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的读音是什么
一、督的读音:dū声母:d韵母:u声调:一声二、汉字释义:1、察看;监管。 2、责罚。 3、古代将官名三、汉字结构:上下结构四、部首:目五、相关词组:督促、督察、督军、督办、督战扩展资料:一、汉字笔画:竖、横、横、竖、撇、点、横撇/横钩、捺、竖、横折、横、横、横二、词语释义:1、督促监督催促。2、督察监督检查。3、督军中国古时地方军政长官。 汉代曾设督军御史,三国时尚有,为监军之官。北洋军阀时期将地方的军政长官都督改长督军。民国初省的最高军事长官。4、督办督促办理、督察办理的官名和机构名。 清代后期中央和地方临时设置。5、督战在前线监督作战。
督怎么念
一、督的读音:dū声母:d韵母:u声调:一声二、汉字释义:1、察看;监管。 2、责罚。 3、古代将官名三、汉字结构:上下结构四、部首:目五、相关词组:督促、督察、督军、督办、督战扩展资料:一、汉字笔画:竖、横、横、竖、撇、点、横撇/横钩、捺、竖、横折、横、横、横二、词语释义:1、督促监督催促。2、督察监督检查。3、督军中国古时地方军政长官。 汉代曾设督军御史,三国时尚有,为监军之官。北洋军阀时期将地方的军政长官都督改长督军。民国初省的最高军事长官。4、督办督促办理、督察办理的官名和机构名。 清代后期中央和地方临时设置。5、督战在前线监督作战。
"督"怎么读?
督 读音:[dū]释义:察看;监管:监~。~办。~导。~察。~促。~师。~率(shuài)(亦作“督帅”)。~战。~学。责罚:~过(督察责备)。~责。古代将官名:都~。~邮。~护。总~。提~。~抚。督详细释义:〈动〉(形声。从目,叔声。本义:察看督促,监督)同本义督,察也。——《说文》禁督逆祀命者。——《周礼·春官·大祝》植中枢,立督虑。——《太玄卷一周》行督责之术。——《史记·李斯传》离娄督绳。——《汉书·王褒传》督责大臣。——《汉书·公孙贺传》闻将军有意督过之。——《汉书·高帝纪》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三国志·诸葛亮传》又如:督邮(官员。系汉时代表太守督察下属县吏政绩优劣、宣讲教会等的佐吏);督责(督察处罚);督过(督察责罚);督训(督察教育);督参(督察参验);督诘(督察责问);督整(督率整顿);督齐(督率整顿);督导(勉励);督治(督率治理);督理(监督治理;督率管理);督御(监督治理);督统(监督统率;率领);督压(监视压服);督视(监视);督趱(督催赶行。趱:加快);督进(督促前进);督劝(督促劝勉);督缮(督促修缮);督催(犹督促);督策(督促鞭策);督饬(督促命令);督迫(犹督促,催迫);督切(督促;督责);督索(催讨);督正(矫正;纠正);督听(正听;不偏听)责备;责罚。如:督并(捆绑责打);督笞(杖罚;责打)统率,指挥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名〉统帅诸军的将领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清·全祖望《梅花岭记》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资治通鉴》如:督镇(清代对省一级文武官员的统称);督臣(即总督);督署(总督衙门);督篆(总督的大印)中医学名词。督脉。又如:督任(人体的督脉与任脉)组词:督笞、督府、督辕、督篆、督促
督这个字怎么读
督读音:dū督释义:1、察看;监管:监督。督办。督导。督察。督促。督师。督率(shuài )(亦作“督帅”)。督战。督学。2、责罚:督过(督察责备)。督责。3、古代将官名:都督。督邮。督护。总督。提督。督抚。扩展资料汉字笔画:相关组词:1、都督[dū du] 古代官名。魏晋以 后大都督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都督是地方军政长官。明代置五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清初废。辛 亥革命时各省曾设都督,是省的最高军政官职。2、督阵[dū zhèn] 在阵地上督战。3、总督[zǒng dū] 明清两代地方官名。明代为防边或平乱而临时派到地方的军事官员,清代正式定为地方最高职位,掌握一省或二三省的军政大权,如两广总督。4、督促[dū cù] 监督催促。5、督战[dū zhàn] 监督作战。
都督怎么读
都督[dū du]
[governor of province;military governor]∶总兵。古代的军事长官。清初总兵一般都兼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官衔。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马副使 鸣騄? 徐任太守 民育及诸将 刘都督 肇基等皆死。--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command]∶统率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百科解释
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1、解释
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2、历史沿革
(1)汉末三国
都督一名在汉末三国时期开始大量出现。其中有的是偏裨将校,有的则是一军元帅或一个军区的主将。前者被称为帐下都督或部曲督。后者被称为持节都督。影响最大的是后一种。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陆续在重要地区建立军镇,后来逐渐形成都督区。
曹魏初置都督区时,都督与刺史各置,只有少数都督兼任所驻州刺史。
(2)两晋南北朝
晋时,分持节都督为三等,都督诸军事为上,监诸军事次之,督诸军事为下。都督均有节,表示朝廷赋于都督的权力,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
南朝后期,州郡分割,都督区也逐渐变小,都督的权威已不如魏晋时。
东魏时置六州流民都督及京畿大都督,以统率鲜卑军人。北齐时,京畿大都督以宗王或皇子担任,开府置佐,权力极重,是特殊的制度。
北周改都督区为总管区,总管兼任所驻州刺史,并统辖邻近各州。
(3)隋唐时期
隋代军区亦称总管。唐初承隋制﹐其领军出征者为行军总管或大总管。
(4)宋元明清
北宋于行政区都督府设都督,一般以亲王担任,不常置,缺者以知府事为长官,掌本府兵民之政。地位较高者称大都督。南宋以后﹐都督成为中央执政官所加军事官衔。绍兴二年(1132),吕颐浩以左仆射出都督江﹑淮﹑两浙﹑荆湖诸军事,置司镇江。此后,凡遇执政官临时出任统帅,即加都督﹑同都督﹑督视各路兵马等衔,事毕即罢。
元天历二年(1329),立钦察亲军都督府,后改为大都督府,置大都督,统辖钦察诸部侍卫军及地方镇戍军。
明朝初年(1361),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设大都督,节制中外兵马。
(5)清末民国
辛亥革命,起义各省多置都督,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袁世凯上台后改称某某将军督理某省军务。1916年袁死后改称督军,1922年又称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