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遗址的历史沿革
牛河梁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祭祀建筑和积石冢群相结合的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县和凌源市交界处牛河梁北山。1983年开始发掘。年代约为公元前3600前3000年。遗址对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具有重要价值。遗址以“女神庙”为中心,周围分布“女神庙”泥塑女神头像积石冢群。“女神庙”背依的山丘,顶部有一处大型山台遗迹;积石冢间有一座石砌圆形三层阶祭坛。“女神庙”是由北、南两组建筑物构成的半地穴式木骨泥墙建筑,南北总长23米多,部分墙面有彩色图案壁画。庙内出土的人物塑像具女性特征,保存的部位有头、肩、手、腿、乳房等。其中一件彩塑“女神”头像为一全身人像的头部,高22.5厘米,面涂红彩,眼内嵌淡青色圆形玉片为睛,额上的箍状物可能是发饰或顶冠,塑工细腻生动。有人认为,女神可能为生育神和农神(地母神)。已发现积石冢20多座,平面为方形、长方形或圆形,周边石台基的内侧排放着作祭器用的黑彩红陶无底筒形器。冢内往往以一二座地位尊贵的大型墓为主墓,周围或上部附葬多座小墓。墓内随葬品多玉器,有猪龙形玉雕、钩云形玉佩、玉璧和玉龟等,种类和数量随墓的大小而异,也有些墓空无一物。一般认为,牛河梁 规模宏大的祭祀场所,是原始社会晚期一个规模很大的社会共同体举行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圣地;积石冢所反映的社会成员的等级分化,显示出原始公社走向解体的迹象。
牛河梁遗址牛河梁遗址出土文物
1、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的遗址,你知道在哪里吗?2、牛河梁遗址的历史沿革3、这处遗址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该遗址有哪些值得考究的文物?4、牛河梁遗址大墓主人身高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的遗址,你知道在哪里吗?这个地方在东北地区,牛河梁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距今有5000多年历史。牛河梁遗址的历史沿革牛河梁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祭祀建筑和积石冢群相结合的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县和凌源市交界处牛河梁北山。1983年开始发掘。年代约为公元前3600前3000年。遗址对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具有重要价值。遗址以“女神庙”为中心,周围分布“女神庙”泥塑女神头像积石冢群。“女神庙”背依的山丘,顶部有一处大型山台遗迹;积石冢间有一座石砌圆形三层阶祭坛。“女神庙”是由北、南两组建筑物构成的半地穴式木骨泥墙建筑,南北总长23米多,部分墙面有彩色图案壁画。庙内出土的人物塑像具女性特征,保存的部位有头、肩、手、腿、乳房等。其中一件彩塑“女神”头像为一全身人像的头部,高22.5厘米,面涂红彩,眼内嵌淡青色圆形玉片为睛,额上的箍状物可能是发饰或顶冠,塑工细腻生动。有人认为,女神可能为生育神和农神(地母神)。已发现积石冢20多座,平面为方形、长方形或圆形,周边石台基的内侧排放着作祭器用的黑彩红陶无底筒形器。冢内往往以一二座地位尊贵的大型墓为主墓,周围或上部附葬多座小墓。墓内随葬品多玉器,有猪龙形玉雕、钩云形玉佩、玉璧和玉龟等,种类和数量随墓的大小而异,也有些墓空无一物。一般认为,牛河梁 规模宏大的祭祀场所,是原始社会晚期一个规模很大的社会共同体举行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圣地;积石冢所反映的社会成员的等级分化,显示出原始公社走向解体的迹象。这处遗址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该遗址有哪些值得考究的文物? 在我国境内发现的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让我国的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这是一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遗址中出土的文物非常珍贵,有着非凡的研究价值,比如说在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中出土的女神头像、斜口筒形玉器等等。 比如说这个在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中出土的珍贵女神头像,这一个女神头像的大小跟真人没有什么差别,有着22.5厘米的高度,头部的额头部位微微隆起,面颊丰满。耳朵小并且很纤细,鼻梁低且短, 嘴角稍微上翘,眼睛部分也很惹人注目,看起来是栩栩如生。 在比如说这个在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中出土的珍贵斜口筒形玉器,这一个斜口筒形玉器外观上是青绿色的,内部和外部都做了磨光处理,中间还夹杂着白色的瑕斑,玉器的口部是斜口的,一部分是斜口,另一部分是平口,看起来就是斜口的筒形玉器,看起来是有一端是比较宽,有一端是比较窄。 在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中出土的珍贵文物不仅仅有这这两样,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值得研究的文物,从这些文物来看,这些文物的祭祀属性比较强,比如说在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中出土的人体陶塑像 、各式各样的彩陶器、 双龙首玉璜、绿松石鸟形饰件等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不强,但是作为祭祀品或者是陪葬品出现,就可以解释得通。 在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中出土的珍贵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多,保存状态之好,让很多考古人员非常激动,彻底震惊了我国的考古界,也震惊了世界考古学界。牛河梁遗址大墓主人身高高22.5厘米,面涂红彩,眼内嵌淡青色圆形玉片为睛,额上的箍状物可能是发饰或顶冠,塑工细腻生动。有人认为,女神可能为生育神和农神(地母神)。已发现积石冢20多座,平面为方形、长方形或圆形,周边石台基的内侧排放着作祭器用的黑彩红陶无底筒形器。冢内往往以一二座地位尊贵的大型墓为主墓,周围或上部附葬多座小墓。墓内随葬品多玉器,有猪龙形玉雕、钩云形玉佩、玉璧和玉龟等,种类和数量随墓的大小而异,也有些墓空无一物。一般认为,牛河梁规模宏大的祭祀场所,是原始社会晚期一个规模很大的社会共同体举行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圣地;积石冢所反映的社会成员的等级分化,显示出原始公社走向解体的迹象。
红山文化遗址在哪里?
