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信年华的意思

时间:2024-05-26 13:51:49编辑:分享君

花信年华的意思

花信年华的解释花信:开花时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词语分解 花信的解释 ∶花开的信息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花信尚早 ∶借指女子的成年期; 岁详细解释.即 花信风 。 宋 范成大 《闻石湖海棠 盛开 》诗 之一 :“ 东风 花信十分开,细意 留连 待我 华的解释 华 (华) á 美丽 而有光彩的:华丽。华艳。 华彩 。华贵。 华章 。 华表 (亦称“桓表”)。华盖。 精英:精华。含英咀(?)华。 开花:华而 不实 。 春华秋实 。 繁盛:繁华。荣华富贵。 奢侈 : 浮华 。奢华。 指 中国

花信年华的下一句

花信年华的下一句是风华正茂。解析:花信之年又称为花信年华,花信年华指女子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二十四”这个数字与“花信”的缘分,可能在于“花信风”。二十四番花信风,又称二十四风,对应着二十四节气,分别有二十四种花期。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花信之年的其他基本信息:1、成语解释:花信:开花时期,花期、2、成语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3、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

花信年华是什么意思啊

花信年华,汉语成语,拼音是huā xìn nián huá,意思是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出自《元夕后连阴》。解释:花信:开花时期,花期。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对于女人来说,“花信”二字可以说写尽了女人的温婉、柔情、靓丽、美好。怎样的年龄,才能冠以“花信”二字呢?古时,花信之年正好指的是女子二十四岁。二十四岁的女子,稚气已去渐至成熟,正是花样之年,如花蕾绽放。“花信“二字,最早出自宋朝诗人范成大的诗作《闻石湖海棠盛开》诗之一:“东风花信十分开,细意流连待我来。”唯美曼妙,巧笑倩兮,极尽美好。对于花信之年的来历,有学者认为与古代的24节气有一定的联系。花信之年指代二十四岁,正好与二十四节气字数相同。同时,古人将二十四节气称为“二十四番花信风”。从清代开始,人们开始将“花信之年”这个称呼用来指代二十四岁的女子,而且还引申出了“始有年方花信、花信年华”的比喻。晚清时期,女词人阮恩滦英年早逝,当时去世的时候只有二十四岁,后人替她作了一首词来悼念她,其中就提到了“花信”二字。传之至今,依然曼妙芳香。

花信年华是指多少岁

  花信年华是指二十四岁。

  花信年华是古代对女子年龄的称谓,最早出现在宋朝诗人范成大的诗词中。

  花信是后来被人们引用,专指女子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的时候。

  现在的人,说话都非常直接,我们想要表达什么意思都会直接用最简单的话说出来,就好像我们的年龄,我们会直接将数字说出来,而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的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一个词语来形容,比如花信年华,古人以五天为一候,一个月共有两个节气六候,从小寒到谷雨结束,一共是四个月八个节气二十四候,故称二十四番花信风。


花信年华是指多少岁

花信年华指女子二十四岁。花信之年又称为花信年华,花信年华指女子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二十四”这个数字与“花信”的缘分,可能在于“花信风”。二十四番花信风,又称二十四风,对应着二十四节气,分别有二十四种花期。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花信之年从清代开始,人们将此称谓移用于青年男女二十四岁的青春年华,始有“年方花信”“花信年华”的比喻,当然更多地用于女子,比如晚清女诗人阮恩滦二十四岁早逝,戴赓保写了一首词,其中有“谁念冰雪聪明,华年廿四,花信风吹断”的句子。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耄耋之年是指:八十 ~ 九十岁。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耄耋之年,年纪十分大的时候。出自于曹操的《对酒》:“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25岁文言文

