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军事发展历程
信息化战争形态对我军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立足点是在国土实施积极防御,或者说在大陆本土实行人民战争。这就决定了我军陆战型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军队的结构模式。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推进,我军的结构性矛盾变得十分突出。信息化战争形态对我军力量结构提出了3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信息火力配套。未来战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是以机械化武器装备提供的火力和一定的信息战力量相结合的综合力量进行作战活动,但最终将经历火力信息战—信息火力战—信息战的演变过程。二是多维力量一体。信息化战争的力量结构将是空、地、海、天、电多维力量联合的作战体系,各力量元素在不同的战争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信息网络战力量与航天力量等新型力量元素的地位正在崛起。三是战略机动力强。分兵把口部署兵力的机械化战争模式在战场透明、打击精确的非接触、非线式作战环境下已严重滞后,将逐渐被以信息网络为支撑的机动式力量部署所取代。战略投送特别是空中投送力量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体战略力量的效能。
军事高技术加速发展使我军武器装备建设面临严峻挑战。高新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战争舞台上展示出新的面貌。一是武器系统的一体化能力显著增强。覆盖空、地、海、天、电的C4 ISR系统将信息化作战平台与精确打击的智能化火力紧密结合起来,使武器装备系统实现了信息火力一体,达成作战效能的倍增。二是攻防能力呈现配套和兼备的发展趋势。由开始注重发展导弹等进攻型武器,转变为强调发展攻防兼备的武器装备体系。特别是美国、俄罗斯和以色列等国在进攻性武器装备发展到较高水平的情况下,都开始积极研发反导防御系统。各国发展的很多单一武器也体现出攻防兼备的趋势。三是机动装备的地位和性能大幅提升。规模投送和远程投送的机动装备地位崛起,载运能力、航程和速度大大提高。核潜艇能够绕地球数周航行。飞机飞行的速度达到3倍音速,战斗机的航程超过5000公里,战略轰炸机超过1.6万公里,如果有空中加油机等装备可以跨洲际甚至全球投送。四是大量新型武器研制成功或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武器装备发展进入航天、信息等新的领域。武器装备发展的迅猛势头使我军武器装备更新的形势非常严峻。
孙子兵法的作者兵圣孙武,杀神,军神白起,兵仙战神韩信,战争大师李靖五位军事家大PK谁更历害?
白起是人屠,不是杀神。韩信肯定比白起略逊一筹。白起与项羽有的一比。蒋介石统800万兵,并不是说他打仗就有多厉害。只有国民党的才把韩白并一起为名将。看国民党杀了多少人,有白起之风;蒋介石统兵之多,对红军层层围堵,有韩信之风。韩信谋略一般,勉强排进前十,我给韩信排八九名吧,是因为我还是很喜欢韩信的,张良谋略过人但军事能力差点排三十名左右,项羽六七名,姜子牙,孙武,李靖,成吉思汗,白起排五名之内。孙膑、李牧十名左右,吴起十到二十名之间,李世民二十名之后无疑问,岳飞二十名左右,其实最悲剧的是诸葛亮(活活累死也没成大事)也二十名左右,徐达二十名左右,戚继光三十多名,袁崇焕四十名左右,薛仁贵100名左右(干苦力活到元帅,难能可贵),徐茂公军事才能四十多名,苏定方比候君集略强些我就不排他了,郭子仪十到二十名之间,鬼谷子这个人不太好排,曹操军事四十名左右,卫青十到二十名,霍去病过世太早(确实是个天才)十五名左右,班超五十名之后,杨业(杨家将就他是真的)排六十名左右,努尔哈赤排袁崇焕之后,周瑜四十名左右,司马懿六十名左右...太累人,暂时排这么多
中国近现代军事发展史
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轻武器又是武器装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步枪作为轻武器骨干,其装备的广泛性、重要性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步枪在我国尤为重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依靠的是小米加步枪,但步枪却是基本上是靠缴获而来的,“三八大盖”,“美式卡宾”乃至旧中国的“二四”式和汉阳造,而我军只能少量的生产一些步枪和子弹,这段时期的装备很繁杂,差不多装备有十多个国家生产的步枪。
