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智菩萨

时间:2024-04-12 15:16:30编辑:分享君

妙智法师的道场

佛光禅寺位于福建省闽南漳州,有百年的历史,该寺内因存放着妙智法师的肉身而闻名海内外。1999年,百岁老人陈立夫曾为妙智法师题赠“超世人豪”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镶嵌在玻璃镜框内,挂在寺院三楼纪念堂大厅正中。妙智法师,原名蔡松苍,祖籍福建福州,出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中医,家学渊源,悬壶济世。在他享寿116岁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乐为数以万计的病患者解除痛苦、起死回生,直到2003年寒冬圆寂前三天还在为病者服务。妙智法师生前曾留下遗瞩,交代寺院主持,圆寂后把他的肉身存放在瓷缸中,待3年后再打开。2006年1月,当僧众开盖时惊奇地发现遗体完好,还会发出芬芳,为国内外所罕见。

妙智法师的健康老人

妙智法师1937年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剃度出家为僧,他在七十多年的佛事生涯中,一边研究佛学,一边为百姓治病,把一生的时光和精力都奉献给慈善事业。1999年,他112岁的时候被国家民政部、老龄委评为“世纪健康老人”,并名列全国榜首。步入佛光寺妙智法师纪念堂参观,展现眼帘的是妙智法师的贴金肉身端坐在一张太师椅上,身披红色袈纱,眼睛还闪烁着点点亮光,让人瞻仰和膜拜。纪念堂内还展示妙智法师的生平介绍和大量参加佛教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彩色照片、实物、奖状、奖品和荣誉证书,其中还不乏与中央、省、市领导人及海内外佛教界名宿的合影照片。大家对妙智法师生平介绍中尤为突出的养生之道和健康长寿的秘诀特别欣赏,内容包括三勤、三静、三淡和三乐。“三勤”即脑勤、手勤、脚勤;“三静”即心静、气静、行静;“三淡”即淡权力、淡金钱、淡年龄;“三乐”即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这是长寿秘诀又是醒世良言。就是由于有这些素养、涵养的精神,妙智和尚才能健康长寿无病而终活到116岁,成为我国罕见的高寿老人和罕见的肉身。

关于菩萨五十二阶次的问题我也有疑问,想和大家探讨下。

末学浅见:
应当如楼主所说的第一种次第。不过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其一:六住位满心之前,是没有明心的凡夫菩萨。没有能力实修七住位以后的次第,只能熏习。
其二:十回向位满心之前,虽然可能具足明心与见性(禅宗破本参、破重关)。但是并没有到达“通达位”(还是三贤位菩萨)。所以没有能力实修“一切种智”,并一分一分实际断除“尘沙惑”。
其三:在这以上两个“关卡”之内,不妨同时修行具备实修能力的各个次第。比如,明心之前,可能同时兼修十个信位和六个住位,乃至熏习后面阶位的内容。七住位以后,初地之前,可能同时兼修四个住位、十个行位、十个回向位。并熏习诸地的内容。
其四:初地以后(初地以上,即是圣位菩萨,大乘实义菩萨,名为“菩萨摩诃萨”,通达般若实相,说法无碍。),地地增上的内容。是真正的“了义法”。因为这是成佛所需之法。一分一分修学“一切种智”,圆满之时就是成佛之时。所以,下地未满心,根本不可能了知上地境界。
所以,越是证量高深的菩萨越是恭敬顶礼一切诸佛。因为他有能力如实了知自己根本不能测度佛地境界。而未发菩提心,未入初信位的造罪凡夫;则往往贬抑诸佛,将诸佛“人格化”:古印度的老比丘;仅仅说了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法;佛就是“大阿罗汉”,没有菩萨一说;古代朴素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之一”;一切人等(无论凡圣)若欲成佛,只需精进修行即可“即身成佛”。等等见解,不一而足。乃至自命为佛。是根本不知不信诸佛是三大阿僧祗劫精进实修的结果。正是“无知者无畏”。

综上,凡夫位仅能实修十信位、前六住位;同时熏习(不是实修)后面的次第。这十六个次第不妨同时兼修。但是,最好依次渐渐增上;一位满心再进入下一位。若是地上菩萨,每一地的增上,都必须圆满前一地。不可能跳跃。