1. 25岁在古文中叫甚么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3岁。始龀、韶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10岁以下。幼学:10岁。 舞勺之年:103至105岁志学:105岁。舞象之年:105至210岁。 弱冠:210岁。而立之年:310岁。 不惑之年:410岁。知天命、知非之年:510岁。 耳顺、花甲之年:610岁。古稀之年:710岁。 杖朝之年:810岁。耄耋:810、910岁。 期颐:百岁之人。始龀、髫年:女孩7岁。 金钗之年:女孩102岁豆蔻年华:女子103岁及笄:女子105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106岁。 桃李年华:女子210岁。花信年华:女子2104岁。 标梅之年:出嫁。 2. 25岁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25岁应该是弱冠。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十岁。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扩展资料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弱冠 3. 古代形容25岁男子的称谓 称谓汇总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十三:为13岁。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有关碧玉的诗句很多,其中晋人孙绰的《碧玉歌》最为有名。“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芙蓉陵霜荣,秋容故尚好。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碧玉小家女,不敢贵德攀。 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 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写出二八妙龄少女的清新美好。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郑玄:“成童,十五以上”。16岁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 《通俗编》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20岁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24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30岁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始室:三十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40岁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 4. 古代形容25岁男子的称谓 称谓汇总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9岁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十三:为13岁。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有关碧玉的诗句很多,其中晋人孙绰的《碧玉歌》最为有名。“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芙蓉陵霜荣,秋容故尚好。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碧玉小家女,不敢贵德攀。 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 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写出二八妙龄少女的清新美好。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郑玄:“成童,十五以上”。16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 《通俗编》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24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始室:三十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


二十四岁用文言文

1. 二十四岁用古文怎么说 女子二十四岁称“花信年华”。 男子二十四岁称“逾弱冠”。1、花信,开花时期。 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自: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意思是谁的腰鼓可以催开花,快点打扬州的腰鼓。 2、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男子“二十弱冠、三十而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扩展资料:其他年龄称谓:1、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2、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2、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4、9岁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5、10岁 幼学:十岁。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6、12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7、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十三:为13岁。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8、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9、16岁 二八:为16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10、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11、24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12、12、30岁 而立(而立之年) 始室:三十岁。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13、40岁 不惑(不惑之年)14、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艾称年老的。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15、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16、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还历之年:指60岁。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参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弱冠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信年华。 2. 今年二十岁用古文怎么说 男子二十岁叫弱冠,女子二十岁叫桃李年华。 弱冠时需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冠礼仪式 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叫“礼宾”。“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此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 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之后,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在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 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扩展资料: 1.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指女孩子十三四岁)。 2.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3.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4.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6. 花甲是六十岁。 7. 古稀是七十岁。 8. 耄(mào)耋(dié)指八十岁。 10.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参考资料:年龄称谓-百度百科 3. 二十四岁古代怎么说 二十四岁古代说:花信之年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成人称谓: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 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扩展资料: 女子其他年龄段称谓: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我们可以想象人一生成长的过程,最开始的阶段出生三天的时候叫汤饼之期,因为此时古人在孩子出生三日的时候请亲友吃汤饼。 1岁以下的婴儿统称“襁褓”,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一周岁以下的婴儿经常是用被子包起来的,这就是襁褓名称的由来。 古人称2——3岁的儿童叫孩提,因为这个时候的儿童比较小,大人可以很轻松地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 对于古人非常重视自己的头发,所以头发是不会轻易减掉的,在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头发自然下垂的阶段,叫作垂髫,这是指3、4岁到7、8岁之间。 孩童长大七八岁该换牙了,这个阶段叫作始龀,具体来讲,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所以始龀就成了七八岁孩童的代名词。 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过长需要扎两个角,这个状态叫作总角,总角是指8、9岁到13、14岁的孩童。 另外对于13、14岁的少女有一个称谓叫作豆蔻,像成语豆蔻年华说的就是13、14岁的少女。 等长到15岁,男子需要把头发束发为髻,所以男子15岁叫做束发。古人认为女子15岁象征着成年,可以结婚了,此时将头发用发簪盘起来,这个状态叫及笄。 古人认为男子20岁象征着成年,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所以男子20岁叫弱冠或加冠。三十为而立之年,古人认为30岁后就要有自己的学术体系了,有自己的威望了,所以这里的“立”是指“立德、立言、立身”。 四十为不惑之年,因为人到四十岁,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不会感到困惑。 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 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六十知耳顺,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 七十古来稀,古稀,原有古来稀少,古人寿命比现代人相比要短,所以七十岁以上的人已经很少了,所以古稀之年是指七十岁。最后知道一下八九十岁是耄耋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4. 今年二十岁用古文怎么说 古代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女子二十岁称为“桃李年华”。 冠:古代仪礼,男子二十岁时便要在宗庙中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 语出明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扩展资料 古代关于年龄的称谓: 婴儿: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之年:八十岁。 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岁合称。 耄耋:八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 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老年为皓首或白首,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5. 人的年龄用古文怎么说 1、按问讯,根据对方年纪和性别,有“齿龄”、“芳龄”、“椿龄”的用词,分别对应青少年、女性、老年人。 2、按不同年岁的人,用词区分很细:襁褓[qiǎng bǎo]:不满周岁。 孩提[hái tí] :两至三岁。 髫年[tiáo nián] :女孩七岁。 始龀[shǐ chèn] 、龆[tiáo] 年:男孩八岁。 (注: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常用“黄口小儿”语)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6. 21岁古文怎么说 古文中没有具体到21岁的 或者只能说叫二十又一 女子20岁称桃李年华 男子20岁称弱冠或既冠 ps: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7岁称髫年。 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童 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豆蔻年华什么意思

