脸谱呢?回答是否定的,不是每个人物都要勾画脸谱,脸谱的勾画要按照人物角色的分类来进行。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戏曲中的角色行当最初是用于表现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职业,后来逐渐扩展到表现人物的品德、性格、气质等方面。角色行当具有类型化特征,而且对角色的区分带有明显的善恶、褒贬的道德评价在里面,如公正忠孝者为端庄的正貌,奸邪可恶者刻画成丑形。面部化妆和服装是区分人物角色的可视的直接表征,如果说服装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那么面部化妆,尤其是脸谱化妆更多表现的是人物的性格、气质、品德、情绪、心理等方面。通过脸谱对人物的善恶、褒贬的评价是直接的,一目了然的。如曹操勾白脸表示奸诈,关羽勾红脸表示忠义等。 戏曲行当,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举例如下:生:例如《白蛇传》里的许仙。旦:例如《铡美案》里的秦香莲。净:例如《将相和》里的廉颇。末:例如《定军山》里的黄忠(要注意的是: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所以现代也有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不再提“末”行的)。丑:例如《群英会》里的蒋干。

中国戏曲脸谱的介绍

中国戏曲脸谱是汉族传统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造型艺术。戏曲脸谱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中国戏曲脸谱与人物角色相配当,也是一种化妆效果,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较高的欣赏价值和审美意义。

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

清朝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期,“昆曲”占领着北京的戏曲舞台。后来昆曲被封建统治者召进了宫廷,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口味,昆曲不断地加工、修改,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民间特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于是它在民间的地位就渐渐衰落下来。此时,由“弋阳腔”逐渐丰富、衍变而来的“京调”开始风行。
  “弋阳腔”也叫“高腔”,诞生于江西弋阳一带,长期在民间流传,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在流动演出中,不断地从各地戏曲中吸收营养、掘取精华。明末清初,“弋阳腔”流传到北京后,与北京的语言相结合,逐渐丰富、衍变,就形成了“京腔”。
  逐渐,“京腔”在北京称盛,盖过了“昆曲”的风头。“京腔”演员一天比一天多起来,而不少“昆曲”演员也改演“京腔”戏。这一时期,“京腔”也着实辉煌了一段时日。
  清朝庚戌年(公元一七九零年)九月二十一日是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全国各省有名的戏班,都被召进北京演戏庆寿。首先,“安庆徽”戏班的名旦高郎亭应命率 “三庆班”入京祝寿,随后,“四喜”、“春台”、“和春”也接踵而来。这是徽戏第一次登上北京的戏曲舞台。当时,被统称为“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为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的庆典演出结束后,没有南返,留在了北京。从当年的十月中旬起,他们就转入民间戏曲舞台献艺了。
  “徽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带,所以,又被称为“安庆徽”。它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声腔以〔二黄调〕为主,以〔昆腔〕、〔徽调〕、〔吹腔〕、〔四平调〕为辅,十分丰富。“徽戏”的剧目题材广泛、情节动人,戏曲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演出很受广大群众欢迎。
  “四大徽班”能同时走红于北京,原因在于,他们虽然同是“徽戏”,却各具特色。“三庆班”擅长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套的戏;“四喜班”擅长演以“昆腔”见长的剧目;“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观众长久看中老年的戏,乍看童伶戏,顿觉耳目一新;“和春班”的演员大多精于翻扑跌打,擅长武戏,而当时北京戏曲舞台上武打场面很少,自然感到新奇瞩目。在当时北京城内,大街
  “徽”、“汉”两个剧种合作演出近三十年,相互借鉴、不断改进,再加上受北京语言的影响,声腔逐渐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当时人们把这种发生变化后的唱腔称之为“京调”。
  “徽戏班”的挑梁演员程长庚和“汉戏班”的著名演员余三胜,为了生计,北上至京,分别加入了当时在北京的“三庆班”和“春台班”。北京唱念俱佳的“票友”张二奎“下海”后,从“和春班”,又加入了“四喜班”。他们的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凭借自己精湛的唱念功力和渊博的艺术才能,在“京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种地方戏曲“声腔”、“表演”之精华,融会贯通,纳为己用。他们保留了“徽戏”的激昂,“汉戏”的委婉,吸取了“昆曲”的小巷,随时可以听到对“四大徽班”的赞扬之声。“徽戏”的名声,一天比一天大,北京城的大戏园几乎都被“徽戏班”占领。
  清嘉庆、道光年间,“汉戏”也流传到北京。“汉戏”旧称“楚调”,也叫“汉调”,声腔以〔西皮〕为主,以〔二黄〕为辅。陕西梆子传入鄂西北衍变为“襄阳腔”,后又经过当地艺人的融汇,才演变为 “汉戏”的〔西皮〕。湖北黄陂、黄岗的“二黄腔”经过不断改进发展,才衍变为“汉戏”的〔二黄〕。
  “汉戏”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早期就经常同徽戏相互影响。“汉戏”进京的时候,北京的舞台上正被声势浩大的“徽戏”所占领。“汉戏”若单独成立班社,实难与“徽戏”匹敌。所以“汉戏”进京后,很自然地加入了“徽戏班”,形成了“徽”、“汉”合班的演出方式。这就为“京剧”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静穆、“乱弹”的繁茂,对 “京调”进行了不间断的创造和革新,逐渐使其形成了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终于,在咸丰年间,一个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的新剧种——“京剧”诞生了。从“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晋京,到京剧的诞生,。大约经历了六十年左右的孕育过程。
  京剧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它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粹。它不是土生土长在北京的地方剧种,而是在“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弋腔”和诸多地方小调的精髓,又根据北京的语言特点,加以融化、衍变而成的“国剧”。


戏曲著名代表人物

1、李胜素李胜素,1966年2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中国国家京剧院主要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工青衣、花衫。现任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京剧界领军当红名角,该团领衔主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梅兰芳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3、尚小云尚小云(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名德泉,字绮霞。出生于河北邢台市南宫市。1900年1月7日出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演员,是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中国现代京剧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艺术的创始人。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4、程砚秋程砚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男,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满洲正黄旗人。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艺术大师,著名京剧演员,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1958年3月9日去世,享年54岁5、荀慧生荀慧生(1900年1月5日-1968年12月26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伟大的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演员,荀派艺术的创始人。男,祖籍河北阜城,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1925年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名为荀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是四大名旦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胜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兰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尚小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程砚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慧生

中国戏剧的种类及每个戏剧的代表人物

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1、京剧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南开大学为京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代表人物有梅兰芳、谭鑫培、程长庚、杨小楼等。2、豫剧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当代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代表人物有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李树建等。3、昆曲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代表人物有魏良辅、汤显祖、沈自晋、周传瑛等。4、秦腔秦腔(Qinqiang Opera), 别称梆子腔,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Ⅳ-16。代表人物有马友仙、贠宗翰、李爱琴、肖玉玲等。5、沪剧沪剧,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其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易于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2006年,沪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54。代表人物有杨飞飞、马莉莉、王盘声、陈瑜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戏曲

上一篇:玉翘

下一篇:胜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