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剧

时间:2024-05-30 05:09:26编辑:分享君

云南花灯剧的介绍

云南省花灯剧是云南省各地花灯剧的统称。流传于云南全省及贵州的盘县、四川的会理一带。花灯在长期流传中,由于地区不同,先后形成9个支派: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它们彼此大同小异,基本特色相似。

云南花灯剧的云南花灯剧简介

云南过去称演花灯为“唱灯”,也称“簸箕灯”,言其在广场围成圆圈演出。历史上,花灯演出多为灯社,会火,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就演花灯。元谋的红岗花灯,据说可推到明万历年间(1573-1642年);玉溪花灯,据说也可推到明代。清雍正时,吴应枚在《滇南杂咏三十首》中的一首诗中写道:“呜咽芦笙和口琴,依稀声调杂南音。新腔草竿何许打,莽仗于今尽革心。”原注有“芦坚、口琴,野人乐器;打草竿,曲名,男妇俱能歌。”可知,当时打草竿(即打枣竿)已在滇南一带传唱,并用民族乐器伴奏,且“男妇俱能歌”;“依稀声调杂南音”则反映外来曲子,正处在演变过程中。据有关资料记载,清顺治年问(1644-1661年)昆明附近的花灯歌舞演出,已较普遍。作为花灯剧,则晚于花灯歌舞。从较早的一些花灯剧目的内容看,可以在清乾隆年间成书的《缀白裘》中找到蓝本。如花灯剧《补缸》、《凤阳花鼓》和《乡城亲家》,分别源于《缀白裘》第6集的《买胭脂》、《花鼓》和《探亲》、《相骂》;而花灯剧《借亲配》、《瞎子观灯》则源于《缀白裘》第11集的《借妻》和《看灯》、《闹灯》。由此推之,作为花灯剧的出现,大约不会早于乾隆时期。因当时正是我国西部的许多民间戏曲兴盛的时候。

贵州花灯剧的艺术特色

花灯剧的唱腔有两类,一类是略具雏型的板腔,艺人称“灯戏调子”,一类是曲牌,艺人称“花调子”。在一出戏中,板腔与曲牌可以混合使用,形成一种综合体制。板腔的板式较单一,只用若干个上下句反复演唱,最后加上一个“收腔”(也叫“放板”或“放腔”)结尾。经常使用的灯戏调子有:出台调、行程调、路调、数调、骂板、哭板、一字调、出马门、阴二黄、山坡羊哀子、四平调等。常用的花调子有:四小景、四季相思、月调、送夫调、巧梳妆、白牡丹、比古调、送茶调、观花调、五更调等。常用的伴奏乐曲有:游台、大开门、小开门、禄位高升、扫花台等。常用的锣鼓牌子有:三六九、扑灯蛾、半边月、金钱吊葫芦、牛擦痒等。花灯剧主要使用筒筒(胡琴类拉弦乐器)、月琴等弦乐器及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贵州花灯戏的曲调有的戏剧性较强,也有的源于抒情性的民歌小调,其中“绣荷包”最为闻名。贵州花灯戏在流行过程中逐渐打破了“灯、扇、帕”的歌舞程式,脚色行当也不再局限于“二小”、“三小”,而有了净、末、老旦、彩旦等的划分。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时,板腔与曲调综合使用,形成了丝弦灯调系、台灯灯调系和锣鼓灯调系,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 表演身段大都取材于花灯舞蹈的动作,演出时手执折扇和手帕,灵活运用各种步法、手式,以及耍扇、耍帕的技法,形成清新活泼的艺术特色。其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与手帕为道具表示情感。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鸡步、梭步、碎米步、矮桩步、妇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盖扇、差扇、扑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黄龙缠腰、海底捞月、雪花盖顶、岩鹰展翅等。思南土家花灯戏融入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思南土家花灯内容丰富,程式庞杂,有传统的正灯,如“盘灯”、“开财”、“万事兴”、“说春”、“说十二花园妹妹”、“上香”、“打梁山”、“拜闹子”等20多种。内容多反映土家人喜庆吉祥、欢度新春、借古喻今、劝人洁身自好、勤劳致富、吟花咏草、寄物抒情托志等。

