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的故事

时间:2024-07-30 17:52:32编辑:分享君

常熟电视台琴川频道的春来茶馆的那首歌曲那里有?

《胡同的故事》词/曲:石洋
我是一个生活在胡同里的孩子,四合院里住着炸酱面我吃着,
每天大家为口噍谷拼了命的忙着,只想好日子能够天天过着,
傻小子放学了小洋画儿拍着,小姑娘写完作业小皮筋儿在跳着,
老爷子没事了鸟笼子您溜着,老太太高了兴了秧歌小曲扭着.
我一大清早起床就听见外边嚷嚷,什么你大爷呀你祖宗啊脏话满天飞扬,
俩口子日子过着有事好好商量,甭管大事小事不要整天骂爹骂娘,
结婚之前老爷们儿乖的象只绵羊,不管多苦多累也要讨好他那位姑娘,
结婚之后老爷们儿象个秦始皇啊,有着老婆孩子他还小秘伴身旁.
想起曾经初恋的姑娘,夕阳之下纯真的脸庞我醉了,我的心它醉了,
如今这个美丽的姑娘,穿着一件华丽的衣裳,她变了,她的心以变了.
东屋有个大哥他人品非常善良,有文化有素质他还是个热心肠,
街坊邻居有事他主动上去帮忙,他在大家的心目中象雷锋一个样,
西屋有个大姐她年轻也很漂亮,找了一个外国男友成天喊着留洋,
男友说是俄罗斯的其实老家新疆,天天装个大尾巴鸟他院里院外晃荡.
我说我说姑娘,你不要不要崇洋,外国没有烤鸭,只有面包香肠,
我说我说姑娘,你不要不要崇洋,外国没有豆汁,和天安门广场,
我说我说姑娘,你不要不要崇洋,外国就是再好,可亲人不在身旁,
我说我说姑娘,你不要不要崇洋,外国就是再好,可咱北京是故乡.
南院有个老娘儿们没事就闲的,天天站在胡同口上跟这个跟那个扯着,
舔个大脸一分二分麻将天天撮着,东家长西家短丫天天嘴里说着,
胡同口里口外头总有几个混子,成天喝点猫尿他那德行相就大了,
外贸烟给别人发着天坛自己抽着,甭管下不下岗那二嘞子得喝着.
四条有个小伙子名字叫做二子,学也不念班也不上天天在家泡着,
留个大长头发还天天抱把吉他,甭管寒冬还是立夏大军靴子蹬着,
街坊邻居问他你天天为了什么?弹琴又不能当饭吃你将来怎么活者?
二子非常气愤在路灯底下喊着!操得~总有一天我的歌会唱遍全国的!
他活的自我,他的理想是一团火!燃烧着生活!
让别人去说,让他的生活象一团火!燃烧着你我!
胡同里的日子是千姿百态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大家都在念着,
无论是老还是少,也无论哭着笑着,大家盼望着幸福的生活能够一起过着.
胡同里的日子是千姿百态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大家都在念着,
无论是老还是少,也无论哭着笑着,大家盼望着幸福的生活能够一起过着.
这里就是我曾经住过的胡同,这里就是打小生长的胡同!
这里就是我心中最热爱的胡同,这里就是北京千姿百态的胡同啊!
这里就是我曾经住过的胡同,这里就是我现在想念的胡同!
这里就是我心中最美丽的胡同,这里就是北京千姿百态的胡同啊!


问下这个歌词出自哪首歌?兹喽一口酒啊,吧嗒一口菜啊,

石洋 胡同的故事

前话外音:臭豆腐酱豆腐,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子,回家吃饭了~ 京剧:咦~~~~啊~~~~~
1
我是一个生活在胡同里的孩子,四合院里住着炸酱面我吃着, 话外音:(拜儿香)
每天大家为口噍谷拼了命的忙着,只想好日子能够天天过着,
傻小子放学了小洋画儿拍着,小姑娘写完作业小皮筋儿在跳着,
老爷子没事了鸟笼子您溜着,老太太高了兴了秧歌小曲扭着.

