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孟达是谁?
和大家聊聊这个孟达。其实在咱们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孟达这种类型的人。咱们读史书,不但是为了增长知识,怡情解闷,也要在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历史这面镜子,检讨自己,应对事情,趋利避害。孟达这个人比较特殊,他有才能,长得也挺帅,很有风度,思维敏捷,政治嗅觉灵敏,口才出众,他的文笔也特别好。如果咱们抛开品行和政治立场来公平评判,孟达是三国时期非常罕见的文武双全,还有高超政治头脑的大才。咱们来通过孟达的经历来看看这个人的不凡之处。一、混碗饭吃孟达和法正是好朋友,建安初年的时候,他俩一起入西川投附了刘璋,混了碗吃。法正是大才,在刘璋这么混了很久才做了个“新都县令”,后来又混到“军议校尉”的位置,孟达就更不用说了,完全不被重视。大家都知道,法正这个人虽然有才,但他心胸比较狭窄,和益州本土的那帮同僚合不来,被人说坏话,混得很不好。当时的益州别驾名叫张松,他瞧不上刘璋的水平。张松比较欣赏法正,觉得他是个人才。由于孟达是法正的好朋友,他们就彼此多有交流。二、把握机遇刘璋占据益州,他治理水平有限,势力比较弱,兵力也不强。他的邻居张鲁占据着汉中地区,是个狂热的宗教分子,张鲁总想打刘璋的主意,令刘璋很头疼。自己的力量与张鲁相抗很困难,刘璋就想找个外援,去抵挡张鲁。张松看到机会来了,就向刘璋建议,说刘备能征善战,兵精将猛,人品也好,还和你同为汉室宗亲,能帮你这个忙。刘璋听信了张松的建议,就派他和刘备搭上了线。刘备是枭雄,虽有雄才大略,“苦无根基”,他早就盯着益州垂涎三尺。接到刘璋的邀请,他立即亲自率兵入川。刘璋就派人去迎接刘备,在张松的忽悠下,法正和孟达承担这个任务,各率两千人去与刘备会合。孟达会带兵,这支四千人马的部队就主要由孟达掌握。这俩人一去,就投附了刘备。三、拥兵观虎斗孟达这厮很狡猾,他得到了这支部队的指挥权后,并没有率领着去作战,而是屯扎在江陵一带,保持对成都的威胁,不动如山。刘备和刘璋翻了脸,各自调兵遣将,打得不可开交。其他人都在战场上拼死拼活,而孟达却坐山观虎斗,直到最后刘璋大势已去,他才出兵收拾残局。刘备获得益州后,孟达也成了功臣。而且,由于他掌握着这么一支兵力,刘备就封孟达做了宜都太守,成为一方大员。大家看,这个孟达脑袋瓜子是不是很够用?四、智取房陵刘备取下益州,向外扩张,孟达手里有兵,刘备就命令他从秭归向房陵进攻,作为偏师,配合汉中之战。别的将领都是刀头见血,阵前厮杀,打得那叫一个惨烈。但这个孟达不硬来,他搞暗杀,派人去悄悄摸进城去,暗杀了房陵太守蒯祺。轻松获得了房陵。孟达几乎兵不血刃地攻下房陵后,率部继续进发,兵围上庸。孟达就是这种风格:尽量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五、刘封的牵制刘备是什么人,是枭雄级别的人物,孟达这点水水岂能瞒过他的眼睛?在汉中的刘备派他的义子刘封坐船顺沔水而下,来到孟达军中,接管了指挥权。刘备理由是担心孟达难以胜任独取上庸的重任。其实大家都明白:1.刘备这是控制孟达,把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2.把刘封外遣,因为他马上就要进位汉中王,刘禅要做世子了,刘封再留下就尴尬了。曹魏的上庸太守申耽投降,刘封和孟达就把申耽的老婆孩子和宗族人员全都送到了成都扣弟人质。