解放后,部队实现制式化,因此国家投入了很大力量,支持发展兵器工业,改造和新建了兵工厂,建立了兵器工业基础设施;设置兵器专业高等院校,培养专业人才;设置了研究机构,开展专题研究。经过长期的努力,使我国步枪得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至今,我国已经有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5.8MM枪族,表明我国步枪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我国步枪的发展,始终密切配合部队的作战需要,基本上实现了定型一代、装备一代,研制一代、更新一代;在不断提高水平的基础上向前推进。其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即仿制、自行设计、独立自主研究阶段
仿制阶段
53式7.62mm步骑枪
1953年式7.62mm步骑枪
1950年,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为了支援朝鲜战争,给前方部队提供有效的战斗武器,我国开始仿制苏联1944年式7.62mm卡宾枪。仿制定型后命名为1953年式7.62mm步骑枪(简称53式7.62步骑枪)。该枪结构比较简单,便于大量生产。因是非自动武器,操作不便,火力不足,也显笨重,已明显不适合现代化战争的需要。
56式7.62mm半自动步枪和56式7.62mm冲锋枪(突击步枪)
1956年式7.62mm半自动步枪
56式半自动步枪比53式步骑枪迈进了一大步,半自动射击操作方便,增强了火力。因使用中间型枪弹,威力有所减小。该枪射击精度良好,质量轻,后坐力小,机构动作可靠,外型流畅美观,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大量生产。特别是半自动射击方式,枪管较长,带有刺刀,在中远距离上可有效命中目标。在接近距离上可拚刺格斗,具有传统步枪的特点。但按现代战争的要求,火力嫌不足,枪太长。同时仿制的56式冲锋枪是可单、连发射击的全自动武器,使用与56式半自动步枪相同的枪弹。
1956年式7.62mm冲锋枪
56式冲锋枪的最大特点是火力猛烈,动作确实可靠,能适应在特殊的环境、气象条件下作战。全枪较短,便于携带操作,结构简单紧凑、便于训练维修。
56式冲锋枪自装备以来,深受部队欢迎,直到今天仍有部分在装。然而该枪也有明显的不足,为了突出射击动作的可靠性,自动机运动能量偏大,射击时产生强烈震动,难以操枪,射击精度稍差,点射更难以掌握,该枪质量也偏重。
长时间以来,我国战术指导思想是“全民皆兵”,强调传统步枪的作用,即能在中远距离上瞄准射击,在接近距离上要刺刀见红,可以大量装备做到人手一支,又可以控制弹药消耗,所以对单发步枪情有独钟。因此,56式冲锋枪并未在全军战士中配备,只是在步兵班少量配装。
1956-1式7.62mm冲锋枪
仿制56式武器是在全面引进的基础上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从苏联引进产品图、设计计算、尺寸链计算、试验检查规范等全套资料,以及工艺规程、工装资料等工艺技术文件,甚至还有部分硬件,如成枪、部件以及关键工装、刀具、量具等。承制工厂还请来了苏联专家现场指导。国家成立了兵器工业部,改建新建兵工厂。工人、技术人员在试制、生产实践中得到学习、锻炼,高等专业学校也不断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一支实力强大的兵工队伍成长起来了。由我国自行生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装备了部队,提高了战斗力,促进了我军正规化建设,在保卫国家的几次边界自卫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行研制
63式自动步枪
63式自动步枪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支步枪,深受56式的影响,它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我国步枪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63式自动步枪所具备的良好性能,方便的勤务使用性和综合了半自动步枪、冲锋枪的优点,使该枪在装备部队后深受欢迎,很快被批准全军装备,替代56式半自动步枪,各枪厂在几年内生产一百多万支。
1963年式7.62mm自动步枪
然而,63式自动步枪生不逢时,其生产装备的高峰期正处于“十年动乱”中,一切正常秩序均被打乱,更改审批制度形同虚设,一切经过试验的规定也未能遵守,以致在短时间内更改产品设计图达700多处。
经过一系列大修大改以后生产的63式自动步枪,已经面目全非了。该枪装备到部队后,反映强烈,最主要的问题是射击精度太差,校枪以后常发生变化,不得不经常校枪。有的战士说“坐不得车,过不得夜”,意思是枪校好后放一段时间,或打靶坐车等外部震动都会变化,说明了枪的不稳定性。另外也反映枪托颈部及两侧面容易断裂,射击时从导气箍向后冒火星,甚至伤及射手等重大质量问题,并普遍反映外形粗笨,没有半自动步枪美观。