另:初地以前的四十个阶位,需要一大阿僧祗劫;初地至八地需要一大阿僧祗劫;八地到佛地,需要一大阿僧祗劫。这就是“三大阿僧祗”。
极少数禅师,可以在开悟的时候“三关齐破”直接进入初地。观世音菩萨因修学《大悲咒》,从初地直接进入八地。这些现象,就是《楞严经》所说:“不历僧祗获法身”。但是,末学以为:这是往昔所修所证积累起来的结果。“三关齐破”的大师,往昔多生不知开悟了多少次。观世音菩萨在修学《大悲咒》之前,往昔多生完全可能已经圆满了前七地,或者修集了无量福德资粮。在善知识的加持之下而成就。
所以,发无上菩提心的大乘学人。应当坚信发心时的四大宏愿之一:“法门无量誓愿学”。无论转退与否,学佛都是尽未来的事业。莫说三大阿僧祗劫,乃至如地藏菩萨一样成为“菩萨一阐提”,永不取佛位,也是应当。
参看: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7950389&iid=46204020&cid=25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以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


菩萨五十二阶次的具体内容

‘十信者,乃三贤之首,万行之先。然欲从凡入圣,必以信为先导。始自信心,终至愿心,以作菩萨真修之方便。’一、信心 谓心与理契,决了无疑,妙信纯真,恒住中道。经云:‘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曰信心。’二、念心 谓对过去劫中轮回状况,相信明了,忆念无忘。经云:‘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曰念心。’三、精进心 谓以精纯、无间之不懈努力,以念心之精明,进趣真正清净境界。经云:‘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四、慧心 谓精进之心,即已现前,则纯真之慧,自然显发。经云:‘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曰慧心。’五、定心 谓念虑皆忘,寂用无心,则慧性明彻,湛然不动。经云:‘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六、不退心 谓定光显发,慧心明彻,目标在即,进修无懈。经云:‘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七、护法心 谓保持心进无退,与十方如来感应道交。经云:‘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八、回向心 谓以护法心力,将佛光回向于佛,犹如双镜交照,光辉互映。经云:‘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回向心。’九、戒心 谓将心回向于佛,则于净戒,安住不失。经云:‘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曰戒心。’十、愿心 谓由心住净戒,而得自在,故能遍游十方世界,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皆满足。经云:‘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曰愿心。’ 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位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一、发心住 谓由前十信,继续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显发光明,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二、治地住 谓由前所发之心,净如琉璃。所证之理,显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三、修行住 修行者,起行修德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游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四、生贵住 谓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为法王子,故曰生贵。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 谓由前妙行,既与佛同,则自行化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经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 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七、不退住 谓前心行二相,既与佛同,则佛身佛心,二种合成,日以滋益,渐渐增长,唯进无退。经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八、童真住 体微曰童,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灵妙之真相矣。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九、法王子住 谓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成,名出圣胎。既出胎已,则为真佛子,而绍继佛种也。经云:‘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谓表菩萨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顶,犹如刹利转轮王之子受职,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也。经云:‘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自已得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喜。由浅至深,始自欢喜,终至真实,而成十种:一、欢喜行 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于十方刹土,随顺利益众生,自他俱喜。经云:‘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二、饶益行 谓善推妙德,饶益众生,使得法利,不生厌想。经云:‘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三、无嗔恨行 谓嗔恨生于违拒,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自他之利兼成,则嗔恨自无也。