1、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2、大地湾文化是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来源之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是中国黄河中游最早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于约距今60000年至4800 年。3、磁山文化,是指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名。磁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也就是华夏族的源头之一。磁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陶盂及陶支架、石磨盘及磨棒。4、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和玉钺等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当细致。良渚文化遗址中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西北部瓶窑镇,核心部位于良渚古城,“反山、莫角山、汇观山,11条水坝”均在瓶窑境内。5、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4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
中国的红山文化在哪里
中国的红山文化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
红山文化是位于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距今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是中国已知出现最早的文明。主要分布在热河地区(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热河省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6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末在辽西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辽宁凌源、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3年,赤峰市与朝阳市宣布将联合对红山文化进行申遗。
红山文化发源地在哪里?
红山文化发源地在东北地区西南部。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4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辽西北昭乌达盟及朝阳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红山文化的历史价值: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发源地在哪里?
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红山文化是发源于我国内蒙古中南部到东北西部的文化,是距今为止发现的可以代表我国华夏文化最早的文化之一,距今大概是有着五六千年的历史吧,而且其延续的时间也是相当的长,有两千年之久。这个红山文化,主要是分布在我国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边到内蒙古,南边到河北,东边到辽宁,占地面积不算小的一个文明遗迹。就像是所有的文化最初的发展一样,红山文化最初也是母系社会,而且还是母系社会的全盛时期,所以不可避免的,晚期的红山文化,是开始了父系社会的苗头了。它的经济形态自然也是和其他的发源于我国的文化遗迹那样,以农业为主,顺便发展畜牧业、渔业以及捕猎等。而且,红山文化不仅仅是有石器,他们甚至发展出了彩陶、玉雕和铜。
建平县旅游景点
去建平县旅游有什么景点好玩的?下面就由我告诉大家吧。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因牤牛河源出山梁东麓而得名,呈半山地半丘陵地貌。虽为山区,并不闭塞。101国道、锦承铁路贯穿其间。整个遗址置于万亩松林丛中,冬夏常青,空气新鲜,环境幽雅,依然存有原始风貌。遗址座落在辽西山区一处绵延10余公里的多道山梁上,在50平方公里范围内连绵起伏的山岗上,有规律地分布着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并由它们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宗教祭祀中心。在方圆有致的积石冢内,以大墓为中心将墓葬分为若干等级,随葬品只有玉器。以写实又神化的猪龙、熊龙、凤鸟、龟等动物形玉饰、上下贯通的马蹄状玉箍和装饰着随光线变化而若隐若现花纹的勾云形玉佩为主要类型,它们与竖立在积石冢上成排的彩陶筒形器都是墓主人用以通神的工具。 这些积石冢位于山冈之巅又层层迭起,具有后世帝王山陵的景观。充分显示出中心大墓主人“一人独尊”的身份地位。他们是宗教主,也是“王者”身份。坐落在主梁顶上的女神庙供奉着围绕主神的女神群像。一般为真人原大,位于主室中心的大鼻大耳竟为真人的三倍。神像又是以真人为依据而塑成的,比例适中又极富表情,权威人士认为“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显然,这样一处规模,组合超群的`祭祖圣地,不会是一个民族或部落所能拥有,而只能是为整个文化共同体所共有,牛河梁又正处于红山文化分布区四通八达的中心地带,它就是该文化高层次的一个起聚落中心。把它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象征是当之无愧的。 长城——燕长城遗址 长城——燕长城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县烧锅营子乡,是辽宁境内保存最完好、时代最早的长城遗址。分土筑、石筑、“天然屏障”三种。长城沿线保存有台址、障址和城址等设施,沿线出土了灰陶豆、盆、罐、瓮及各种席(绳)纹板瓦、兽纹瓦当、红陶釜、燕刀币等文物。 燕长城是战国时燕国筑造。长城东西走向,由内蒙古赤峰市由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梁跨越老哈河,进入辽宁省建平县境,经由热水乡、烧锅营子乡、二十家子诸乡镇后入内蒙古敖汉旗境内,再转而向东北延伸。 燕长城在烧锅营子乡境内长达10公里之多,燕长城建筑在高山险峻的山冈上,表面用大石压缝砌筑,城墙宽2.5米左右,石墙蜿蜒在起伏连绵的上岗和深谷之中,宛如一条巨龙盘绕在崇山峻岭之中,成为抵御外敌的一道天然屏障。现遗址由于历史长河的冲刷,城墙残高再0.3~1.4米不等,但仍然可清晰地看出墙体城堡以及烽火台等遗址。建平县烧锅营子境内战国燕长城遗址,是现存燕长城最好的一段,它修筑在高岭与低谷中,砌石夯土,就地取材,蜿蜒起伏。据史料记载,修筑燕长城是在燕昭王后期,距今已经有2300余年。 