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墓

时间:2024-05-07 00:22:08编辑:分享君

范蠡死后墓建在那了

中新社济南二月二十六日电(李军)据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幽栖寺村近日出土的三块明代石碑记载证实,被誉为中国商家鼻祖的范蠡死后确实葬于肥城陶山。  范蠡,中国战国时期越国大夫,善于经商,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后,退出官场,遁世经商。据《史记》记载,范蠡“浮海出齐,止于陶”。陶即陶山,战国时期属于齐国。  出土明代石碑的幽栖寺村位于陶山之阳,因临古寺幽栖寺而得名。今年春节过后,该村村民在村后水库边的一口井中发现并挖掘出了明代、清代及民国三个时期的石碑共八块。经专家考证,其中三块系明代重修幽栖寺时所刻。  据悉,这批石碑是“文革”期间幽栖寺大殿被拆时从寺里运出修砌井壁的。其中一块为明崇祯七年立,碑上刻有“太史公纪范蠡避地居陶,陶为通衢……”;另一块上刻“幽栖寺何为而名世,以越大夫范蠡自春秋迄于今也”。这些石碑的记载进一步证实了专家学者关于范蠡死后葬于陶山和范蠡墓在肥城陶山的论证。  一九九七年四月在肥城召开的全国范蠡研讨会上,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原山东大学校长吴富恒、北京大学教授于希贤、杭州大学教授陈桥驿等权威人士一致确认,范蠡死后葬于陶山,范蠡墓在肥城陶山无疑。石碑的出土,对于两千年前范蠡在陶山一代隐居经商、死后葬于陶山之说,提供了又一证据


范蠡墓在什么地方?

范蠡墓是人们纪念范蠡而设的陵墓,在全国有三处,分别是湖南华容范蠡墓,湖北石首范蠡墓,山东肥城范蠡墓。湖南华容范蠡墓位于县城西半里外田家湖边。据1992年出版的《华容县志》记载,1957年前,县城西半里外田家湖边的范蠡石墓及石雕翁仲、灵曾群像犹存。民国4年曾维修并刊碑。1958年《湖南省志·文物志》也说:“(范蠡墓)现属华容护城乡,尚完好。”“文化大革命”中墓被毁,先垦为田,后建为街。华容县城关镇将该墓址所改建的街道命名范蠡巷。
关于范蠡墓在华容的记载还有明万历《华容县志》:“出城门而西,有田家湖,方十余里,有官渡通安乡,今废。有范西戎墓。旧志:城西田家湖上,有范蠡墓。《水经·郦注》:‘夏水历范西戎墓南。’王隐《晋书·地道记》曰:‘陶朱冢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碑是永嘉二年立,观其所述,最为究述,似亲历其地。故违众说,从而立之。晋《太原地记》、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记,并言在华容之西南。”《洞庭湖志》对此也有记载:(范蠡墓)旧传在华容县西南湖滨。及考《水经注》:夏水(指华容河,曾由麻里泗经花子坟、县河口入湖)入华容经范西戎之墓南。而郭仲产亦云:“县东十里,碑题‘故西戎范君之墓’碑文剥落,范西戎不详其人,称蠡是其先也。后世多不察,不独有其墓,并有蠡湖、钓洲以附会之,且多称范蠡为华容人。致祀诸乡贤,谓非王隐诸人记载失实之贻误也欤。”该志又载:蠡湖:一名赤沙湖(在华容县、南县一带,为古洞庭湖一部分)。昔范蠡曾乘舟于此。钓洲:昔范蠡尝钓于此洲,刻石记焉。有一陂,中有范蠡石床、石砚、钴钅莽 。范蠡宅,在湖中,多桑苎;花果有海杏,大如拳。按:范蠡,《史记》称其泛舟五湖。五湖,太湖也。或曰洞庭旧名太湖。尝有游洞庭之事。
范蠡会不会来华容呢?《辞海》称:“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县)人。越大夫。越为吴所败时曾赴吴为质二年。回越后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后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据史书介绍,范蠡功成身隐,怕越王杀他,“乃乘扁舟于江湖,变名易姓”(《史记》),远走他乡,三次搬家。以后他的第二个儿子杀了人,被楚国抓了,他多次通过关系找楚王斡旋。华容属楚国腹地,是楚王的狩猎区,此时楚国已在华容县城建了国王的行宫章华台,范蠡有可能来此找楚王的近臣说情。且华容为鱼米桑苎之乡,水陆两便,范蠡来此做生意并死后葬于此是很有可能的。


范蠡故里在哪里

范蠡故里: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范蠡(lǐ)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和经济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他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范蠡墓的历史证据

