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忻

时间:2024-04-05 04:18:13编辑:分享君

恭亲王奕忻什么时候死的

  1、1898年逝世,谥号为“忠”。
  2、简介
  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1853年到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1861年,咸丰帝过世,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3、成就
  与两宫太后发动辛酉政变。
洋务运动的中央主要代表。
  4、评价
  光绪:“王忠诚匡弼,悉协机宜,诸臣当以王为法。”
  杨约翰:“恭亲王与我之前所见过的东方王子及政治家不同,他十分生动。这是一个机敏的男人,直觉敏锐,意志坚定。”


恭亲王奕欣是如何死的

恭亲王奕欣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病逝。终年66岁。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是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扩展资料:恭亲王奕欣主要成就:政治上,主张学习外国科技以加强中国军事实力,外交上主张保持与欧美大国的和平,支持开办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军事工业,成为清朝洋务运动的中枢首脑。他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也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文化上,奕欣藏书颇富,恭王府有藏书楼多处,主要有“多福轩”、“乐道堂”、“正谊书屋”、“庆宜堂”等,所藏宋元名椠近百种,著录各处所藏零星之本,精品为多。书画最为精粹,唐、宋、元、明四代名人真迹书画作品有数十幅,如晋陆机《平复帖》、唐代的韩干《马图》极为珍贵;元代赵孟頫、倪瓒等人的画作有数张。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奕欣

道光为何不选更有才华的“恭亲王”奕訢继承皇位,背后有何玄机?

恭亲王想必研究清朝历史的小伙伴们都知道这个名字,他是慈禧忌惮的人,他的才能和声望远超慈禧。有人甚至曾说,如果是恭亲王来继承君主之位,也许后来清朝的境况不会那么糟糕,至少虽然清廷实力不如当时的西方各国。但如果是恭亲王继位,那么也许会有缓存的一席之地。而不会像今天这样糟糕,圆明园被烧,颐和园被毁。那么道光帝为何不选择更有才华的恭亲王继承皇位呢?首先,因为古代自古就有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说法。古代的嫡庶之间有天壤之别,而恭亲王和后来的继承君位的皇四子,他们都是庶出,在这一点,没什么可比的。但是道光帝连丧三子,他的长子就是皇四子。所以道光帝不选恭亲王作为基层者,有立长不立幼的原因在。其次,据野史记载,道光之所以不立恭亲王为继承者,是由于一件事情。就是在一次皇家围猎中,皇子们各自出去围猎。等到收缴猎物的时候,皇六子恭亲王打的猎物种类最多,数量也最多,可见其能力。但是皇四子的猎物框却什么都没有。道光帝于是问他为什么,皇四子说,不忍心杀这些猎物。道光听后,大加赞叹,说这是仁君的风范,故此有了立皇四子为继承者的心。恐怕道光帝万万没想到,清朝在闭关锁国几百年后在当时的实力已经是极为虚弱,他恐怕也想不到后来会有外国人打进来,轰开北平的城池。而他认为的仁君却只能带上后宫妃嫔去承德避难,而当时的北平却只有恭亲王留下周旋。想必道光若是知道后来的局面,恐怕也会后悔立皇四子为继承者吧。

奕�6�0为什么两次失去做皇帝的机会?

