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舜宾

时间:2024-05-09 10:51:30编辑:分享君

连舜宾的生平

北宋初期,连舜宾祖父连光裕调任应山(广水)县令。连舜宾因不求仕进,奉养父亲,调教儿子,周济乡邻,而受世人敬仰。宋庠、宋祁及欧阳修游学到应山。都与他家交往甚密。公元1030年,连舜宾客死湖北云梦,应山百姓闻之,自发将其灵柩运回应山,葬于陈巷虎弼冲蔽山脚下。公元1048年,欧阳修仰其功德,为其撰写了墓表《连处士墓表》,盛赞其贤。其子连贤、连庠皆进士及第,都做县令一类的小官,因为官廉洁,人称兄为“连底清”,弟为“连底冻”,号“应山二连”,与“二宋”齐名乡内,后世谓“人才二宋”、“盛德二连”,并称“应山四贤”,县城南有四贤祠。他年少的时候应乡试举没有考中,于是便回家供养父母,再也不去考试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财产很多都用来救济当地的老百姓。别的时间他就用来专心教育他的儿子连庶和连庠。他常常对别人说:我不要财产,教育好我的儿子就是最好的财产。后来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都当了县令。两个儿子都很有名气,为官清廉,人民对他们俩都有很高的评价。

连舜宾的连处士墓表

公元1030年,连舜宾客死云梦,应山百姓闻之,自发将其灵柩运回应山,运回应山县城祭奉12年后,于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十一月初四安葬于广水市陈巷镇虎弼冲村。连舜宾毕生宣德育人、崇文重教,是千余年来广水历代县志《人物志》中记载的第一人,墓地内苍松翠柏成荫,四周青石砌墙。公元1048年,欧阳修仰其功德,为其撰写了墓表《连处士墓表》〈庆历八年〉,盛赞其贤: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一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斗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连舜宾的简介

连舜宾(公元?-1030年),字辅之。宋朝应山(湖北广水)人。北宋著名隐士。因不求仕进,奉养父亲,调教儿子,周济乡邻,而受世人敬仰。宋庠、宋祁及欧阳修游学到应山,都与他家交往甚密。公元1030年,连舜宾客死云梦,运回应山县城祭奉12年后,于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十一月初四安葬于现广水市陈巷镇虎弼冲村。死后欧阳修作《连处士墓表》,盛赞其贤。其子连庶,连庠皆进士及第,都做县令一类的小官,因为官廉洁,人称兄为“连底清”,弟为“连底冻”,号“应山二连”,与“二宋”齐名乡内,后世谓“人才二宋”、“盛德二连 ”,并称“应山四贤”,县城南有四贤祠。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是其第三十代孙。