2001年6月,该段燕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连城遗址 五连城遗址位于建平东部罗福沟办事处大房身村山嘴村民组西侧山上,属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类型遗址,由后山城、北山城、西城、老四坟城、帽头山城组成,呈半环关状俯扼脚下山谷,地势极其险要。 五连城城址之间相距很近,除西城建于山坡处外,其余幸均建在山顶或山脊之上,西城最大,长方形,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20米,面积达18,000平方米。后山城、北山城最小,面积约6,000平方米。城墙都为石筑,以西城和老四坟城城墙最好,存高3—5米,底宽8-12米。暴露遗迹除城墙外,还发现有房址。暴露遗物为石器和陶器,石器亚腰石斧、梯形石铲居多。陶器多为夹砂绳纹褐陶鬲、盆、罐、豆等残片。 惠州城遗址 惠州城遗址位于建平中部建平镇八家村所在地,城址四面环山,东临老哈河支流-蹦河,城址长方形,东西638米,南北592米,城墙存高2-4米,底宽12米,城四角筑角台(东北角台水冲毁),现东南角台保存较好,高6米,底径15米。 惠州城暴露足迹明显,暴露遗物也非常丰富,除建筑材料砖瓦残块和生活器皿陶瓷残片外,还曾出土金、银、铁器、精美瓷器,以及象棋、围棋等文物,为我们研究古惠州的建立、发展、消亡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建平县景点
建平县的景点有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喀喇沁王陵、五连城遗址、燕长城遗址、惠州城遗址等。
1、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因牤牛河源出山梁东麓而得名,置于万亩松林丛中,冬夏常青。
2、喀喇沁王陵:位于建平县三家蒙古族乡新爱里村,为喀喇沁右旗历代扎萨克及其亲族之陵园,当地俗称“王子坟”。
3、五连城遗址:位于建平东部罗福沟,属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类型遗址,由后山城、北山城、西城、老四坟城、帽头山城组成,呈半环关状俯扼脚下山谷,地势极其险要。
4、燕长城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县烧锅营子乡,是辽宁境内保存最完好、时代最早的长城遗址,沿线出土了灰陶豆、盆、罐、兽纹瓦当、红陶釜、燕刀币等文物。
5、惠州城遗址:位于建平中部建平镇八家村,东临老哈河支流蹦河,城四角筑角台,现东南角台保存较好,还曾出土金、银、铁器、精美瓷器,以及象棋、围棋等文物。
这处遗址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该遗址有哪些值得考究的文物?
在我国境内发现的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让我国的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这是一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遗址中出土的文物非常珍贵,有着非凡的研究价值,比如说在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中出土的女神头像、斜口筒形玉器等等。 比如说这个在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中出土的珍贵女神头像,这一个女神头像的大小跟真人没有什么差别,有着22.5厘米的高度,头部的额头部位微微隆起,面颊丰满。耳朵小并且很纤细,鼻梁低且短, 嘴角稍微上翘,眼睛部分也很惹人注目,看起来是栩栩如生。 在比如说这个在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中出土的珍贵斜口筒形玉器,这一个斜口筒形玉器外观上是青绿色的,内部和外部都做了磨光处理,中间还夹杂着白色的瑕斑,玉器的口部是斜口的,一部分是斜口,另一部分是平口,看起来就是斜口的筒形玉器,看起来是有一端是比较宽,有一端是比较窄。 在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中出土的珍贵文物不仅仅有这这两样,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值得研究的文物,从这些文物来看,这些文物的祭祀属性比较强,比如说在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中出土的人体陶塑像 、各式各样的彩陶器、 双龙首玉璜、绿松石鸟形饰件等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不强,但是作为祭祀品或者是陪葬品出现,就可以解释得通。 在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中出土的珍贵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多,保存状态之好,让很多考古人员非常激动,彻底震惊了我国的考古界,也震惊了世界考古学界。
什么是中国金字塔之谜?
在辽宁西部山区发现5000年前的女神庙积石冢群以后,人们期待着能有更惊人的发现。果然没有让人们失望,几年后,在这个5000年前的神秘王国——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又发现了一座5000年前的圆锥型“金字塔”式建筑和红山文化时期的冶钢遗址,还出土了一批很有研究价值的玉雕。在距离女神庙1000米的地方,有一座小土山,山上到处散布着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文”字纹彩陶片以及冶钢坩锅片,这个现象引起考古专家、辽西考古发掘队领队孙守道的注意。他多次到这座土山考察,终于,在1989年夏,经过初步发掘证实,这座土山竟是全部用人工夯筑起来的,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径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内石圈的直径为60米,外石圈的直径约为100米。夯土层次分明,估计总量在数十万立方米以上。金字塔的形状为圆锥形,小抹顶。土山上面用3圈石头围砌起来,每一层石头伸进去10米,高度为1米,山下面亦用3圈石头围砌起来。金字塔顶部是冶钢遗址,有1500个炼红铜的坩锅。坩锅约有40厘米高,锅口直径约30厘米,整个坩锅像现代人用的水桶一般大小。在大金字塔周围,还有30多座积石冢(小金字塔),这些积石冢都是圆锥形、大抹顶。这里和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布局是一样的。古埃及也是以大金字塔为中心,周围是小金字塔群。这座巨型“金字塔”式建筑物到底是干什么用的?目前学者们说法不一。有的认为这可能是辽西原始文明古国的祭坛,也有人推测是王者的陵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考古工作者对围绕在大金字塔周围的小字塔(积石冢)群进行了部分发掘,出土了大批玉器,收获是丰富的。