经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四、无尽行 谓随众生之类,化现其身,转化无穷,而益物无尽,竖遍三际,横周十方,通达无碍。经云:‘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五、离痴乱行 谓妙智了达一切法门虽各不同,悉皆归于一理而无差误。经云:‘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六、善现行 谓由无痴乱行,故能于同类中,显现异相,于异相中,不见有异,同异圆融,互现自在。经云:‘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七、无著行 无著即无碍之义也,谓由善现之行,充扩圆融,以满空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而尘相不坏,尘界交现,小大无碍。经云:‘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八、尊重行 谓前无著行中,现尘现异,皆是般若观照之力,然般若于六度中,称为第一,可谓至尊至重。经云:‘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密多,名尊重行。’九、善法行 谓于妙观慧中,种种明现,以显圆融之德,十方诸佛,莫不依此圆融,而为法则。经云:‘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十、真实行 谓前圆融得相,一一皆是无为真实之性,然依性起修,则所修之行,无非真实矣。经云:‘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一、真如实际是所证;二、无上菩提是所求;三、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转向法界万类众生,圆满梵行,进入平等法界。一、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谓由前修十行,具备神通,成就诸佛所行事已,当修此回向之行。然回向之行,以悲心为最,化度众生,而无能度之相,回此无为之心,趣向寂灭之地。经云:‘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盘路,名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 谓前离众生相,则是可坏,今复坏前可坏,离于能离,则是不坏,坏即空,不坏即假,空假不二,正显中道,而归趣于本觉。经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 谓所向本觉之性,湛然常住,而能觉之智,齐于佛觉。经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 谓前能觉之智,无处不遍,既齐佛觉,则所证真如理地,如佛无异。经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谓前至一切处是世界,等一切佛是如来,然如来为一切世界之如来,世界即一切如来之世界,世界如来,涉入无碍,功德无尽。经云:‘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谓于诸佛理地,起万行真因,显证一乘寂灭之道,行从理起,故曰随顺平等。能生道果,故曰善根。经云:‘于同佛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盘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设既修真因,善根成就,则知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既平等,故能成就一切众生善根,无有遗失,亦无高下。经云:‘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 离妄曰真,不异曰如,谓一切法性本真如,不即不离,二俱无著,则真如相现。经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九、无缚解脱回向 谓真如之相现前,则智慧明了,十界依正等法,互摄圆融,自在无碍。经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 谓所证性德真如之理,圆满成就,含摄遍周,其量无外,十界差别之相,了不可得。经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谓菩萨所证之地位,依此渐进,终至佛位。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地,终于法云地,分为十种:一、欢喜地 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二、离垢地 谓由进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三、发光地 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显发。经云:‘净极用生,名发光地。’四、焰慧地 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照破一切情见。经云:‘照极觉满,名焰慧地。’五、难胜地 谓由前焰慧,照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六、现前地 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七、远行地 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证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至。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八、不动地 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九、善慧地 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十、法云地 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润泽,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盘海,名法云地。’ 指觉行圆满究竟佛果。修行至此阶位,则可断尽一切烦恼,智慧圆满,悟得绝妙涅盘之理。且可超越四魔,照达一切事理,一念一时知一切佛国等事。经曰:“常住一相,第一无极,湛若虚空,一切种智,照达无生,有谛始终。唯佛穷尽,众生根本,有始有终,佛亦照尽,乃至一切烦恼、一切众生果报。佛一念心,称量尽原,一切佛国、一切佛因果、一切佛菩萨神变,亦一念一时知,住不可思议二谛之外,独在无二。”

