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

时间:2024-04-03 13:54:37编辑:分享君

五蕴是指什么?

【五蕴】
  ﹝出大乘广五蕴论﹞
  蕴者,积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亦名五阴者,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也。翻译名义云:积集有为,盖覆真性。是也。
  [一、色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
  [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和合积聚,故名受蕴。(六识、六尘、六受者,眼识受色尘,耳识受声尘,鼻识受香尘,舌识受味尘,身识受触尘,意识受法尘也。)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四、行蕴],行即迁流造作之义。谓因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蕴。
  [五、识蕴],识即了别之义。谓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之识,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识蕴。


五蕴!是什么意思?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理论。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扩展资料互相关系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尘是所知道的境,根是我们的识所依靠来知道外境的。心与境接触的那个心理称为触。触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行。过后苦、乐、舍三种受即生起。同时心构画种种的形相。给它们种种名称,此即是所谓的想。安立名言后,加上烦恼,就生起善、恶之心,甚至发动身、口、意去造业,这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一直连续不断的活动。参考资料五蕴-百度百科

什么是五蕴?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五蕴理论。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人类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意义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宗教佛教包含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中文名五蕴版本零十八界十二处,于心境开合,各有不同。若详言心而略言境者,五蕴是也。观于凡夫一切心行,不出五蕴。蕴者旧译作阴,又作众。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皆云数多积集,显有为法之自性也。有为法之作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由数多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概而言之,谓阴或蕴。一、色蕴 总该五根五境等之有形物质,谓之色蕴。色者,质碍之义,变坏之义,变碍之义。质碍者,有形质之互起障碍是也。变坏者,转变破坏也。变碍者,变坏质碍也。此由五根五境等之极微所成物之总名。又色者示现之义,诸色法中,独取五境中之色尘,名色者,以有质碍义与示现义之两义,色之义转为胜故也。色蕴者,谓眼耳鼻舌诸根和合积聚也。一、五根谓眼、耳、鼻、舌、身根。二、五境谓色、声、香、味、触境。一、色境 谓显色、形色二种,或总说有二十种。一、显色 谓青、黄、赤、白等四种。二、形色 谓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三、总说 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云、烟、尘、雾、影、光、明、暗(或空)、等二十种。二、声境 谓可意、不可意之二。此二复各差别有四,共为八种。一、有执受无执受 言手等所发音声,风林河等所发音声,前者谓有执受,后者谓无执受。二、有情名非有情名 言有情名者谓语表业,余声则是非有情名。三、香境 香谓好香、恶香、平等香等三种。四、味境 味谓甘、酸、碱、辛、苦、淡等六种。五、触境 触谓四大种地、水、火、风及滑、涩、重、轻、冷、饥、渴等十一种。三、无表色 无表谓无形表,谓乱心、无心、随流、净、不净等。乱心者,谓此余心。无心者,谓入无想及灭尽定等,言显示不乱。有心相似相续,说名随流。善与不善,名净不净。二、受蕴 对境领纳事物,为心之作用。谓三领纳随触,即乐及苦、不苦不乐。此复分别,成六受身。谓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三、想蕴 对境想像事物,为心之作用。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也。又谓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此复分别,成六想身,应如受说。四、行蕴 对其他之境,关贪嗔等之善恶,为一切心之作用。即除色受想识,余一切行,名为行蕴。行者身口意之造作曰行;又内心涉境,说名为行;又有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于三世,亦曰行。造作有为法之因缘而迁流于三世,谓之行蕴。五、识蕴 对境了别、识知事物,为心之本体。谓各各了别彼彼境界,总取境相,故名识蕴。盖识者心之异名,为了别之义,对心境而了别曰识。心王有种种差别,集于一所,则曰识蕴。┌一、五根……眼、耳、鼻、舌、身之五│ ┌一、显色四 谓青、黄、赤、白等│ │二、形色八 谓长、短、方、圆、│ │ 高、下、正、不正等│ ┌一、色┤三、总说二十 谓青、黄、赤、白、│ │ │ 长、短、方、圆、高│ │ │ 、下、正、不正、云│ │ │ 、烟、尘、雾、影、┌一、色┤ │ └ 光、明、暗(或空)等│ │二、五境┤ ┌一、可意四 ┐│ │ │二、声┤ ├有执受─无执受─有情名┐│ │ │ └二、不可意四┘ ┌─────────┘│ │ │ └非有情名之八│ │ │三、香有三 谓好、恶、平等、等│ │ │四、味有六 谓甘、酸、碱、辛、苦、淡等五蕴┤ │ └五、触有十一 谓地、水、风、火、滑、涩、重、│ │ 轻、冷、饥、渴等│ └三、无表色 乱心、无心、随流、净、不净等│ ┌三受……乐、苦、不苦不乐之三领纳│二、受┤│ └六受身…六根触所生受之六随触│三、想……六想身……意识与六尘相应之六想│四、行……一切心之善恶作用除余四蕴外一切行└五、识……意、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七种


五蕴指的是什么?

《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这是心和外境相蕴合,统称为色。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的一切有形有相的物事,和内心无相的思想在内。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感受了;有感受了,就会去思想了,这是想;想到了,就要去做了,这是行;做完了,得到认识了,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这个五蕴,是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根源,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左右,众生反被所缚;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这五蕴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非要想成不好的东西反而生了偏见。


上一篇:

下一篇:2022年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