六、拒绝关羽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受封前将军,假节钺,拥有调动战区内军队的大权。关羽发兵北征襄樊,向刘封发来调令,要他配合作战。刘封和孟达拒绝了,理由是“山郡初附,未可动摇”。这个理由有道理吗?有,如果轻易将部队拉走,上庸确实存在降而复叛的可能性。但真正的原因不止于此。刘备将儿子刘禅定为世子,刘封的地位就十分尴尬了,他需要掌握一定的地盘和军队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如果将军队拉到襄樊战场,归关羽辖制,他还能有什么依凭的?而孟达现在也是实际上的一方大员,让他到关羽那里,受关羽管制,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刘封和孟达都不愿意去。七、巨大的危机关羽北征,东吴奇袭荆州,关羽后路被断,全军溃散,关羽败亡。这其实不能怨刘封和孟达。如果关羽得到荆州被袭的消息,立即率兵向上庸方向靠拢,是完全有机会逃脱的。但关羽南下,是他最终败亡的主要原因。但刘备很尴尬,刘封是他的义子,在众人眼里,在某种程度上,刘封的行为代表他的意志。关羽失荆州败亡是个很严重的事情,友军不及时救援,开了很恶劣的头,刘备必须要惩处,以摘清自己的责任。最好的办法是拿孟达开刀,把责任全部推到孟达头上,刘封能保住,上庸也能保全,刘备也能摘清责任。但孟达的政治嗅觉十分敏锐,他从刘封“夺其旗鼓”的行为中,立即发现大祸即将临头。孟达迅速与申耽勾联,叛向曹魏。这就是孟达的精明之处,能从细微之处发现事情的变化。八、夺命书信曹丕对孟达还是很欣赏的,“善达之姿才容观”,还让他做了散骑常侍、建武将军,还封了个平阳亭侯。将房陵、上庸和西城合为新城郡,让孟达做了新城太守。孟达在曹魏混得不错,但他这一叛逃,刘备再想把自己摘出去,就只能对刘封下手了。孟达给刘封写了一封信,劝他也投降曹魏,向他指出“知祸将至而留之,非智也”。孟达这封信非常狠毒,如果刘封不降,就必然会被刘备杀死。因为刘封若不降,这封信就必须上交刘备,否则万一泄露,刘备必杀他。如果上交刘备,刘备看到书信内容也必杀刘封,因为孟达在信中把刘备所有担心的事情都点明了。刘封缺乏政治头脑,没有看破孟达的心机,他回转成都,被刘备赐死。九、再叛覆亡曹丕死后,孟达就失去了可以依恃之人,曹叡对他没有什么好感,朝中政治形势发生变化,孟达再次面临巨大危机。孟达开始派人去蜀汉与蜀国丞相诸葛亮联系,表示想率三郡再重归蜀汉。其实孟达仍然是想待价而沽,想在魏蜀之间摇摆,自抬身价。但诸葛亮是什么人,那是伟大的政治家,对孟达这点小伎俩一眼就瞧破了,“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诸葛亮派郭模诈降,到魏兴太守申仪那里故意泄漏了孟达的阴谋,一下就把孟达逼上了不得不反的境地。而曹叡得到消息,派司马懿去收拾孟达。司马懿先写信稳住孟达,从一千二百里外率兵“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一举拿下新城,擒杀了孟达。孟达被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大师联手玩死了。要说孟达这个人,能领兵打仗,又善于治理地方,还有政治头脑,嗅觉敏锐,确实是个人才,但他算计太过精明,总以为自己什么时候都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将别人玩于股掌之中。但你总想着算计别人,难道别人就不能算计你?人不要总认为自己高明。善射者死于箭矢,善泳者死于江河,善算者死于机谋。
三国中的孟达是指谁?