连姓的历史名人

连瀛洲10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后辍学到香港的小杂货店当学徒,1919年移居新加坡。 1928年他与友人创立华兴公司,经营进出口贸易兼船务代理,事业稳步发展。 1949年连瀛洲与数名马来西亚华商成立华联银行,进入金融业,2001年华联银行与大华银行合并,跻身新加坡第一大银行,大华银行集团。 此外,连姓名人还有:宋仁宗庆历年间,有连庶、连庠兄弟,深得欧阳修的器重;绍光年间的连希觉,曾在英州为地方筑堤引水灌田;宋宁宗宁元年产的连三益,历知沙县、广州、绍兴,任满离去,老百姓皆遮道挽留。 至于明代,入仕的连姓之人也有不少。 如明在祖时的名御史连均;英宗正统年间的福建按察副使连镛;宪宗成化年间的御史连盛;神宗万历年间的广西按察副使连继芬;思宗崇祯年间出知灵州的连宗度,等等,都为造福百姓,做过一些好事。 在上述连氏良吏名臣之中,宋代的连庶、连庠兄弟是湖北应山人,连三益是福建安溪人,明代的连均、连镛都是江苏建安人,连盛是河北永年人,连继芬是福建龙岩人。 这些充分说明,明清时期,连姓人已遍布大江南北。 连楹 (?-1402年),谥刚烈,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潞安府襄垣县(今山西省襄垣县)人。 明朝政治人物。 连楹为太学士出生。 洪武年间,其任左春坊太子赞善,后升任赞读、监察御史。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金川门,其叩马欲刺朱棣,后失败被杀,尸体直立不倒. 连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连陂存爱; 赋笔见称。 ——佚名撰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连氏宗祠通用堂中联。 羽衣得道; 丽赋著名。 上联典指宋代人连久道,字可久,十二岁就能作诗。 父亲带他见当地名士熊曲骸,他作了《渔父词》。 熊曲肱也写诗相赠,又说:“这个孩子在富贵中留不住。 ”后来果然做了羽衣(道士,穿鸟羽做的衣服,意思是如神仙一样飞翔),来往于西山。 下联典指唐代闽县人连总,字会川,咸通年间进士,善于作赋,为文学家温庭筠所称道。 勋嘉葵戍; 泽被乡邻。 ——佚名撰连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齐王大夫连称,为将军,奉襄公之命他和管至父戍守葵丘,瓜熟时去,约定第二年瓜熟时派人替换。 一年后,襄公违约。 连称、管至父联合襄公的堂弟无知杀了襄公。 下联典指宋代应山人连舜宾,字辅之,家中富裕,常常资助乡邻。 在家里教他两个儿子庶、庠读书,说:“这就是我的资产。 ”他死后,远近乡邻都前去哭吊。 勋嘉葵戍; 孝踵丁兰。 ——佚名撰连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齐王大夫连称(见上)。 下联典指宋·连世瑜,事母至孝,母死,刻像奉之益恭。 七言通用联 瞻崇祖德恢先业; 依赖宗功启后人。 ——佚名撰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闽南地区连氏宗祠“瞻依堂”通用堂联。 联以鹤顶格嵌“瞻依”堂名。 国士升华光世德; 惟思懋建永昌宗。 ——清·连日春撰福建省长泰县江都村连氏宗祠“瞻依堂”联 此联为清代连氏裔孙、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台湾府举人连日春所撰。 后来,江都和开台连氏家族共同将它作为子孙昭穆,从十二世启用,历代相沿。 九言及以上 源头由和睦,和睦千秋; 匾额树瞻依,瞻依百世。 ——佚名撰福建省长泰县枋洋镇江都村江都寨连氏祖祠“瞻依堂”堂联 长泰县枋洋镇江都村,有一座修建于明代的古石寨——江都寨,如今还住着30多户连氏人家。 寨内有一座名叫“瞻依堂”的连氏祖祠。 据连氏族谱记载,唐开成元年(836年),连谋自骛州入福建开基,成为连氏入闽始祖。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连谋的十世孙连法进之子连垒,从龙岩漳平县入长泰开基。 在江都社小山丘上的一块风向适宜,阳光充足,形似鸡笼的蒲姜地上披荆斩棘,建搭草舍,并修建了高一丈四尺厚实坚固的石墙。 从此,他们筑寨而居,创家立业,繁衍生息,逐渐兴旺发达起来。 后来,连氏族人在寨中选择一块风水保地修建了这座祖祠,以示纪念。 连氏先辈把祖祠命为“瞻依堂”,堂名瞻依,谓望儿孙登斯堂而兴瞻仰仗寨之情,毋忘先人创业维艰;联嵌“和睦”,语意双关,勉后人见此联而铭记始祖故里,永保骨肉深情。 同时也表达了对离寨外出的连氏子孙深切的寄望和依依的眷念。 在江都连氏族谱上,清楚地记载着三世祖连时冲往台湾,在台南小脚腿创业开基,第十世孙连绳巍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去台湾等记录。 此后,于长泰江都定居的连时崇的后裔,又有不少人陆续迁往台湾定居。 习射攻书,继武继文承祖泽; 筑陂奉像,尽忠尽孝衍孙枝。 ——佚名撰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阜阳市连氏宗祠联。 上联“习射”,指清代当地人连际成,雍正年间武举;“攻书”,指清代当地人连斗山,字叔度,乾隆年间文举,著有《周易辨画》。 下联“筑陂”,指宋代英州知州连希觉,筑陂引水灌田,百姓受益,人称“连陂”;“奉像”,指宋代乐清人连世瑜,与妻子方氏对母亲极孝,母亲死后,刻像侍奉,更加恭敬。 