原创:心灵朝阳奕与咸丰是道光活着时最合适的两位皇位候选人。然而,道光死后,秘密立储宣布后,奕却与皇位无缘。说起来奕从各方面都比咸丰强得多,能文能武,外表形象也比咸丰帅气——兄弟两个,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咸丰个头不高,尖嘴猴腮,还在小时候摔过一回,落了个后遗症,走路有点儿瘸。这还不说,由于得过天花,咸丰还长了一脸的麻子。就这么一个无才无德而又貌相丑陋的皇帝,不仅从各方面条件上比不上奕,而且在执政后,好色误国,以至身死热河,跟奕后来对国家的贡献,更是不能比了。有人为了给慈禧她老人家找点歌颂的理由,说是慈禧开展了“洋务运动”。还接连发问了一连串的问题:是谁第一个让中国人点上了电灯?是谁让中国人安上了第一部电话?是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呵呵,作者就注明了:这是慈禧她老人家的贡献啊!其实,不要说当时的“洋务运动”还跟电灯、电话无关,且说这“洋务运动”的领导人,根本不是慈禧而是奕。慈禧她老人家连枪声都会当做猫叫,你说她还能对“洋务运动”做多少贡献呢?她老人家唯一能够做到的,不过就是在奏折上盖个章罢了!“洋务运动”最初是由李鸿章发起的,在奕的支持下开展起来的。那拉氏慈禧太后在辛酉政变不久,对朝廷里的事务并不完全熟悉,最初只能依赖奕。为了富国强民,“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䜣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近代工业从此起步。为了洋务事业,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摘自百度文库)。奕欣第一次失去执政的机会说法很多。比较可信的说法是道光在立皇储的选择上犹豫不定,对他俩进行了两次考试。当时的奕和咸丰,一个十五岁,一个十六岁。咸丰奕詝(柱)是排行第四,奕是老六。由于他们的哥哥早夭,弟弟们年龄又小,老五奕誴过继给惇恪亲王,所以奕欣和奕詝就成了两位继任皇储的候选人。奕詝的母亲早亡,由奕欣的母亲静妃抚养。由于道光宠爱奕詝的母亲,而奕詝的母亲又被太后逼死,道光便有心让奕詝做皇帝以便补偿。然而,奕欣却又明显得比奕詝优秀,这让道光左右为难,只好对兄弟两个进行了考试。满族素来就有“马背上的民族”的称号,以能战惯战统一了中国,所以围猎、比武都是他们必须具备的能力。第一场考试就是在南苑围猎。奕欣奋勇当先,不多久便收获颇丰。然而奕詝却无动于衷,半天不见动身。道光觉得很奇怪,便问奕詝:“你兄弟都打到了那么的猎物,你却为什么还不动手呢?”咸丰就按老师杜受田交待的话说:“现在正是春天,正是动物们交配的季节。如果我这时候打猎,将母牲畜们杀死了,那么它们怎么繁殖后代呢?皇阿玛总是交待儿臣要爱惜生灵,所以儿臣不忍心伤害它们啊!”道光一听奕詝的回答,忍不住大惊!发现奕詝如此“仁爱”,便打消了立奕欣的念头。后来有人就把奕詝的这个计谋叫做“藏拙示仁”。但是道光还不死心,决定再测试他们一次。便把兄弟两个叫来,要他们说说将来自己治理国家的方略,奕欣便按照老师卓秉括的指点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道光听得连连点头,心里非常高兴。奕欣出去后,便叫来奕詝问道:“朕年纪大了,身体还有病,终究都会死去。我要是把国家交给你治理,你打算怎么办呢?”奕詝当然没有什么政见了!但他却有聪明奸诈的老师在背后指点啊!奕詝什么都不说,赶忙下跪,伏地大哭!道光大惊,便问:“你这是为何?”奕詝回答说:“我什么都不需要,儿臣只要皇阿玛好好地活着,天天给你尽孝,儿臣希望皇阿玛健康长寿!”道光一下子就感动了!便决定将皇位让给奕詝了!历史上将这个故事叫做“藏拙示孝。”然而无论“藏拙示仁”还是“藏拙示孝”,足以看出道光昏庸。在道光执政期间,已经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而且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武能安邦,文能定国,奕欣文武兼备,正是国家用人之际,很明显这个皇帝就应该让奕欣当。然而道光只顾自己留恋私情,公私不分,他看重表象,其实还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哪个皇帝不想长命百岁啊!尽管不能够长命百岁,也想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啊!很明显奕欣与皇权失之交臂是很不公正的。这当然不是奕欣的错,而是道光的错。奕欣在咸丰热河病死时,其实是有第二次机会当皇帝的。不过奕欣要想在这个时候当皇帝,就只有发动宫廷政变,宣布咸丰三大罪状:一、违反祖制,长住圆明园;二、让女人涉政,自己贪图享乐;三、兵败逃跑,荒淫误国。那么那拉氏慈禧、慈安及其后来的同治皇帝和顾命八大臣,只能在皇权下丧命。所以奕欣要想在这个时候做皇帝,必然会血流成河,引起朝廷一段时间的震荡。然而,咸丰误国已经在朝廷形成了危势,如果不进行一次大的清理和根治,必然会导致国家衰亡。有人说,危机,危机,危中见机。危机能够使人失败,也能使人振奋图强,察觉危机才能根治危机,治乱才能打开新的局面。何况,奕欣本来就是皇位的继承人之一,本来就比咸丰有能力呢!如果奕欣心中有大谋略、大格局、大爱天下的胸怀,就不应该帮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而是自己夺权治理天下了。从洋务运动后来被慈禧阻碍及奕欣在后期被慈禧屡次压制看来,奕欣是不该支持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的!由于咸丰昏庸,奕欣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前后,在北京已经树立了自己的威望。不仅握有军政大权,而且还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何况那个死了也让人痛恨至极的咸丰,还曾剥夺了他的权力,逃亡后又扔给他一个烂摊子呢!在遗嘱中他却只安排了顾命八大臣,安排了两宫皇太后,却只字不提他奕欣一个字呢!如果奕欣有决断,他应该把握住第二次当皇帝的机会的。可惜,由于他缺少眼光和韬略,也与自己的哥哥一样,白白地将权力拱手让给了慈禧,以至于后来使自己受制于慈禧。咸丰是个无情无义的兄长。都说咸丰当皇帝是个错,咸丰如果明白自己误国有错,他怎么不后悔当初与奕欣较量呢?为什么他在安排顾命八大臣和两宫皇太后听政的时候,唯独薄待了奕欣呢?很明显咸丰出于自己的私心——哪怕让皇权败坏到自己和儿孙手中,也不能让于自己的亲兄弟兼对手奕欣!试想,以奕欣的善良和忍让,他怎么会亏待咸丰的儿子和遗孀呢!可见咸丰之仁,何仁之有!对待这样一个给国家带来重大损失的大行皇帝,不反他还怪邪乎呢!又何况“前有多尔衮”,后有两宫篡权呢!当国家内外交困,危急四伏的时刻,政权交接急需一个坚强有力的男人挺身而出,而不是让后宫乱政!如果动动脑子,仔细想想,这个奕欣应该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咸丰在热河享乐了一年,奕欣本有足够的时间建立自己的政权集团,然后与那拉氏、顾命八大臣对峙!或者利用两宫皇太后打击八大顾命大臣,然后宣布咸丰罪状,从而打击后宫势力,以便“挟天子而令诸候”!然而,奕欣既没有多尔衮的才智,更没有曹操的魄力!也赶不上慈禧擅于先发制人!可见,奕欣虽然有才能,却缺乏谋略和前瞻,其实说到底,他还是一个平庸的人!也难怪大清后继无人,以至于被那拉氏慈禧篡夺了政权,统治大清半个世纪!!