贵州花灯剧的剧目

传统剧目已记录有100多个,其中小戏多取材于农村生活故事和民间传说,如《拜年》、《姊妹观花》、《放牛拦妻》、《三访亲》、《巧英晒鞋》、《刘三妹挑水》等,大戏多由其他剧种移植而来。早期的独山花灯以歌舞为主,剧目有《踩新台》和《灵官扫台》等,后来逐渐出现了戏剧剧目,如《槐荫记》、《红灯记》和《还魂记》等。独山布依族花灯道白唱词主要为汉语,同时也用布依语。 黔东土家族花灯系明代从江南一带传入。在原有花灯的基础上,土家族民间艺术家们融入了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黔东土家族花灯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主要剧目有《征东》、《征西》、《红灯记》、《八仙图》和《关爷点兵》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对花灯艺术进行调查、整理和革新工作。1956年专业的贵州省花灯剧团成立。之后,安顺地区也建立了专业的花灯剧团,编演了民间故事戏《七妹与蛇郎》,现代戏《典型人家》、《春嫂》等。此外,还有《拜年》、《三访亲》、《茶山会》、《货郎担》、《邀妹上学》等。

花灯戏的意思花灯戏的意思是什么

花灯戏的词语解释是:花灯戏huādēngxì。(1)接近于花鼓戏的一个地方戏种,发展于民间的耍花灯,主要流行于四川、云南等地。花灯戏的词语解释是:花灯戏huādēngxì。(1)接近于花鼓戏的一个地方戏种,发展于民间的耍花灯,主要流行于四川、云南等地。拼音是:huādēngxì。结构是:花(上下结构)灯(左右结构)戏(左右结构)。注音是:ㄏㄨㄚㄉㄥㄒ一_。花灯戏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流行于云南、贵州、广西、福建等地的地方戏。由民间玩耍花灯的歌舞发展而成,跟花鼓戏相近。二、国语词典流行于云、贵、川、湘等省的地方戏。一般无故事情节,无固定脚色,音乐结构短小,节奏鲜明,曲调流畅,是由民间玩耍花灯的歌舞发展而成。三、网络解释花灯戏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的一种传统曲艺。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关于花灯戏的成语唱对台戏压轴戏假戏真做矮人看戏班衣戏彩唇齿之戏斑衣戏彩关于花灯戏的词语走马灯击鼓戏民张筵设戏视若儿戏视为儿戏戏彩娱亲假戏真做压轴戏斑衣戏彩神通游戏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花灯戏的详细信息