三国中的孟达是曹魏的平阳亭侯。孟达本字子敬,因刘备的叔父名叫刘子敬,为避讳而改字。扶风郡郿人,三国时期人物。建安初年,天下饥荒,孟达与法正一起入蜀地依附刘璋。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在关羽战败后,孟达因畏惧被治罪,再加上跟刘封不和,常受到刘封侵凌,于是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曹魏。在魏官至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孟达其他情况简介。在《三国演义》中,孟达初仕刘璋,与张松、法正为契友。璋遣达领精兵五千,迎刘备入川为援。后投刘备,庞统以达与霍峻守葭萌关。后为张鲁将马超所攻,先主救之。后曹操遣张郃攻葭萌关,为黄忠、严颜所救。
《三国演义》中,孟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在三国里边,孟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生是非常低的。最开始是因为家里边闹饥荒,实在填不饱肚子,所以就跟自己的同乡一起去投奔刘璋,但是却并没有得到重用。最后竟然通过曹操认识到了刘备,随后就成为了刘备的跟班。随后跟随刘备几次平定战乱,但是却并没有得到刘备的认可。今天就跟大家来探讨一下这个复杂的人物,以及他所带来的影响。第一,他的出身非常低。三国时期是属于战狼时期,在那个时候能够活下来就比较不错。刘备作为当时名义上的皇室后代,自然还是有一定号召力的,而孟达跟他们相比,完全就是属于平民出身。所以在这之后,你也可以发现,梦达的成就是非常低的,这主要受限于就算在他投奔刘备之后屡立战功,也没有得到信任。第二,他间接造成了关羽的死亡。在当时,关羽带兵攻打襄阳,同时想要洗澡一下曹操,但是曹操却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应对之策。不仅抵抗住了关羽的袭击,同时还把他给包围,这个时候梦达本来应该进行支援。但是他非但没有,反而劝诫刘备的干儿子停兵不动,最后造成关羽的死亡。可以这么说,在电视剧当中是他的出现导致关羽的间接死亡。第三,最后成为了一个叛徒。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他最后离开了刘备,转而投奔到了魏国。在魏国,他的成就还是非常高的,最后成为平阳亭侯。但是后人对他的评价却并不高,主要就是因为在三国历史当中,他除了没有跟过孙权,其他的几位大佬他都跟过。而且最后都是通过出卖自己原来的老板来获得军功,在这方面,有点类似于吕布。
孟达的历史评价
刘晔:“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 费诗:“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邪!”司马懿:“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魏略》:“达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馀家归魏。文帝时初即王位,既宿知有达,闻其来,甚悦,令贵臣有识察者往观之,还曰‘将帅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王益钦达。达既至谯,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莫不属目。”《傅子》:“论者多称有乐毅之量。“
司马懿是怎样出兵击破孟达的
魏明帝太和元年,魏国新城太守孟达密谋反曹。当他得到孙吴、刘蜀的暗中支持后,便在新城(今湖北房县)举起了义旗。
消息马上传到驻守在宛城(今河南南阳)的曹军元帅司马懿那里。司马懿一听,左右为难。因为按一般程序,举行重大军事行动要获得朝廷的批准,自己应请示报告,得到皇帝诏书才可对孟达进击。但那样一来,从宛城到朝廷所在地洛阳(今河南洛阳)来回有1200里地,快马也要十来天。若孙、刘兵再来相助,那就难征讨了。怎么办?自行采取行动吧,朝廷已有嫌自己权势过大的迹象;等皇帝诏令吧,将对国家不利。思量再三,司马懿觉得还是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于是一边上疏报告情况,解释原因,一边率大军即刻进发。
为偷袭敌人,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司马懿让三军偃旗息鼓,分为八队齐头并进,昼夜兼程,1200里地八天就赶到了。
司马懿兵一出现,马上在孟达军中引起一片惊慌。原来计划,司马懿请示朝廷后率兵至此,少说也要一个月。孟达已按一个月的时间安排了加固城墙的任务。
新城内粮草充足,而司马懿劳师远进,粮草不可能带多。待坚固工事修成后,则坚壁不出战,等司马懿粮草不济无奈退兵时再突发袭击,定能取胜。哪知司马懿仅八天便到了新城,一下子打乱了孟达的部署,新城目前城墙不坚固的弱点一下子暴露出来。
司马懿稍事休整,便挥师杀来。孟达部将邓贤和李辅等见大势已去,开城门投降。司马懿挥师杀进城去,斩杀孟达,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受到朝廷嘉奖。
司马懿在什么时候率军攻破新城擒斩孟达?