道光帝最有才的儿子弈訢,文武双全为何错失皇位?

弈欣天资聪颖,从小就刻苦学习,能文能武懂得谋略。弈欣也正是因为他的聪明直率而没有继承皇位。一个国家能够繁荣昌盛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贤明的君主,其次是有一个优秀的继位者。道光帝死选继位者时放着能力出众且很有谋略的皇六子奕欣不选,偏偏选了一个刚愎自用,还身体羸弱,没有真才实能的皇四子奕詝。这也许是导致清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弈欣和弈詝小时候也是很要好的兄弟,弈詝十岁时丧母,被道光帝交给弈欣的母亲静贵妃抚养,所以两人小时候是很要好的,从道光帝的儿子中选取继承人,筛选到最后也就只有弈欣和弈詝有竞选皇位的资格。道光帝为了确定最终继位者,为了选出能文善武的继位人,道光帝让他们两个比赛打猎,以谁打的猎物多来确定他们的武功。弈欣百步穿杨所获猎物最多,而奕詝就一箭未发,没有任何收获,老皇帝颇为不解询问奕詝为什么,弈詝听从谋士安排哭着说不愿伤害动物,道光帝心软奖励了弈詝。这一局弈欣败了。道光帝临死前把二人叫到身边来让二人谈论治国安邦之道,弈欣对于如何治国谈论一番,治国的方法也很实用,然而弈詝却只在道光帝的身旁哭泣,这打动了道光帝,最后道光帝放弃了能文善舞的弈欣,选择了无所作为的弈詝。说到底道光帝最终选择了虚伪做作的弈詝而放弃了有真才实能且率真的弈欣,弈欣也正是因为他的聪明率真而与皇位失之交臂。虽说这是传说,但也不是空穴来风。

差一点担任皇帝的恭亲王奕訢,是如何度过晚年的?