什么是肉身菩萨?中国十大肉身菩萨都是谁?求其生平介绍。

站在佛教的观点看肉身菩萨 佛教认为,佛菩萨或高僧大德圆寂后,可得舍利。《玄应音义》载: “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别”。全身舍利即是指高僧示寂后, 其身体经久不烂,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者。 碎身舍利指高僧大德荼毗后之遗骨。我们所说的肉身菩萨, 就是佛教所说的全身舍利。《金梵明经》载:“舍利者, 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戒定慧之所熏修, 就是佛教对肉身不烂的解释。 1、修行的结晶 纵观现存的肉身菩萨,其生前无 一不修持严谨。他们虽表现各异,有的深山苦修;有的入世行医; 有的现疯傻颠倒相;有的治身心于一处,一站就是三年。 虽然他们修行的方式不一样,但都应机说法,利乐众生,外现凡行, 内存清净。 由于他们严谨的修持,使他们的心体广大,内心清净。心无污染, 行为自然高尚,他们的身体机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潜能显现, 灵异显现,有的能示现神通。这种身心的变化, 是无比复杂而神奇的,戒定慧之所熏修, 是佛教对肉身菩萨现象的基本解释。严谨的修持, 是肉身不烂的主要原因。 2、修行者的愿心 在教内,修持严谨的高僧大德非常多,但肉身菩萨为什么这样少呢? 这与修行者的愿心有直接的关系。 许多高僧在圆寂时。嘱咐将遗体火化。我曾问过一们公认的高僧, 问他往坐后是否保留遗体,他说:“四大皆空,不着于相, 留个臭皮囊干什么?”这是大多数修行者的观点。 至于这些肉身菩萨,他们在圆寂前嘱咐保留遗体, 完全是慈悲度生的愿心。八万四千法门度八万四千种众生, 这些肉身菩萨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共愿之中,又发下别愿, 留此肉身,以身弘法,以身说教,以身度尘, 这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方便。因为有些人, 在看到木雕泥塑的佛菩萨时,不能产生恭敬心,认为那是假的, 但在看到肉身菩萨时,觉得可亲可近,内心震撼,认为那是真的, 愿意供养皈依。所以有些高僧在圆寂之前,发愿要留下肉身, 顺应众生,正因为如此,从古到今。肉身菩萨不断出现。 九华山现存可见的肉身菩萨 无暇禅师 无暇禅师又名海玉和尚,顺天苑平人(今北京卢沟桥), 此僧历游五台峨眉等山,于万历年间来九华山东崖峰结茅, 名摘星亭,用功苦修,隔绝尘世,饥食野果,渴饮山泉, 耗用28年时间,以指血调研银珠濡笔恭书《大方广佛华严经》 一部,共八十一卷,天启三年(16 23)寿124岁,临终口占一偈:“老叟形骸百有余, 幻身枯瘦法身肥。岸头迹失魔边事,洞口言来格外机。 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间人境运相远。客来问我向何处, 腊去春回又见春。”话音刚落,随即往生,众徒将其形骸置于缸中, 天启四年(1624)钦差王大人来九 华山摘星亭敬香,夜见置缸处屡放光霞,异香不散,视为神奇, 三年启缸,颜面如生,装金龛供奉并奏闻朝廷,天启六年( 1626)明思宗朱由俭尊无暇禅师为“应身菩萨”, 现供奉于九华山百岁宫. 大兴和尚 大兴和尚俗名朱毛和,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 安徽省太湖县中镇大明村人, 1925年来九华山百岁宫依常法和尚剃度为沙弥僧,刻苦修行, 以戒为师, 1931年随缘来到南京古林万寿寺,受戒于果慧法师, 花四年时间参学五台峨嵋普陀等名山,1936年回九华山百岁宫, 劳静结合,禅净双修,1947年住青阳城东火焰山小庙, 其幽默诙谐,悠游人世,一世随缘, 1958年参学九华后山双溪寺,常年为生产队牧牛 ,亦农亦禅,无虑无忧,其口头禅为:“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 ,“空!空!空!。。。” 擅长并乐于用中草药为众人治病,1985年不慎摔倒,卧床不起, 伤势严重,2月12日,预知大限将到, 嘱弟子于逝后将其遗体装缸保存,2月17日,口念阿弥陀佛, 于念佛中含笑寂。