花灯戏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戏曲

  概述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花灯戏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俗称灯夹戏、花戏等。最早记载花灯艺术的典籍是清康熙二年(1663年)初的《平越直隶州志》,说“城市弱男童崽饰为女子装,群手提花篮灯,假为采茶女,以灯作茶筐,每至一处,辄绕庭而唱《十二月采茶》之歌”。这里记载的是遵义的玩灯习俗。而贵阳的玩灯习俗则见之于康熙年间田雯编辑的《黔书》,其中无名氏的《春灯词》有“椎髻花铃唱采茶”、“串作花灯蹀躞行”句。写贵阳近郊白纳、乌蒙少数民族春节玩灯的情景。诗中“采茶”即《十二月采茶歌》。
  花灯戏是湖南的一种民间小戏剧种。是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主要包括湘西花灯戏、以平江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和以嘉禾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
  花灯、茶灯、地花鼓等民间歌舞演出的盛况,明、清两代地方志书有许多记载。其演出形式大体为两种:一是有人物故事的“丑、旦剧唱”,被称为地花鼓、竹马灯、打对子和对子花灯等;二是“联臂踏歌”的集体歌舞,习惯称为“摆灯”和“跳灯”。这些地花鼓、花灯等民歌舞形式,经过长期的演变,有的吸收戏曲的程式规律,逐渐发展成花鼓戏;有的则较多地保持着花灯的歌舞特点,搬演戏曲故事,被称为“灯戏”和“花灯戏”。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流布地域的方言、音乐素材和风格以及受邻近姊妹艺术影响的不同,各种花灯戏在剧目题材、声腔结构、表演特点上,都各有特色,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尽相同。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花灯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各地特色
  1、湘西花灯戏
  流行于湘西。民间习惯称为麻阳花灯、桑植花灯、保靖花灯等,都是同阳戏、傩戏相结合发展成的花灯戏。 湘西花灯戏前身花灯,因脱胎于灯节赛会而得名。吉首叫“调花灯”,桑植叫“打花灯”,永顺叫“地花灯”等。
  花灯在形成了载歌载舞的形式以后,艺人们经过多年实践,将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民间武术加以艺术加工,创造和发展了风格不同的文、武花灯。文花灯秀丽洒脱,武花灯健美刚劲。
  湘西花灯戏初步形成,并首先出现在今凤凰、麻阳一带,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 当时,阳戏、傩堂戏、辰河高腔、常德汉班已在湘西的一些地方演出,给花灯一定的影响,于是以歌舞演唱为主的花灯在内容上有了新的发展,即将民间故事和其它剧种的剧目改编为花灯戏演唱,如《香莲闯宫》、《山伯访友》等。湘西花灯戏的唱腔曲调,多源于民歌、小调。对子花灯和花灯小戏的唱腔多半套用灯调,曲调保持民歌的结构特点,戏曲化程度不同。由于题材的不断扩大,行当增多,唱腔曲调则广采博纳,融阳戏、傩戏、曲艺、高腔以及其他戏剧剧种曲牌于一炉而综合发展。
  2、平江的花灯戏
  原名“灯戏”,外地也有称之为“平江花鼓戏”的,是湘北花灯的代表。湘北花灯戏的特征:一是带有即兴发挥性的表演。二是仍具有花灯表演的痕迹。三是吸收了说唱艺术的说和做。四是从民间歌舞中汲取表演技巧。平江花灯戏,流行于平江县境及浏阳东乡一带,以歌舞形式演出叫地花鼓;以戏剧形式演出则称花灯戏,即平江花灯戏。平江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大多与花鼓戏相同。
  3、嘉禾花灯戏
  也就是湘南花灯戏,流行于舂陵河两岸。 桂阳叫“对子调”,郴县称“地花鼓”,嘉禾叫“花灯”。 嘉禾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其中有轻松活泼的农村生活小戏,如《看花》、《打鸟》等,更多的则是反映家庭生活和民间故事的整本戏,如《苦茶记》、《金钏会》、《打铁》、《刘海戏蟾》等等。
  云南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于云南的地方戏曲。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各地语音、民歌小曲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云南花灯戏有昆明花灯戏、玉溪花灯戏和姚安花灯戏三大支系,其中昆明花灯保留明清小曲及明清剧目最多,伴奏乐器以胡琴为主;姚安花灯民歌色彩浓重,主要用笛子、梆子伴奏;玉溪花灯革新最早,所以被称为“新灯”,其剧目及演出形式受滇剧的影响较大。
  4、云南花灯戏
  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灯小戏,后受滇戏等大戏影响,花灯戏艺人在改进情节比较曲折复杂的剧目时,也吸收相关曲调加以变化、拓展和翻新,创立了花灯戏新调。新编的灯调采用曲调连接的编曲方式,具有板腔音乐的某些特点,适合演出传统大戏。除此以外,云南花灯戏的曲调还有各种民歌小调,在整个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花灯戏演出很注重舞蹈,云南花灯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崴”,民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崴步”都有手部动作配合,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及“扇花”的种种变化是其具体表现。花灯戏中的歌舞有利于烘托情节和丰富人物性格。
  云南花灯戏最繁荣的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此时不仅涌现了史宝凤、熊介臣、袁留安等一批著名花灯戏演员,还出现了《探干妹》、《闹渡》、《刘成看菜》、《三访亲》等享誉云南戏曲舞台的剧目。熊介臣是最早把农村晒场演出的“簸箕灯”搬上舞台的前辈艺人之一,他擅演小生,以演《山伯访友》中的梁山伯、《白蛇传》中的许仙闻名,表演具有浓郁的云南玉溪乡土风味。
  近年来,各地的花灯戏都面临着与其他传统戏曲艺术同样的困境,剧场演出日益减少,剧团经费短缺,新剧目编排上演困难,年轻一代的编创演出人员后继乏人,急需采取措施对花灯戏这一地方特色剧种进行抢救、保护。
  5、贵州花灯戏