后期慈禧太后在大清国已是一手遮天,满朝文武,无人敢和她争斗。奕䜣和慈禧的确明争暗斗了很多年,奕欣一直以来,也一直手握重权,在朝堂上有一定的话语权。慈禧也十分的忌惮他,后慈禧借口奕欣“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1894年,时值甲午之战,慈禧迫于压力不得不再一次起用奕䜣,奕䜣也因此再一次领班军机处和总理衙门。此时的奕䜣已经61岁,赋闲在家十年,慈禧在这10年时间里发展起来的势力,也已经不是奕䜣所能够对付得了的。在奕䜣的后半生,因不断受到慈禧的打击,他在政坛上起起落落,早先的锐气逐渐消失,到晚年更是消沉,在政治上毫无作为。即使他虽然再一次出山了,可是却没有再和慈禧争斗的能力。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一病不起,四月初十日病逝。奕䜣作为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在外交上主张保持与欧美大国的和平;主张学习外国科技以加强中国军事实力,支持开办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军事工业,成为清朝洋务运动的中枢首脑。在其任职中枢期间,清朝先后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以及西部各省的回民叛乱。他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也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

差点当上君主的恭亲王奕訢是怎样度过晚年的?

恭亲王奕欣(1833年-1898年),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清朝铁帽子王之一。出身根正苗红。奕欣是晚清最有权势、也最有见识的王爷,没有之一。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咸丰帝带着老婆孩子跑到热河,奕欣留京与侵略者交涉。在谈判期间跟随英法联军拍摄的摄影师菲利斯·比托拍下了奕欣最早的照片。奕欣成为清朝第一位留下照片的皇室成员。据在场的英国军官记载,拍照时奕欣吓得不轻,他以为照相机能致人死命。奕欣18岁走上政坛,19岁奉旨在军机处行走,打破清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祖制。他从政初期思想保守,同当时的绝大多数大臣一样不了解世界形势。1858年曾反对在天津与英法联军议和,主张以战迫和。1860年主持与英法联军议和,进行大量善后事宜过程中奕欣开始对外事外情有了初步认识,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为以后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奕欣政治敏锐感很强,他把自己对世界的新认识形成新的政策上奏,请求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使之成为清朝第一个近代化的外交机构。1861年,奕欣支持慈禧发动夺权,此后开始他的“议政王时代”。当时慈禧太后初入政坛,对治国理政没有见解,实际上的政务由奕欣主持。奕欣掀起了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的洋务运动,推动了清朝近代化转型。1865年后羽翼渐丰的慈禧太后眼看奕欣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开始对他有所防范,逐渐削弱他的权力。慈禧在顽固派和洋务派之间翻云覆雨,看到哪一派的势力大就敲打一下,从而确保自己大权独揽。此时的奕欣已经是麻木,眼神空洞绝望。奕欣的后半生因不断受到慈禧的打击,导致他在政坛上起起落落,锐气逐渐消失,晚年更是消沉,政治上毫无作为。生活上也不幸福。他的四个儿子要么不务正业风流成性,要么幼年夭折,这对他的精神也造成很大压力。

恭亲王奕欣和慈禧太后之间有什么关系

恭亲王奕欣和慈禧  恭亲王奕欣是清朝道光皇帝的儿子,和咸丰属于同父不同母的兄弟,被道光封为了恭亲王,他曾经是朝廷中的重臣,为清朝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只是慈禧在清朝时期总揽着大部分的权势,而恭亲王奕欣和慈禧之间也经过了从盟友到政敌的转变,那么恭亲王奕欣和慈禧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恭亲王奕欣和慈禧之间的关系还要从1861年开始说起,那一年咸丰帝因病去世,而他的儿子载淳年纪还非常的小,于是咸丰帝命令端华以及肃顺等人成为辅政大臣,本来如果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来说奕欣应该处于辅政大臣之首的,但是因为咸丰和奕欣之前已经有了矛盾,所以将他剔除到了权力中心之外。这让奕欣十分的不服气,于是便和慈禧等人发动了政变,从而得到了权力,成为议政王,并且将军机处牢牢握在了手心上。
  虽然这件事让他和慈禧成为了盟友,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慈禧在咸丰时期就已经积攒了很多的人脉,在朝中的权势并不比奕欣弱,而且她还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女人,当她意识到奕欣并不能为自己掌控的时候,便想要除去他手中的权力。
  在1865年大臣蔡寿祺上书弹劾奕欣,而慈禧则顺水推舟废除了他所有的职务,直到有大臣求情才给了他在内廷行走的权力。到了1869年奕欣等人促使慈禧最宠信的安德海死亡,这让慈禧更加恼恨他,两个人原本的关系正式破裂,直到奕欣去世这场风波才算是结束了。


奕欣帮慈禧夺得权力之后,为什么会得到慈禧太后的厌恶?