一座积石冢的中心大墓里出土了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头部有两个大玉环,胸部佩带着双龙相交的勾云形玉佩,头的上部有玉箍,腕部有玉镯。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死者双手各握一玉龟,一雌一雄,相配成对。有人认为,玉龟可能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死者可能是个仅次于王者的首领人物。也有的人认为,玉龟可能是当时氏族部落集团的图腾崇拜物或保护神。在另一座积石冢中也发现了20余种玉器,墓内亦是一具男性骨架,身高1.8米左右。他的头上横置着玉箍,左右肩和手腕等处皆佩置玉环,腰的下部则是一个玲珑剔透的大猪首玉饰,猪的两只大耳特别夸张。死者的胸部佩置一碧绿色玉乌龟,奇怪的是这个乌龟无头无尾无足,浑然一体。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辽宁朝阳红山文化是什么呢?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1984年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
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
编辑本段历史
红山, 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出土玉猪龙
[1]意为“红色的山峰”,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传说内蒙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洒在了山上,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蒙元时代,蒙古族人叫它为乌兰哈达,汉语译为“红色的山峰”。所以,后来都叫它“红山”。公元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年代,当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请了一位叫鸟居龙藏的日本学者来讲学。据日本人回忆,当年他越过辽上京(今巴林左旗)来到了红山,在附近地面上发现了一些陶片。1919年,来了一位法国人,名叫桑芝华。他来到内蒙林西,无获而归。还有一位法国人,名叫德日进,他在红山一带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1930年冬,从东北通辽来了一位梁启超的儿子叫梁思永,他生于澳门,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开始研究考古学,他收集了一些鸟居龙藏的资料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组,到过林西、沙拉海、锅撑子山一带,仅发现一些陶片后就回北京了。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当时热河省省会——承德。随后来了一批所谓的日本考古工作团,叫满蒙考察团。有个叫滨田的,是当年东京大学校长。他们来的动机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想在内蒙古找出不属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凭据。结果。在红山30多处遗址仅发现一些陶器残片和几件青铜器,都属于中国历史文物,让日寇枉费了心机。 红山文化博物馆示意图
解放后,梁思永先生为中国考古所副所长,中国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出版《中国新石器文化》一书,梁先生作序。尹达先生认为:红山文化是北方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结合。两位学者论述了东北这一文化现象,属于长城南北接触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现象,并提出定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古玉的正式发现,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1971年5月,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树时,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龙。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玉雕艺术的源头可能发生在红山文化时代的西辽河流域。 其后不久,在内蒙敖汉轱辘板壕、克什克腾旗好鲁库石板山,阜新胡头沟等地红山文化遗存中又陆续发现了数批玉雕龙、大型勾云佩等红山文化玉器。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辽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学地层依据的红山文化玉器墓葬,从而使红山文化确有玉器成为定论。 历史学教授雷广臻研究发现,中国古文献记载的黄帝图腾(熊、龙、龟、云、鸟等),均有红山文化玉器与之对应。这些图腾性玉器反映了5500年前红山先祖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情况,而玉龙玉凤则是红山最尊崇的玉器。 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历史学教授雷广臻有关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最新见解,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 红山文化墨玉马蹄形器
[2] 雷广臻说,根据古文献记载,黄帝图腾主要有5种:一是熊。《史记》说:“黄帝为有熊。”班固编著的《白虎通义》也说:“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在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中,不但出土了泥塑的熊下颚和熊掌残体,还出土了双熊头三孔玉器;二是龙。《史记》说“轩辕,黄龙体”。闻一多先生认为,上古姬通女又通巳,而巳即是大蛇,这种大蛇又被人们称作龙,被黄帝部落奉为图腾。红山文化蛇形龙玉器,从兴隆洼、查海遗址的玉玦,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的玉龙,已经形成了一个系列;三是龟。《国语》说“我姬氏出自天鼋”。郭沫若先生认为黄帝的图腾为天鼋,即神龟。在牛河梁遗址多次出土了神龟玉器和玉龟壳。四是云。红山文化的勾云形玉器,部分造型可能与云有关。五是鸟。《国语》记载,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人面鸟身者”,可能以鸟为图腾。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墓葬中,确实出土了玉鸟。 雷广臻强调,在中国著名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中,只有红山文化(主要是玉器)与黄帝有这么多的契合。这种种契合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雷广臻认为,红山文化图腾性玉器反映了红山先祖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这“四生”情况。可以说,红山文化的每一件玉器均是“四生”的反映。 雷广臻教授进一步分析,黄帝多图腾,哪个为社会所共同崇拜、从而成为共同的图腾呢?从文献上看,一是龙,二是凤。从出土玉器实物上看也是如此:以蛇为原型的龙,以猫头鹰为原型的凤,组成了玉龙、玉凤系列。由此可以推断,龙和凤是黄帝部族的最高图腾,玉龙玉凤是红山最尊崇的玉器。
