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凇

时间:2024-04-06 17:29:18编辑:分享君

雨凇的时间与分布有什么特点?

雨凇大多出现在1月上旬至2月上中旬的一个多月内,起始日期具有北方早南方迟、山区早平原迟的特点,结束日则相反。地势较高的山区,雨凇开始早,结束晚,雨凇期略长。如皖南的黄山光明顶,雨凇一般发生在11月上旬初开始,次年4月上旬结束,长达5个月之久。据统计,江淮流域的雨凇天气,淮河以北地区2年至3年一遇,淮河以南7年至8年一遇。但在山区,山谷和山顶差异较大,山区的部分谷地几乎没有雨凇,而山势较高处几乎年年都有雨凇发生。雨凇以山地和湖区多见。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凇都在12月至次年3月出现。我国年平均雨凇日数分布特点是南方多、北方少,然而华南地区因冬暖,极少有接近零度的低温,因此既无冰雹也无雨凇;潮湿地区多而干旱地区少。

雨凇有什么特点?

雨凇和雾凇的形成原理极为相似,而且一般出现在阴天,多为冷雨产生,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日变化不是很明显,昼夜都有可能产生。雨凇是在特定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降水现象。雨凇的形成也是需要一定的天气条件的,必须是在微寒(0~3℃)且有雨之时,风力大、水滴大,多是在冷空气和暖空气交锋,并且暖空气势力极强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在这个期间,江淮流域上空的西北气流和西南气流都非常强,再加上地面有冷空气入侵,这时靠近地面一层的空气温度较低(稍低于摄氏零度),1500至3000米上空又有温度高于摄氏零度的暖气流北上,形成一个暖空气层或云层,再往上3000米以上则是高空大气,温度低于0℃,云层温度往往在零下10℃以下,也就是2000米左右高空,大气温度几乎都在0℃左右,并且2000米以下温度又低于0℃。也就是近地面存在一个逆温层。大气垂直结构表现出上下冷、中间暖的情况,从上到下排列分别是冰晶层、暖层和冷层。

雨凇有什么奇观景象?

2005年12月的一天,一群游人在泰山顶游玩时,就遭遇了这种奇异的天气现象?这天上午,天空晴朗,阳光灿烂,游客们玩得兴致勃勃?但下午时分,天气发生了变化,气温越来越低,天空云层越来越厚?“要下雪了!”人们高兴起来,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半小时后,天空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这么冷的天,怎么不下雪呢?”就在大家失望地纷纷避雨时,却意外发现:降落到地面上的雨一沾地便成了冰晶,有些落在树上?草上,甚至是人们身上的雨滴也迅速成了美丽的小冰晶?雨越下越大,很快,地上就铺上了白花花的一层冰晶,许多冰晶连成一片,结成了又硬又滑的冰层;而人们身上的冰晶也越来越多,头顶的帽子上白花花一层,就如戴了一个银盔?仔细观察,可以看到雨凇在树叶的迎风面产生冰凌状?晶莹透亮的冰晶,众多的冰晶缀结在树上,层层叠叠,亮晶晶的,姿态各异,有的似腊梅吐艳,有的似水仙含羞,有的似秋菊怒放,也有的似牡丹摇曳;还有枝条细软的,则如白绸银丝随风飘动,姿态万千,无不令人击节称奇,叹为观止?据气象专家介绍,雨凇多出现在每年的12月和次年的一二月之间,一般都是在天气比较寒冷的北方地区出现,南方只有在海拔较高的山区才偶尔可见?雨凇天气可接连数日乃至数月出现,并可造成严重危害,如北方某地曾出现过一次最长的雨凇天气,该地从当年12月24日至次年2月19日连续出现雨凇天气,导致雨凇冰凌累积直径最大达12厘米,造成电线压断?树木压折?交通运输中断等严重灾害?

雨凇是怎么形成的?