皇帝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随着朝代的发展,君主专制也发生着变化,宰相的权力不断地被削弱,皇帝的权力不断地加强,从而,形成了皇权高度集中的局面。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自古以来,皇位都是皇室子孙争夺的对象,不管是皇子还是公主,不管是王爷还是太后,不管是外戚还是权臣,他们对于皇位,都有着非常强大的欲望,以至于,为了皇位争得是你死我活。但不管是谁,在继承皇位之后,都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理由,不然就是大逆不道,犯上作乱。清朝虽然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是,皇子们对于皇位的渴望,也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康熙时期的九子夺位,虽然,雍正皇帝最终继承了皇位,但是,史学家对这一时期的史实,却有着很多的疑问。正是如此,雍正皇帝才创建了“秘密建储”的制度。而乾隆皇帝,就是在此制度下,顺利继承了皇位。然而,世事难料,虽然雍正皇帝建立了“秘密建储”制度,但是,也抵挡不住皇位的诱惑,总有人想趁机夺去皇位,成为高高在上的君主。清朝后期,咸丰皇帝在位的时间不是很长,这也导致清朝的政局非常动荡。并且,在咸丰皇帝在去世之前,明确表示:把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唯一的儿子载淳。但都知道,继承咸丰皇位的同治皇帝年龄很小,根本没有能力执掌清朝的政务,而且,咸丰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没有什么能力,更何况自己这个年仅几岁的儿子呢?此时,咸丰皇帝的弟弟,也就是恭亲王奕欣,就成了同治皇帝最大的威胁。这个时候,如果奕欣敢推翻咸丰皇帝的意愿而继承皇位的话,那就是对正统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管是满族官员,还是满洲民众,都不会同意奕欣的这种做法,肯定会以祖宗的家法,以及八旗军队来制裁他。更重要的是,如果慈禧没有掌权,那么,咸丰皇帝的顾命八大臣掌权就会有所行动。不仅会把奕欣挡在权力之外,还会把他赶出权力的中心。即使八大臣没有权力,代表皇权的慈禧太后,以皇太后和皇帝之间的母子名义,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掌握清朝大权。除此之外,奕欣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想当初,非常有能力的奕欣,几乎成了皇位的继承人,却因为没有自己的势力,最终与皇位擦肩而过。更何况,在咸丰继承皇位之后,不仅没有重用奕欣,还把他排除在了八大臣之外。后来,奕欣虽然被慈禧太后利用,发动了政变,但是,这次政变却是一把“双刃剑”。政变成功之后,奕欣被任命为议政王,他重新使用了汉族官僚,兴办洋务,打压太平天国,一时之间威风凛凛;另一方面,政变推翻了咸丰皇帝的顾命八大臣,在无形中触动了满清贵族的利益。对于奕欣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奕欣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尤其是在奕欣与慈禧太后发生矛盾的时候,奕欣更没有了自己的势力。一次,慈禧的一个大臣,想从皇宫的正门出去办点事。在清朝,正门是皇帝进出的专用通道,而这位大臣就违反了祖先的规定,所以,卫兵不让他外出。但是,慈禧太后却非常的喜欢这位大臣,就让奕欣和刑部处死看门官,结果,被奕欣断然拒绝了。由此可见,奕欣在慈禧太后面前还是非常傲慢的。慈禧太后凭借着小皇帝的皇权,一直在找借口,并利用咸丰皇帝的另一位弟弟醇亲王奕譞来打压奕欣。最终,不仅除去了奕欣所有的职务,还把奕欣一撸到底。那么,慈禧太后和奕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就召见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大臣。随即,咸丰皇帝下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让载垣、端华等八位大臣,全心辅佐新皇帝,管理国家的一切事务,这就是著名的“顾命八大臣”。咸丰皇帝在处理完这些事情之后就病逝了,由于,咸丰皇帝不管在生前还是去世之后,奕欣都没有被重用,这也使得奕欣感到非常的委屈。以至于,奕欣与慈禧一起发动了政变,从而,掌控了清廷的权力,不仅成为了议政王,还将军机处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虽然,奕欣与慈禧在这次政变中,成为了盟友,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都知道,慈禧不是一个弱女子,而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女人。在与奕欣的相处中,他们之间产生了许多的矛盾,当慈禧意识到自己无法掌控奕欣的时候,就想着要夺去奕欣手中的权力。在奏折中,奕欣被弹劾,慈禧免去了他的所有的职责,但是,有大臣恳求,让奕欣保留在内院出入的权力。当奕欣与其它大臣,逼死慈禧最喜欢的太监安德海的时候,慈禧就更加厌恶他了,两人的关系也由此破裂。直到奕欣去世,这场争斗才彻底结束。1898年,沙俄强占旅大事件发生后,光绪帝召见王公大臣,极言时危,“以变法为急务”,立志改革。奕欣“默然”不答。不久,康有为上书请开制度局,定国事,奕欣也表示反对。不久,奕欣病重,至四月初十日,奕欣病逝,终年六十七岁。俗话说,人这一辈子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纵观奕欣的一生,他最终还是败给了自己。