魏兴(郡名,今陕西安康县)太守申仪与孟达素来有矛盾,得知消息后便秘密上报。这时,司马懿正屯兵于宛城(今河南南阳)。得到秘报后,他立即起兵,八日而至于新城。孟达做梦也想不到,魏兵会如此快地到达。他在给诸葛亮的信中写道:“宛去洛(洛阳,时为魏都城)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孟达是以当时驿传的正常速度来推断司马懿得到消息后,按正常的程序上表天子,得到批示后再出兵征讨,这样确实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兵临新城。司马懿对此当然也是相当清楚的,一个月的时间,对孟达来说是足以布置好一切的。于是他不待请示而自行发兵,终使孟达措手不及。太和二年正月,经过十六天的激战,司马懿率军攻破新城,擒斩孟达。
孟达是谁,该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孟达是谁,该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孟达是谁,该如何评价他的一生,他是三国时期的将领,先是蜀汉,后投奔曹魏,最后又想重新回到蜀汉,被司马懿看穿,投降后身首异处,他多次易主,摇摆不定,而且为人处世高调,所以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孟达是谁,该如何评价他的一生1 孟达,字子度,扶风郡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又因其多次易主,所以又被人们称为第二个吕布。 建安初年,军阀混战,孟达与法正在刘璋手下为官。刘备入蜀后,孟达又前来投降。于是,刘备命孟达驻守江陵,后来封其为宜都太守。 关羽被围在樊城时,曾要求孟达派兵援助,但是被孟达拒绝了。关羽战败后,孟达怕被治罪,于是率部下四千余人投降了曹魏。在曹魏时,孟达受到重用,官至建武将军。 曹丕死后,孟达在诸葛亮的劝说下,又准备归降蜀汉。但是,孟达做事高调,结果被司马懿知道。就这样,司马懿带兵包围上庸城十六天,无奈之下孟达等人只好开城投降,最终被斩杀。孟达一生举棋不定,多次反叛,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孟达是谁,该如何评价他的一生2 孟达最初是刘璋的部下,和法正的关系不错,两人一起投靠刘璋的。刘备入蜀的时候,刘璋就派他和法正一起去迎接。后来刘备和刘璋关系破裂,他投靠了刘备。刘备夺取蜀地之后,他成了宜都太守。刘备夺取汉中时,孟达攻下了房陵郡,并和刘封合兵拿下了上庸郡。 关羽败走麦城时,孟达和刘封都没有出兵。事后孟达怕刘备追究责任,毕竟人家刘封是刘备的`儿子,而他素来和刘封不和,刘封曾抢过他的乐队。于是孟达给刘备写了一封信,之后就带着部众投降了魏国。 曹丕对孟达还是挺看重的,委以重任,封他做了建武将军,而且还封了个平阳亭侯。虽然属于末等侯爵,但好歹也算是封侯了。 曹丕让孟达和徐晃、夏侯尚一起进攻刘封,孟达先是给刘封写信劝降,刘封拒降并撕信斩使,最终被孟达打败,上庸、房陵、西城三郡纳入了魏国的旗下。曹丕将三郡合为新城郡,并让孟达当新城太守。 这大概是孟达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了,但随着曹丕的过逝,孟达的好日子也到头了。曹丕一直非常器重孟达,但司马懿觉得孟达反复无常,早晚必叛。虽说司马懿是正确的,但曹丕并没有当回事。曹丕死后,司马懿领政,孟达开始担心起来。随着与孟达交好的夏侯尚、桓阶的相继过世,孟达更加不安起来。 此时诸葛亮看出了门道,于是开始引诱孟达,孟达也有了反叛之意。当然,诸葛亮并不是真心招降孟达,他是想拿回上庸、房陵、西城三郡。这三郡是汉中的脉冲,也是诸葛亮伐魏重要的战略要地。 孟达同意了诸葛亮的招降,开始准备城防工事。他预算司马懿向皇帝上报,再到皇帝批复,再到出兵,怎么的也得有一个月的时间,他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准备。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司马懿根本就没报告,大军日夜兼程,八天之后就兵临城下。而且还阻断了通往蜀地的道路,孟达自然就成了瓮中之鳖。最后,孟达死在乱军之中,并被传首京师。
孟达是谁,他的一生有何成就