1978年,上级根据部队意见,作出了撤装63式自动步枪的决定。部队不得不重新换上56式半自动步枪,工厂又恢复了半自动步枪生产。
导致63式撤装的直接原因是质量太差。但是也有潜在的原因,就是战术思想发生了变化,63式自动步枪已不能满足发展变化了的战术技术要求。
63式从盛到衰的教训是很大的。
第一,在设计或研制一项武器之前必须经过充分、切实的战术技术论证,提出确切的能符合该武器预计装备期的战术技术要求,才具有生命力。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论证体系,那种想当然、长官意志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
第二,符合要求的武器定型后,必须严格按照定型资料文件进行生产。在生产装备过程中,对部队反映的意见应积极慎重地处理;对生产中提出的改进意见,必须以确保武器性能为前提,一切经过试验证明其实际成效后妥善处理。因此,必须有健全的足,更促进了研制以突击步枪为主体枪的班用枪族的进程。
81式枪族
我国第一个班用枪族于1981年设计定型,命名为81式7.62mm班用枪族。它包括81式7.62mm步枪(木托)、81-1式7.62mm步枪(折叠枪托)、81式7.62mm轻机枪。
1981年式7.62mm自动步枪
81式枪族自装备以来,以其射击精度好,动作可靠,质量轻,枪身短,结构简单紧凑,操枪、携行方便,机动性好,火力猛,寿命长,一枪多用,以及弹鼓、弹匣等多数零部件都可以在枪族各枪之间互换通用,全枪外形美观大方等优点深受部队欢迎,并经过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期的实战考验。从1983年起全军装备,全面替代了56式武器,是我军目前的正式装备,并已进入国际市场。
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81式枪族也暴露出缺少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及应用,甚至外形与56式冲锋枪也很相象。这是81式枪族的严重不足。不过81枪族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特别是开式弹鼓的创新发明,为步枪新的研制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小口径枪族的开端——QBZ-87式5.8mm枪族
自美国率先装备小口径步枪以后,步枪小口径化成为了一种新的浪潮,我国也加速了这方面的发展,继81式枪族之后,1987年5.8MM枪弹和枪族定型,初步实现了步兵武器的小口径化和枪族化。
1987年式5.8mm自动步枪
5.8mm枪族包括5.8mm步枪和5.8mm机枪。87式5.8mm枪族结构与81式7.62mm枪族基本相同,只是为适应发射5.8mm枪弹改变了某些结构设计和尺寸。5.8mm步枪在设计定型后为了某种需要专门集中进行了一次外观改型设计,其主要变化是枪托为“L”型,撑杆用铝合金管,外面包塑料,形状特别,也很好用。上、下护盖,握把,握把座都采用塑料件,弹匣为整体塑料结构,全枪为黑灰色,整枪外观变化很大,独具特色、美观大方。机枪则没有任何变化,与81式机枪相似。5.8弹鼓与81式弹鼓相比体积小,刚度、可靠性好。
87式5.8mm枪族是配合我国实现小口径化研究的产品,极具探索性和攻关性。属于过渡性产品,只在1989年小批量生产,以后不再生产。
从90年代开始,独立研制小口径枪族已是兵工战线和部队的强烈愿望,从战术需求到客观条件都已具备。
我国早在1971年就开始了小口径枪/弹药全系统研究。当时国外小口径枪族已经出现并装备部队,我国没有走仿制的老路,而是坚持了高起点、高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研制方向,为慎重起见,仅论证、试验并选定口径历时七、八年,直到1987年小口径枪弹设计定型,命名为87式5.8mm枪弹。
我国的步枪发展,在经历了仿制、自行设计阶段后,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分掌握了武器的特性,认清了现代世界轻武器的发展方向。先后定型了81式7.62mm枪族和87式5.8mm枪族及外贸产品这些都为独立研制新一代5.8mm枪族做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1995年式5.8mm步枪
新5.8mm枪族包括:自动步枪、班用机枪及4个配属产品——白光瞄准镜、微光瞄准镜、多功能刺刀及下挂榴弹发射器。另外还有短步枪及折叠式枪托的步枪。以自动步枪为新枪族的主体枪,其他各种枪与步枪基本结构相同,而自动机、供弹具等大部分零部件可以互换或通用。
新5.8mm枪族结构优化设计,布局合理,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综合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先进水平,显示我国步枪的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都在这里
戍边英雄读后感有哪些?