(话外音):呦~三大爷,呦~怎么着爷们儿在这喝哪,这大晚吧上儿,您着吗去了
在胡同口上看你三大妈哪扭秧歌哪,嘿~没跟着扭会?我不行了,老了,腰不行,
您跟我们这喝点啊,喝点喝点~拿一杯,拿一杯,不用,我拿瓶儿吹!喝着~~~~
2
我一大清早起床就听见外边嚷嚷,什么你大爷呀你祖宗啊脏话满天飞扬,
俩口子日子过着有事好好商量,甭管大事小事不要整天骂爹骂娘 话外音:(就是)
结婚之前老爷们儿乖的象只绵羊,不管多苦多累也要讨好他那位姑娘,
结婚之后老爷们儿象个秦始皇啊,有着老婆孩子他还小秘伴身旁.

想起曾经初恋的姑娘,夕阳之下纯真的脸庞我醉了,我的心它醉了,
如今这个美丽的姑娘,穿着一件华丽的衣裳,她变了,她的心以变了.

东屋有个大哥他人品非常善良,有文化有素质他还是个热心肠,话外音:活雷锋
街坊邻居有事他主动上去帮忙,他在大家的心目中象雷锋一个样,
西屋有个大姐她年轻也很漂亮,找了一个外国男友成天喊着留洋,
男友说是俄罗斯的其实老家新疆,天天装个大尾巴鸟他院里院外晃荡. 话外音:卖羊肉串的吧

我说我说姑娘,你不要不要崇洋,外国没有烤鸭,只有面包香肠,
我说我说姑娘,你不要不要崇洋,外国没有豆汁,和天安门广场,
我说我说姑娘,你不要不要崇洋,外国就是再好,可亲人不在身旁,
我说我说姑娘,你不要不要崇洋,外国就是再好,可咱北京是故乡.

南院有个老娘儿们没事就闲的,天天站在胡同口上跟这个跟那个扯着,
舔个大脸一分二分麻将天天撮着,东家长西家短丫天天嘴里说着,话外音:讨人嫌
胡同口里口外头总有几个混子,成天喝点猫尿他那德行相就大了,话外音:撒酒疯
外贸烟给别人发着天坛自己抽着,甭管下不下岗那二嘞子得喝着. 话外音:天天喝喇嘛喽

话外音:子儿喽一口酒啊,巴灯儿哪一口菜啊,什么菜啊喝成这样,手里攥着哪二锅头,我啃着大白菜啊,(划拳口儿)

四条有个小伙子名字叫做二子,学也不念班也不上天天在家泡着,
留个大长头发还天天抱把吉他,甭管寒冬还是立夏大军靴子蹬着,话外音:玩摇滚的,不怕热,
街坊邻居问他你天天为了什么?弹琴又不能当饭吃你将来怎么活者?
二子非常气愤在路灯底下喊着!音乐家,操的,总有一天我的歌会唱遍全国的!

他活的自我,他的理想是一团火!燃烧着生活!
让别人去说,让他的生活象一团火!燃烧着你我!

胡同里的日子是千姿百态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大家都在念着,
无论是老还是少,也无论哭着笑着,大家盼望着幸福的生活能够一起过着. 没错!

胡同里的日子是千姿百态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大家都在念着,
无论是老还是少,也无论哭着笑着,大家盼望着幸福的生活能够一起过着.

这里就是我曾经住过的胡同,这里就是打小生长的胡同!
这里就是我心中最热爱的胡同,这里就是北京千姿百态的胡同啊!
这里就是我曾经住过的胡同,这里就是我现在想念的胡同!
这里就是我心中最美丽的胡同,这里就是北京千姿百态的胡同啊!臭豆腐酱豆腐~