秦代(公元前221年-207年)丞相李斯陪秦始皇东封泰山,路过陶山,看到越相范蠡葬在此处,面对范蠡墓,用他统一六国后的小篆文字,写下了“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被地方刻成石竭,立在墓前。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著名道士赤松子(有的志书误识为青松子),来到墓前,口诵八言曰:“霸业朽,忠名在。此堆土,黄金块。传万古,人人爱。纲常维,宇宙赖。”接着当地人把这些活又刻在篆文碑上,流传后世。两人的话即为“秦篆汉赞”碑刻。传至唐贞观元年时(公元627年),碑刻已风化的模糊不清,又被幽栖寺一老僧人重刻上石。后来经过宋、元、明三个朝代,又变得模糊不清。至大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修范蠡墓时,又再次重刻上石。但建国后被毁,现存碑座。乾隆年间进士、陕西布政使巡抚、文学史家唐仲冕所著的《岱览》一书最后一卷中,完全记载了肥城和陶山范蠡的一些古迹,收录了清康熙年间肥城知县史廷桂的《重修陶朱公墓赞碑》一文,内容如下:“陶山之阳,幽栖之侧,一冢屹然,千秋独立。传为越臣,於焉遗迹。缅想当年,为越良弼。败于会稽,困于石室,虽在颠沛,臣节不失。念在图复,寝不安席。终能沼吴,霸业显赫。功成者退,日中则昃。长颈鸟喙,早焉心恻。知足忠完,脱君险厄。扁舟五湖,飘然遐逝。致富敌国,变名自匿,更号陶朱,鸱夷子皮。忠以事主,智以自庇。千载而下,谁可与匹。霸业虽朽,忠名不赦。墓比黄金,此土是惜。纲常既维,宇宙扶掖,沧桑几易,乃至於今。秦篆既杳,汉赞谁识。颓然荆榛,一片孤石。藓食文字,久可摸索。第见樵夫牧竖,踯躅而叹于其侧曰:此非越大夫之墓欤!何碑字之模糊?觉今之非昔!时维已未,春日熙熙,招侣携朋,于此一适,凭今吊古,晨游竟夕。谒公之祠,寻公之迹。睹此烟没,心焉恻恻。千秋芳躅,可听泯灭!兴废利弊,何惜千百。爰命匠石,创为再勒。非谓公之霸业于此益著,庶几赤松子三笑三点额,指冢口诵八言,不致于遂熄。……肥城县生员王琯撰文,平阴县监生张嗣宗书丹,平阴县岁贡张岳龄重建。大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岁次乙未四月吉旦。”书中还提到:“盖墓前碑所称贞观补刻者,此时又重刻也”(指秦篆汉赞等)。“陶公碑竭,高三尺五寸,广(宽)一尺,阳刻佛像,下刻观世音经,佛象上横刻李斯篆文,右侧刻刘宋时盗墓事。阴刻赤松子笑赞句。”在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两版《县志》中,都有“范蠡墓碑”的记载,只是过于简单,对碑石高宽,文字内容,不如《岱览》记述清楚。

范蠡墓的历史记载

关于范蠡的寿终之地,晋代王隐《晋书 地道记》中记载:“陶朱冢(范蠡墓)在华容县,树碑云越之范蠡也。”《史记 集解》中亦有“陶朱公冢在南郡华容县西”的注释。历来省志、府志、县志等均有关于“陶朱公(范蠡)冢在华容县西”的记叙。如康熙二十三年版《湖广通志》记载:“春秋越人霸,越复,(范蠡)作四湖游,寓赤山,其湖曰蠡湖(系洞庭湖湖汊,今常德市境内)。”又云:“范蠡墓,在华容县西。”清朝《湖北通志》载:“陶朱公冢在华容县西,有碑云,是越之范蠡。”清朝《汉唐地理书抄》云:“华容县西有陶朱公冢。。。。。。”据此看来,“华容县西”实为范蠡寿终之处。华容县城西在历史上确有一座被称“范蠡墓”的石墓。1958年所编《湖南省志 文物志》上说:“(范蠡墓)现属华容护城乡,尚完好。”1992年编《华容县志》说:“范蠡墓位于县城西半里外田家湖边。1957年前,该墓石墓墓体及石雕翁仲、灵兽群像犹存。文化大革命中墓地被毁,先垦为田,后辟为街。”现华容人欲重修范蠡墓。华容人一直认为,古籍中云范蠡墓在“华容县西”即当地的“华容县城以西”,曾有实体为证(原属护城乡,今属城关镇)。真是无巧不成书。在石首桃花山镇鹿角头峰山腰亦有一座“范蠡墓”,山下还建有范蠡庙。石首人认为,古籍云“华容县西”非当时“县城西侧”之义,而是古华容县“县境西部”之意。据考,今日之石首,加上今华容北部和监利境域,统为古华容县地。石首桃花山鹿角峰,正在当时所指的“华容县西”,即地处县境西部。因此范蠡墓当在今石首桃花山,而非现华容县城关镇。