父为作,子为述,由上掌而连江都,源头初无二脉; 祖有功,宗有德,自大田而开长泰,宗派唯有一家。 ——佚名撰连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闽南地区连氏宗祠通用堂联。 广东省新民村 普宁梅塘镇新民村连氏一世祖至今是传十七代.现总人数是一千三百余人.而居泰国华侨一千余人,居新加坡三百余.其余地方有三百余人.开创新民村是在清代康熈三十二年.先祖来潮汕地区创业是几经迁走.到来潮第三代先祖才创寨. 台湾连氏 连姓是台湾第五十四大姓,遍及台湾的每一个县市。 连姓也是从福建传入。 自唐代以后,连氏在福建已是大姓,在唐咸通年间,福建闽县就出了名人连总。 五代时期,一位名叫连重温的人就曾在福建政坛叱咤风云一时。 台湾的连姓以台北最盛,台南次之,苗栗居第三。 据考证,福建安溪人连良,是大陆连氏迁台的开基始祖。 他于清康熙年间移台,入居今台北县淡水镇水确里,开基立业。 从此之后,自福建迁台的连姓人氏逐渐增加,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一大名姓。 连氏家族的连雅堂是台湾连姓最知名、最有影响的代表。 连战的祖父连横,原名允斌,字雅堂,号剑花,光绪四年(1878年)正月16日出生于台南。 连家是台南望族,连雅堂是连家在台湾的第七世代。 连氏家族的祖籍在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其六世祖“兴位”,于清康熙年间移居台南府的马兵营,世代经商,数代之间,家业迭有兴衰。 清道光、咸丰年间,从连雅堂祖父连长瑞时起,家业又渐兴旺。 连长瑞这一代,连家除有园圃外,并在漳州府城坊桥头开一家“芳兰号”烟铺,贩卖鸦片,收入甚丰。 光绪十九年(1893年),连家开始经营樟脑炼制,进行外销,每年达数万担,获利数十万金,为当时富豪之一。 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后,连家的“芳兰号”烟铺及水田被日本人征收,连氏家族迁台六代经营所得,就此毁于一旦,家业开始衰落。 连得政生有四子,雅堂是老三。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连雅堂赴大陆知名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俄文。 不久,奉母命回台。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五月,日本人在台南创办《台澎日报》,聘连雅堂负责汉文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赴福州参加乡试。 次年10月,再回《台澎日报》社。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连雅堂不满时政,携眷赴厦门,与友人合作创办《福建日日新日报》,开始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有所往来。 1906年,孙中山抵达新加坡成立中国同盟会分会,曾派人前往厦门与连雅堂联系,研商将该报改为同盟会机关报,结果被清 *** 封馆停刊。 随后,连雅堂一度在上海华侨联合会担任编辑工作。 该会由孙中山设立,是同盟会在上海的联络点。 连雅堂在此期间结识了革命党人张继与章炳麟等人,并经张介绍加入中华革命党( *** 前身)。 1914年,连雅堂寓居北京,同年又回台湾在《台南新报》社主持汉文部。 连雅堂于1919年全家再次迁到台北大稻埕,并任华南银行秘书,进入金融界。 同年16岁的儿子连震东赴日本上学。 1923年,他在台创办《台湾诗荟月刊》。 1926年,连雅堂全家再回大陆,居住在杭州西湖。 次年,大陆内乱再起,连雅堂又迁回台湾,在台中参加林献堂先生主持的暑期汉文教学班。 1928年,为 *** 日本人禁止台湾省人使用闽南语,连雅堂又与朋友合作,在今台北延平北路创办“雅堂书局”,只卖汉文书,不卖日文书,颇有民族气节,但效益不佳,经营惨淡,1929年结束书店经营。 或因战祸或因经济因素,连雅堂不断在海峡两岸奔波,事业无大成,经济状况也一直未能好转,可以说是穷困潦倒的书生。 1933年,他又迁回上海居住。 然而,到了后半生,连雅堂埋头书房,呕心沥血,撰写《台湾通史》,给世人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这本书在台湾文献史的地位甚高,上溯隋朝,下至甲午,涉及近千余年之史事,凡88篇,于1921年正式出版。 连雅堂也因此而成为台湾的一代名儒。 台湾著名学者林衡道称赞他是“日本统治台湾51年中,台湾文化界第一人”。 连雅堂写《台湾通史》也与他父亲的影响有关。 13岁时,父亲连得政买了一套《台湾府志》送给儿子,并告诉他:“你是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这对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的连雅堂而言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连雅堂还陆续完成《读墨十说》、《台湾赘谈》、《中国文字学上之古代社会》等书稿。 连雅堂尽管奔波海峡两岸,从事新闻与文化工作,并有巨著问世,但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大重视,因而连家在他这一辈并无显赫地位,家境也不甚好,被他的好友、台湾大学教授杨云萍称为“没落地主之后”。 1936年6月28日上午10时,连雅堂因肝癌病逝于上海,享年59岁。