北京胡同里的故事

北京胡同里的故事 北京胡同里的故事1   十五年前,我降生在北京前门旁一条贯通南北,联系着千家万户生活的胡同里。具体的名字已经想不起来,但邻里融洽的气氛仍印在我脑海中。   它不比“史家胡同,三眼井胡同”来得出名,它只是一条平凡的胡同,似一根纽带,将人们聚集于此。我两岁时,由于家长工作压力大,一直生活在姥爷家-----这条胡同中。我时而去对门玩,有时又跑到隔壁去。只记得邻居有理发的----不是金碧辉煌的高级店面,而是路边几元几角前一次的摊位;也有卖蔬菜水果的----也不是干净整洁的水果店,而是一辆破旧载人三轮车平着搭几个木板改造成载货车骑车去卖。清晨,天边刚显出些鱼肚白,他们就随着不知哪家的公鸡鸣声早起劳作了。写到这里尽是些平凡人,平凡事。散到人群中都认不出的平凡,放到回忆里再忆不起的平凡。   一个夏天,风和日丽,正是出门游玩的好机会。姥爷去了相隔几条街的报刊亭,姥姥在院子里与邻里话家常。我不甘心就这样在家里,望了望大门的锁----实属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悄悄推开门,钻出了院子。   两岁多的我走走停停,直到眼前变得陌生起来才停下。我溜进路边一家小商店稍作休息。优哉游哉,岂不美哉!   老板闻声而来,见只是一个出来玩的小孩也就退回屋内。时不时抛来目光,确认我是否还在。   正当我悠然小憩之时,家中的两位老人已是满头大汗,紧张焦急。顶着夏日骄阳,在炎炎烈日之下,他们四处询问左邻右舍,寻找线索。他们倒是很热心,一直送到小路转角才离去。终于,他们在那里找到了我。后面发生了什么已不清楚,只是还时常能听到姥姥念叨的邻居们有多么热心,多么乐于助人。说话间眉头也舒展了几分。我心中常漾出一种对他们的愧怍。   平凡胡同里的平凡人做的一件平凡小事却成为了我心中挥之不去的不平凡。   读《骆驼祥子》时,有很多关于胡同的京味描写,出自老舍笔下的文字是那样逼真,那样栩栩如生。但它离著作很近,距离回忆却很远很远。   最近一次去胡同已是今年寒假,小组4人来到南锣鼓巷。在我眼中,它也不过是一具徒有“胡同”名称的空壳罢了。这个胡同有了美食,有了动漫店,却少了那些平凡,那些平凡人,平凡事。但它一举成为旅游胜地,变得不平凡了。   北京胡同里的故事还在上演,还在续写。但是随着岁月更迭,很多事已经淡出视野。有多少个平凡,才能堆叠出不平凡,我无从得知。我只知道属于我内心的那份不平凡亘古长存,铭刻于心。时隔十三年光景,我想大声对当年的老邻居们说一声:“谢谢!” 北京胡同里的故事2   “呦!王大爷,您忙着呢!”“嗯,忙着呢!小王,你这么早回来,带孩子吧!”“嗯,最近比较忙,难得有时间去照看孩子,淘淘长大了,没人照看可不行。”说罢,小王便忽忽忙忙地骑自行车走了,路上不忙和那些邻居们打招呼。   串子胡同历史不长,但人气儿旺,随处你都能见到人,不论是什么时候。早上来来往往的上班族,中午溜湾儿的大妈,晚上就更不用说了,小王一回家,只见一个小孩子在四合院里面奔跑,但由于跑得太快平衡没找好,摔在了地上。不错的,眼前的这个孩子便是淘淘,大名王学亮,当小王看到自己的孩子摔在地上,万分心疼,跑过去一把抱起来,问道:“疼不疼啊?”“疼!”“没关系啊,揉揉就不疼了!”“来来来,奶奶给块糖。”这位说话的正是王大爷的老伴儿孙大娘,因为他们膝下无子,又恰好小王是孤儿,所以,孙大娘自然是把这爷俩当亲儿子和亲孙子一样,虽然不是一家人,但却是已胜似一家人了。就这样“一家人”活在欢声笑语之中。   十年过去了,孙大娘得了病,王大爷变卖了全部家当,给孙大娘治病,可钱还是凑不够,小王也给了钱,都希望孙大娘早点好起来,可天不遂人愿,孙大娘去世了。在她去世前,她对小王说:“小王啊!我这把身子骨我明白,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但是在死前,我想回一趟串子胡同,小王照做了,而孙大娘也很高兴。在那一天她走了,走得很安详。