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龙

时间:2024-04-05 12:05:11编辑:分享君

龙生九子 是那些 都叫什么怎么读 还有代表的意义性格什么的 还有山海经上的怪物拜托了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分别如下:
老大 囚牛(qiú'niú)
老二 睚眦(yá'zì)
老三 嘲风(cháo'fēng)
老四 蒲牢(pú'láo)
老五 狻猊(suān’ní)
老六 赑屃(bì'xì)
老七 狴犴(bì’àn)
老八 负屃(fù'xì)
老九 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具体如下:
1、老大--囚牛

囚牛(qiú niú)是龙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是众多龙子中性情最温顺的,它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传说,龙头蛇身的囚牛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塑像。这个装饰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这位富有音乐天赋的龙子,不仅出现在汉族的胡琴上,在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着囚牛扬头张口的形象。
2、老二--睚眦

睚眦(yá zì),是老二,传说生得龙首豺身,平生性格刚烈、好斗喜杀,是龙子的战神。睚眦发怒时瞪起的凶恶眼神,也被古人用来描述“怒目而视”,《史记》司马迁对“范雎报仇”一段的评价,便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于是,诞生了“睚眦必报”这个成语。睚眦好杀戮,所以古人常把它刻在刀剑刃身与手柄接合的吞口处,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因为帝王们都相信睚眦能克煞一切邪恶。
3、老三--嘲风

嘲风(cháo fēng),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有它的塑像。排列成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领头的是一位“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嘲风便是第二位。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这10只神异,取意“十全十美”,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传说嘲风为盘古的心。常用其形状在殿角上作为装饰。《渊鉴类函·鳞介·龙》四引(明陈仁锡)《潜确(居)类书》:“龙生九子,……嘲风好险,形殿角上。”
4、老四--蒲牢

蒲牢(pú láo),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钮是它的塑像。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如今,在全国大地,几乎每一口古钟上,都有蒲牢的身影。
5、老五--狻猊

狻猊(suān ní),又名金猊、灵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虽然相貌凶悍,但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塑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狻猊也作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如今,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还留着古人供奉狻猊的庙宇,因狻猊排行第五,这座庙又名“五爷庙”。
6、老六--赑屃(bì xì),又名霸下,形似龟,

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塑像。第一种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立碑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下面塑着霸下(赑屃)的形象,示意霸下是治水功绩的根基,没有霸下就没有这功绩。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第二种传说,龙子们曾下凡助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可当它们要回天庭复命时,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不想放它们走,便对霸下说:“你若能驮动太祖皇帝的功德碑,我便让你回去。”霸下不知是计便答应下来,哪知驮上后再也无力弹动——因为功德是无量的,霸下被压在功德碑之下。霸下脱离肉身返回天廷,而朱棣得到的仅是九个塑像,朱棣后悔莫及事与愿违,为了警示后人,忌讳使用那些自欺欺人的做法导致适得其反,后悔晚矣。
7、老七--狴犴

狴犴(bì àn),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塑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对作奸犯科之人极有震慑力。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古时牢狱的大门上,都刻有狴犴头像,因此监狱也被民间俗称为“虎头牢”。
8、老八--负屃
负屃,(fù xì)身似龙,头似狮,排行老八,平生好文,是龙子中另一位好风雅的——专爱书法。

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塑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9、老九--螭吻

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传说中它生得龙首鱼身,它的形态最早出现在汉武帝修建的“柏梁殿”上。当时,有大臣建议说:大海中有一种鱼,尾部好像鸱,它能喷浪降雨,不妨将其形象塑于殿上,以保佑大殿免生火灾。武帝应允。等到大殿建成之时,群臣争相询问殿脊之上为何物,汉武帝不知如何作答,便以它长得像鸱的尾巴给起名“鸱尾”,后来渐渐演化成了谐音的“螭吻”。又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螭吻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塑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 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纹龙有什么讲究