写作思路:首先交代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将主要情节描述一下,接着阐述一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最后描述一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什么样的道理。范文:戍边英雄是时代的楷模,我们讴歌,我们赞美,他们即使不会再回来,但戍边精神将永垂不朽,指引着我们前行的路,他们的名字将永远被铭记。岁月静好,只因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他们脱下军装,也是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选择穿上军装,舍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为我们守护团圆,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也是那群需要为祖国,为群众负重前行的人,如果祖国需要我,我也愿披甲上阵,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如果祖国需要我,我也愿身先士卒,用自己的血肉身躯,抵挡住敌人来犯。如果祖国需要我,我也愿意用我的青春,守住这繁荣盛世。由此我想到了自己两年的村官生活,使我的人生迈入了新的征程;两年的村官生活,使我对生活充满了梦想与期待;两年的村官生活,给我带来了一段“美好时光”。村官生活的酸甜苦辣。我所在的村里比较偏僻,初下村时,脏鞋子、满脸灰、厕所脏成为下村的标配。从刚开始的各种不习惯到后来的习惯并熟悉。还记得第一次为村民答疑解惑后被感谢后的欣喜,还记得第一次通宵整资料后得到肯定后的自豪,还记得土地确权时夜以继日核对土地信息后的踏实,还记得秸秆禁烧季节时,与村两委奋战麦地的场景。渐渐的村里成了我的“第二个家”,我在这里获得了家的温暖,忙碌一整天土地确权后,热情的大妈拉着我们在她家吃家常便饭,那碗面条有了“家”的味道;下大雨时,路过不认识的村民骑着电瓶三轮车把我捎到镇上车站。“村官锻炼过的素质就是高”。村官两年后,我考上了选调生,初入工作岗位,我被派到了组织部,恰逢标准化党建正忙时,上班第一天我就留在办公室加班整理非公党建资料。工作第一周后,领导对身边的同事说“村官锻炼过的素质就是高,适应能力强”。听到这句话,有一丝自豪,但更加的是对村官生活的感激,对未来的憧憬与忐忑。这一切都是源于之前村官时,对组织部工作的了解,不管是标准化党建还是社区工作情况,我都不会感到陌生。我在想如果时光倒流,我会更加珍惜村官生活,多请教问题,多学习技能,多帮助村里干活,多帮助村民排忧解难。“还是你不够优秀”。时至今日,我都会经常想起这句话,恰恰是这句话激励了我。记得村官一年后,我参加了几次考试都以失败告终。当时,我很沮丧。我说都怪我专业不好,只能考“三不限”,太难了。我们村里从市检察院下派的第一书记常书记看到我后,说了句“再难也有人考上,为什么人家能考上,说明你还不够优秀”。听到这句话,我恍然大悟,是的,是我压根就没有用心,却还在那怨天尤人。我感谢村里的第一书记常书记还有计生专干李姐、文书……那里曾是我的第二个”家”。我感谢脚下的土地和我的村官生涯,它给了我很多很多。未来,不管在何处,做何事,那里都是我永远的宝贵回忆,希望那里的一切越来越好。愿所有曾是大学生村官和现在仍是大学生村官的朋友们,初心不变,奋斗不止。
浅谈如何在打造消防铁军工作中强化战斗精神培育
”胡锦涛总书记也曾经指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要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深入进行军队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在胡总书记提出的四项教育中,战斗精神是军人的必备素质,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战斗精神教育更是我军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是对我军科学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样,对于打造现代化的公安消防铁军,战斗精神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必须要切实加强和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和铁军训练始终的。一、战斗精神的主要内涵兵法云:“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这里所说的“勇”,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战斗精神。也有人说“气为兵神,勇为军本”,这也是对战斗精神的精辟概括。笔者认为,对于消防部队来说,战斗精神就是面对火灾事故和抢险救援任务时指挥员冷静的心态、清晰的处置策略,参战官兵的团结精神、必胜信念和坚持到底的毅力。对于铁军中队来说,我们的总结就是“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作风、铁的纪律、铁的磨砺”。关于战斗精神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的军事家都有着不同的阐述。孙膑在 《孙膑兵法》指出:“合军聚众,务在激气。”