慈禧太后对清朝的影响

1、慈禧对近代中国有功。
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部的种种威胁,她虽从捍卫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也难以挽回清朝颓败之势,但确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内的稳定,做出了十分出色的举措。自鸦片战争以来,为应付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和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而在庚子年一场八国联军的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果断推行多种新政措施。包括:官制改定、订定各种现代法律、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君主立宪准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政治近代化,采取的教育变革的方式,也对培育国家人才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奕欣在和慈禧的博弈中,是如何一步步中了她的圈套的?

奕欣是恭亲王,和慈禧太后是叔嫂关系,咸丰帝死了以后,只留下幼子,所以他们两个人合谋把持了朝政,但那也只是一种临时的状态,后来两个人的权利旗鼓相当,慈禧太后开始步步为营,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太后党,与奕欣来对峙,最后成功的除去了奕欣掌握的权利。咸丰帝在世的时候,因为和奕欣有了矛盾,所以就把他剔除了权力中心,后来咸丰帝死了,只留下一个年纪小的孩子同治皇帝,奕欣和慈禧太后,两个人合谋发动了政变,奕欣成了议政王,军机大权都握到了他的手里,但那个时候慈禧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她在朝廷里边的权势也不比奕欣的低,慈禧觉得奕欣,越来越难以掌控,就想夺了他手里的权力,后来有人上书弹劾奕欣。慈禧也就正好废了他的职务。咸丰帝死了,同治皇帝继位以后,慈禧和奕欣把持了朝政,慈禧垂帘听政,两个人各自发展自己的势力,慈禧权利欲强,而且她善于攻心计,后来不甘心任由奕欣势力做大,就开始借力打力,曲线布局,先是在军机出现人事变故的时候,慈禧暗中授意,让左督御史兼,户部尚书的李堂进入了军机处,使当时的理论派或立场比较保守的人和那些以恭亲王为首的改革派形成了一个势均力敌的状态。后来,李鸿章等理论新锐也开始在朝廷里慢慢的崭露头角,从那以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以恭亲王为首的改革派就失去了优势,这一切都离不开慈禧太后在背后的指示。因为之前两个人共治朝廷的模式,本来就是一个临时的状态,非常的不稳固,到头来,不是恭亲王踢掉了太后,就是太后踢掉了恭亲王。

光绪皇帝简介

光绪皇帝(1871-1908),即爱新觉罗.载湉,庙号德宗,年号光绪,醇亲王之子。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无嗣,载湉入继为帝,当时年仅4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七日起亲政,但朝政大权仍由慈禧太后实际控制。


幼年时的载湉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光绪出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一力主战”,竭力筹划备战之策。他一面“请停颐和园工程以充军费”;一面严令李鸿章认真备战。6月25日下谕旨对李鸿章进行斥责,指出“前李鸿章不欲多派兵队,原虑衅自我开”,现在“势甚急迫……李鸿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韩情势,著即妥筹办法”。并提醒李鸿章“俄使喀希呢留津商办,究竟彼国有无助我收场之策,抑另有窥觑别谋?李鸿章当沉几审察,勿致堕其术中,是为至要”。

7月1日,光绪再次通过军机处谕令李鸿章备战:“现在倭焰愈炽,朝鲜受其迫胁,势甚岌岌,他国劝阻亦徒托之空言,将有决裂之势。……我战守之兵及粮饷军火,必须事事筹备确有把握,方不致临时诸形制肘,贻误事机”。并指出:南洋各海口均至关重要,台湾又孤悬海外,日本必为垂涎,命令各督抚“预为筹备,勿稍大意”。