姓连的名人有谁

  连 战:连横之孙。于1936年出生于祖国大陆,1945年随父返台,后步入政界。现为中国国民党主席
  连 庶:字居锡,安州应山人。宋仁宗年间举进士,调商水尉、寿春令。兴学,尊礼秀民,以劝其俗;开濒淮田千顷,县大治。淮南王旧垒在山间,会大水,州守议取其甓为城,庶曰:“弓矢舞衣传百世,藏于王府,非为必可用,盖以古之物传于今,尚有典刑也。”垒因是得存。以母老乞监陈州税。尝送客出北门,见日西风尘,而冠盖憧憧不已,慨然有感,即日求分司归。久之,翰林学士欧阳修、龙图阁直学士祖无择言庶文学行义,宜在台阁。以知昆山县,辞不行。累迁职方员外郎,卒。
  连 盛:字文昌,进士,河北永年人,曾任山东道监察御史。
  连 矿:字佰金,号白石,河北永年人嘉靖年间进士选翰林院,曾任户部主事、山西道监察御史、敕命进阶文林郎、浙江按察副史、河南参政、湖广按察按察史、浙江布政史、行政督察院右副督御史敕总督漕运兼总河加户部右侍郎,因治水有功,造福百姓,在一方名声显赫。
  连 横:史学家、诗人。字武公,号雅堂。是江都(福建省)连氏的第十世孙,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渡海过台湾,在台南宁南坊兵马营一带安居乐业,后代枝繁叶茂,名人辈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堪称连横家族。生于1878年的连横,著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大陆诗草》等著作。其中,《台湾通史》一书以大量的史实,记载了大陆、台湾人民一道披荆斩棘开发台湾的历史,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连横的夫人在后序中说:“台自开辟以来,三百余载,无人能为此书。”章太炎读《台湾通史》后称赞连横“此英雄有怀抱之士也。”《台湾词典》则从语言方面论证了台湾与大陆的血脉关系,提出台湾“语言多沿漳泉。”在连横的一生中,始终对故土怀着深厚的感情,他曾先后五次返回祖国大陆求学、工作、旅游。1933年,连横移居上海,后来病逝于沪。
  连 战:连横之孙。于1936年出生于祖国大陆,1945年随父返台,后步入政界。现为中国国民党主席。
  连舜宾:字辅之,宋朝应山人。他年少的时候应乡试举没有考中,于是便回家供养父母,再也不去考试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财产很多都用来救济当地的老百姓。别的时间他就用来专心教育他的儿子连庶和连痒。他常常对别人说:我不要财产,教育好我的儿子就是最好的财产。后来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都当了县令。两个儿子都很有名气,为官清廉,人民对他们俩都有很高的评价。
  连阔如:原名华连寿,号发表评书小说《西汉演义》等。抗日战争爆发仲三。笔名云游客。北京人。1927年的时候拜李杰恩学评书,曾参加过北平市的曲艺工会。民国22年开始在天津的《时言报》、《民声报》、《立言报》上以后在北平、天津等地说书,并开展广告业务。曾应尚小云的邀请,为荣春社排演全部《东汉》说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戏剧界艺人讲习班主任委员。创立前门箭楼大众游艺社,自任社长。1951年任赴朝鲜慰问团戏曲服务队大队长。归国后多次到北京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科学院讲学。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少数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戏曲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1971年逝世。
  此外,连姓名人还有:宋仁宗庆历年间,有连庶、连庠兄弟,深得欧阳修的器重;宋高宗建年间的连南夫,曾在广东闹饥茺时救济民众无数;绍光年间的连希觉,曾在英州为地方筑堤引水灌田;宋宁宗宁元年产的连三益,历知沙县、广州、绍兴,任满离去,老百姓皆遮道挽留。至于明代,入仕的连姓之人也有不少。如明在祖时的名御史连均;英宗正统年间的福建按察副使连镛;宪宗成化年间的御史连盛;神宗万历年间的广西按察副使连继芬;思宗崇祯年间出知灵州的连宗度,等等,都为造福百姓,做过一些好事。在上述连氏良吏名臣之中,宋代的连庶、连庠兄弟是湖北应山人,连南夫是湖北安陆人,连三益是福建安溪人,明代的连均、连镛都是江苏建安人,连盛是河北永年人,连继芬是福建龙岩人。这些充分说明,明清时期,连姓人已遍布大江南北。