刘伯承同志在《对目前战术的考察》中也指出:“部队具有良好的政治情绪与饱满的战斗精神,这就是启发和保障我们打胜仗的基本条件。”两位兵法大家都对战斗精神在作战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肯定。英国名将蒙哥马利更是对战斗精神给予高度评价:“我认为在战争中士气是最重要的、无可比拟的因素。没有高涨的士气,不论战略、战术计划以及其他一切工作如何完善,也不能取得任何胜利。高涨的士气乃是无价之宝。”这也可以看作是必须开展战斗精神教育的一个佐证。二、在消防部队开展战斗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开展战斗精神教育是实现消防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类建筑物及火灾载荷成倍增加,城市防控火灾能力不足等非传统消防安全问题日益凸现,与消防法制建设滞后、社会消防安全整体素质较低、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滞后等传统消防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使得消防监督管理和灭火救援工作表现出许多不适应,给处在保障公安消防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最前沿的消防部队带来严峻的考验,但也给消防工作和消防部队建设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想抓住机遇,赢得挑战的胜利,就不能被一时一事的困难所吓倒,出现畏惧、守成的思想,就必须要时刻保持昂扬的战斗精神,以无畏的心态迎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二)开展战斗精神教育是提高消防部队战斗力的必然要求。当前,全国消防部队正在深入开展打造现代化消防铁军和创建铁军中队活动,这不仅需要先进的器材装备、合理的体制编制,更需要高昂的战斗精神。特别是近年来,大批的高科技车辆、器材和装备配备部队,使灭火救援的科技含量显著提升。高技术器材装备的精确性、智能化、高效性使部分官兵产生了在灭火救援战斗中只要充分的发挥手中器材装备最大工作效能就可以,战斗精神的作用不如以前突出甚至可以忽视的错误认识。殊不知,作为“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消防部队,火灾突发性、破坏性使官兵面对的生死考验更加的严峻,更加的直接,也更需要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我们的车辆器材装备短缺的情况,战斗精神更是尤为重要,这也要求我们必须要把战斗精神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水平的一个必要手段,坚持不懈地引导官兵树立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努力打造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英勇顽强的消防铁军。三、开展战斗精神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措施(一)要把战斗精神教育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战斗精神作为人的思想、觉悟、斗志、气节等精神因素的凝结和升华,需要建立在牢固的思想基础之上。大力开展战斗精神教育,就必须要组织官兵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充分利用灭火救援成功战例、英模人物等教育资源,搞好优良传统、职能使命、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官兵政治信念,铸牢官兵勇于自我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进一步增强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使命感、紧迫感。(二)要把战斗精神培育融入消防业务技能训练内容。战斗精神重点在磨练,关键在养成。大力开展战斗精神教育,就要引导官兵积极投身做好灭火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火场上的顽强战斗作风和过硬的作战本领,来源于平时严格的训练。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训练计划和确定训练内容时,要将战斗精神教育列入其中,把强化战斗精神与掌握灭火救援本领紧密结合起来,在训练官兵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优良消防业务技能的同时,磨炼官兵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培育官兵不怕牺牲、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精神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同时,要强化实战背景下的实地、实兵演练,以高度仿真的环境营造实战氛围,培养官兵打硬仗、打恶仗、打大仗的顽强斗志和敢打必胜的信心,激励官兵的战斗激情。(三)要积极探索战斗精神教育的长效机制。