不是龙的形态动作,而是龙的爪子,真龙和人一样为爪子五爪,一般纹身文龙图案时爪子为四爪,又名叫莽条。龙图腾也是不错的选择,你可以试试。古代九和龙都是代表天子,所以纹有九纹龙的史进说明了反抗荒诞封建的精神,迎合和小说的农民反抗精神…如果是在现在纹九纹龙,第一是纹图案很疼;第二是如果你不是社会地位比较高的话,建议不要纹这个图案,纹身是有讲究的。一般是青龙,但应该纹在左边,不应该纹在右边。青龙——阳性,适合阴气重的人纹,上了色的青龙就是开翼,古代皇帝穿的龙袍上绣的都是五爪金龙,是地位最高的人的象征,五爪金龙也是级别最高的龙,所以五爪龙不可轻易纹;而古代内些大臣的官袍上绣的都是四爪龙,四爪龙是蟒,只要地位不高过皇帝就行,所以纹上没关系。

射工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射工似乎有两具含义:传说的毒虫名。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 江 南山溪中有射工虫,甲虫之类也。长一、二寸,口中有弩形,以气射人影,随所著处发疮,不治则杀人。” 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又有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射影,其实水虫也。”《汉书·五行志下》“有域” 唐 颜师古 注:“即射工也,亦呼水弩。” 宋 陆游 《怀旧用昔人蜀道诗韵》:“时闻木客啸,常忧射工毒。”弓箭手。 汉 王充 《论衡·儒增》:“使当今射工,射禽兽於野,其欲得之,不馀精力乎?”

古代文人把山叫做什么(在古诗词中)

岑岭
高山。木华《海赋》:“岑岭飞腾而反覆,五岳鼓舞而相磓。” 张铣注:“岑岭,山也。言波浪如山飞腾,上下反覆。”唐 皎然《答俞校书冬夜》:“遥得四明心,何须蹈岑岭。”
崇阿 
高山。晋 谢万《兰亭》:“肆眺崇阿,寓目高林。”王勃《滕王阁序》:“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刘基《黄华一首送叶师仁省兄还括苍》:“瞻彼崇阿,维云茫茫。”
崇丘 
高山。陆机《赴洛道中作》:“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韩愈《南山》:“尝升崇丘望,戢戢见相凑。”刘基《吊泰不华元帅赋》:“莽莽崇丘阒无人兮,天高听遐。”
崇山 
高山。司马相如《上林赋》:“崇山矗矗,巃嵸崔巍。”陆机《从军行》:“深谷邈无底,崇山郁嵯峨。”
崔嵬
本有石头的土山,后泛指高山。辛弃疾《沁园春·有美人兮》:“觉来西望崔嵬,更上有青枫下有溪。”
嵽嵲 
高峻的山。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杨慎《景川曹侯庙碑记》:“剗险为平,通夷达华,航鲸波而梯鸟道,去嵽嵲而就夷庚。”清 顾我锜《九日登缥缈峰》:“指挥云物作几案,呼叱嵽嵲同儿曹。”又高峻。韩愈《丰陵行》:“逾梁下坂笳鼓咽,嵽嵲遂走玄宫闾。”苏轼《见和惠泉诗》:“泉旁平地衍,泉上山嵽嵲。”
介丘
亦作“介邱”。大山。《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以登介丘,不亦恧乎。”《文心雕龙》:“歌之以祯瑞,赞之以介邱。”卢照邻《登封大酺歌》:“翠凤逶迤登介丘,仙鹤裴回天上游。”张九龄《东封赦书》:“皆用事于介邱,作中于上帝。”王禹偁《北狄来朝颂》:“可纪岱岳,宜登介丘。”又微小的土山。介,通“芥”。
峻岑 
高山。北齐 刘昼《新论·崇学》:“故不登峻岑,不知天之高。”唐 裴度《蜀丞相诸葛亮祠堂碑铭》:“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岑,入海际天,如公德音。”
峻岭
连绵的高山。《兰亭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刘基《过闽关》:“峻岭如弓驿路赊,清溪一带抱水斜。”清 徐翔鵾《普安道中》:“横穿峻岭几千丈,直下危峰数十盘。”
名山 
大山。名,大也。《书·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郑玄注:“名,犹大也。”孙希旦集解:“名山,谓五岳也。”李白《秋下荆门》:“此行不为鲈鱼鱠,自爱名山入剡中。”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刘书樵晋游诗选》:“晋国名山不可数,恒岳居尊太岳附。”
乔岳
高山。本指泰山,后成泛称。《诗·周颂》:“怀柔百神,及河乔岳。”毛传:“乔,高也。高岳,岱宗也。”曹植《七启》:“河滨无洗耳之士,乔岳无巢居之民。”顾炎武《华下有怀顾推官》:“秋风动乔岳,黄叶辞中林。”
嵬岌 
高耸的山。唐 王湾《奉使登终南山》:“常爱南山游,因而尽原隰。数朝至林岭,百仞登嵬岌。”
崟岌
高险的山。李白《鸣皋歌送岑征君》:“玄猿绿罴,舔舕崟岌,危柯振石,骇胆栗魄。”
巘崎 
险峻的山。江淹《学梁王兔园赋》:“碧山倚巘崎兮,象海水碣石。”
危峤
险峻的山。宋 沈与求《石壁寺》:“回廊迤迤穿危峤,侧涧涓涓露浅沙。”
岩岑
高山。清 黄景仁《舟中咏怀》:“同调闲岩岑,秦越罕投赠。”