编辑本段经济状况
生活在西拉木伦河两岸的红山文化部落集团,过着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生活,已经发现了较多氏族居住营地的遗址。大凌河上游牤牛河北岸的内蒙敖汉旗河福营子村,有一处红山文化的氏族部落,两条保存较好的壕沟将部落遗址分别围成紧邻的两个部分,即两个氏族。其中东南部的壕沟周长 600余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在壕沟的东南边留有一处供人出入的通道口;西北部的氏族,壕沟只有三边,包围的居住营地面积较小,另一边即为东南部氏族壕沟的一段。这个红山文化部落营地的发现,提供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氏族部落的规模和防卫性壕沟的实例,可以看出这种设施与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是基本相同的。 红山文化的先民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部落,兼有畜牧和渔猎的经济生活。 在手工业生产中,制陶业占有重要地位。制陶技术比早期的兴隆洼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一些富有制陶经验的氏族成员已经专门从事这项劳动,大批陶器具有成批加工的相似性。陶器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 老哈河东岸的敖汉旗白斯朗营子村南,四棱山前起伏不平的沙丘上,有一处红山文化的窑场,考古人员发掘清理出 6 座窑址。从这些结构各有差异的陶窑及出土的陶器来看,制陶业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了。
编辑本段“红山文化”博物馆
人类人文龙坛博物馆是由民间著名考古探险收藏家黄康泰先生创建。三十五年来,他凭着天赐的命运、龙祖的重托、坚定的意志和无私的境界,踏遍龙疆万里,走尽凤国家园,不辞辛劳地探研龙的起源和人类文明起源之大课题,始终默默地肩负着探研和弘扬人类文明起源历史的使命和重任,艰难地完成了有史以来前人所未完成的寻根之梦。 中国第一“龙”——C型龙
[3]人类人文龙坛博物馆以近三十五年来所发现的远古系列石玉器为主要物证,以陶器为辅证,以骨器为旁证,破解了五千年至三万年间人类文明起源之谜,是一所具有专题性、唯一性和重大发现性的博物馆。它是一座以考古实物讲述人类史前文化的知识宝库,是人类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无远古考古发现之前,中国学术界长期存在着疑古思想,被中国文明西来说的观点所左右。如今,本馆考古发现的龙祖凤宗文明起源实物和红山文化系列石玉器,充分地证实了中国龙凤“一统多源”起源文明演变世界文明的学术观点,彻底推翻了中国文明西来说的错误观点。中国物证探源人类文明的考古时间虽晚,但现在我们人类人文龙坛博物馆可以郑重地宣布:中国不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是人类文明第一起源国。 该馆收藏的各类远古石玉器均是龙祖凤宗文明发展、演变和传承的文化产物。中国文明起源即龙祖凤宗文明起源。龙凤图腾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图腾的象征,以最远古、最神秘的内涵,创造了中华民族总图腾的文明起始,衍生了无数中国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永恒的、从未间断的、阴阳相生相克的、无所不包的文明哲理,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三万年独树一帜的、龙凤一统多源的文明文化传承史。 红山文化——龙宗凤祖
[4]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与文化相比中国龙祖凤宗的文明与文化起步要晚,是对中国龙祖凤宗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这一观点可在当地的考古发现中得到印证。因此,本馆收藏的远古系列石玉器是探研中国乃至人类文明起源课题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物证。 人类人文龙坛博物馆藏品达二万余件,其发现地集中于中国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青海北部、新疆北部等地区,分布于闪电河、青龙河、滦河、东西辽河、哈拉哈河、老哈河、英金河、牤牛河、大凌河、西拉木伦河等流域,共计万余处。
谁知道牛河梁红山文化是怎么回事?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指华人祖先在距今五、六千年间,于北从西辽河流域,南到大凌河流域、渤海湾北岸,并延伸到燕山以南的区域内,创造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原始文化形态。因1935年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红山后村,而于1955年正式得名,并将其后面世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之代表为牛河梁:
牛河梁位于建平县、凌源市交界,居大凌河、老哈河之间,是蔓延于努鲁儿虎山谷的三道黄土山梁。自20多年前红山文化得以在此发现并发掘,这三个土得掉渣的字就变得大气十足,几乎在一夜之间举世闻名。
女神庙处于整个遗址中心,面积75平方米,现被圈起,并用8道房梁搭了个篷。篷内只是一块长方形空地,凹凸起伏,坚硬的黄土地残留着发掘的痕迹。远近松涛在篷外阵阵呼哨,使之显得空旷而又苍凉。
由于科技上的不足,当年只对女神庙进行了局部试掘,之后掩上黄土,一直保护至今。至于何时才能具有足够的技术支持,没有人说得清。
试掘之时,女神庙出土了红陶彩绘的壁画和祭器残块,以及泥塑的熊爪、鹰爪和鸟翅。最令世人震惊的是女神像残件,分属于6个个体,有大小不一的女神头像、手臂、腿部,以及鼻和耳。女神头像缺了半边耳朵,整个面部表情却依然生动。绿玉石的眼睛深深凹进眼窝里,使眉骨、颧骨显得很高。嘴巴有点特别,回缩微咧,好似略带笑意。