培育战斗精神长效机制的根本点是严格科学的管理和训练,就是在引导广大官兵在规范日常养成的同时,科学训练、合理训练、有效训练,培养官兵敢打仗、会打仗和打胜仗的能力,建立战斗精神教育的长效机制,重点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强化日常养成。培育顽强的战斗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应重在平时,贵在经常。我们要以创建和谐警营为契机,不断强化官兵的职责意识、敬业精神和组织纪律意识,真正把广大官兵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强化战斗精神、提高灭火打赢能力上来,把培育战斗作风寓于严格的养成和管理之中,不断激发官兵的斗志。二是要强化心理素质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面对火灾事故临危不惧、坚韧无比的心理基础。我们必须要在前一阶段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深入探索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增强官兵在险恶环境和复杂条件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了解掌握官兵心理特点及变化规律,指导官兵进行心理调适,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三是要强化实兵演练。要组织官兵针对性的开展高温、浓烟、有毒、地下等复杂环境下的灭火救援演练,使官兵在近似实战的氛围中经受考验和锻炼,强化官兵特别是新兵的心理素质,提高作战能力,培养官兵勇敢顽强的作风,确保官兵在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时能够保持冷静、客观的心态,稳定的发挥自身掌握的消防业务技能,迅速有效的进行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中国古代的特种兵
特种兵,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特种兵的出现始于二战时期,但在中国古代战争中,早已不乏“特种兵”的身影……
秦国 铁鹰锐士
锐士是战国时秦国训练有素的步兵。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按军功给予爵位和田宅,军力大盛,士兵的战斗力很强。秦国锐士可以以一敌十魏武卒,《荀子》中曾对秦国军事实力有过高度评价:“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当时,步兵以魏国武卒最为精锐,被称为魏武卒。骑战则以赵国的胡刀骑士和齐国的技击骑士并称精锐。商鞅变法后,秦国新军在收复河西的大战中横空出世,被称为锐士。据《商君书·境内》记载,秦军中最小战术单位为伍,由5个士兵组成。10个伍组成1个屯,由50名士兵组成。2个屯组成1个将,由100名士兵组成。5个将组成1个主,由500名士兵组成。2个主组成1个大将,由1000名士兵组成(此处的大将是秦军建制单位,非指将领)。军队在作战时,伍、屯、将、主、大将等战术组织联系紧密,配合默契。以1个伍为例,防守时5名军卒互相保护,进攻时如有人数优势则围攻敌人。混战时,伍内部兵卒之间始终保持紧密联系,不会被轻易击破。
铁鹰锐士是秦国最精锐的部队,由上将军司马错创立。铁鹰锐士不仅剑术超凡,而且要马战、步战样样精通。铁鹰锐士的选拔极为苛刻:第一是体魄关。司马错在魏国名将吴起当年训练魏武卒“手执一支长矛、身背二十支长箭与一张铁胎硬弓、同时携带三天军粮,连续疾行一百里,能立即投入激战”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全副甲胄、一把阔身短剑、一把精铁匕首与一面牛皮盾牌,总负重在40余斤。通过了第一关,方能进入步战、骑战等各种较武关,以及各种阵式结阵而战的阵战关。据说,“十万秦卒出三千锐士”,秦国新军20万人,其中的“铁鹰锐士”只有1600人。
东汉 陷阵营
陷阵营是东汉末年的一支精锐部队:将众整齐,每战必克。”其统帅为吕布帐下的中郎将高顺。人称高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陷阵营“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故名陷阵营。
据《三国志》记载,吕布复为袁术使高顺攻刘备,公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刘备为高顺所败。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少言辞,将众整齐,每战必克。吕布性决易,所为无常。高顺每谏曰:“将军举动,不肯详思,忽有失得,动辄言误。误事岂可数乎?”然而,“吕布知其忠而不能从。建安三年,吕布遂复从袁术,遣高顺攻刘备於沛,破之。曹操遣夏侯惇救刘备,为高顺所败……”南朝宋时裴松之为《三国志》注释时,曾专门引用《汉末英雄记》的内容,对陷阵营评价颇高。
遗憾的是,吕布不是一个帅才,“吕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吕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高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高顺所将兵以与续……”吕布的悲剧,也成为陷阵营这支精兵的悲剧!