雨凇和雾凇的形成原理极为相似,而且一般出现在阴天,多为冷雨产生,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日变化不是很明显,昼夜都有可能产生。雨凇是在特定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降水现象。雨凇的形成也是需要一定的天气条件的,必须是在微寒(0~3℃)且有雨之时,风力大、水滴大,多是在冷空气和暖空气交锋,并且暖空气势力极强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在这个期间,江淮流域上空的西北气流和西南气流都非常强,再加上地面有冷空气入侵,这时靠近地面一层的空气温度较低(稍低于摄氏零度),1500至3000米上空又有温度高于摄氏零度的暖气流北上,形成一个暖空气层或云层,再往上3000米以上则是高空大气,温度低于0℃,云层温度往往在零下10℃以下,也就是2000米左右高空,大气温度几乎都在0℃左右,并且2000米以下温度又低于0℃。也就是近地面存在一个逆温层。大气垂直结构表现出上下冷、中间暖的情况,从上到下排列分别是冰晶层、暖层和冷层。从冰晶层掉下来的雪花通过暖层时融化成雨滴,接着当它进入靠近地面的冷气层时,雨滴就很快冷却,形成过冷却雨滴。形成雨凇的雾滴、水滴都很大,并且凝结的速度极快。因为这些雨滴的直径非常小,尽管温度也能降到摄氏零度以下,但在没有冻结之前就已掉落。因此,若这些过冷雨滴温度降到低于0℃的地面和树枝、电线等物体上时,就会集聚并布满物体表面,且会马上冻结。冻结成毛玻璃状透明或半透明的冰层,使树枝或电线变成粗粗的冰棍,外表通常是光滑或稍有隆突的。有时还边滴淌、边冻结,结成一条条长长的冰柱。就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雨凇”。假如雨凇是因为非过冷却雨滴落到冷却较严重的地面或物体上及雨夹雪凝附和冻结而形成的时候,而且不是因为外表非晶体形成的冰层和晶体状结冰一起混合形成,一般这个类型的雨凇非常薄且存在的时间极短。

雨凇是怎样形成的?

雨凇这种特殊气象主要是出现在山地和湖区。中国多数地区雨凇都在12月到次年3月出现。中国年平均雨凇日数分布特点是南方多、北方少(华南地区因冬暖,极少有接近零度的低温,因此既无冰雹也无雨凇);潮湿地区多而干旱地区少(特别以高山地区雨凇日数最多)。中国的年平均雨凇日数在20~30天以上的台站,几乎都是高山站,不过平原地区的大部分台站的年平均雨凇日数都在5天以下。一般情况下,雨凇出现的时间集中在1月上旬至2月上、中旬的一个多月内,起始日期具有北方早、南方迟、山区早、平原迟的特点,结束日则正好相反。地势较高的山区,雨凇开始早、结束晚、雨凇期延长。比如皖南的黄山光明顶,雨凇通常在11月上旬初开始,次年4月上旬结束,时间达5个月。据相关数字显示,江淮地区的雨凇天气,淮北地区通常是2~3年一遇,淮南地区通常是7~8年一遇。若是在山区的话,山谷和山顶就会有较大差异,山区的部分低洼处很少见到雨凇,而山势高突处差不多每年都有雨凇发生。

雨凇的时间与分布是怎样的?

雨凇大多出现在1月上旬至2月上、中旬的一个多月内,起始日期具有北方早、南方迟,山区早、平原迟的特点,结束日则相反。地势较高的山区,雨凇开始早、结束晚,雨凇期略长。如皖南黄山光明顶的雨凇一般在11月上旬初开始,次年4月上旬结束,长达5个月之久。据统计,江淮流域的雨凇天气,沿淮的淮北地区2~3年一遇,淮河以南7~8年一遇。但在山区,山谷和山顶差异较大,山区的部分谷地几乎没有雨凇,而山势较高处几乎年年都有雨凇。雨凇以山地和湖区多见。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凇都在12月至次年3月出现。我国年平均雨凇日数分布特点是南方多、北方少,然而华南地区因冬暖,极少有接近零度的低温,因此该地区既无冰雹也无雨凇,而潮湿地区多而干旱地区少(尤以高山地区雨凇日数昀多)。我国年平均雨凇日数在20~30天以上的台站,差不多都是高山站。而平原地区绝大多数台站的年平均雨凇日数都在5天以下。雨凇昀多的季节常发生在冬季严寒的北方地区中较温暖的春秋季节,如长白山天池气象站雨凇昀多月份是5月,平均出现5.7天,其次是9月,平均雨凇日3.5天,冬季12月~3月因气温太低没有出现过雨凇。而南方则以较冷的冬季为多,如峨眉山气象站12月雨凇日数平均多达26.4天,1月份也达24.6天,甚至有的年份12月、1月和3月都曾出现过天天有雨凇的情况。雨凇积冰的直径一般为40~70毫米,也有的几百毫米,我国雨凇积冰昀大直径出现在衡山南岳达1200毫米,其次是巴东绿葱坡711毫米,再次为湖南雪峰山648毫米。雨凇与地表水的结冰有明显不同,雨凇边降边冻,能立即黏附在裸露物的外表而不流失,形成越来越厚的坚实冰层,从而使物体负重加大,严重的雨凇会压断树枝、农作物、电线、房屋,妨碍交通。气象站观测雨凇积冰直径用的方法是:由于雨凇在结冰的过程中,导线变得越来越粗,但当雨凇积累到一定直径时,“雨凇冰棍”必然逐渐碎裂,这时气象观测人员就干脆全部清除残冰,让雨凇重新在导线上冻结。在高山上,也许要连续清除几次以至十几次,雨凇过程才告停止。按气象部门规定,各次碎裂时昀大直径之和就是全部雨凇过程的昀大积冰直径。

雨凇的时间与空间分布是怎样的?