牛河梁女神庙是考古界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神殿;女神庙里的女神像,是亿万炎黄子孙第一次看到的5000年前由泥土塑造的祖先形象。当年女神头像重见阳光的辉煌一瞬,曾被辽宁省博物馆的摄像师抢入镜头,照片以“五千年后的历史性会面”为题,刊登于国内外大小报刊。后人一片喧哗,祖先雍容自若。
环女神庙而建于各山头的,是诸多积石冢和祭坛。所谓积石冢,即以石板搭建的坟墓,其墓室、墓盖、墓底、墓界均为石板。祭坛则是积石冢的附属设施。积石冢是红山文化的特征之一,与国内华北、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以土坑为主的墓葬形制完全不同。
纵观牛河梁发掘的所有遗址,每一处积石冢群均是小墓围绕中心大墓,四周又砌筑石墙以为框界。大墓上面积石封土,形成高耸的山头。大墓皆为男性,其随葬品亦明显多于周边小墓。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古人,无疑已经学会了区别,以及区别对待,从而形成阶级的雏形,文明的原胎。
红山文化的墓葬另有一独特之处,即只随葬玉器。这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普遍随葬有陶器,亦迥然不同。其墓葬玉器除常见的玉镯、玉箍、玉璧等之外,比较打眼的有玉龟、玉凤、玉人。而其最为夺目的亮点,则是玉猪龙。
牛河梁第4号墓为成年男性,随葬品不多,只三件,但除了一只枕于头下的玉箍形器,另两件均为珍贵的玉猪龙。两只玉龙安卧于人体胸腔,一大一小,大的10厘米多一点,小的充其量6、7厘米;一绿一白,绿的莹澈闪亮,白的泛着微黄;头朝下,背靠背而眠。通体胖嘟嘟,头部肥大,支楞着饱满的双耳,嘴和鼻梁上有活灵活现的皱纹,两只圆圆的大眼睛微微突起,好像在目不转睛地望着人。其神其态,酷似女神庙对面的猪首山。
龙是炎黄子孙的原始情节,其究竟起于何时成于何物,现已难溯其源。历来最流行的说法是闻一多先生的观点。闻先生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再结合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形成——内里没有猪的影儿。
事实上从发现第一块玉雕龙时起,其命名就已被考古界吵得沸沸扬扬。有人认为其形像鹿,有人认为像熊、像金龟子的幼虫蛴螬,甚至像胎儿、像道家的阴阳鱼儿,不一而足。直到2003年10月21日,在距今8000余年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发掘出一个由石块和陶片组成的S形动物,静静地躺在一个灰坑里,活脱脱一只巨龙,其龙头部,安放着一只野猪头骨。
——“玉猪龙”由此叫响全世界,并认为其不仅仅是一种饰品,而更应是一种图腾物。
玉猪龙大体可分两类,一类体形细瘦,长鬃飘飞,形似英文字母“C”,称“C形龙”,红山文化另一处遗址——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大型玉龙即属此类;另一类环体肥厚,形象似猪,称“玉猪龙”。牛河梁出土的玉雕龙均属此列。
红山文化北从西辽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科左中旗、开鲁县,到巴林左旗、巴林右旗、三星他拉,再到辽河上游及老哈河、大凌河流域的阜新、赤峰、喀左、建平等地,其文化行程陆续南移,一直到辽河入海口的盘锦。
盘锦于1982年在市郊发现七处红山文化遗址,并于地表采集到彩陶器残片、细石器、玉石斧、磨制石斧、网坠等,至今没有进行发掘,以至再无收获——辉煌数千年的红山文化,据此在长城以北消失了踪影。
然而红山文化一经发现,其文化特征就迅速被世人捕捉。
中国史前集中出土玉器的文化,除红山文化外,还有距今3、4千年前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两者都有以玉器为陪葬品的特点,其玉璧、玉环、玉龟、玉鸟等玉器均有一定相似性,尤其是红山文化“C”形龙的龙头与良渚文化大目兽的面纹,具有共同的基本构成因素。
遂有学者以此为据,推测后期红山先民迁至盘锦后,曾沿着渤海湾海岸线陆续南移,不断向中原迁徙,从而使长江下游文化面貌剧变,融入诸多红山文化的崇玉传统,最终形成了良渚文化。
进而推出一个足以令世人震惊的结论:史前更为发达的文化,并非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黄河流域的仰韵文化,而恰恰是中国北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除长江、黄河之外,辽河,更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参考资料:http://202.96.80.59/why/yuanqushow.asp?id=546
深知历史的进
朝阳北塔
朝阳是一座历史名城,自西汉起就设置了郡县,朝阳古代文化源远流长,“鸽子洞”古人类遗址证明,早在 10 多万年前朝阳大地已有人类祖先繁衍生息。境内牛河梁遗址,证明这里早在 5000 年前就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型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 1000 多年。近年来,在朝阳境内发现的鸟化石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大量发现的一亿三千万年前的鸟化石,填补了世界生物进化研究的一项空白,它证明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鸟类的祖先是在中国,在辽西的朝阳。朝阳人杰地灵,数以百计的宝塔古刹点缀着山河大地,使朝阳充满古文化的深邃魅力。 朝阳的历史文化在辽宁省以至于国内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独特优势。多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了朝阳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
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朝阳悠久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1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喀左县水泉乡大凌河畔发现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北部最早的古人类聚居地。出土的人类牙齿化石和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和灰烬层表明,当时的远古人类在这里已经从事狩猎、采集并用火熟食,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在今建平县发现的古人类上臂骨及肱骨化石表明,距今四五万年前,朝阳大地上出现了与现代人体制征相似的原始“新人”——建平人。 据1979年喀左东山嘴祭坛和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处牛河梁女神庙、积石冢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生活在朝阳大地上的原始人类,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已迈入人类文明社会的门坎,出现了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从积石冢群出土的大量精美彩陶和以玉猪龙为首的玉器看,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生产技术、工艺水平以及审美意识都达到了相当的文明水准。朝阳红山文化大型坛、庙、冢遗址的发现,有利地证明了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古代文明社会,从而使朝阳地区成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发 祥地之一,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推前了1000多年。