7月4日,光绪又针对李鸿章乞求英国领事转请英外交部派舰队赴日“勒令撤兵一节”,发出旨意:“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不宜借助他邦,至异日别生枝节”。并告诫李鸿章,这种“示弱于人”的做法,易生后患,“著勿庸议”。14日再谕李鸿章:“倭人以重兵胁制朝鲜,虽与商议撤兵,久未就绪,和议恐不足恃,亟应速筹战备,以杜狡谋。前经叠谕李鸿章先事预筹,毋致落人后著。现在事机紧迫,著李鸿章速为筹备,先派一军由陆路前往边境驻扎,以待进发”。“沿海各口,如旅顺、大连湾、威海卫等处,皆关重要,如何布置,均应逐一妥筹。其军火、器械、粮饷一切,均应日办齐,先期给发,方不致仓促误事”。


始终支持光绪帝抗战的珍妃


7月20日,日本应派重兵云集朝鲜,战争一触即发。23日光绪谕令李鸿章“倘倭兵逼近,已露交仗之迹,则衅开自彼,立即整军奋击,不可坐失机宜”。为加强台澎防务,24日光绪命宿将刘永福赴台湾组织战守。25日,丰岛之战爆发。光绪下令“诏免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回国”。并专谕李鸿章“现与日本业已开仗,必须厚集兵力,广筹后应”。

8月1日,光绪下诏对日宣战,指出:“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国法,任意 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21日命四川提督宋庆帮办北洋军务,29日以恭亲王奕欣管总署、海军署事,并会同措理军务。10月13日以叶志超、卫汝贵临敌溃散,光绪将其罢职,以聂士成统两军。25日,日军强渡鸭绿江,接着连陷九连城、安东、凤凰城。29日,谕裕禄饬金州战备。30日,命提督唐仁廉募勇二十营,会安定、裕禄防剿。11月初,日军占领金州、大连,22日旅顺失陷,光绪责李鸿章“调度乖方, 职留任”。是日,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向总署表示,愿意为中日“调处”,恭亲王奕欣等向光绪和慈禧转达了田贝意愿。当时光绪就直接指出:“冬三月倭人畏寒,正我兵可进之时,而云停战,得毋以计误我耶?”

光绪对畏敌如虎,不战即逃之将领严加惩处。11月27日, “擅离职守摇惑人心”的龚照屿之职。12月3日,革去失金州城的副都统连顺之职,撤“救援不利”的提督程之伟和“拥兵不救”的赵怀业之职,并交部治罪。10日,鉴于奉天危急,谕军机大臣等设法调拨克虏伯炮支援。13日,海城失陷,宋庆退至田庄台。16日,谕将已因“临敌退缩”革职,析木城遇敌“又复溃退”的副都统丰升阿,记名提督聂桂林交刑部治罪。次日,又令将叶志超、丁汝昌交刑部治罪。19日复州陷敌。22日,谕军机大臣等,“亟应整顿队伍,激励将士,力遏西窜之路”。并令已 职之提督程允和、张光前和总兵姜桂题留营“带罪图功,以观后效”。同时,光绪在慈禧的压力下,命张荫恒、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但同时继续布置战事。28日,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关内外各军均归节制”。


瀛台


1895年1月,日本舰队游弋于成山海面。14日光绪“著李鸿章、李秉衡饬令各军,加意严防”。18日,日军在荣成湾登陆,不久占领荣成,攻陷威海卫南帮炮台。31日光绪颁旨惩罚“临敌退缩”之辈,并令北洋舰队和陆军“奋力冲击”,“且勿再失事机,致以战舰资敌”。此后,连发上谕,令海、陆军加强战守。7日,日岛炮台失守。9日,定远管带刘步蟾自杀。同日光绪诏责李鸿章:闻各舰被击沉情形,“ 胜悲愤,北洋创办海军,殚尽十年财力,一旦悉毁于敌, 防纵寇,震动畿疆,李鸿章专任此事,自问当得何罪?”令李鸿章“力图补救”,“齐力合剿”。17日威海卫失守,不久,慈禧太后派李鸿章赴日求和。李鸿章采用各种手段,以获得光绪“面谕”“让地”之权,光绪在投降派和列强的逼迫下,令奕欣代传其口谕,接受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但必须“斟酌重轻,与倭磋磨定议”。《马关条约》签订后,光绪以丧失领土、主权严重,表示坚决“不允”,拒绝签字用宝。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密谋策划,威逼光绪画押。5月2日,奕欣、奕 、徐用仪、孙毓汶四人在朝廷上,集体向光绪发难,要求光绪批准条约。“上(光绪帝)犹迟疑,问各国回电可稍后否?济宁(孙毓汶)坚以万不可恃为词,恭邸(奕欣)无语,乃议定。众枢在直立候,上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翌日,“合约用宝”,《马关条约》正式批准,11日,光绪帝明发朱谕,宣示批准合约之苦衷,求“天下臣民皆当共谅”,“我君沉惟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光绪帝受维新思潮推动,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改革。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上谕”,开始变法维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屠杀维新党人,戊戌变法失败。