范蠡湖的菏泽范蠡湖

琉璃的诞生历程,曾是范蠡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他第一次从一个新的侧面来审视身边的世界。《吴越春秋》载:(范蠡)谓大夫种日:“天运历纪,千万一至,黄帝之元,执辰破已,霸王之气,见于地户。吴越之邦同风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从认定地户之位、择越国而谋终成霸业,到认定陶为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均包含了范蠡对地理天机准确而独到的认知。如果说当年“良禽择木而栖”的他还确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话,那么在越国近二十五年的经历,则让他对于“人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或许是造化弄人,许多年后,在他对天下、对人生的感悟中,“火里来,水里去,凝天地之灵气”的琉璃,也渐渐成为了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也许正是“不经火里来、水里去的历炼”,就不会有真金一样的价值,所以当已成为陶朱公的范蠡在感悟天下之后,会选择用琉璃和真金来凝炼自己一生的感悟。《列仙传》记载:陶朱公晚年大彻大悟,将毕生全部的心血与感悟,凝炼于一方室宝之中,取名“聚宝天下”。实物炼成之日,流光溢彩,直冲霄汉,第二天,陶朱公最后一次散尽了自己的百万家财,最终“怀其重宝、升仙而去”。从那以后,天下就有了财神。“聚宝天下”则正是传说中的财神重器——“聚宝盆”近二千五百年来,人们拜神祈愿,希望能像陶朱公、像财神那样拥有能生财、保平安、求风调雨顺、聚福纳财的聚宝盆。一代代求福者曾百般努力,但是,由于自古只能为皇室工匠所掌控的中国古法琉璃工艺,在一次次改朝换代的战火中失传,所以重现陶朱公之宝(也是文财神之宝)--聚宝盆的愿望始终无法重现。直到二十一世纪,天工坊古法琉璃悄然风华再现。财神与聚宝盆的传说在中国由来已久,今天,人们所请、所拜的财神一般有三位,三位骑黑虎、持银鞭,顶盔贯甲的,是武财神赵公明,一位则是人所熟知的关帝。不过,每逢年节,人们请得最多的往往是文财神,文财神锦衣玉带,冠冕朝靴,白脸长须,温文而雅。手执“如意”,身携“聚宝盆”,常有“招财进宝”相随。这也是从古至今,出现年代最早、供奉的人最多的财神形象。但是,三位财神究竟源起于何时,应该如何供奉,香火鼎盛的文财神的名议以及聚宝盆、玉如意的由来,包括家中供奉财神的方法与禁忌等,人们却知之甚少。

菏泽有什么历史名人、历史古迹和历史故事?

1、单县百寿坊单县百寿坊是典型清代石雕建筑,俗称朱家牌坊,位于单县城内胜利北街,乃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为翰林院孔目赠儒林郎朱叔琪妻孔氏而建,因雕有一百个不同书体的“寿”字而得名。坊以青色鱼子状石灰岩构成,通高13米、宽8米,四柱三间三层楼阁式建筑。其独特之处是坊座雕有8头矫健雄狮昂首远望,8条出水蚊龙绕柱回舞,额枋上饰满盛开牡丹,与正间上下额枋祥云间翩翩飞舞的5只透雕仙鹤、次间上额枋浮雕的相对翱翔之鸾凤构成了具有无穷魅力之艺术佳作,寓意“福寿万年”、“富贵无媲”或“喜上眉梢”。2、彭越彭越(?—前196年),别号彭仲,昌邑(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西汉开国功臣、诸侯王,秦末聚兵起义,初在魏地起兵,后率兵归刘邦,拜魏相国、建成侯,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西汉建立后封为梁王,都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后因被告发谋反,被刘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诛灭三族,枭首示众。3、孙膑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4、晁补之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晁补之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5、吕雉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xū),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砀郡单父县(今山东菏泽市单县)人,后世把她与唐朝的武则天并称为“吕武”。吕雉是汉高祖刘邦(前202年—前195年在位)的皇后,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时吕雉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帝王政事的本纪,后来班固作汉书仍然沿用。她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吕雉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菏泽

上一篇:厄瓜多尔地图

下一篇:福州西湖公园好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