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

时间:2024-05-10 12:16:24编辑:分享君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说的是哪位皇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说的是赵匡胤。陈桥兵变是指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宋太祖赵匡胤是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是谁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政权的兵变事件,这个典故又称为黄袍加身。

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逝,只有七岁的恭帝继位,当时政治不稳,国家军权掌握在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手里。

第二年传闻契丹联合北汉要南下攻周,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就派大将赵匡胤出战,赵匡胤推脱兵马不够,不能出战。范质就给了赵匡胤最高军权,使其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到了陈桥驿,开始实行兵变。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军中散布议论,说“现在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杀敌,也没有人能记得我们的功劳,不若先拥立一位有才能的皇帝再出发北征,大将军赵匡胤就是很好的人选”。士兵们的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看时机差不多了,便让将士把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大家跪在他面前,山呼万岁,拥立他为皇帝。

赵匡胤显示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大家都表示会唯命是从,赵匡胤就下令,返回开封,对太后和小皇帝不许惊犯,对朝中的臣子不得侵凌,也不得侵掠朝市府库,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者诛,将士们都齐声应允。

赵匡胤率军回了开封,逼迫恭帝禅位,轻易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因为他自己的封地在宋州,所以定“宋”为国号。


陈桥兵变是谁发动的?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是宋朝开国皇帝。 赵匡胤所处的时代是五代十国,短短的五十三年里,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因以前有这几个朝代名称,故历史称之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其他地方分布着南唐、楚、蜀等十国。故历史把这一时期称之为“五代十国”。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经济几乎停滞不前。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生行伍世家的赵匡胤选择投身军旅,效力国家。跟随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战功显赫,一步步成长为后周重要的将领。后来, 周世宗柴荣在北伐北汉途中,因感染疾病,突发疾病身亡,临终托孤赵匡胤,期望他辅佐幼主,命其为殿前都检点。当时,朝廷里有韩通父子向来与赵匡胤不和,想借此时除掉赵匡胤。 恰巧,传言北方契丹入侵边境,朝廷任命赵匡胤出征迎战。当时,时值隆冬,天寒地冻,士兵多有怨言,不愿前行。缓慢地向北方进军,途中经过陈桥驿,大雪纷纷,士兵不在愿前行。第二天一早上,天蒙蒙亮,还未睡醒赵匡胤就被军帐中吵闹声惊醒。大家都纷纷议论道:“幼主年幼无知,奸人当道,不如反了,让点检做天子”。赵匡胤几次严词拒绝,后来,其弟赵匡义与赵普同石守信等人趁其不备黄袍加身,大声呼喊:“万岁,万岁,万万岁。”无奈之下,赵匡胤只能答应。 黄袍加身后,赵匡胤回军京城--汴梁,并约法三章:一是不杀皇室宗亲,二是不杀朝廷大臣,三是不得抢劫府库。到京城后,年仅七岁的周后主不得不把皇位禅让给赵匡胤。至此,北周灭亡,宋朝建立。