  清末民初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初,花灯叫采花灯,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小戏,再以后受外来戏曲影响,发展为演出本戏。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各地有不同的称谓。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最初的花灯戏演出形式简单,以演民间小戏为主,题材多取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有《拜年》、《姐妹观花》、《三访亲》、《刘三妹挑水》、《放牛拦妻》等剧目。其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与手帕为道具表示情感。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鸡步、梭步、碎米步、矮桩步、妇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盖扇、差扇、扑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黄龙缠腰、海底捞月、雪花盖顶、岩鹰展翅等。贵州花灯戏的曲调有的戏剧性较强,也有的源于抒情性的民歌小调,其中“绣荷包”最为闻名。贵州花灯戏在流行过程中逐渐打破了“灯、扇、帕”的歌舞程式,脚色行当也不再局限于“二小”、“三小”,而有了净、末、老旦、彩旦等的划分。其乐曲腔调在原有曲调基础上也出现了扩展变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板腔”和“曲牌”。常用的板腔有【出台调】、【行程调】、【路调】、【数板】、【骂板】、【哭板】、【一字调】、【出马门】、【阴二簧】、【山坡羊】、【哀子】、【四平调】等。常用的曲牌有【四小景】、【四季相思】、【月调】、【送夫调】、【巧梳妆】、【白牡丹】、【比古调】、【送茶调】、【观花调】、【雪花飘】等。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时,板腔与曲调综合使用,形成了丝弦灯调系、台灯灯调系和锣鼓灯调系,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思南土家花灯戏融入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
  [编辑本段]特点
  花灯戏来自民间,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 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编辑本段]剧目
  剧目方面,几种花灯戏也各有特点。湘西花灯戏的传统剧目比较少,流行比较广的有《捡菌子》、《盘花》、《扯笋》、《王三卖货》、《卖花》等。湘北花灯戏的剧目比较多,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灯戏艺人集体创作的剧目。二是艺人们依据传统剧目移植、改编的一些剧目。湘南花灯戏随着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剧目也不断增多。历代艺人从社会生活和民间故事中吸取素材,创作了不少的剧目。此外,花灯戏在湘南乃至粤北一带流传,与其它剧种在交流吸收移植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花灯戏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湘南花灯戏传统剧目约有130多个,其中大戏59个,中型戏33个,小戏剧目40余个。此外,还有对子调节目40个。
  花灯戏的剧目多取材于旧小说、民间故事和民间小调等。传统剧目有《刘三妹挑水》(获1956年贵州省第一届工农业余艺术汇演二等奖)、《拜年》、《放牛拦妻》、《替嫁》、《王二编诓》、《洗裤玩灯》、《幺爹劝赌》、《姊妹观花》、《上茶山》、《杨三送妹》、《万三掏菜》、《巧英晒鞋》、《苏幺妹挑郎》、《盘查》等三百多出。从戏曲改编的剧目有《柳荫记》、《玉簪记》、《武二杀嫂》、《蒙正赶斋》、《杀狗劝夫》、《平贵回窑》、《仁贵投军》、《风亭赶子》、《辕门斩子》、《陈姑赶潘》、《石秀杀嫂》、《五台会兄》、《玉蜻蜓》、《槐荫记》、《三击掌》、《王彦章摆渡》等数十出。根据民间唱本改编的条纲戏剧目有《红灯记》、《二度梅》、《八仙图》、《蟒蛇记》、《滴水珠》、《昭君和番》、《琵琶记》、《白鹤传》等数十出。
  [编辑本段]音乐
  音乐方面,湘西花灯戏声腔主要来源是灯调,同时,也大量运用民歌小调为戏中的唱腔。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专业剧团的相继建立,剧目空前丰富,音乐也从主要为曲牌体发展为曲牌体、板腔体和综合体三者并存的音乐体制,吸收丰富了打击乐,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使戏曲化程度得到新的提高。湘北花灯戏声腔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另还有一种古老的尺调,仅一支曲子。伴奏乐器分为文、武场面,有大琴、套胡、战鼓等。湘南花灯戏音乐源于当地民歌、小调及其他民间歌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化风俗音乐和外来的曲调。湘南花灯戏的过场音乐可分为吹打曲碑和丝弦曲牌两种。湘南花灯戏的打击乐,源于当地民间的打击乐,随着花灯戏艺术发展,引用和变化了一些祁剧的锣鼓点子。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在表演艺术、脚色行当、舞台美术方面,这三种花灯戏也各呈特色。湘西花灯戏在表演艺术上继承了花灯歌舞的“套子”、“圈子”及千姿百态的扇法、幽默风趣的矮桩身段。 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各种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的不同动态,经过提炼加工,艺术地体现在这些“套子”和“圈子”中。新中国成立之后,花灯戏得到新生和发展。湘南花灯戏对传统剧目和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创作了一批新剧目,不断提高了演出质量,涌现出了《划线》、《十月花》、《张木匠和妻》、《十月小春》等一批优秀的剧目,参加省、地级会演。湘北湘西花灯戏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在最近的十几年里,湖南花灯戏又有了许多的发展。不少专业和业余剧团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创作出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剧目和挖掘整理出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内容的传统剧目,湖南 为湖南花灯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编辑本段]组织
  花灯戏的组织叫花灯班,或花灯会,有的还置办了会产,以保证演出。清末贵阳著名的花灯生角有“南门李二公”、“小碧寨王应堂”等。1960年贵州省花灯剧团还聘请王应堂(时有91岁)来传授花灯曲调和花戏《姊妹观灯》。王应堂的师傅就是李二公。