孟达是谁,他的一生有何成就 孟达是谁,他的一生有何成就,他是三国时期的将领,先是蜀汉,后投奔曹魏,最后又想重新回到蜀汉,被司马懿看穿,投降后身首异处,他多次易主,摇摆不定,而且为人处世高调,所以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孟达是谁,他的一生有何成就1 孟达,字子度,扶风郡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又因其多次易主,所以又被人们称为第二个吕布。 建安初年,军阀混战,孟达与法正在刘璋手下为官。刘备入蜀后,孟达又前来投降。于是,刘备命孟达驻守江陵,后来封其为宜都太守。 关羽被围在樊城时,曾要求孟达派兵援助,但是被孟达拒绝了。关羽战败后,孟达怕被治罪,于是率部下四千余人投降了曹魏。在曹魏时,孟达受到重用,官至建武将军。 曹丕死后,孟达在诸葛亮的劝说下,又准备归降蜀汉。但是,孟达做事高调,结果被司马懿知道。就这样,司马懿带兵包围上庸城十六天,无奈之下孟达等人只好开城投降,最终被斩杀。孟达一生举棋不定,多次反叛,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孟达是谁,他的一生有何成就2 孟达最初是刘璋的部下,和法正的关系不错,两人一起投靠刘璋的。刘备入蜀的时候,刘璋就派他和法正一起去迎接。后来刘备和刘璋关系破裂,他投靠了刘备。刘备夺取蜀地之后,他成了宜都太守。刘备夺取汉中时,孟达攻下了房陵郡,并和刘封合兵拿下了上庸郡。 关羽败走麦城时,孟达和刘封都没有出兵。事后孟达怕刘备追究责任,毕竟人家刘封是刘备的儿子,而他素来和刘封不和,刘封曾抢过他的乐队。于是孟达给刘备写了一封信,之后就带着部众投降了魏国。 曹丕对孟达还是挺看重的,委以重任,封他做了建武将军,而且还封了个平阳亭侯。虽然属于末等侯爵,但好歹也算是封侯了。 曹丕让孟达和徐晃、夏侯尚一起进攻刘封,孟达先是给刘封写信劝降,刘封拒降并撕信斩使,最终被孟达打败,上庸、房陵、西城三郡纳入了魏国的旗下。曹丕将三郡合为新城郡,并让孟达当新城太守。 这大概是孟达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了,但随着曹丕的过逝,孟达的好日子也到头了。曹丕一直非常器重孟达,但司马懿觉得孟达反复无常,早晚必叛。虽说司马懿是正确的,但曹丕并没有当回事。曹丕死后,司马懿领政,孟达开始担心起来。随着与孟达交好的.夏侯尚、桓阶的相继过世,孟达更加不安起来。 此时诸葛亮看出了门道,于是开始引诱孟达,孟达也有了反叛之意。当然,诸葛亮并不是真心招降孟达,他是想拿回上庸、房陵、西城三郡。这三郡是汉中的脉冲,也是诸葛亮伐魏重要的战略要地。 孟达同意了诸葛亮的招降,开始准备城防工事。他预算司马懿向皇帝上报,再到皇帝批复,再到出兵,怎么的也得有一个月的时间,他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准备。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司马懿根本就没报告,大军日夜兼程,八天之后就兵临城下。而且还阻断了通往蜀地的道路,孟达自然就成了瓮中之鳖。最后,孟达死在乱军之中,并被传首京师。
诸葛亮和孟达是什么关系?孟达投奔曹操为什么还敢回蜀?
孟达一生也是被自己的性格害死,原本想左右逢源无奈别人都不是傻子,一个人叛变太多始终不会有好下场。不过当时诸葛亮似乎想救孟达一命,只是后来又作罢。孟达激怒刘备是因为没有出兵就关羽,不过既然孟达决定投奔曹操为什么要想回到蜀国呢?这种心态导致孟达两边都不能讨好,最后也是惨死,在三国时期跳槽也是有很高风险的。
《三国志?费诗传》,时间是在蜀汉建兴四年(公元226年),主人公是诸葛亮和孟达。原文如下:
亮欲诱达以为外援,竟与达书曰:“往年南征,岁末乃还,适与李鸿会于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讬名荣,贵为乖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魏遣司马宣王征之,即斩灭达。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诸葛亮想引诱孟达作为外援,便写信给孟达说:“去年南征,直到年底才返回,在汉阳遇上了李鸿,这才得知你的消息,感慨很多,不禁长叹。想想你当初的志向,哪里只会为了空求名誉而以背叛君主感到高尚呢?唉,孟先生啊,这实在是因为刘封欺负您,深知损害了先主礼贤下士的原则啊!