没过几年,王大爷也去世了,许多胡同里的邻居也都搬走了,而他们的愿望,都是想回去看一眼。   二十年过去了,胡同开始拆迁了,而小王也不再是小王成了老王,淘淘也长大了。一天,淘淘扶着爹回老胡同看了一眼,那里早已不现人来人往的景象,而墙上面红红的“拆”字,老王看了不住叹息,便回去了。那天晚上,老王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仿佛回到了当年的那个胡同,看到了孙大娘和王大爷,他们笑得是那么安详…… 北京胡同里的故事3   老北京的胡同传承着历史的文脉,而南锣鼓巷是其中的一条老胡同。   人都说北京人不喜欢去著名旅游景点,但是我却对南锣鼓巷情有独钟,童年的记忆把它从海底推到沙滩上。   也许是4,5岁时,妈妈一下子兴致大发,说想带我去南锣鼓巷逛逛。那时的我,内心对一些事物都充满好奇。年幼的我猝不及防地与它相遇了。古老而呈灰黑色的四合院,幽静的街道,时有时无的树荫...... 这一切宁静的事物,让本来就喜欢安静的我,一下子对它的好感值倍增。这时的南锣鼓巷虽然安静,但他却也是丰盈的,是充满了古朴和人文化底蕴的。那颗寻找了许久安静的心与南锣鼓巷相遇了。那里,饱含了着浓浓的老胡同中的那份自然和宁静。   如今,我也时常去南锣鼓巷。而每次去的时候,却再也找不到原来的感觉。我知道,在如今这个经济繁华的北京,那种景象再也不可能出现了。   一个或者几个人的南锣鼓巷之旅,我一直期盼着,期待着在这数以万计地尝试中,我能在一瞬间中体会到那份宁静,哪怕只有一瞬间。   在五一假期时,我一个人到南锣鼓巷去,它还是原来的那个它,古老的四合院,时有时无的树荫,可那幽静的街道却被人山人海的各地而来的游客取而代之。而那些原来没有的现代化商店也不断涌出——创意服饰,花式咖啡,甜品,奶茶,酸奶等等,应有尽有,无所不有。而原来那些老北京的食物已不剩几家了。这些商业化销售物品的商店,把南锣鼓巷的古朴给掩藏起来了,我默默走入人海中,感受到的并不是热闹,而是从心底由内而外的落寞。其实,我才发现,有时候热闹只是表面上的,而心中的寂寞人再多也改变不了。这个南锣鼓巷虽然热闹,但远不是我找寻的那个。   寒假时,与同学结伴而行,南锣鼓巷也因为寒冷而人烟稀少,有了一些安静的气息。而各种小店放出的音乐,在我看来根本就是商业化的,纯粹为了招揽顾客,丝毫没有当年的感觉。我的心却还惦记着童年的那条宁静的街,它安静,也只能仅仅算是安静。   现而今,北京的发展迅速,而它的那种古老的味道却一天一天地沦陷。我赤脚也追赶不上它发展的脚步,前方是高楼林立,回头,渺无人烟。   但是,我怎么追也指不上北京发展的脚步,那次我与北京老胡同的.相遇却永远在我心中无法忘却。它表面上已经停止了,但是事实上还在继续! 北京胡同里的故事4   胡同,这个地方听起来就与别的建筑不同,而这与众不同的地方正陪伴我从出生到现在。也正是因此,胡同,在我心中也被冠予了一个不同的含义。每天,人与胡同都相互制造着不同的故事,而我也是。   我记得,那是在我走路磕磕绊绊的时候,我紧抓着妈妈的手,千百个不情愿地被拉进一个不认识的地方。可是我看见了一个个不平整的小石砖在地上被映出自己的影子,看见毛绒绒的苔藓一丛丛得在石阶上亭亭而立,还有房檐上像是被太阳迎出来的红灯笼,那时候我仰头看着妈妈,“胡同”一词从温柔、有弧度的嘴角吐出。这便是我对胡同的第一印象。妈妈的头发在高高的阳光下印出如琉璃一般透亮而成熟的红棕色。   幼儿园毕业了,我将要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小学。陌生是我不安,可一旦到了胡同,一旦感受到妈妈的温度,我就什么也不怕。在我身体紧贴在妈妈背上的那一刻,便让我相信我和妈妈间的爱就像那胡同墙壁上的温度,永远不会间断,即使有黑夜到来,清晨的太阳也会将墙壁照的火热。   “妈妈,我累了!”我紧握着妈妈的手,或许是走了太久,我本想求得妈妈的一句安慰,可没想到妈妈一下子坐在胡同一旁门前的石阶上,示意我上到她背上。