1989年12月,开缸启视,颜面如生, 筋骨显现,指甲犹存,喉节可见,如初 跏跌坐。现供奉于九华后山双溪寺. 慈明和尚 慈明和尚,俗名陈万超,字福如,法名道参,江苏高邮人, 光绪30年(1904)年生,诞生之日,满屋异香,法云缥缈, 足有三日,方渐渐散去,6岁独自走进本县普提寺,因母意不肯, 乃又返家住守三年,三年之后,重返普提寺, 恳求了庆禅师剃度出家,法名慈明, 1934年于南京龙潭宝华山隆昌律寺受具足戒, 1937依扬州高 寺来果老和尚名下参学,其间十几年中潜心钻研禅宗,戒行过人, 某年江苏邗江县瓜州镇组织众人兴修水利,慈明一次担土八百斤, 瓜州镇为他颁赠奖旗。旗上绣有:“八百斤”之字, 并另外赠送一根特制的桑树扁担,从此他便有了“八百斤”的绰号, 1981年回到九华山,只身住东崖幽冥钟亭,每日撞钟念佛不止, 1986年转到九华山上禅堂禅修,严守戒律,常手执方便铲。 1990年10月慈明预知即将西归, 传行脚僧大弟子德贵和尚从祁门来山,11月 26日于爱徒交待后事,并留一偈:“忘我戒生灵,是如不变迁。 真持亦放下,谁住叹空也”。话音刚落,含笑西归,世寿八十六岁, 其弟子按所嘱装缸保存遗体,农历乙亥年浴佛节四月初八, 开缸启视,跏跌端坐,肉身未腐,毛发无损,须眉可见,果呈瑞相, 异香扑鼻, 遂供奉于九华山肉身宝殿北侧地藏禅寺内。 明净和尚 明净和尚,俗名徐方柱, 1928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郎溪县东下乡双桥村,祖辈信佛, 三岁母亡,家境贫困,自小不茹荤腥,幼时帮人放牛、打短工, 挣钱补家用,他为人心地善良,慈悲为怀,某年家乡天旱不雨, 田里的庄稼因缺水而枯萎,他夜里悄悄把自己田里的水放 到别人的田里,出家前,常在家打坐,常入定不醒,乡人愚昧不解, 认其着魔,将之捆绑,阻止入定,但任凭家人和乡人的阻拦之法障, 他仍坚持素食、入定、修学佛法,1984年。 徐方柱来到九华山旃檀林寺,他指着旃檀林说:“这就是我的家”, 但住持惟和法师拒收 其入寺修行,后在九华山天台寺欣遇一位法师,收他为徒, 法号慈明,可那位法师如行云流水到处参学, 没多久便离开了天台寺,他连师父的法名也没记下,就分离了, 慈明和尚只好又孤身来到旃檀林,当家师还是要清他的单, 万般无奈,他只好在大鼓下过夜,并在此处开 始 “站禅”,后迁到韦驮殿继续修行站禅,他常年行头陀行, 日食一餐(有时入定的原故,十多天才食一次),赤脚, 身穿衲子衣,少言,香客礼佛时,他与韦驮菩萨一道受人礼拜, 被众人误有疯颠,他站禅时,示弥陀定印, 也常有香客献钱于他的手上,可他总不留钱物,而 转放于旃檀林寺的功德柜中,也许是体力的缘故,站禅三年后, 又坐禅三年,而后又卧禅三年,1992年农历8月初十, 明净和尚跌跏示寂,言于弟子:“我坐缸后不许火化, 日后就是不坏真身”,嘱弟子他和慈明和尚是同修, 日后除礼拜他之外,也要礼拜慈明和尚,圆 寂后六年整,于1999年农历8月13日开缸视其颜面如生, 身体完好无损,全身肌肤皆有弹性,后在神光岭坐缸处建庙供奉。 仁义比丘尼 仁义师太,俗名姜素敏,东北沈阳人,出嫁吉林通化, 1911年生,无生育子女,婚后不久,丈夫病世,婆家对其冷淡, 1940年秋她奔赴山西五台山,在显通寺落发为尼,法号仁义, 出家后勤修佛法,且研究医理,1942年考取沈阳医专, 学习中医,解放后,由于 宗教政策的原因,被遗返原籍,1950年,赴抗美援朝战场, 随军当卫生员,1953年回国,于吉林通化206医院工作, 1954年在沈阳南大关联营中医院针灸科当医生, 1958年调入城乡卫生院,1963年下放二边江乡三边江村, 1976年回吉林通化自办 诊所,1982年宗教政策落实后,她于此年再度上五台山, 在塔原寺受具足戒,同年重修南山寺,1983年朝礼九华山, 决定在此常住,先后住过甘露寺,菩提阁等寺,后重修通慧禅林, 她常外出弘法行医,修建寺院,广结善缘,她针灸技术娴熟, 医治了很多的病人, 1995年农历10月7日仁义师太圆寂,享年85岁, 1999年1月2日开缸,见其肉身不腐, 黑白相间的头发长出寸余,牙齿完好,皮肤毛孔晴晰, 装缸时穿的衣肤紧贴身上,乳房消失,下身长合无痕。 她开创了比丘尼修成肉身不腐的先河,现供奉于九华山通慧禅林内。希望采纳