东晋 北府兵
北府兵是东晋孝武帝初年谢玄组建训练的军队,又名北府军。《晋书·刘牢之传》记载:“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资治通鉴》也云:“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
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公元377年),由于前秦已一统北部中国,东晋王朝受到空前的军事压力,因此诏求良将镇御北方。当时的重臣谢安遂任命其侄子谢玄应举。朝廷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其时广陵和京口聚居着大量逃避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谢玄到任后,在流民中选拔骁勇士卒,建立了一支军队,太元四年(公元379年),谢玄改镇京口,因为当时京口又名北府,故其所率军队得名北府兵。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北府军在淝水之战中一举击败前秦大军,刘牢之一度追到邺城,由此名声大振。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北府军奉命征讨在荆州割据的桓玄,刘牢之投降桓玄。桓玄称帝后大大削减了刘牢之的兵权,刘牢之欲起兵反抗,但已众叛亲离,最后自杀而亡。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原北府军参军刘裕率余部在京口起兵,杀死桓玄。此后,北府军成为刘裕的军事支柱。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建立大宋政权,北府军成为其皇家军队的中坚。
隋代 燕云十八骑
在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燕云十八骑曾被描绘得神乎其神。相传,燕云十八骑是由罗成父亲靖边侯罗艺率领的精锐骑兵,总共由18个人组成,他们腰佩弯刀,脸戴面罩,头蒙黑巾,只露双眼,身披黑色长披风,脚踏胡人马靴,马靴配有匕首,众人背负大弓,每人负箭18支,同时都配有清一色的圆月弯刀。燕云十八骑一般都是在大漠活动。据说,当年辽部察哈合台带领辽兵1万人,侵入燕门关抢掠,燕云十八骑暗中偷袭,一夜之间杀其3000多人,察哈合台带领余部逃回大漠,十八骑穷追不舍,一直追至察哈合台的家乡,察哈合台及全族2万余人被诛灭。此后,辽人远走戈壁,再也没敢进犯。靠山王杨林曾经对燕云十八骑这样评价:快如风,烈如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强弓弯刀,善骑善射,以一敌百,未尝一败。燕云十八骑神出鬼没,并且个个都戴着面罩,从来没有人看到过他们的真面目。靖边侯罗艺死后,燕云十八骑被罗成解散。
然而,也有历史学者认为,燕云十八骑及其故事大多属于“演义”。
唐代 玄甲军
玄为黑色,甲即盔甲,玄甲军是唐朝初年的一支精锐骑兵部队,士兵身着黑铁盔甲纵横驰骋,所向披靡。《资治通鉴》一书对于玄甲军有这样的记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余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将兵按行营屯,猝与王世充遇,战不利。秦王世民帅玄甲救之,世充大败,获其骑将葛彦璋,俘斩六千余人,世充遁归。”
在唐武德三年著名的虎牢关之战,李世民率领数千唐军与十几万夏军对峙,用1000名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斩俘6000余人。据说,李世民几乎每战都身先士卒,他自己同样是一身玄甲,率领着骑兵如同黑云一般压向敌阵,势如破竹,无坚不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时期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明光铠是一种护胸镜锃亮的板式铠甲,非常华丽,而且重量更轻,防御能力大大提升。据《唐六典》记载,唐十三铠,有明光、光要、缀鳞、山文、乌锤、白布、皂绢、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十三种。白居易赞道:“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南宋 背嵬军
背嵬军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统领的一支精锐骑兵部队,挂帅的是其子岳云。对于背嵬军的解释,岳飞之孙岳珂在《鄂国金佗粹编》卷二十二《淮西辩》中称:“背嵬之士,先臣之亲军也。”南宋赵彦卫撰写的《云麓漫钞》记载:“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一入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
岳家军鼎盛时期约有10万人,分为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中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和背嵬军12支军队,其中背嵬军骑兵8000人,步兵亦有数千人。在绍兴十年与金军在颍昌、郾城的一系列战斗中,背嵬军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郾城一战,岳飞的背嵬军先以步兵大破金军精锐“拐子马”,再以极少的精锐骑兵猛冲敌阵,大败金兀术的精骑15000人,金兀术叹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然而,金兀术不甘心失败,又集结3万名骑兵攻打颍昌,背嵬军再次大破金军精骑,直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大部队随后跟进,“杀兀术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遁去”。在朱仙镇之战,背嵬军更创下500名背嵬精兵大破10余万金军的辉煌战绩。金人曾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宋代袁甫在其撰写的《蒙斋集》中大赞背嵬军:“背嵬军马战无俦,压尽当年几列侯,先辈有闻多散佚,后生谁识发潜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