我两手撑着石阶,整个身体贴在石阶上,一瞬间感受到了石阶凉爽却留有余温的奇妙,两双拥抱着我的皮肤,而那余温像血液一样,由末梢一直贯穿全身。我爬上了妈妈的背,那背的温度有继续在我身上蔓延,这更像是爱的温度。   这会我高高的,两只小手不停地在胡同墙壁上摸来摸去,我感受着它的坚硬、挺拔,让我有跟妈妈在一起时同样的安全感。一会伸出两手拦截头顶的灯笼,一会伸出小手想要去够路边爷爷的糖人,时不时会把手勾住妈妈的头发,迎来两声我听不清的责备。   现在,我带着妈妈来到胡同,这时里面已经有了书店,咖啡馆,可我们却找了一个并不常见的长椅坐下。聊起我们感兴趣的事情,也许还有我小时候在这里的哪个小石阶被绊倒,我看着眼前从小平房里伸出头的柳树,听着一串串清脆的车铃声从耳边划过,不用想就知道那后面一定有糖葫芦。我猛然拉住妈妈的手,天哪,这是怎么了?为什么有这么多干裂的地方?我竟然一直不知道。我望了望妈妈,妈妈笑着,我什么也没说。妈妈的头发被一阵清风撩起,那清风一定跑过胡同的每一个角落。一根根银丝从棕发中飘出,闪在我眼中。   我和胡同的故事就像与妈妈的爱,即使有时冰冷,可就向身体中的血流,从末梢流向心脏,永远不会间断。那胡同的温度,也永远留在妈妈的背上,我的心中。 北京胡同里的故事5   这里曾是我的家。我、爸爸、爷爷,我们一家都曾与它发生过或难忘、或温馨的故事。   小时候我就觉得,家在的胡同可以通向任何地方。无论是大路还是小商店,这条胡同仿佛拥有魔法一样,可以通向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个胡同叫做五道弯胡同,正如它既形象又生动的名字,它真的有五个拐角,最终通向大路。而我家就在第一拐的尽头,是个小小的四合院。   转过拐角,是一条十五米左右的小道。两侧的房顶上都铺着摇摇欲坠的瓦片,脚下是“此起彼伏”的砖头路。第二拐开头有两个圆形的石墩子,半镶在墙壁里。一个躺着,一个立着。犹记得小时候,还没有石墩子高的我,嚷嚷着让妈妈把我抱上“瞭望台”,装模做样的四处查看,再从高处跳下。那是小孩子的乐趣。如今我已经长大,再经过那里时,只会听爸爸说起那石墩原来是某某家用来磨面的,然后仔细努力去辨认那石墩上已然模糊不清的花纹。   第三拐很短,不过五六米的样子。但在那本就不宽敞的过道中间,直挺挺的长着一颗菩提树。夏天时我经常从小商店买一根冰棍,跑到那棵有着宽密枝叶的树下去吃。但这棵树也为人们带来了一些小麻烦。爸爸有一次在经过这里是跟我说过,在他小时候,他和同学经常骑车经过这条胡同。有一次骑车,他在拐弯时没想起来这里还有一棵树,就那么直挺挺的冲了过来,竟然生生从树和墙壁之间的缝隙中穿了过来。事后回想也是一身的冷汗。   我是比较害怕单独一个人走第四、五拐的。因为第四和第五拐的拐角处各住着一户人家,还养狗,经常敞开大门让狗自由出入。   以前五道弯胡同前连史家坑胡同,后连录科胡同,但现在,前后胡同都不见了,只剩下一个五道弯。可能再过不久,它也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不单单是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同样是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的不仅仅是一个胡同,还有它的名字,它曾经拥有的记忆,以及潜藏在胡同深处的北京文化。这个胡同从我爷爷的时代起就一直存在,可能我爷爷的爸爸,爷爷的爷爷也来过这里,这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家的每一代也都曾在这里嬉戏。   若是五道弯胡同消失了,那将是我一生中的遗憾。儿时的时代不复返,要是烙印着记忆的五道弯不再存在,多少年后,我还能想起它吗?   胡同传承记忆,传播文化,传递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民俗。这就是我曾经的家,五道弯胡同里的故事。