2014年杭州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连处士墓表答案

精锐教育提醒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必以处士为法 法:标准,规范
B.卒而反葬应山 反:反而,却
C.悉散以赒乡里 赒:周济
D.乃表其墓 表:作动词,树碑刻文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连处士可作世人表率的一组是(3分)
①以一布衣终于家 ②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 ③因不复仕进
④出谷万斛以粜 ⑤厚遗以遣之 ⑥为之罢市三日
A.①③⑤ B. ②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境界。
B.连舜宾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C.连舜宾曾经到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来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
D.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告诉后人。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3分)
▲ ▲
(2)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4分)
▲ ▲
(3)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3分)
▲ ▲

参考答案:
5.(3分)B(反,通“返”,回到。)
6.(3分)C(①是说连处士的身份;③说明连处士不当官的原因;⑥主语是集市上的人,不是连处士。)
7.(3分)C(“告以处士”不是告诉处士,而是把连处士的身份告诉强盗。)
8.(1)(3分)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其……欤”“躬”“信”各1分)
(2)(4分)年成不好,(连处士)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
(“岁饥”“粜”“卒”各1分,语句通顺1分。“市谷之价”翻译成“购买谷子的价格”亦可)
(3)(3分)(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省”1分,补出“连处士”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说:“做人象连公那样,就足够了!”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唉!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
连处士,名舜宾,字辅之。他的祖先是闽地人,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处士年轻的时候曾应举乡试(《毛诗》是当时的考纲),没有考中,并且他的父亲连正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麻烦你送牛了。”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曾经因为有事到信阳去,在西关遇到了盗贼。身边的人告诉盗贼说这是连处士,盗贼说:“这人是一位长者,不可以侵犯。”就离开了。
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处士生四个孩子,叫连庶、连庠、连庸、连膺。以学问教导的两个孩子后来都中了进士,现在连庶担任寿春县令,连庠担任宜城县令。
连处士在天圣八年二十月某日逝世,庆历二年某月的某一天安葬在安陆蔽山的南坡。自从他死后到现在二十年了,那些认识连处士的应山县老年人,还有那些曾经依赖连处士而生活的人,有很多人还健在;那些听说过连处士为人做事的年轻人,离连处士的生活的年代还不算远。如果再过三四代到了孙子曾孙子辈,关于连处士的传闻,有时会有遗漏,那就恐怕应山的人不再能够详细了解连处士了。于是就在他的墓前树碑刻文表彰他,来告诉后世的人。庆历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记述。