贵州民间艺术的瑰宝:贵州花灯剧

  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虽然看似地理条件不佳,但是依靠那不多的平地与水源孕育了自己的地方戏剧——黔剧、花灯剧、侗剧、布依戏等,其中花灯剧更是声名在外,让外出的游子只要听到熟悉的戏剧,就能想到那亲爱的家。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贵州文化花灯剧吧!

  1、简介

  贵州花灯剧在贵州省汉族地区和一些民族杂居地区流传的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戏曲剧种。贵州民间花灯歌舞,历史久远,据清康熙至道光年间的地方志记载,福泉、遵义、开阳等地当时已有花灯歌舞流行,每于上元节,扎各式纸灯,由儿童作时新妆,踏歌和乐,谓之“闹元宵”,或男妆唐二,女妆懒大嫂,手持巾、扇,双双起舞,称为“跳花灯”。1915年《瓮安县志·风俗篇》载“问以杂剧者”,说明至迟此时就已有花灯剧了。贵州花灯剧在省内有不同的叫法: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贵州花灯是贵州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也是贵州省群众基础最广泛的地方剧种。最初的花灯戏演出形式简单,以演民间小戏为主,题材多取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有《拜年》、《姐妹观花》、《三访亲》、《刘三妹挑水》、《放牛拦妻》等剧目。

  2、发展

  贵州民间花灯歌舞,历史久远,大致起源于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许家坝、文家店、大河坝、大坝场、塘头等花灯盛行。

  最初是“二人转”,其中《门斗转》、《鹰展翅》、《边鱼戏水》、《膝上栽花》和《苏秦负剑》等舞蹈动作很有代表性,连歌带舞,十分动人。

  明末清初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或一男二女,叫“双凤朝阳”或“二男一女”叫“双狮戏球”。也有的地方二男两女叫“双花灯”。

  据清康熙至道光年间的地方志记载,福泉、遵义、开阳等地当时已有花灯歌舞流行,每于上元节,扎各式纸灯,由儿童作时新妆,踏歌和乐,谓之“闹元宵”,或男妆唐二,女妆懒大嫂,手持巾、扇,双双起舞,称为“跳花灯”。1915年《瓮安县志·风俗篇》载“问以杂剧者”,说明至迟此时就已有花灯剧了。贵州花灯剧在省内有不同的叫法: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清光绪18年,思南人罗芳林从云南还乡,在家乡罗家坝搭了一正规的舞台,把土家矮台戏搬上了高台演出。高台戏由此而得名。

  到清朝末年,因受外来戏剧文化的影响,已发展成为花灯戏——高台戏,这是花灯史上的一个大的飞跃。

  3、演身段

  大都取材于花灯舞蹈的动作,演出时手执折扇和手帕,灵活运用各种步法、手式,以及耍扇、耍帕的技法,形成清新活泼的艺术特色。其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与手帕为道具表示情感。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鸡步、梭步、碎米步、矮桩步、妇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盖扇、差扇、扑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黄龙缠腰、海底捞月、雪花盖顶、岩鹰展翅等。

  贵州花灯戏的曲调有的戏剧性较强,也有的源于抒情性的民歌小调,其中“绣荷包”最为闻名。贵州花灯戏在流行过程中逐渐打破了“灯、扇、帕”的歌舞程式,脚色行当也不再局限于“二小”、“三小”,而有了净、末、老旦、彩旦等的划分。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时,板腔与曲调综合使用,形成了丝弦灯调系、台灯灯调系和锣鼓灯调系,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


贵州花灯剧的介绍

贵州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清末民初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初,花灯叫采花灯,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小戏,再以后受外来戏曲影响,发展为演出本戏。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是贵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人们习惯地简称花灯。它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其中思南的土家花灯在2006年6月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的民间戏剧花灯戏的来历、形式、特点有哪些?