光绪帝出殡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前夕,光绪帝有“留京以镇人心之意”。慈禧太后却挟其逃往西安。光绪“力图振作”之愿望始终无法实现。1908年11月4日突然猝死,疑被毒死。


如何评价恭亲王奕欣的历史地位

恭亲王奕欣的历史地位:
恭亲王是精通东方外交艺术的老手。他总是将外交对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认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体的问题上。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他成功的最大秘诀在于他能够事先判断出需要妥协的时机。他不断转换面具并不说明他是个优柔寡断之徒。隐藏在众多面具之后的恭亲王在认真琢磨着对手,判断对方的意图政策,再决定自己的对策。在最后时刻来临之前,他丝毫没有妥协投降的迹象,显得积极对付,毫不屈服。正当他的对手集中全力要发动最后一击的时候,对手会发现恭亲王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满脸微笑的谦卑的伙伴。 作为所谓的“防御外交政策”——中国迄今为止只有这一政策——的领导者,恭亲王显得出类拔萃。帝国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明白帝国可能的未来和帝国自身的弱点。帝国活着的人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富有经验,担当重任……实际上,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中,恭亲王是政府政策制订的主心骨,也是执行这些政策的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与外交家。

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逝世,谥号为“忠”。


如何评价恭亲王奕欣的历史地位?

恭亲王奕欣的历史地位:
恭亲王是精通东方外交艺术的老手。他总是将外交对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认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体的问题上。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他成功的最大秘诀在于他能够事先判断出需要妥协的时机。他不断转换面具并不说明他是个优柔寡断之徒。隐藏在众多面具之后的恭亲王在认真琢磨着对手,判断对方的意图政策,再决定自己的对策。在最后时刻来临之前,他丝毫没有妥协投降的迹象,显得积极对付,毫不屈服。正当他的对手集中全力要发动最后一击的时候,对手会发现恭亲王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满脸微笑的谦卑的伙伴。 作为所谓的“防御外交政策”——中国迄今为止只有这一政策——的领导者,恭亲王显得出类拔萃。帝国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明白帝国可能的未来和帝国自身的弱点。帝国活着的人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富有经验,担当重任……实际上,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中,恭亲王是政府政策制订的主心骨,也是执行这些政策的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与外交家。

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逝世,谥号为“忠”。


大清洋务运动领导者恭亲王奕_,为何在咸丰灵前嚎啕大哭呢?

恭亲王奕欣,在咸丰灵前号啕大哭的原因,是因为他想要帮助当时的两个太后,所以说他当时在赶到避暑山庄,到咸丰帝的灵前以后,他就故意的哭,而他是想要见当时的慈禧和慈安太后。因为当时的咸丰他去世以后,皇帝还小岁,咸丰他就安排八大臣去帮助皇帝去掌管清朝,而因为两个太后在知识和政治经验等等方面都不如这八位大臣,处处受到限制,因此两个太后他们就想要摆脱这种限制,于是就想到了远在天边的奕欣。所以奕欣他在咸丰灵前的非常伤心,感动了八位大臣,他就趁这个机会去见当时咸丰皇帝的两个太后。其实一些对于咸丰帝并不是没有感情,但是他们之间的感情深厚是存在于过去,因为奕欣的母亲对咸丰有抚养的恩情,因此两个人经常在一块生活,自然感情就深厚了,而因为当时奕欣他想要让咸丰当时的奕欣的母亲为太后,而咸丰就罢免了奕欣,因此就这一点来说,奕欣对于咸丰而言其实是有一定的怨恨的。所以说当时的奕欣他之所以会在咸丰的灵前哭得那么的伤心的一个原因,确实是有手足情深的意思,但是更多的其实是在表演,因为他想要通过这个表演,让当时的大臣相信他,让他去见到慈禧和慈安,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为他自己谋福利的意思。

上一篇:麦的部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