中国九种龙分别叫什么名字???

龙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龙生九子之二·睚眦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龙生九子之三·嘲风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龙生九子之四·蒲牢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龙生九子之五·狻猊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龙生九子之六·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龙生九子之七·狴犴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龙生九子之八·负屃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灸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龙生九子之九·螭吻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0952.html


为什么九华山看不到地藏王菩萨的肉身

佛典记载金乔觉是地藏菩萨化身应世。金乔觉于唐贞元十年九十九岁时圆寂,圆寂后肉身不腐。法师圆寂后弟子们就在南台建了三级石塔,将他的遗体陈至塔内。据说,三级石塔常在夜里发出光芒,僧人称之为"神光异彩",于是便将南台改名为"神光岭"。明代万历年间,朝廷赐重金在三级石塔外又造一个七级木塔加以巩固,后来木塔外又建一座庙,并赐名为"护国月身宝殿",现在殿前的“护国月身宝殿”牌匾是江泽民主席题写的。
因为保护的原因,不可能打开舍利塔让人瞻仰。虽然后人见不到金乔觉的肉身,但是肉身宝殿我们能看见,如能恭敬礼拜功德无量。数百年来,凡是来九华山的香客居士,必先到神光岭的肉身宝殿朝拜金地藏.


五台山的肉身菩萨为什么尸身不腐

位于中国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池州市境内的九华山,九十九座山峰,处处秀美;山间九十九座庙宇,个个香火旺盛,名甲天下。   九华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有上千僧尼,人人勤劳聪慧,不仅晨钟暮鼓,催人入胜,而且造化十四尊肉身菩萨,令人叹奇。   公元前七百一十九年,新罗国(即今天的韩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后驻锡九华,席地诵经,苦练成果,成为九华山第一座肉身菩萨,并被敬奉为地藏王菩萨。   安徽省池州佛教界为了弘扬这位肉身菩萨的善果佛缘,于最近动工兴建高九十九米的地藏王铜像。   一九七七年十月的一天,九华山百岁宫庙宇多名僧人,把文革中葬埋在地下达十一年之久的和尚肉身从土窖中取出,时见肉身上挡土抗压的铁棍、砖头均已锈碎,但肉身完好无损,此为九华山明代无瑕肉身和尚。   九华山棋盘后山峰的东南方向,有一处深六米、面积约有三十平方米左右的山洞,当地人称他为老虎洞。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年),安徽宣城市一个名叫建平的人,来九华山为僧,取名隆山。隆山和尚驻扎在老虎洞修行,并在洞前辟地种菜,砍柴做饭。二十年间坚持诵读《法华经》。其刻苦之劲,感动生灵。据传,隆山和尚诵经时,有巨蟒坐听;隆山拜佛时,巨蟒也跟着磕头。   清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年),八十四岁的隆山端坐而逝后,众徒将其装缸,三年后开缸观之,肉身未腐。   道光末年至咸丰年初之时,安徽宣城一信佛青年,自愿来到九华山甘露寺为僧,取法名常恩。在庙期间,常恩受派烧火砍柴干杂活,常恩无怨任从,并且在寺外路旁烧茶水,供香客解渴。常恩还苦蹲钟亭,撞钟三年。常恩管理菜园之时,从不杀生,逢遇小虫,即用自制的竹筒装取,然后择地放生。   光绪三十四年(一九0八年阴历十月十五),常恩沐浴礼佛,端坐而去,装缸三年六月后,开缸时仍闻满坛肉香。   在过去的年月,在九华山坐化的和尚肉身,尚有法龙、定慧、慈明、华德等多位名僧。在最近年份中,还有大兴和尚和比丘尼师太灵现肉身不腐。   大兴和尚在九华山修行多年,一九五八年被派在九华山后山青阳县院内的一座小庙操诗诵经。他一生行善,受人敬重。一九八五年三月,大兴不慎摔伤,临终前三日不食,留下遗言,称已是百岁老人,不愿火化。大兴和尚圆寂后,佛教协会按规善后,给他浴后更衣,为他盘坐封缸,缸内用木炭围身。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九时为其开缸,只见大兴和尚颜面如生,喉节可辨,毛发尚存,筋骨显现,坚硬洁白,指甲犹存;衣帽腐烂,碎片如灰;佛珠锈断,散落于木炭之,人却如生前一般。   最为称奇肉身不腐比丘尼是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晚圆寂的八十五岁的仁义师太。   仁义师太俗名姜素敏,一九一一年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市一个富户人家,十七八岁时,潜心于医,主攻针灸,一九四三年秋,赴五台山出家。一九五0年,朝鲜战争爆发,仁义还俗参军。三年间,在战场上救治过许多伤残军人。战争结束回国后在吉林通化市医院工作。一九八三年来到九华山,驻锡通惠禅林。   一九九九年一月二日,仁义师太弟子思尚古川,打开存放仁义师太遗体三年二月的坐缸,只见仁义师太端坐缸间,黑白相间的头发长出寸余,牙齿完好,皮肤毛孔清晰,尸身存有弹性,女性特征已无痕迹。   更为惊奇的是,仁义师太封缸时十指相向手指也有很大变化,左手指稍抬高作捻针状,凸显她十几年来给病人扎针的姿势。   九华山目前已有十多尊不腐的肉身僧尼。每一个不腐肉身人,都有一段感人的记录,只有明净和尚是个谜。   明净在九华山修行十年,圆寂后开缸,发现其成为不腐肉身,但明净却是一个默默无闻之人。   九华山僧人,平时行若常人,逝后身体不腐。有人说九华山灵出菩萨;有人说九华山神,人死身不腐,其谜何在?只有香客心有所思。