花灯戏是贵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因地域文化的区别,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 贵州花灯戏是清末民初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初,花灯叫采花灯,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小戏,再以后受外来戏曲影响,发展为演出本戏。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各地有不同的称谓。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最初的花灯戏演出形式简单,以演民间小戏为主,题材多取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有《拜年》、《姐妹观花》、《三访亲》、《刘三妹挑水》、《放牛拦妻》等剧目。其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与手帕为道具表示情感。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鸡步、梭步、碎米步、矮桩步、妇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盖扇、差扇、扑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黄龙缠腰、海底捞月、雪花盖顶、岩鹰展翅等。贵州花灯戏的曲调有的戏剧性较强,也有的源于抒情性的民歌小调,其中“绣荷包”最为闻名。贵州花灯戏在流行过程中逐渐打破了“灯、扇、帕”的歌舞程式,脚色行当也不再局限于“二小”、“三小”,而有了净、末、老旦、彩旦等的划分。其乐曲腔调在原有曲调基础上也出现了扩展变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板腔”和“曲牌”。常用的板腔有【出台调】、【行程调】、【路调】、【数板】、【骂板】、【哭板】、【一字调】、【出马门】、【阴二簧】、【山坡羊】、【哀子】、【四平调】等。常用的曲牌有【四小景】、【四季相思】、【月调】、【送夫调】、【巧梳妆】、【白牡丹】、【比古调】、【送茶调】、【观花调】、【雪花飘】等。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时,板腔与曲调综合使用,形成了丝弦灯调系、台灯灯调系和锣鼓灯调系,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思南土家花灯戏融入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 花灯戏·思南花灯戏 地区或单位:贵州省思南县 (一)简介 花灯戏是贵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因地域文化的区别,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贵州花灯戏是清末民初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初,花灯叫采花灯,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小戏,再以后受外来戏曲影响,发展为演出本戏。 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各地有不同的称谓。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二)历史溯源 大致起源于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许家坝、文家店、大河坝、大坝场、塘头等花灯盛行。 思南土家花灯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最初是"二人转",其中《门斗转》、《鹰展翅》、《边鱼戏水》、《膝上栽花》和《苏秦负剑》等舞蹈动作很有代表性,连歌带舞,十分动人。明末清初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或一男二女,叫"双凤朝阳",或"二男一女"叫"双狮戏球"。也有的地方二男两女叫"双花灯"。旦角又叫幺妹,男扮女装,扎假发辫,包头巾,着花裙,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执彩巾。丑角又叫干哥,反穿皮袄,扎腰带,瓜皮帽子头上戴,右手执大蒲扇。干哥围绕幺妹转,相互旋转唱跳,干哥舞蹈动作丰富多彩,幽默可笑。 思南土家花灯到清朝末年,因受外来戏剧文化的影响,已发展成为花灯戏--高台戏,这是花灯史上的一个大的飞跃。清道光年间,思南土家花灯由原来在室内演出变为院坝搭矮台演出,土家人称之为矮台戏。清光绪18年,思南人罗芳林从云南还乡,在家乡罗家坝搭了一正规的舞台,把土家矮台戏搬上了高台演出。高台戏由此而得名。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高台戏,立即声震全县,甚至越过县界,民间不管红白喜事,过年过节,都争相邀请戏班出戏。 