陈桥兵变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就夺取了后周政权,为何他如此顺利的就政变成功,而且还没有遇到来自朝廷的反抗呢?掌控兵权,安插自己人,首先掌控兵权并不一定意味着可以政变成功,有很多没有掌控兵权的人也通过政变夺取了政权。如唐朝时期的“神龙政变”中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等人带着500个禁军就成功逼迫武则天退位,不过兵权虽然不是政变成功的主要因素,但也是不可或缺的资本。柴荣去世以后,赵匡胤权势很大,担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和检校太尉一职,此外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当初赵匡胤和其他九个人(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结为“义社十兄弟”其中石守信、王审锜、张光翰、韩重赟和赵匡胤的关系最好,而且都在禁军中担任高级官职,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石守信和王审琦负责的就是守城,就是他们打开城门放任赵匡胤进去,最终才让赵匡胤兵不血刃的进入都城夺取了政权。此时的赵匡胤不仅掌握着兵权,关键都城里也有自己的人在军队中担任高级职位,这是赵匡胤能够迅速瓦解朝廷反抗的根本原因。这些人后来都被授予节度使一职,“陈桥兵变”以后,并不是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赵匡胤,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都起兵反抗赵匡胤。但都以失败告终,自此后周更加没有人站出来为它摇旗呐喊了。后周恭帝柴宗训继位时不过7岁,主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宰相范质、王溥等人辅佐军国大事,而赵匡胤作为柴荣时代受重用的将领,自然也受到器重。当时以赵匡胤为核心的这个圈子几乎已经垄断了都城里的兵权,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童年好友。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是赵匡胤圈子里的人,殿前都虞侯王审锜也是一样,而赵匡胤自己又担任殿前都点检,可以说当时都城里的禁军权力完全被赵匡胤一党掌控。反观柴宗训这边孤儿寡母,根本没有势力可言,宰相范质、王溥这些人不过是一群文官,更加没有威胁力。当时唯一不是赵匡胤这个圈子里的人就是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不过后来他成为“陈桥兵变”中唯一被杀的人,且满门诛杀,当时赵匡胤命令大家秋毫无犯,不要杀人抢东西。大家都遵守得很好,但王彦升把韩通一家都杀了,惹得赵匡胤不高兴,成为唯一没有被授予节度使的人。所以说,当时都城里面根本就没有人可以和赵匡胤势力进行抗衡。当赵匡胤发动政变进入都城以后,宰相范质、王溥束手无策,根本没有能力阻止这一切。当时范质紧紧抓住王溥的手说:仓促谴将,吾辈之罪也——《东都事略》范质的指甲直抓得王溥的手都出了血,后者不敢说什么。而赵匡胤的一个手下说到:军校罗彦环举刃拟质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宋史》被逼无奈的范质只好拥戴赵匡胤为帝,通过禅让的形式取代了后周政权。据说后来赵匡胤还搞了一块“太祖誓碑”,上书三条内容说:柴氏(周世宗)子孙有罪不得加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子孙必须遵守;也算是对柴荣家族的一个优待了吧,从结果来看,柴氏虽然丢掉了皇位,但是好歹没有丢掉性命,而且还得到了优待,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至于赵匡胤不杀士大夫,是因为要削弱武将们的权力,避免“黄袍加身”的故事再次上演,这又才有了“杯酒释兵权”,以及宋朝“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风气。纵观赵匡胤之所以能够顺利取代后周政权,主要还是后周朝廷内部缺乏能够制衡赵匡胤的力量,柴荣去世前,还把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替换成为赵匡胤,这让赵匡胤以后发动政变更加方便。事后,唯一站出来为柴氏一族打抱不平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也没有形成什么气候。赵匡胤自此就坐稳了江山。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建隆元年(960)正月,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后)周世宗病逝后,年仅七岁的周恭帝无法管理政事,国家政局动荡不安。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曾经结拜为义兄弟,在军队中握有实权。