文言文连处士墓表翻译 全文

翻译: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说:“做人象连公那样,就足够了!”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唉!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无须多言自然能取信于人吧!连处士,名舜宾,字辅之。他的祖先是闽地人,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处士年轻的时候曾应举乡试(《毛诗》是当时的考纲),没有考中,并且他的父亲连正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 “麻烦你送牛了。”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曾经因为有事到信阳去,在西关遇到了盗贼。身边的人告诉盗贼说这是连处士,盗贼说:“这人是一位长者,不可以侵犯。”就离开了。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人们)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处士生四个孩子,叫连庶、连庠、连庸、连膺。以学问教导的两个孩子后来都中了进士,现在连庶担任寿春县令,连庠担任宜城县令。连处士在天圣八年二十月某日逝世,庆历二年某月的某一天安葬在安陆蔽山的南坡。自从他死后到现在二十年了,那些认识连处士的应山县老年人,还有那些曾经依赖连处士而生活的人,有很多人还健在;那些听说过连处士为人做事的年轻人,离连处士的生活的年代还不算远。如果再过三四代到了孙子曾孙子辈,关于连处士的传闻,有时会有遗漏,那就恐怕应山的人不再能够详细了解连处士了。于是就在他的墓前树碑刻文表彰他,来告诉后世的人。庆历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记述。扩展资料:原文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一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斗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本文主要为欧阳修写一位应山处士一生经历的故事。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可是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与柳开以来的复古派文论家有很大的不同。在欧阳修主持文坛以前,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文风已经受到严厉的批评。欧阳修在反对西昆体的同时,还反对“太学体”。欧阳修对文与道的关系持有新的观点。首先,欧阳修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 其次,欧阳修文道并重。 此外,他还认为文具有独立的性质。这种文道并重的思想有两重意义:一是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二是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文学的地位。柳开等人以韩愈相号召,主要着眼于其道统,而欧阳修却重于继承韩愈的文学传统。欧阳修自幼喜爱韩文,后来写作古文也以韩、柳为学习典范,但他并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韩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韩、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险深奥倾向则弃而不取。同时,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成就并不一概否定,对杨亿等人“雄文博学,笔力有馀”也颇为赞赏。这样,欧阳修在理论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某些缺点,从而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欧阳修早年为了应试,对骈俪之文下过很深的功夫,同时也认真研读韩文,为日后的古文写作打好了基础。他在洛阳结识尹洙后,便有意识地向尹学习简洁谨严的古文手法,并以古文为主要的文体进行写作,但也注意形式的多样化。欧阳修对待写作的态度极为严肃,往往反复修改才定稿。深厚的学养和辛勤的实践使他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他的议论文有些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例如早年所作的《与高司谏书》,揭露、批评高若讷在政治上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是非分明,义正辞严,充满着政治激情。又如庆历年间所作的《朋党论》,针对保守势力诬蔑范仲淹等人结为朋党的言论,旗帜鲜明地提出“小人无朋,唯君子则有之”的论点,有力地驳斥了政敌的谬论,显示了革新者的凛然正气和过人胆识。这一类文章具有积极的实质性内容,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有机结合的典范。欧阳修另有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如《五代史》中的一些序论,对五代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并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褒贬,以及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非天命的历史观。又如他为友人文集作的序言,不但对友人的文学业绩进行评述,而且抒发了对死生离合、盛衰成败的人生遭际的感慨,绝非为文而文之作。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一类历史散文自不必说,即使是亭台记、哀祭文、碑志文等作品,也都具有充实的内容,如《丰乐亭记》对滁州的历史故事、地理环境乃至风土人情都作了细致的描写。又如《泷冈阡表》,追忆父母的嘉言懿行,细节描写细腻逼真,栩栩如生,这种效果决不是虚言所能达到的。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例如《释秘演诗集序》,寥寥数笔,释秘演、石曼卿两位奇士豪宕磊落的性情和落拓不偶的遭际已跃然纸上,而作者对两人的敬重惋惜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也洋溢于字里行间,感人至深。在欧阳修笔下,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散文的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作品体裁多样,各得其宜。除了古文之外,辞赋和四六也是他擅长的文体。首先,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其名作如《秋声赋》,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强了赋体的抒情意味。欧阳修的成功尝试,对文赋形式的确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次,欧阳修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宋初的四六皆沿袭唐人旧制,西昆诸子更是严格遵守李商隐等人的“三十六体”。欧阳修虽也遵守旧制用四六体来写公牍文书,但他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从而给这种骈四俪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上随州钱相公启》、《蔡州乞致仕第二表》等都是宋代四六中的佳作。欧阳修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韩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别开生面。例如《醉翁亭记》的开头一段,语言平易晓畅,晶莹秀润,既简洁凝练又圆融轻快,毫无滞涩窘迫之感。深沉的感慨和精当的议论都出之以委婉含蓄的语气,娓娓而谈,纡徐有致。这种平易近人的文风显然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所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后宋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就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有哪些?

1、许由许由(生卒年不详),是尧舜时代的贤人道家前身。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在今天的行唐县许由村一带活动,见到了贤人许由,便想传位于许由。许由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羞辱,便到颍水河洗他的耳朵。至今河北省行唐县有一村名叫许由村,据《行唐县志》记载:“为传说‘唐尧访贤’中的贤人许由的故里,因名”。而隔河相望的村庄叫颍南,许由村在颍水河北面,颍南在颍水河南面,颍南因此而得名。2、巢父传说中的高士,道家前身。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居聊城(今属山东省),以放牧了此一生。聊城古有巢陵,为巢父葬处,在今聊城市东昌府区许营村西北二里许。聊城县治曾移此。其墓旁传为当年巢父遗牧处,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3、列子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不明),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列寇,又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4、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5、张良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战国晚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 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相。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隐士

宋朝的代表型隐士有哪些?他们的政治抱负?思想追求?以及归隐的原因?