佛教四大菩萨分别有什么意义

佛教中四大菩萨,指的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萨。文殊菩萨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也叫大智菩萨。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名。以大悲显现、拔除一切有情苦难为本愿,循声救苦,不稍停息。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应化道场为浙江普陀山。也叫大悲菩萨。普贤菩萨代表菩萨行愿,普贤菩萨又称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普贤菩萨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也叫大行菩萨。地藏菩萨发大愿的象征,地藏菩萨又称地藏王菩萨。因悲愿持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佛教徒常称之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应化道场为安徽九华山。也叫大愿菩萨。扩展资料四大菩萨的本愿文殊菩萨以大智慧为本愿,经中云: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文殊菩萨以净行法门做为摄心的法门。净行法门中指导我们要处处为众生着想,故文殊菩萨教导我们要有无私念头,把将大众的利益放在第一,自身清净不染而利人,才能入三昧大智正定。观世音菩萨以大悲为本愿,救苦救难为目的。经中说:救度诸末法,观世音为最。悲是拔除众生之苦。当然,必须施与众生快乐,才能离苦。故此,菩萨教导我们要有爱世精神,那里有苦难我们应尽量去帮忙,那就是观世音菩萨救度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着力的原因。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为本愿,从一者礼敬诸佛到十者普皆回向。都体现菩萨度众生的愿力,普贤菩萨无有退转的心更是不可思议。一时做善事、利益众生、修行不难,一辈子做善事、利益众生、修行就难,而普贤菩萨指导我们正是身无疲惫地去行去做,才是普贤菩萨的度众特点。地藏菩萨盖于阴阳之间,在阴广度幽冥世界离开黑暗苦楚,在阳广度人间疾苦。而自己发愿度尽众生而后成佛,可见度众愿望无有穷尽。地藏菩萨见证幽冥大苦,普劝我们要尽一生力量,不造罪恶,脱离苦海轮回之苦,证得涅般快乐,此为地藏菩萨大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菩萨

四大菩萨代表什么含义

从表法意义上说,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地藏菩萨代表大愿;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大行。
四大菩萨都是等觉菩萨,本来没有分工区别的,只是民间根据四位菩萨的表法意义产生了分别心,比如求聪明才智就去求文殊菩萨,想生儿子以及化解灾难就求观世音菩萨,消业障就求地藏菩萨,想万事如意就求普贤菩萨。等等。这只是民间说法。


上一篇:搞笑的工会名字

下一篇:四柱神煞排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