新中国成立后,思南土家花灯得到长足发展,1956年,县人民政府组织花灯会演;1958年,在充实,扩大的基础上建成了花灯剧团。思南土家唱灯从来没有女人参加。1956年,全县花灯会演,要求妇女演旦角,土家老艺人田应喜到处动员,终于把许家坝两个15岁的女孩许朝珍、许义福请来了。田应喜还把自古以来丑、旦角以"夫妻"相称的唱法改为"哥妹"相称。这种"哥妹"相称的唱法,一直保持到现在。1958年,出席全省文艺调演,田应喜等人创作的大型歌舞《社会主义好》博得省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扬。1995年,花灯剧《喜相逢》和花灯歌舞《龙凤花烛》参加全省花灯调演,均获优秀节目演出奖和创作奖。 (三)艺术特色 最初的花灯戏演出形式简单,以演民间小戏为主,题材多取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有《拜年》、《姐妹观花》、《三访亲》、《刘三妹挑水》、《放牛拦妻》等剧目。其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与手帕为道具表示情感。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鸡步、梭步、碎米步、矮桩步、妇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盖扇、差扇、扑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黄龙缠腰、海底捞月、雪花盖顶、岩鹰展翅等。 贵州花灯戏的曲调有的戏剧性较强,也有的源于抒情性的民歌小调,其中"绣荷包"最为闻名。贵州花灯戏在流行过程中逐渐打破了"灯、扇、帕"的歌舞程式,脚色行当也不再局限于"二小"、"三小",而有了净、末、老旦、彩旦等的划分。 其乐曲腔调在原有曲调基础上也出现了扩展变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板腔"和"曲牌"。常用的板腔有【出台调】、【行程调】、【路调】、【数板】、【骂板】、【哭板】、【一字调】、【出马门】、【阴二簧】、【山坡羊】、【哀子】、【四平调】等。常用的曲牌有【四小景】、【四季相思】、【月调】、【送夫调】、【巧梳妆】、【白牡丹】、【比古调】、【送茶调】、【观花调】、【雪花飘】等。 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时,板腔与曲调综合使用,形成了丝弦灯调系、台灯灯调系和锣鼓灯调系,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思南土家花灯戏融入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 思南土家花灯内容丰富,程式庞杂,有传统的正灯,如"盘灯"、"开财"、"万事兴"、"说春"、"说十二花园妹妹"、"上香"、"打梁山"、"拜闹子"等20多种。内容多反映土家人喜庆吉祥、欢度新春、借古喻今、劝人洁身自好、勤劳致富、吟花咏草、寄物抒情托志等。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明王朝“调北征南”、“调北填南”后,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到来而逐渐传人贵州,并被一些少数民族吸收,经过一定的民族化改造,成为本民族的戏曲艺术形式。 贵州少数民族中,流行花灯戏的主要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其中尤其以独山布依族花灯和黔东一带土家族花灯最为有名。 独山花灯与江西的“采茶”、“弋阳腔”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并吸收了广西壮族的彩调艺术。早期的独山花灯以歌舞为主,剧目有《踩新台》和《灵官扫台》等,后来逐渐出现了戏剧剧目,如《槐荫记》、《红灯记》和《还魂记》等。独山布依族花灯道白唱词主要为汉语,同时也用布依语。 黔东土家族花灯系明代从江南一带传入。在原有花灯的基础上,土家族民间艺术家们融入了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黔东土家族花灯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主要剧目有《征东》、《征西》、《红灯记》、《八仙图》和《关爷点兵》等。 花灯戏是贵州民间的一种民族戏剧舞蹈,人们习惯地简称花灯。它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其中思南的土家花灯在2006年6月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家族是我国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思南土家花灯,大约起源于中国的唐朝,历史源远流长。花灯的内容大多反映土家人喜庆吉祥、劝人洁身自好、托物言志等。自古以来,在祭扫神灵祖先的活动中,在歌唱耕种的活动中,思南土家族人民都是采用思南土家花灯这种说唱的形式进行表达和流传。


