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图片

时间:2024-07-27 13:43:34编辑:分享君

彩陶的绘制

随着技术的进步与人类审美意识的逐步增强,新石器时代的人们逐渐开始对陶器进行刻意的装饰,于是,便有了彩陶这种艺术品。绘彩,足制作彩陶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新石器时期的先民们在已制好的陶坯上,用彩色颜料绘出一幅幅稚拙、古朴、雅致的装饰图案,使极为普通的陶器在陶工灵巧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珍贵的史前艺术精品。 我国最早的彩陶源于大地湾文化,其色彩是偏暗的红彩;之后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主要以黑彩为主,并有少量的白彩;半山与马厂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棕色复合彩。在有些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一些矿物颜料。经过多年的综合研究,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学术界对多种颜料的矿物成分和着色剂,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彩陶之所以斑斓绚丽的原理。彩陶是先绘彩后烧制,因此,所选矿物颜色必须要耐高温,在高温下显色却不分解,仍能保持原有颜色。早在数万年以前,人类就已发现并开始利用大自然的赏赐:山顶洞人在死者身上布撒红色的赤铁矿粉粒,用矿粉染红各类装饰品;大地湾二期的房址中,发现有当时的人们在居住面铺撒的一层红色赤铁矿粉。由此可见,人类对矿物颜料的认识及使用,经历了数万年的历程,红色早巳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色彩。红彩:将大地湾一期陶钵以及广河地巴坪半山类型陶壶上的红彩取样,经检验测定,其显色元素为铁,显色物相为氧化铁。出土的矿物颜料是赤铁矿的风化物赭石,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有的地方还使用含铁量很高的红黏土作为红色颜料。赤铁矿在自然界较为多见,容易获取,所以红彩成了人们早期彩绘的主要选择。他们用红色表达着自己的激情,又用红色象征着对幸福的企盼。黑彩:是甘肃彩陶中最常见的色彩。据对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火烧沟文化、辛店文化采样标本分析,结果表明显色元素是铁和锰,显色物相为四氧化三铁。其矿物以磁铁矿与黑锰矿为主。马清林博士还在马家窑文化的黑彩中首次发现了锌铁尖晶石。这几种矿物均属尖晶石系矿物,其中,锌铁尖晶石、黑锰矿烧成以后颜色较黑,磁铁矿则偏蓝,这正是马家窑文化黑彩漆黑发亮的原因。甘肃省博物馆和临夏州博物馆曾做过一些实验,如果用纯锰矿颜料绘制彩陶,在高温下锰元素全部分解;若使用含锰赤铁矿,在稀释较淡的情况下,彩陶烧成后只显红色;较浓的情况下,则显黑褐色。这一系列的实验表明,史前陶工已认识到含锰赤铁矿,即赤铁矿与磁铁矿的混合矿物颜料具有两种不同的呈色性能,并且熟练掌握了浓淡的变化规律,使其满足于绘彩的需要。棕色:在半山、马厂类型的部分彩陶中,出现了既不红也不黑的棕色纹饰。李文杰先生认为:棕彩与黑彩的化学成分相同,但锰的含量低于黑彩,铁的含量高于黑彩,可能是在颜料中搀和了红黏土。马清林博士对此有新的认识,他通过实验分析认为:此时已使用了黑、红两种颜料的复合颜料。通过配色后,色调发生了变化,彩陶的色彩层次因此也更为丰富。白色:仰韶中期开始,出现了个别白彩,至马家窑类型时,白彩增多。大地湾三期出土的白彩,经X射线衍射分析,显色物为较纯的石英粉末。马家窑类型的白彩,其主要成分为石膏或方解石。采集到矿物颜料后,要经过加工方能使用。首先,将颜料矿物砸碎,然后需研成细粉末,越细的颜料附着力越好。将研成的细末加水调和成颜料浆,或调成混合颜料。在甘肃出土文物中,因彩陶发达,颜料及其加工工:具常有出土。大地湾的先民们惯于使用石斧,用它将颜料矿物砸碎,因此,出土的石斧上常沾有颜料。出土的上百件研磨石、研磨盘,无疑是研磨颜料的成套工具。