雨凇以山地和湖区多见。中国大部分地区雨凇都在12月至次年3月出现。中国年平均雨凇日数分布特点是南方多、北方少(但华南地区因冬暖,极少有接近零度的低温,因此既无冰雹也无雨凇);潮湿地区多而干旱地区少(尤以高山地区雨凇日数最多)。中国年平均雨凇日数在20~30天以上的台站,差不多都是高山站。而平原地区绝大多数台站的年平均雨凇日数都在5天以下。雨凇大多出现在1月上旬至2月上、中旬的一个多月内,起始日期具有北方早,南方迟,山区早、平原迟的特点,结束日则相反。地势较高的山区,雨凇开始早,结束晚,雨凇期略长。如皖南的黄山光明顶,雨凇一般在11月上旬初开始,次年4月上旬结束,长达5个月之久。据统计,江淮流域的雨凇天气,沿淮的淮北地区2~3年一遇,淮河以南7~8年一遇。但在山区,山谷和山顶差异较大,山区的部分谷地几乎没有雨凇,而山势较高处几乎年年都有雨凇发生。在60年代里,广州没有出现过雨凇,上海、北京、哈尔滨平均每年仅分别出现0.1、0.7和0.5天。中国雨凇日数最多的台站是峨眉山气象站,平均每年出现141.3天(最多年份167天),其次是金佛山70.2天(最多年份93天),第三位湖北巴东的绿葱坡61.5天(最多年份90天)等,都出现在南方高山地区。北方的雨凇既不多也不严重,干旱地区尤少。北方雨凇日数最多的地方就是甘肃省通谓的华家岭、华山和长白山天池,它们平均每年分别出现29.6、19.8和18.5天,也都是高山台站。雨凇最多的季节,冬季严寒的北方地区以较温暖的春秋季节为多,如长白山天池气象站雨凇最多月份是5月,平均出现5.7天,其次是9月,平均雨凇日3.5天,冬季12月至3月因气温太低没有出现过雨凇。而南方则以较冷的冬季为多,如峨眉山气象站12月雨凇日数平均多达26.4天,1月份也达24.6天,甚至有的年份12月、1月和3月都曾出现过天天有雨凇的情况。雨凇的危害程度与雨凇持续时间也有关系。上海市1957年1月15~16日曾出现一次雨凇,持续了30小时09分钟;北京最长连续雨凇时数是30小时42分钟,发生在1957年3月1~2日;哈尔滨最长持续28小时29分钟,发生在1956年10月18~19日。中国雨凇连续时数最长的地方也发生在峨眉山,从1969年11月15日一直持续到1970年3月28日,即持续3198小时54分钟之多。其次是衡山南岳1370小时57分钟(1976年12月24日~1977年2月19日),第三为湖南的雪峰山1192小时09分(1976年12月25日~1977年2月12日)。雨凇积冰的直径一般为40~70毫米,也有的几百毫米,中国雨凇积冰最大直径出现在衡山南岳,达1200毫米,其次是巴东绿葱坡711毫米,再次为湖南雪峰山的648毫米。气象站观测雨凇积冰直径用的方法是:由于雨凇在结冰的过程中,导线变得越来越粗,但当雨凇积累到一定直径时,“雨凇冰棍”必然逐渐碎裂,这时气象观测人员就干脆全部清除残冰,让雨凇重新在导线上冻结。在高山上,也许要连续清除几次以至十几次,雨凇过程才告停止。按气象部门规定,各次碎裂时最大直径之和就是全部雨凇过程的最大积冰直径。1962年11月24日发生在衡山南岳的一次雨凇积冰,每米导线上积了16872克,即16.872公斤的重量,是中国目前全部记录中的冠军。其他重量较大的纪录有:湖南雪峰山15616克,黄山12148克,庐山5468克和金佛山5440克等。河南省商丘县1966年3月5~9日的一场雨凇,最大直径160厘米,最大积冰直径1400克/米,则是60年代平原气象站中的罕见记录了。

上一篇:11 26

下一篇:新房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