东北最古老的历史名城
朝阳历史古城的发展及其地位,标志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独特的历史优势。位于朝阳城东南郊的柳城历史久远,战国时,燕置塞上五郡,柳城属辽西郡。至汉朝时,柳城已成为辽西郡西部都尉治所,后被三郡乌桓据为统治中心,曹操北伐乌桓曾挥师柳城,可见柳城在秦汉时期已成为东北重镇。公元342年,前燕王在“柳城之北、龙山之西”建都为龙城, 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立国88年期间,龙城为三燕都城达52年之久。一座繁华的都城——龙城也成为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
历代塞外战略要地
朝阳古称塞外辽西之地,由于地理位置处于中原通往东北的古代交通要衢,历史民族活动方面处于中原汉族与东北各少数民族互相交流及融合发展的纽带地区,因此中原历代王朝都在此设边关重镇,而东北各族入主中原时也要把这里作为必争之地,使朝阳成为历代塞外战略要地。 隋唐时期,朝阳为营州,被称为“隋唐王朝的中央政府与东北各族往来的枢纽”,也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各族继续统一和推行封建制度的前沿阵地。根据战争的需要,还开通了中原到辽西的营州古道,从营州可到辽东、朝鲜、日本,使营州的经济文化产生了交替繁荣的局面。而辽西营州也成为盛唐文学经常描写的边塞题材之一。 辽金元时期,是契丹、女真和蒙古族于中国北方迭起兴盛时期,而地处辽西的朝阳地区,也成为这些北方民族与中原两宋王朝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 明清时期,朝阳仍为重要建置之地。清朝时,朝阳为清帝东巡的要路驻跸之所,也是清政府借地养民屯兵蓄锐之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曾从朝阳调集蒙古骑兵开赴沿海口岸驻防。尽管随着清朝对全国的统一与行政区划的相对稳定,朝阳作为塞外战略要地的作用也相应转移,但历史上多次成为辽西以至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事实,却使它的重要战略地位永存史册。
历史上多民族聚居交融之地
朝阳在历史上是中原各族与东北各民族交流的纽带地区。隋唐时期,朝阳是多民族聚居交融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曾在朝阳境内居住的民族有契丹、突厥、室韦、奚族等。由于隋唐多次大规模东征高句丽,中原汉族随之大量涌入定居。 辽金元时期,北方三大族系——契丹、女真、蒙古族的兴盛发展,都将辽西作为重要基地,因此地处辽西的朝阳在当时也处于一个多民族交替融合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 明清时期,朝阳辟有蒙古王公封地,因此居住着大量蒙古族。这时期中原汉族因移民垦荒也大量迁入,且渐居多数。清代以后,由于民族分布没有发生大的动荡迁移事件,民族分布状况趋于稳定,从而形成了近现代朝阳民族分布的基础。
朝阳的文物古迹,不但以流源长、分布广、类型多、价值大而成为本地悠久历史的标志,而且为中华民族流源及其文明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 人类居住遗址在朝阳分布广泛,各个时期均有遗存发现,计有4000多处,最早的古人类居住址为喀左县鸽子洞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居住址,这是与北京周口店人文化相一致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随着代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度的城镇的兴起,古代建筑迅速发展,寺庙和古塔遍布城乡。朝阳较早的寺庙可追溯到5000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的喀左东山嘴祭坛和牛河梁女神庙,这种祭祀建筑为古人祭奠祖先和天地所用。朝阳现存古塔址22处,多为辽代所建,著名遗存古塔有朝阳城内的南塔、北塔、城东凤凰山上的中寺摩云塔、喀左县城的利州塔等,这些古塔造形美观、工艺精巧,堪称古代建筑的珍存。朝阳现存古代寺观址142处,其中辽金元时期的22处、明清时期118处,近现代2处。著名的寺庙宫观有佑顺寺、惠宁寺、万祥寺、天成观、玉清宫等。朝阳还发现古代石桥2座,其中凌源天盛号金代石拱桥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发现冶炼址4处,最早的一处为春秋时期。发现窑址20处,以辽金元时期陶瓷砖瓦窑居多。发现古墓葬410处,各时期均有遗存。 朝阳市境内出土文物数万件,计总量约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二,而且文物珍品尤多。陶瓷类文物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遗址中,金器类文物以商周青铜器最为著名,石玉类文物极为广泛,书画类文物在晋代、辽代及元代壁画墓中多有发现。所有这些蕴藏于朝阳这片被称为“神秘土地”上的丰富的文物古迹,作为巨大的历史财富,将日益显示出更为深远的意义。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