研磨石有圆形、圆锥形、椭圆柱形,均有一个光滑的研磨面;研磨盘形状多样,但都有一凹陷的磨坑。有的研磨盘非常精致,磨面青黑光亮,呈一规整的圆形。在兰州白道沟坪遗址窑场出土的两件工具,一件为石质研磨盘,一件是高边分格的陶盘,盘内留有鲜艳的紫红颜色,当为调色盘。颜料调好后,最后的工序就是绘彩。绘彩时究竟使用何种工具,因无实物出土,难以定论。但根据对甘肃彩陶的观察,不难发现许多彩陶花纹在不经意间留有尖细的笔锋,推测是用类似毛笔的工具所绘,不仅有硬毛制作的硬“笔”,还有用软毛制作的软“笔”,否则,半山、马厂类型细密的网格纹、锯齿纹等都无法完成。从细长流畅的线条中可以看出,当时绘彩的“笔”很可能是用狼、鹿之类的毛制成的长锋硬笔,并具有较好的凝聚性。2.绘彩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彩陶是最早将图案与器物造型完美结合的原始艺术作品。绘制彩陶时,先民们非常注重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并已注意到了图案在不同视角下所产生的视觉效果,绘制设计出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正平视还是俯视,都可以看到完美的画面,并力求达到图案的构成与器形相协调。根据器形不同,确定设计其装饰部位及图案花纹。因史前社会并无桌案之类,故物品多置放在地面或小土台上,与现代摆放位置截然不同;还有,史前先民多席地而坐,自然视角也有著明显的区别,因而,绘彩重点多在器物腹部及以下部位。如仰韶文化的盆钵等,视线局限于口沿与腹部,所以仅在视线所及部位绘彩;马家窑类型的盆,大口浅腹,因俯视内壁更为清楚,因此多以内彩为主,简练的外彩为辅;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瓶形器物造型瘦长、腹部斜直、器体不大,整体一目了然均可纳入视线,因而从口沿至下腹大部分施彩或通体施彩;半山类型的瓮、大圆鼓腹造型,因在置放于地面时下腹基本被遮挡,故在中部以—上绘彩。工匠在绘彩时不可能是随意涂抹的,依据器物的造型,对口沿、颈部、腹部的花纹及内彩,应该有事先的设计与构思。将图案的位置确定之后,把器物的彩绘部位根据需要加以分隔划分、定点,然后进行绘画。绘画时先绘主题图案,再补充勾画与主题协调且相辅相成的辅助纹饰。根据对彩陶图案的观察研究,推测具体绘彩过程如下: (1)等分或分隔彩陶除个别器物外,均为圆形器物,基本是由多组纹饰构成横向展开的彩绘带,少数彩绘为纵向。所以,首先要设法将彩绘部位加以合理等分或分隔,然后再分组绘画纹饰。由于器形各异,等分的方法也不同,竖长型器物多以横向平行线从上到下将彩绘部位分隔;横宽型器物则以纵向平行线将器物由左向右等分。彩绘的图案带有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和多等分,都因主题图案纹饰而定。有些图案较为简单也易划分,如鱼纹盆,把圆周横向分为二等分,绘两组相同纹样的鱼;花瓣纹彩陶盆是先用垂直线将器物腹部横向二等分,之后再四等分、八等分,最后绘成八组花瓣纹图案。还有些器物的彩绘部位为单数分隔,如永靖三坪出土的被称之为“彩陶王”的彩绘瓮,它以平行线将彩绘部位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之后再分部绘彩。等分线或分隔线不仅可作为各部位不同图案的间隔线,又成为边框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半山、马厂类型的图案繁密复杂,等分或分隔极为精细,如广河地巴坪半山类型连续重弧纹彩陶瓮,需将圆周等分为11份,可见当时此项工作的难度非同一般。因此,当时也许已经有了用来等分的工具,否则,这11组弧线难以等分得如此精确。对于带耳的器物,这些附件都是最方便、现成的等分点。(2)定位仰韶文化晚期以后,彩陶出现了大量的旋动连续性图案,且极富整体性,又无法分隔,用等分法显然已不能适应彩陶发展的需要。根据此类图案的特征,首先要整体规划布局,确定其定位点或定位圆,并划分彩绘部位。如陇西吕家坪采集的尖底瓶,需用三个涡纹的中心圆。点作为定位点,然后再以圆点为中心,向四周引出弧线,构成连续的漩涡纹。半山、马厂类型的彩陶,多以圆圈为主题花纹,于是圆圈便取代了圆点,演变为圆圈定位,如半山类型的彩绘,要先绘出几个大圆圈、葫芦纹等,再绘其他周边补充辅助的锯齿纹等图案。