次年元旦,风闻辽国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胤弟匡义(即宋太宗赵炅)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927~976),涿州(今河北省涿州)人,原为后周禁军最高将领——殿前都点检。960年,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汴梁。为消除军阀割据的局面,他平灭南唐、荆南、后蜀、南汉,削藩镇兵权,务农兴学,慎刑薄敛。在位17年,庙号太祖。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就夺取了后周政权,为何他如此顺利的就政变成功,而且还没有遇到来自朝廷的反抗呢?掌控兵权,安插自己人首先掌控兵权并不一定意味着可以政变成功,有很多没有掌控兵权的人也通过政变夺取了政权。如唐朝时期的“神龙政变”中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等人带着500个禁军就成功逼迫武则天退位,不过兵权虽然不是政变成功的主要因素,但也是不可或缺的资本。柴荣去世以后,赵匡胤权势很大,担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和检校太尉一职,此外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当初赵匡胤和其他九个人(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结为“义社十兄弟”。其中石守信、王审锜、张光翰、韩重赟和赵匡胤的关系最好,而且都在禁军中担任高级官职,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石守信和王审琦负责的就是守城,就是他们打开城门放任赵匡胤进去,最终才让赵匡胤兵不血刃的进入都城夺取了政权。可以说,此时的赵匡胤不仅掌握着兵权,关键都城里也有自己的人在军队中担任高级职位,这是赵匡胤能够迅速瓦解朝廷反抗的根本原因。这些人后来都被授予节度使一职,“陈桥兵变”以后,并不是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赵匡胤,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都起兵反抗赵匡胤。但都以失败告终,自此后周更加没有人站出来为它摇旗呐喊了。人才凋零,缺乏有力支持后周恭帝柴宗训继位时不过7岁,主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宰相范质、王溥等人辅佐军国大事,而赵匡胤作为柴荣时代受重用的将领,自然也受到器重。当时以赵匡胤为核心的这个圈子几乎已经垄断了都城里的兵权,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童年好友。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是赵匡胤圈子里的人,殿前都虞侯王审锜也是一样,而赵匡胤自己又担任殿前都点检,可以说当时都城里的禁军权力完全被赵匡胤一党掌控。反观柴宗训这边孤儿寡母,根本没有势力可言,宰相范质、王溥这些人不过是一群文官,更加没有威胁力。当时唯一不是赵匡胤这个圈子里的人就是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不过后来他成为“陈桥兵变”中唯一被杀的人,且满门诛杀,当时赵匡胤命令大家秋毫无犯,不要杀人抢东西。大家都遵守得很好,但王彦升把韩通一家都杀了,惹得赵匡胤不高兴,成为唯一没有被授予节度使的人。所以说,当时都城里面根本就没有人可以和赵匡胤势力进行抗衡。当赵匡胤发动政变进入都城以后,宰相范质、王溥束手无策,根本没有能力阻止这一切。当时范质紧紧抓住王溥的手说:仓促谴将,吾辈之罪也——《东都事略》范质的指甲直抓得王溥的手都出了血,后者不敢说什么。而赵匡胤的一个手下说到:军校罗彦环举刃拟质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宋史》被逼无奈的范质只好拥戴赵匡胤为帝,通过禅让的形式取代了后周政权。据说后来赵匡胤还搞了一块“太祖誓碑”,上书三条内容说:柴氏(周世宗)子孙有罪不得加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子孙必须遵守;也算是对柴荣家族的一个优待了吧,从结果来看,柴氏虽然丢掉了皇位,但是好歹没有丢掉性命,而且还得到了优待,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至于赵匡胤不杀士大夫,是因为要削弱武将们的权力,避免“黄袍加身”的故事再次上演,这又才有了“杯酒释兵权”,以及宋朝“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风气。纵观赵匡胤之所以能够顺利取代后周政权,主要还是后周朝廷内部缺乏能够制衡赵匡胤的力量,柴荣去世前,还把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替换成为赵匡胤,这让赵匡胤以后发动政变更加方便。事后,唯一站出来为柴氏一族打抱不平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也没有形成什么气候。赵匡胤自此就坐稳了江山。