《北京的胡同》这篇文章

是这篇吗?
《北京的胡同》
冯雪梅
北京多的是胡同,在高楼大厦的背后,延伸它幽长的影子。这是一座奇怪的城,一方面,让人感觉都市的现代气息;另一方面,灰砖灰瓦的四合院和墙上的衰草又写着沧桑。
记得贾岛在诗里说,在异乡久了,会把异乡当家乡的。真是,我在京城里.就常寻找家乡的种种印迹。相同之处多了,不同之处也就鲜明。不知不觉在心里比着。城与城,是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说的。城越古旧,文化的沉积就越多。这种沉积不知不觉地渗入乡人的骨髓,成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明证。
北京的胡同,窄窄的,不急不缓地伸展着,一如一个走过多年沧桑的老人。两边的四合院,都敞着门,静静地晒太阳。秋阳正好,天也蓝。细长的路边,杨树、槐树、柳树,不慌不忙地摆动枝条。两棵树之间,拴着晾衣服的绳,绳上飘着鲜亮的衣裳。有推车的老人,穿着布底鞋,细细地从胡同里踩过。小推车里是些针头线脑,铅笔橡皮,让人想起旧时的卖货郎。其实出了巷,就是超级市场,老人的货是否有买主并不重要,单是那从容优雅劲儿,就让人心动。再是些孩子们,在胡同里跑过,打破胡同的宁静。
在我的家乡,那座同北京一样古旧的城里,也有着如血残阳里满是苍凉的历史。我读书的小学校,在一条长长的小巷里。小巷的路边也有槐树、柳树。校门口有推车的老太太,卖冰棒,卖各种糖果。那种糖果很便宜,一分钱、两分钱都能买得到。下课的铃声一响,小车旁就涌起了一堆的孩子,用手里的几分零钱换糖果,甚至在上课的时候,嘴里还偷偷含着糖。那些糖大多没有糖纸,有糖纸的要贵些。小姑娘特别喜欢那种玻璃纸,能用它做各式小人儿。于是便央了大人到果品店里,挑那些包着好看玻璃纸的糖。糖吃了,纸却舍不得丢,压平了,积成厚厚的一沓,拿出去和别人换自己没有的图样儿。然后躲到小屋里,折小人儿,想象着自己就是那身着华彩的小公主。
我的家,也曾在小巷的大院里。院里有槐树,也就有了槐树飘香和落花如雪的季节。小院里的人们喧喧闹闹又扎扎实实地过日子。槐树下的铁丝上,也是挂着随季节变换的衣裳。槐树下的皮筋上,是唱着童谣一代又一代的小姑娘。
我从小巷里的学校、小巷里的家走出来,穿梭于都市林立的高楼间,却无法抹去太多带着尘埃气息的旧事。生活于现代的都市,却摆脱不了回归从前的愿望。也许,越现代的东西,越让人觉得少情感。如同在电脑上写字,少了些许麻烦,也少了见字如人的温情。而有时,越是现代的东西,越是属于有钱人。但是常常地,快乐并不因为富贵而多一点。胡同里的一切都故旧,却不因此而少了快乐和温情。
黄昏时,我站立在北京胡同口,夕阳从树梢头,从屋顶的草丛上洒下的光辉,给胡同染上一层淡淡的红色。那些涌进胡同的车铃声。让静寂的胡同变得热闹。随后是家家户户炒菜做饭的响动。香气开始在空气里散开。等到夜色初升,树下就多了聊天的人。月满树梢,喧闹过后的胡同再次沉寂,静待又一次的黎明。
我没有在北京的四合院里住过,但是我坚信,我懂得那一种感觉。那里所有的温煦、质朴和对待生活的韧性是我所熟识的。这恐怕是我生长的家庭和我成长的城市所给予我的唯一不变的东西。
有一天,北京的胡同会像曾经居于其间的人一样悄然地逝去.但是他们留给这尘世的一种精神却永远不变。


上一篇:家长会主持人发言稿

下一篇:塑胶地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