以形式区分民间花灯的种类有哪些

以形式区分民间花灯的种类有龙灯、宫灯、纱灯、花篮灯、龙凤灯、棱角灯、树地灯、礼花灯、蘑菇灯等,形状有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等。龙灯,亦称“舞龙”,是中国民间灯饰和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的很多地方。龙灯前有龙首,身体中间节数不等,但一般为单数,每节下面有一根棍子以便撑举。每节内燃蜡烛的就称为“龙灯”,不燃蜡烛的称为“布龙”。舞时,由一人持彩珠戏龙,龙头随珠转动,其他许多人各举一节相随,上下掀动,左右翻舞,并以锣鼓相配合,甚为壮观。宫灯,是中国驰名世界的特种手工花灯艺品。宫灯因多为皇宫和官府制作和使用,故有此名。现存最早的宫灯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朝宫灯。宫灯的制作十分复杂,主要用雕木、雕竹、镂铜作骨架,然后镶上纱绢、玻璃或牛角片,上面彩绘山水、花鸟、鱼虫、人物等各种吉祥喜庆的题材。上品宫灯还嵌有翠玉或白玉。宫灯的造型十分丰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圆珠、花篮、方胜、双鱼、葫芦、盘长、艾叶、眼镜、套环等许多品种,尤以六方宫灯为代表。1915年,北京宫灯首次被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荣获金奖,受到国际好评。其后,宫灯逐渐向实用方向发展,出现各种吊灯、壁灯、台灯和戳灯等。中国的宫灯制作以北京最为著名。走马灯是花灯艺术中一类独特的观赏灯种,其声誉传遍海内外,以广东走马灯为最佳。特点现代花灯艺术已经逐渐脱离传统花灯的做法,创新出具有地方独特风味的艺术品。它的创作难度很高,融入的技术也较复杂,取材也比较宽广活泼。现代花灯的创作必须融入:结构、力学、电学、美学、材料学等专门学科以及创意,所有艺术创作中,难度最高的一种。但是因为每年灯会的展出能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观赏,所以演变台湾各项观光活动中,最有吸引力的项目,也是最能代表台湾艺术的项目之一。

花灯戏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戏曲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江西、广西、浙江、湖南、湖北、云南、贵州、重庆、四川,以及陕西等地,是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属于民间小戏剧种。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花灯戏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俗称灯夹戏、花戏等。最早花灯戏记载花灯艺术的典籍是清康熙二年初的《平越直隶州志》


花灯戏是云南的戏曲吗

是。花灯戏(玉溪花灯戏),云南省玉溪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玉溪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于云南的地方戏曲。玉溪花灯戏革新较早,所以被称为“新灯”,其剧目及演出形式受滇剧的影响较大。在演出的艺术形式上,玉溪花灯戏多以两个人的歌舞和两个人以上的群舞为主,载歌载舞,内容不拘,代表剧目有传统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回生棒》《莫愁女》《小刀会》,近代剧《夜半歌声》《家》,现代剧《洪濒赤卫队》《南海长城》等。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玉溪市申报的花灯戏(玉溪花灯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78。


云南花灯的介绍

云南花灯戏是一种汉族戏曲剧种。渊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个别地区。 由于各地语音有别和艺人演唱的不同,流行在不同地区的花灯又接受了不同的曲种、剧种或民歌小调的影响,故云南花灯又分有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等九个支派。 云南花灯戏演出的许多剧目,都具有朴素单纯、健康明朗的民间艺术特色,充满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

云南花灯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艺术特色
首先,从剧目上看,传统的花灯剧目,多为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三小”戏,一般反映农村中生产劳动、婚姻爱情、家庭伦理道德的戏居多,许多剧目,如《迎春》、《探干妹》、《大茶山》等等,从剧本的内容到唱词、道白,都有浓烈的云南乡土特色。第二,由于花灯长期以来,在云南省广大的汉族聚居区和汉族、少数民族杂居区广泛流行,各地的方音土语、风俗民情、音乐曲调等等的差异,形成了云南花灯的许多支派。如昆明花灯、玉溪花灯、楚雄花灯、建水花灯等都各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昆明花灯,较多地保留了明清小曲;玉溪花灯本子戏较多;楚雄花灯民歌小调较多;建水花灯从音乐到唱词、道白,都吸收了一些彝族的东西。第三,与第二点相关联的是,花灯音乐曲调的来源相当广泛。建 国以来搜集到的上千首曲调,大体上就有这么几种情况:一部分是明 清小曲传下来的;大量的是一些民歌小调;一部分是从云南洋琴、宗教音乐及民族音乐中吸收来的;还有的是从兄弟省市的一些剧种中移植来的。多种来源的曲调,一经花灯吸收,由于它的演唱习惯、润腔方法,结合它的舞蹈、戏剧节奏、云南的方言语音,就形成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花灯音乐。第四,表演上的突出特点是载歌载舞。云南群众过去也称花灯演唱为“崴花灯”,甚至有“不崴不成灯”的说法。可见“崴”在花灯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当然,同样是崴,生、旦、丑各有不同,要崴出人物性格特点来。除崴以外,花灯的舞蹈还有转、跳、扇花、手巾、鼓舞、龙舞、霸王鞭、灯笼舞等数十种。


上一篇:景洪市政务信息网

下一篇:东方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