马厂类型彩陶也是如此,先绘出四大圆圈的轮廓,其后填充圆圈内的网格图案,以及周边空当的细碎纹饰。(3)先主后次,由繁至简彩陶图案一般可分为主题纹饰及非主题纹饰。主题纹饰绘在器物最醒目的位置,其他纹饰或作为陪衬、补空,或饰在口颈部、下腹部,起辅助装饰的作用。绘彩时,要把握重要位置,先绘显要位置的主题图案,后绘边角的附属纹饰,以便整体达到完美和谐的效果。永靖三坪出土的彩陶瓮,上中下分为三格,由三部分图案构成。中腹部一格最大,主题图案位于中间重要位置,需先绘作为主题的旋涡纹,之后再于周边空白之处填画小同心圆,上下腹部的其他纹饰最后完成。半山类型彩陶,图案繁密精致,绘画难度大,但仔细观察分析,虽然黑彩图案占据主要空间,仍不难看出整体图案是以红彩为骨干,红色的线条还起着等分定位作用。黑色锯齿纹或条带、条块间隔于红色线条之中,黑红相间彼此辉映,形成完美的画面。因此,看来半山类型彩绘的绘画程序应是先用红彩勾画出主干纹饰之后,再绘制黑彩图案。总而言之,先绘主题图案、骨干线条,就能控制整个画面,使布局更为合理美观。(4)先勾轮廓,再填充自仰韶文化晚期,出现了较多的网格纹,其外轮廓有圆形、椭圆形、葫芦形、三角形、回形条带等等,而且轮廓内填充的网格亦越来越密集精细。对于这类器物进行分析,应是先绘外轮廓,其后再填充轮廓内的网格纹、菱形方块纹等纹饰。如鲵鱼纹彩陶瓶,应是先勾勒鲵鱼的身躯之后再绘其躯体内的网格纹及肢体。半山类型的葫芦纹彩陶壶,显然应先绘出葫芦的外轮廓,然后填充葫芦内的细网格纹,最后再用其他线条纹饰将周围空当补充完善。马厂类型的单耳杯,需先绘出回形的条带纹,再绘条带间细密的网格纹,约1平方厘米的条带间,有5条纵横交错的经纬线组成,当时画工精湛娴熟的技巧以此可见一斑。如若不然,线条则会粗细不一、疏密不匀,或线条弯曲以致造成重叠等等。由此可见绘画技能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彩陶的质量与美观。无论何种器形、何种图案,也无论什么文化类型,任其千变万化,绘彩时总是遵循着一定的原则与程序,即从上到下、由点到面、先主体后其他和从整体布局到局部结构,这些规律开创了后世绘画艺术的一般规则之先河。在甘肃彩陶的鼎盛时期,图案依然是繁而不乱、井然有序,其根本原因是有了上述绘彩的基本规则。彩陶是在陶坯尚未完全干燥时进行描绘的。坯体绘彩后要用卵石等工具反复打磨,这样可使器表质地敛密而变得光洁细腻。绘上去的彩料也会经过滚压打磨的手段嵌入器表,成为器表的有机组成部分,牢固地附着在坯体上不至脱落,且烧成后器表光亮色泽美观。半山类型的彩陶器表打磨得最为精细,图案明丽、光彩夺目,达到了极致。兰州市牟家坪半山类型的彩陶壶,颈肩交界处留有利用圆棍纵向滚压而产生的凹痕。经李文杰先生实验,内彩可用硬而光的圆球进行滚压,外彩可用硬而光的圆棍滚压。滚压时要注意用力的方向与器表基本垂直,这样彩料才不会移位,图案则保持原状。3.陶衣绘彩之前先在陶坯,上加施一层彩色陶衣,是仰韶中期以后各类—型彩陶文化中常见的做法。施陶衣之后,器表如同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彩衣,再用其他颜色绘彩。如在红色陶衣上绘黑彩,色彩对比强烈且稳重,更加绚丽夺目。有的陶器加陶衣后即使不再绘彩,如大地湾四期陶鼎,通体饰紫红陶衣,仍显得华美耀眼)。陶衣原料一般为仔细淘洗过的细陶土泥浆,有时也调入其他颜料。加施陶衣时,将泥浆涂刷在器表或将器物置放于泥浆中蘸泡而成。马厂类型,以及火烧沟、辛店、沙井文化均流行红陶衣;仰韶、马家窑文化有少量白色陶衣。经鉴定,红色陶衣的原料是含铁量高的红黏土,白陶衣多为白垩土。 彩绘陶是指陶器烧成后再绘彩纹的陶器,这类陶器的绘彩颜料中加有胶质物,借以使彩料贴附到器表,但仍然容易脱落。大地湾一期发现一片白色彩绘陶片,白彩绘在罐形器内壁,颜料质地较粗,明显高于器表。经X射线衍射分析,颜料为方解石,成分为碳酸钙及二氧化硅。当地随处可见的“料姜石”中含有较高的方解石,估计是将“料姜石”烧熟后研磨成白色颜料。在大地湾四期出土了较多的彩绘陶,一类是绘在灰泥质陶上的红色彩绘,因彩料脱落而图案不清;另一类是绘在泥质瓶、壶上的白色彩绘,脱落现象不如红彩严重。红色彩料经鉴定为朱砂,白色彩料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及少量的石膏。这时的白彩料成分与一期基本相同,但质地较细,在陶器上的黏附性能强于一期,工艺明显有了进来,可能是采用了较好的胶质材料。