陈桥兵变有什么意义?

陈桥兵变大部分是一次和平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基本上是“以攻为守,市不容易肆”,就得到了朝代更替的取得成功,造就了“不出血而创建一个大皇朝的惊喜”。一般认为,这不过是军权与整体实力震慑的结果,实际上,军权、整体实力这些这种肯定的优点,只有确保兵变的最后取得成功,对于以什么样方法取得成功,则非常大水平上依赖于领导者的策划水准和政冶眼界,可以将大事儿化于无形中,独行天下、翻手为云,这实际上就充足地展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政冶方式。在其中比较显著形象化,且为后世议论纷纷的一点是:兵变之时,宋太祖赵匡胤曾多次“严敕士兵,勿令剽劫”,进而保障了兵变进城时的执法公正,秋毫无犯,从而获得了人心,“国都人的内心不摇,四方当然澄静”。这与五代一些“纵兵大掠”的兵变对比,宋太祖赵匡胤的“严敕士兵”毫无疑问主要表现出一种政冶眼界。实际上,严苛纪律,争得人心,这也是一般的政治常识,五代时的别的兵变者不一定统统意想不到这一点。难题的关键是,在兵骄将悍,“鼓噪哗变”的情况下,要有什么样的策划和运行才可以将这一点切实落实?从所说的“维护保养为君王”传闻,到无缘无故地发生又消失不见的北汉和契丹部队,包含以后以赵光义为代表的企图叛乱者们任何场合行动,都应该是宋太祖赵匡胤长期性提前准备、蓄谋多时的严实而获得成功的政冶个人行为。自然,这入戏的结果也是完美无缺的,一方面宋太祖赵匡胤的谋反看起来顺理成章,一派民心所向、实至名归的气魄;另一方面给了后周朝中一个猝不及防,朝中重臣和京都老百姓们都没有得到过多打扰和损害。宋太祖赵匡胤精心策划的一出好戏就是这样表层上处事不惊地告一段落,这次叛乱以较小的成本得到了最不可估量的成

赵匡胤为什么要发动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与北宋统一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赵匡胤年少就有大志,为了建立宋朝完成统一需要发动陈桥兵变。“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赵匡胤为了加强皇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北宋中期社会出现三冗两积的局面,也是他的处理不当之处。历史证明,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他对待权臣刚柔并济,怀柔安抚,很好的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永不消逝的英雄。一次看似普通的军事政变,一次看似寻常的改朝换代,一个没有流血的朝代更迭,其中却蕴含着改变了中国国家民族性格的因素,历史就是这样,在无形中、在人们不经意间往往蕴含着巨大的转变,这样的转变影响了以后的时代发展和民族进步。

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故事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久无战事的边境忽然传来了辽国大举进犯的消息,原来是北汉联合辽国,趁着世宗柴荣新丧的时候想要灭掉后周。接替柴荣即位的是年仅七岁的恭帝,垂帘听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只好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思来想去只有朝内赵匡胤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不料赵匡胤却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升任殿前都点检统帅全国兵马。初二点兵,初三出发,大军行进到一个叫陈桥的驿站,安营扎寨,一晚相安无事。第二天一早,大军哗变,兵将们拥到了帅府的寝帐门口。异口同声地向里面高声大叫:“诸将无主,愿册太尉为天子!”并冲进屋里来,把一件黄袍,强行套在了赵匡胤的身上。然后大军开拔,辽军也不打了,就此返回京城。一路畅行无阻,守卫都城的石守信听闻赵匡胤返京,居然直接打开城门接应。扩展资料: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_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赵匡胤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一举铲平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桥兵变

有人说陈桥兵变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兵变,这是怎么回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说的是赵匡胤通过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宋朝的故事。那么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说陈桥兵变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兵变?陈桥兵变发生在后周。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为什么说陈桥兵变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兵变?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凭借这次赫赫有名的“陈桥兵变”,几乎是兵不血刃的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并且,一举奠定了赵宋王朝三百多年的基业。第二:虽然,赵匡胤是通过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但是,并没有留下篡周的骂名。而是显得被迫无奈,被将士们把黄袍强加在身上。在北宋取代后周的过程中,因赵匡胤注意严肃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开封城中没有发生以往五代改朝换代时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北宋建立伊始,后周一些带重兵在外执行巡边使命的将领,如慕容延钊、韩令坤,都表示拥护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盘踞潞州(今山西上党)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及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先后起兵反抗,于是宋太祖亲率大军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击败李筠和李重进。他们的失败,使得一些势力较小,又对赵匡胤代周不满的地方藩镇更感到无力与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这样,北宋在原后周统治区已基本上稳定了局势。

“陈桥兵变”究竟是赵匡胤有意为之还是被迫接受的呢?