佑顺寺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因牤牛河源出山梁东麓而得名,呈半山地半丘陵地貌。虽为山区,并不闭塞。101国道、锦承铁路贯穿其间。整个遗址置于万亩松林丛中,冬夏常青,空气新鲜,环境幽雅,依然存有原始风貌。遗址坐落在辽西山区一处曼延10余公里的多道山梁上,在50平方公里范围内连绵起伏的山岗上,有规律地分布着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并由它们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宗教祭祀中心。在方圆有致的积石冢内,以大墓为中心将墓葬分为若干等级,随葬品只有玉器。以写实又神化的猪龙、熊龙、凤鸟、龟等动物形玉饰、上下贯通的马蹄状玉箍和装饰着随光线变化而若隐若现花纹的勾云形玉佩为主要类型,它们与竖立在积石冢上成排的彩陶筒形器都是墓主人用以通神的工具。 这些积石冢位于山冈之巅又层层迭起,具有后世帝王山陵的景观。充分显示出中心大墓主人“一人独尊”的身份地位。他们是宗教主,也是“王者”身份。坐落在主梁顶上的女神庙供奉着围绕主神的女神群像。一般为真人原大,位于主室中心的大鼻大耳竟为真人的三倍。神像又是以真人为依据而塑成的,比例适中又极富表情,权威人士认为“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显然,这样一处规模,组合超群的祭祖圣地,不会是一个民族或部落所能拥有,而只能是为整个文化共同体所共有,牛河梁又正处于红山文化分布区四通八达的中心地带,它就是该文化高层次的一个起聚落中心。把它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象征是当之无愧的。 牛河梁遗址自1981年发现以来,国内外“红山热”一直持续不降。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牛河梁遗址消息,国务院确认牛河梁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一百余名专家会聚牛河梁进行研讨,日本、韩国、印度、瑞士、英国、美国及港台有关学者纷纷前来考察,他们一致认为,牛河梁遗址不仅是中华民族史前圣地,也是世界文明中心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组织也几次派人评估,并委托英国剑桥大学的专家们现场考察,向联合国写出了将牛河梁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还制定出保护、发掘、修复牛河梁遗址的总体规划,准备将它建设成红山文化遗址博物苑和自然历史公园。 女神庙、积石冢、大型土台建筑址是牛河梁文化遗址的代表性建筑。此三个遗址点依山势按南北轴线分布,坛庙冢三位一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红山文化最高层次祭祀中心场所。它为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上古时期黄帝等代表人物在北方活动以及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都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牛河梁是5000年“古文化、古国、古城”之所在,中华五千年古国的象征。它的出现,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称为“中华文明史新曙光”。
东山嘴祭祀遗址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千多年的一种农耕文化,它是指西起内蒙古的克什克腾旗,东至辽西走廊蝗锦西,北抵乌尔吉林伦河流域,南达朝阳地区这样一个广阔地域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而得名。位于喀左县兴隆庄乡大凌河西侧山梁上的东山嘴祭祀遗址就属于这一文化范畴。 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遗址是1979年由省、市、县博物馆联合进行发掘的。这是遗址南北长60米,东西宽40米。南侧是一用河卵石铺成的圆形台基地,北侧是一长方形石基址,内置成组立石,均由经过加工的石块砌成,并以规整的侧面向外,使台基边缘整齐划一。在方形台基址的两侧各有一条整齐的石基带,构成一组坐北朝南、东西对称、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址。 在圆形台基址附近出有两件小型陶塑像,残高分别为5厘米和5.8厘米,均为裸体立像,腹部凸起,臂部肥大,通体打磨光滑,似涂有一层红衣,整个形象表现为孕妇的特征。陶塑妇像的出现表明,在五千多年前,喀左地区正处于高度发达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除此之外,出土的还有大型人物坐像残块、双龙首玉璜、绿松石雕刻的鸮鸟等饰件和大量形制特异的彩陶器。东山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成果已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
朝阳双塔
双塔
朝阳双塔分别位于朝阳老城区双塔街的南北两端,相距300米。北塔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佛塔,从初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东晋时期,朝阳是十六国当中的前燕、后燕、北燕三国的都城,名曰龙城。北魏灭掉北燕后,燕王冯弘的孙女入侍北魏皇宫,后被尊为皇后、皇太后。冯太后于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0年)在龙城立了一座思燕佛图(也就是佛塔)。 这座佛塔的旧址就在北塔.北塔下面8米多高的夯土台基和东晋风格的龙凤纹方形大础石就是它的遗迹.隋代奉文帝之命营造的舍利塔也在北塔,冯太后的思燕佛图和隋代重修的塔均为木塔。到了唐朝初年,又在木塔的基础上建起一座砖塔,经过后世的几次整修,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北塔。唐代的北塔是十三层密檐空心砖塔,塔体呈正方形,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塔身有券门,可以进入塔内。各层密檐的束腰白灰壁上,绘有色彩鲜艳的花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辽代对此塔进行维修时,在基座和塔身外面又包了一层外壳,并重修了两层塔檐和塔刹。 塔身四面各雕有一尊坐佛,端坐于莲花座之上,莲花座下雕有五象、二马、五孔雀、五金翅鸟,生灵座,旁边有二菩萨和砖雕小塔。佛、菩萨的上方有宝盖和飞天。密宗五方如来、八大菩萨、八大灵塔是辽塔密宗佛塔常用的装饰题材.本世纪八十年代在对该塔进行维修加固的过程中,发现了地宫和天宫,出土了用金、银、玛瑙、珊瑚、珍珠、琥珀、琉璃“七宝物”制成的珍贵佛教文物数百件。其中盛舍利子的金塔和六角形鎏金银塔堪称稀世珍品。以北塔为主体建筑的寺院,隋代称为宝安寺,唐代叫开元寺,辽代改名为延昌寺,在辽末金初毁于战火。 北塔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塔,高约40米,是一座方形空心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建在一个宽大的方形砖座之上。塔身的南面辟有一券门,可直通塔心,其它三面设假门,门楣饰有卷云纹,门两侧上部各镶有一块石碑,刻有八大灵塔的名称。八大灵塔的内容反映的是佛祖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圆寂一生之中的重大活动。在第一层塔檐的拱眼壁上原供有一尊禅定初祖菩提达摩的石坐像,坐像的造型为普通僧人形象,身披袈裟,手捧经卷,盘膝打坐。这尊精美石像,现珍藏于朝阳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