二、山崖的别名
冈隒
山崖。左思《魏都赋》:“筑曾宫以回匝,比冈隒而无陂。”李善注引《说文》:“隒,崖也。”
冈岩
山岩。傅玄《正都赋》:“于是神岳双立,冈岩岑崟,灵草蔽崖,嘉木成林。”
寒岩
高寒的山崖。孔稚圭《游太平山》:“阴涧落春荣,寒岩夏留雪。”唐 方干《题龙泉寺绝顶》:“古树含风常带雨,寒岩四月始知春。”曾巩《幽谷晚饮》:“援琴薰风后,结宇寒岩左。”
峻壁 
陡峭如壁的山崖。《水经注·湿馀水》:“南则绝谷,累石为关垣,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金 刘迎《南口》:“危峰张屏帏,峻壁开户牖。”
峻崿 
高峻的山崖。嵇康《琴赋》:“援琼枝,陟峻崿,以游乎其下。”《水经注·湘水》:“历山崖,隥险阻,峻崿万寻,澄源湛于下,应水涌于上。”元 揭傒:“宁与无心游,不受众目怜。褰衣必峻崿,散步亦名园。”
巘崿 
山崖、峰峦。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诗》:“连障叠巘崿,青翠杳深沉。”李善注:“巘崿,崖之别名。”《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峰崖崇峻,巘崿隐嶙,岩间石室,佛尝降止。”林逋《西湖春日》:“浓吐襍芳薰巘崿,湿飞双翠破涟漪。”明 赵完璧《朝回望西山》:“彩云连巘崿,翠霭接城隈。”
崖巉 
巉崖,险峻的山崖。苏辙《颍滨遗老传下》:“熙河奏夏人十万骑压通远军境上,挑掘所争崖巉,杀人三日而退。”
巉崖
高耸险峻的山崖。《西游记》:“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巉崖苔藓生。”
岩唫
高而险的山崖。《谷梁传》:“女死必于肴之岩唫之下。”陆德明释文:“唫,本作‘崟’。音吟,一音钦。”
岩嵌
亦作“嵒嵌”。嵌岩,峻险的山岩。明 高启《中秋玩月》:“穿深窥暗不遗隙,魍魅忌影逃岩嵌。”明 沈榜《宛署杂记·志遗三》:“李梦阳《望湖亭诗》:‘布席依嵒嵌,波望领佳要。’”
嵚崖
高险的山崖。柳宗元《招海贾文》:“反齗叉牙踔嵚崖,蛇首狶鬣虎豹皮。”
巉嵓
同巉岩。险峻的山岩。谢朓《宣城郡内登望》:“威纡距遥甸,巉嵒带远天。”又高峻;险峻。唐 欧阳詹《曲江池记》:“重楼夭矫以萦映,危榭巉嵒以辉烛。”苏轼《出峡》:“入峡喜巉嵓,出峡爱平旷。”
巘崿 
山崖。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连障叠巘崿,青翠杳深沉。”李善注:“巘崿,崖之别名。”《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峰崖崇峻,巘崿隐嶙,岩间石室,佛尝降止。”林逋《西湖春日》:“浓吐襍芳薰巘崿,湿飞双翠破涟漪。”明 赵完璧《朝回望西山》:“彩云连巘崿,翠霭接城隈。”


上一篇:

下一篇: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