豆蔻年华的意思是女子十三四岁的时候。豆蔻年华,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代指少女青春年华刚好。少女被称为豆蔻年华,还有一种解释是说,豆蔻在花朵含苞待放的时期,非常的饱满俏丽,就像是十二三岁的少女。古人常用各种物体表示年纪。比如十六岁的少女称为碧玉,十二岁的少女称为金钗,除了表示女性的年纪外,男性各年龄段的称呼也不相同,十五岁的青少年被称为束发,二十岁的青少年则为弱冠。少女之所以叫做豆蔻年华,起源于诗人杜牧一句诗,在诗句中杜牧用豆蔻比喻十三岁的女性,赞美对方的举止优雅、姿态轻盈。古时年龄介绍。垂髫:3、4岁至8、9的儿童,束发:指15岁,弱冠:指20岁,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半百):指50岁,花甲(耳顺):指60岁,古稀:指70岁,耄耋:指80-90岁,期颐:百岁。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豆蔻年华有什么含义

豆蔻年华意思是指少女十三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原诗句为:“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豆蔻年华用来形容柔弱美丽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刚发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诗句详解这首诗的释义是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都比不上她。这是杜牧离开扬州的时候,写给一位只有十三岁左右名叫张好好的风尘女子的诗。诗中形容这位柔弱美丽的少女,像是刚发芽的豆蔻嫩芽。因此,前人也曾有注解:“牧之诗咏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开”。知识拓展豆蔻含苞之时,显得非常丰满,因此民间俗称其为“含胎花”,在各色豆蔻花中,又以红豆蔻花为最美,其花芯中央有两瓣相并,形似同心,一向被视为爱情的象征。


风信年华什么意思

指女子二十四岁时。 繁体写法: 风信年华 风信年华的近义词: 花信年华 花信:开花时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成语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女性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当代成语 英语翻译: (women) twenty four years old 成语谜语: 女子24岁

桃李年华是指女子多少岁?

桃李年华是指女子20岁。读音:táo lǐ nián huá。释义: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指20岁女子的代称。形容这个时期的女子正像盛开的桃花和李花一样艳丽动人。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古代女子年龄称谓金钗之年: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豆蔻之年:女子13-14岁称豆蔻年华。及笄之年:古时称女子年过15岁为“及笄”,也称“笄年”。碧玉年华:女子16岁称为碧玉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桃李年华:古人指女子20岁的年龄。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24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桃李年华是指女子多少岁?

桃李年华是指女子20岁。“桃李年华”是20岁女子的代称,“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桃李年华一般是指女子20岁,顾名思义,就是这个时期的女孩子像盛开的桃李一样迷人,并且正处于青春年少期。桃李年华这是出自大诗人陆游的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桃李年华是一个成语,指二十岁女子的代称。这个最开始出现在明代徐渭的《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这里的“桃李”指青春年少,后来逐渐发展,女子二十岁也有了“桃李年华”的称谓。与桃李年华意思相近的说法:花信年华:花信是指开花时期,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及笄年华:笄是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十五而笄;未订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上一篇:扈氏鼻炎膏

下一篇:刘家峡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