彩陶怎么画简单又漂亮

彩陶怎么画简单又漂亮方法如下:了解彩陶的文化和它的造型特点,以写生方式描绘出不同彩陶的外形。欣赏不同彩陶的图片或者视频,说一说它们的造型都有哪些特点?比如:圆柱形状的、大肚子形状的等等。在画面中,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两种彩陶进行写生,运用不同线条的变化,刻画出精致漂亮的彩陶,画面中,注意彩陶花纹的疏密变化和色彩的深浅变化。展开创作,描绘出画面的背景,突出主体的视觉效果。彩陶摆放在一起是怎样的呢?在背景纸上,画出不同的彩陶外形,并装饰出不同的花纹,比如:长条形、方形、波浪线等等,增加彩陶的装饰感,表现的过程中注意彩陶之间的遮挡关系。1.准备一张正方形卡纸,将四周撕成不规则的形状,还可以用打火机将四周烧出破旧感,注意用火安全。2.在牛皮纸上画出不同形状的彩陶形状,注意线条的流畅。3.用不同的花纹装饰彩陶,让画面更加丰富。4.深入刻画彩陶的花纹,表现出不同的色块,让画面更精彩。5.在白色的纸上画出不同的彩陶,并用丰富的花纹进行装饰。6.用灰色的马克笔将彩陶的轮廓进行填充,再细节表现出彩陶的花纹色彩。7.用水彩颜料描绘出彩陶的色彩,再将其剪下来用海绵胶粘贴在背景上,形成层次感。8.丰富背景上的花纹,让画面更加饱满。9.用水彩颜料描绘出背景的颜色,一幅生动的画面就完成啦!

上一篇:windows blinds

下一篇: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