“陈桥兵变”其实是赵匡胤有意为之,毕竟他作为一个领兵打仗多年的大将,对于手下的这些将领是什么情况还是知晓的。只不过谋朝串位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自然要其他人来推动这件事情的执行,这才有了所谓的陈桥兵变。赵匡胤当时统军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的时候,兵变计划就已经开始实行了。当天晚上在将士中散布议论的恰好就是他的亲信,如果他一点也不知情的话,这个将军就真的白当了。所以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他派亲信这样做的,第二种就是它的亲信为了荣华富贵这样做的。但是不管怎么样,作为将军的赵匡胤必然知晓这件事情,从他没有制止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他有意为之。所以当士兵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的时候,赵匡胤只能装作一副被迫的样子,这样就没有多少人说他这个皇位来的不正。

陈桥在现在什么地方

位于河南省封丘县城南16公里。当年赵匡胤率军从河南开封来到陈桥驿,而陈桥就是今天的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胤也就是在此地实行自己的兵变计划,当然赵匡胤能成功也是因为得到了一批武将的支持,不过很多人怀疑赵匡胤其实是早有预谋,但这其中的真相恐怕已经难以得知。河南陈桥小镇,因为一千多年前的陈桥兵变闻名,这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表面看来是顺应民意,实际是计划已久的一场政变。一千多年过去,现在看到的陈桥驿站遗址,大多是后人整修而成,唯一不变的就数这棵系马槐。陈桥镇简介陈桥镇区位优势明显,东西部分别有大广高速、封开黄河浮桥与开封市相接,距开封市仅35公里,尹獐路自东向西穿镇而过,交通便利。1975年设陈桥公社,1983年改乡,2001年撤乡设镇。2005年,撤销司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陈桥镇管辖。陈桥镇南临黄河,与七朝古都开封隔河相望。土质呈弱碱性。属暧温带大陆性气候,春温干燥,夏秋雨多。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最高年份1046毫米,最低年份166毫米。年平均气温13℃左右,年极端最高气温40℃左右,年极端最低气温-16℃左右。镇域内路呈网,村村相通。南部黄河大堤东西贯境,东边开封黄河公路大桥距陈桥6公里。东有106国道,西有107国道,北有两国道连接线。北通北京,南达湖广,它处于郑州、开封、新乡、濮阳四市的中心,交通十分方便。

陈桥村位置在哪里

上海市青浦区香花桥街道陈桥村香花桥街道陈桥村位于青安路1097号,现有自然村3个,村地处青浦城区最北端城乡结合部。村现有面积为1.5平方公里,村北靠工业园区新达路南邻青浦车辆检测站、杜邦公司、东接英济厂,西靠东大盈港,市级外青松公路及青安路由南向北窜村而过,上达河由西向东横跨村中心,把村南北相隔。由于近几年工业园区的持续开发,村原来的地理面积不断变小,原第二生产队(圈盘里)由于征地于1999年整体搬迁,第三生产队(李家屿)、第六生产队(郭家宅)因上达河疏浚也于2004年整体搬迁。由自然村陈家桥村、河南村、天圣村组成。总人口2939人。其中:本村户数238户,本村人口866人,农保人口72人,镇保人口443人,城保人口166人;外来人口2073人。其他人口185人。耕地0.00亩,粮田0.00亩,常年菜田0.00亩,林地0.00亩,鱼塘0.00亩,畜禽场0.00亩。我村2012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45.46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363.00元。陈桥村附近有上海联怡枇杷园、东方绿舟、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太阳岛度假村、淀山湖风景区(淀山湖湿地)等旅游景点,有练塘茭白、练塘草编、鹌鹑皮蛋、商榻菜苋、芡实糕等特产。

上一篇:彩匙

下一篇:成都荷花池汽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