  林逋,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曾游历江淮间,成年后誓不做官,誓不娶妻,隐居杭州西湖孤山,二十年足迹不到城市。喜爱吟诗、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即“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死后,宋仁宗赐谥“ 和靖先生”。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
  林和靖死后的待遇是杭州西湖的苏堤之上,建了三个“三贤堂”,其中两位是唐 林逋坐姿画像
  [3]代白居易、宋朝苏东坡。另一位,就是终生白衣的林和靖。   更有甚者,宋室南渡之后,杭州变成了帝都。下令在孤山上修建皇家寺庙,山上原有的宅田墓地等完全迁出。可唯独留下了林逋的坟墓。而这也给林逋,带来了最后的祸事,南宋灭亡之后,有盗墓贼以为林逋是大名士,墓中的珍宝必定极多。于是去挖。   可是坟墓之中,陪葬的竟然只有一只端砚和一支玉簪。   端砚与男儿,那是林逋自用之物,那只玉簪呢?终生不娶的林逋到底有着怎样的往事,才让他在青年时就灰心于世途,归隐林泉终老此生?   或许他的另一首以女子口吻所写的小词才是他的心声――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己平。 林逋行书
  为林逋叹息,不如为他祝福,愿他在天上一切如意,能见到他一生怀念的人……但无论怎样,他再高洁出尘,也只是个人的情怀,清和淡雅之风敌不过刚烈直肠之辈。人类社会延续,一个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心怀天下的人的支撑。   这样的人,和他们的词,才是宋代文人的真正精华。林逋之后,一个真正的传奇正在默默无闻地耕耘,这个人的伟大,让后来以品评历代人物为己任,把刻薄当乐趣的南宋大圣人朱熹都称誉为――宋亡,而此人不亡,为国朝三百年间第一人!——转自《如果这就是宋史

  ?”宋代隐士的经济来源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家有田产,或饶于财。蒋 少入太学不遇,归隐读书,从黄庭坚游。他的家底不薄,黄山谷贬官宜州,病革将死时,以后事付与蒋 ,“山谷卒,为买棺以敛,以钱二十万具舟送归双井”。孔旼是孔子第46代孙,家“有田数百亩,赋税常为乡里先,遇岁饥,分所余周不足者,未尝计有无”。一般来讲,先前为官者归隐林泉后,都有一定数量的财产和田地,不至于穷困潦倒。他们名义上“躬耕”其中,实则依靠田租,整日里品茗、饮酒、吟诗、作文、清谈,无忧无虑,舒适悠闲。吴瑛是龙图阁学士吴遵路之子,少以父任补官,年46即上书请致仕,归隐蕲春(今属湖北)家中。“有薄田仅给伏腊。公临溪筑室,种花酿酒,家事付子弟一不问。宾客有至者,不问贤愚贵贱,与之饮酒必尽醉。公或醉卧花间,客去亦不问也。”象吴瑛这类的隐士占宋代隐士的大半,他们比较丰裕的家资,正是从事文化活动所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

  第二,亲自耕桑钓牧,卖药售货以谋生。杨适隐居大隐山,“衣食才自给”,需“躬耕养亲”。越之隐君子杜醇“耕桑钓牧以养其亲”。胡宪“力田卖药以奉其

  亲”。而福建泉州人崔唐臣过着“案有黄庭樽有酒,少风波处便为家”的云游隐居生活。他自己道出了生活来源:“初倒箧中,有钱百千,以其半买此舟,来往江湖间,意所欲往则从之。初不为乏,其半市杂货,时取赢以自给,粗足即已,不求有余差,愈于应举觅官时也。”

  第三,教学授徒,得束修以糊口。宋代教育比较发达,大多数隐士都从事教育活动,既得束修以养亲糊口,又便于开展学术活动,传播文化,交流思想,乃一举多得之事。

  第四,得到官府赏赐或官员支助。北宋初年著名隐士陈抟屡被宋太宗召见,他晚年所居华山云台观,就是太宗下诏赐钱修建的。不然,陈抟也只有住山洞的命运。荆南高季兴的四世孙高怿,不应召荐,不受恩泽,仁宗嘉其守,赐号安素处士,“诏州县岁时礼遇之,给良田五百亩。”邵雍中年以后隐居洛阳,“初至洛,蓬荜环堵,不庇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后来“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如果没有富弼诸人的资助,邵雍仅凭自己的财力,是难以筑起“安乐窝”并过上焚香燕坐、哺时酌饮、作诗自吟的舒适生活的。

  但是,也有不少宋代隐士生活比较艰苦。从穿着方面看,苏云卿“布褐草履,终岁不易”。从饮食上看,周方叔“隐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之五州山,读书自娱。家贫,或时终日不得食,邻僧乞米送之”。从住宅条件看,有的隐士没有自己的住房,寓居僧舍之中。刘孟节“多寓居龙兴僧舍之西轩”。而有的隐士住宅条件也相当差,如刘愚“买宅城南,四无垣堑,萧艾数尺”。