还有,李鸿说王冲编造假话,并说您能猜到我的心思,不会听信王冲所言。重温您表白心迹的话语,追念我们平生的友情,依依向东遥望,因此派人给您送去这封书信。”孟达收到诸葛亮的来信后,开始与诸葛亮进行书信往来,言辞中表示要叛离曹魏重回蜀汉。后来,曹魏派司马懿前去征讨,杀了孟达。诸葛亮也因为孟达的心意并不真诚,所以不去救他。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诸葛亮在信中所写的“平生之好”,意为一声的爱好,比喻多年的好友。这也是诸葛亮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文中所提到的孟达,原是刘璋的部下,与法正关系密切。后来法正投靠刘备,孟达也随之加入了刘备的阵营,并在攻打东三郡的战斗中立下打工。不过,因为刘封的欺凌,孟达不得已投降了曹魏。不过,随着孟达在曹魏的不得志,萌生了回归蜀汉的念头。为此,他与诸葛亮保持了一年多的书信来往。可到了最后孟达被司马懿围困时,诸葛亮却认为孟达的归顺动机不纯,放弃了协助孟达解困的念头。孟达也因此死于司马懿之手。
诸葛亮为何要“出卖”孟达呢?
1诸葛亮在刘备逝世后,受托辅助后主刘禅,无论内政、外交,均躬身力行,使得夷陵之战大败后的蜀国国力渐渐恢复。后诸葛亮南征孟获,平定了南方乱事,至此,蜀国内部和外部环境已平静许多,诸葛亮观北伐时机已然成熟,遂上书《出师表》,驻扎汉中,准备北伐。然而一直到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的准备工作才做好,那么诸葛亮到底是等什么呢?2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诸葛亮重兵把守汉中,汉中的东北方,是魏国关中、长安地区。汉中往西是祁山,往北是陇山、六盘山,往东是凉州,凉州南边就是长安。诸葛亮分析了各路进军路线,从阳平关进攻关中是最近的路线。但这里也是魏国守卫长安的战略要地,一定会有重兵布防。如若出秦岭,秦岭之险又需要修筑专门的行军栈道,这工程之浩大,对于蜀国国力来说,只怕只能令诸葛亮望而却步。3由此分析下来,诸葛亮觉得兵出祁山、由此夺取整个凉州才是最稳最好之计。而如果在快速夺取凉州后,兼之另一个条件的实现,那么南下攻占长安将成为轻易之事。这另一个条件就是孟达。孟达昔日因为关羽事件而无奈投降魏国,得到了曹丕的重视,令其驻守新城郡。新城郡是长安的另一个门户。若得此郡,长安的防御将大大下降,攻取长安将更加轻便。因此孟达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其战略地位非同一般。4孟达也明白自己对于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义,心想看重自己的文帝曹丕既然已死,那自己在魏国恐怕再也得不到重用,倒不如回以前的国家为诸葛亮北伐立个大功。因此孟达暗中写信给诸葛亮,表明自己愿意反叛魏国再回蜀国的决心。诸葛亮见此来信,原来的计划填上了翅膀,如何能不喜出望外?当然,他也明白孟达是个反覆之人,为此,所以诸葛亮想了一个办法。当时魏国的魏兴太守申仪和孟达之间深有矛盾。5于是诸葛亮钻了个空子,派出郭模到申仪处诈降,令郭模有意在申仪面前泄露孟达叛魏之事。如诸葛亮所预料,孟达听说事情已经泄露,立即做好起兵的准备。另一边,申仪早已将此时密告司马懿。司马懿得知消息后,知道自己不能逼着太急,如果自己逼急了,孟达果断起兵,那新城郡就拱手让给诸葛亮了。司马懿给孟达写了封信,对其极具慰解之意。孟达得信后,看司马懿信中所言颇有道理,自己当时背叛蜀国,蜀人能不恨他?因此读信之下,又有所迟疑了。6就在孟达徘徊不前之时,司马懿已经暗中率军进讨。司马懿和诸葛亮一样,深知孟达为人,他说:“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此话说出的八天后,孟达还在蜀魏两国之间纠结时,司马懿已经率军抵达新城城下,新城就这样在孟达的迷糊中不知不觉地被包围了。诸葛亮听说魏国已兵围新城,急忙联络吴国,请求一起派出援兵解救孟达,却被早有安排的司马懿在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拦截,无法继续进军给予支援。7援军难以到达,孟达只好自己加固城防,建立木栅来抵御魏军。司马懿却不让孟达有半刻喘息的机会,他挥师渡水,毁掉木栅,直逼城下。后兵分八路攻城,至十六天后,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见攻城之急,防御不来,便开城投降,孟达由此被斩杀。孟达死了,虽说攻取长安的关键没了,然而并没有破坏诸葛亮兵出祁山的计划。祁山还是要出的,魏国还是要打的,而且就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