  孔子不饮盗泉之水,饿者不受嗟来之食,这是古代儒家传统,后世士大夫们谨守此训,虽穷困不堪而有节操,不受非义之馈赠。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在隐士身上体现得比较突出。谯定为了向程颐求学,“弃家破产,疲曳妻子以从之游。及其困饥且死,不惧非义之粟而易将殒之命”。宗翼“隐面不仕,家无斗粟,怡怡如也,未尝以贫窜干人”。

  综上所述,宋代大多数隐士生活上都有保证,这是他们从事各类文化活动,并取得成就的基本物质条件。而那些生活艰苦却谨守节操的隐士,也从未放弃追求修身养性、求志达道的人生理想,同样在文化艺术领域里耕耘,更是难能可贵。

  二、宋代隐士的社会地位

  荀子曰:“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历代统治者都深知隐士的社会影响,所以一方面为了寻访贤达,辅佐治国;另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为了笼络人心,粉饰太平,装点门面,总要征聘隐士,并给予一定的社会地位。宋朝统治者也不例外,“宋兴,岩穴弓旌之招,叠见于史”。宋仁宗初年,“又置高蹈丘园科,沉沦草泽科”。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诸路搜访行义为乡里推重者,凡二十有九人。至,则馆之太学,而刘蒙以下二十二人试舍人院,赐官有差,亦足以见幽隐必达,治世之盛也。”宋高宗南渡,为中兴宋室,也注重举逸民。史载:“高宗垂意遗逸,首召布衣谯定,而尹焞以处士入讲筵。其后束帛之聘,若王忠民之忠节,张志行之高尚,刘勉之、胡宪之力学,则赐出身,俾教授本郡。或赐处士号以宠之,所以振清节,厉颓俗。如徐庭筠之不出,苏云卿之晦违,世尤称焉。”由是观之,宋代隐士与其他历史时期一样,在社会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当然,“理、度以后,国势日迫,贤者肥遁,迄无闻焉”。这种现象在其他朝代末期也是一样。

  具体而言,受到宋廷赐“先生”、“处士”封号和束帛等物的隐士不胜枚举。陈抟被宋太宗赐官“希夷先生”。刘易被宋仁宗赐号“退安处士”。刘易卒于宋英宗治平末年,神宗“熙宁察访定户役,诏易家用处士如七品恩,得减半,示优礼云。”著名隐士魏野生前曾被宋真宗召,躲避不见,死后,真宗下诏:“可特赠秘书省著作郎,赙其家帛二十匹,米三十斛,州县常加存恤,二税外免其差徭。”宋真宗这种给隐士以荣誉和经济实惠的做法,无疑有其政治意图,但也提高了宋代隐士的社会地位。

  另外,不少宋代隐士以自己的德行和卓有成效的文化活动闻名于乡间,在宋代社会中起了不小的作用,对其中的著名者,后人立祠祀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黄晞“高文古学为世称重,著书数万言”,并且黄氏“德性淳朴,服用质俭,寓居京师,学者多从之”。黄晞卒,其子“自南方来,挈旅榇,载遗书以去。过江都,稿殡于扬子寺后圃……其未葬也,川陆之经由者,识与不识,皆过其五,咨嗟留连,或为歌诗哀辞,或书名屋壁,至于木肤竹竿,题记殆遍。其无位而得民至诚而感物,近世未有也”。江都县宰罗适特建祠堂以祀黄晞。陈瑾宇国器,平阳(今属浙江)人,约生活于宋孝宗之时,苦志不酬,隐于乡间。“其行常损己益物”并靠种植而钱财行义。“初,县驿道东北皆行水中,漱淖垫没数十里,晨螟风雨,咫尺断,还往北塘。合一县之力,间乞丐大官,历年多犹未备”。而陈瑾独用一家之力,“栽石取底,东达之海,阅闰而成。坚悍可屐,甚潦不能淫。人以为君德,更号曰东塘陈氏”。陈瑾的事迹深得叶适赞赏,他叹曰:“余尝患世之富贵苟自肥,于民无毫发利益。君虽贫贱,不为身计,特作此塘,利垂无穷,可尚已。”陈傅良赞陈瑾“种德之久,仁及闾巷”,“食饥衣寒,勿问疏戚,东塘之成,通国利之”。陈瑾以自己的行义博得了民众及名人的称赏,在社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是这一类隐士的典型代表。

  虽然宋廷优礼隐士,赐予荣誉称号,给予经济实惠,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但更主要的方面,还在于隐士们自己的努力,如黄晞之质朴力学、陈瑾之行义利民,从而赢得了朝野之望。


上一篇:辣子村

下一篇:平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