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

时间:2024-08-03 00:28:24编辑:分享君

于谦简介与生平

于谦简介与生平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浙江钱塘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族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他是永乐年间进士。 于谦少年时十分仰慕文天祥,除了习读八股制艺,还努力研讨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 于谦相貌英伟,善谈吐,声音宏亮于谦简介,每次奏对,极有条理,引起了明宣宗的注意。他又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性格刚强,才思的畅通敏捷,考虑的周到仔细,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又看不起怯懦无能之辈,在朝中颇遭忌妒。但很受英宗器重,大小事情均按于谦意思办理。主持兵部工作时,正值明朝四面内忧外困之时,他采取正确方针,号令严明,化解了危机。 他任监察御史巡按江西时,曾为数百蒙受冤狱的人 *** 。升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深入里巷访问父老,赈济灾荒,筑堤植树,将镇将私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以补助边境经费。前后在任十九年,威信很高。 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的死,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几天。英宗也后悔了。 于谦死后一年,外敌又侵边,朝中无不怀念于谦。 成化初年,将于谦之子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 弘治二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赠给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 万历中,改谥为忠肃。杭州、河南、山西都是历代奉拜祭祀不止。 简要生平: 1398年5月13日,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 1405年,一和尚为他相面,预言他为宰相之才。 1414年十六岁入府学为诸生。 1421年永乐十九年,二十三岁时考中进士,原为会试第一名,却因“策语伤时”被置于三甲第九十二名。 不久执行公务,初步显示了他那廉正的风骨 1426年随英宗征汉王朱高煦,历数高煦之罪行,宣宗对于谦的表现十分满意。 1430年(宣德五年),明廷设立巡抚。宣宗亲点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二省,一下子把于谦从七品升至三品。于谦任两省巡抚九年,威惠流行,百姓呼之为“于龙图” 1442年(正统七年),张太后病逝。此后内阁“三杨”也相继老死。宦官王振专权,于谦写诗一首自勉传为佳话。 1446年(正统十一年),于谦入京奏事,被王振陷害,河南、山西两省百姓闻知,纷纷入京上书,身在两省的宗室周王、晋王也提出相同的请求。王振无奈,只得将于谦官复原职。 1448年(正统十三年),明朝边防日益吃紧,于谦奉命入京,任兵部左侍郎。 1449年(正统十四年)七月,王振挟明英宗亲征瓦剌,于谦被命留守京师。 1449年8月,英宗被俘,于谦力主抵抗,反对南迁。其后担负守京重任,救明廷于危急之中。 1457年(景泰八年)正月,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英宗复位,即日于朝班中逮捕了于谦和王文。于谦被诬陷处死。 抄没于谦家产时,家中无值钱之物,只有正室关锁甚固。打开看时,里面除去景帝所赐的莽衣、剑器,别无他物。 据说于谦被杀时,阴霾四合,天下冤之。人们对明廷这种恩将仇报的做法非常愤慨,用不同的方式来纪念于谦。 于谦死后,继任的兵部尚书陈汝言攀附石亨,贪污纳贿于谦简介,使于谦整顿国防之前功俱废,英宗则忧形于色。 后来西北有警,恭顺侯吴瑾对英宗说:“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英宗听罢,默默无语。 1466年(成化二年)八月,遇赦回乡的于冕,上疏为父讼冤,明宪宗这才亲自为于谦昭雪,将崇文门内西裱褙胡同的于谦故宅,改为“忠节祠”,遣官祭奠英魂。 1489年(弘治二年),明廷赠于谦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曰“旌功”。从此于谦与岳飞并卧于风光秀丽的西子湖畔,后人才有“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的诗句。


于谦生平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一说桐乡)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与他最有名的事是“土木堡之变”。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1426),任命于谦为御史。宣德五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整顿军备。正统十三年(1448),升兵部左侍郎。次年秋,明京军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溃败,明英宗被俘,蒙古瓦剌军乘胜进攻京师(今北京)。在此关头,于谦反对迁都,力主抗战,升任兵部尚书,率军击败瓦剌军,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战后,他首创团营军制,加强边戍,委任名将镇守。主张以战求和,多次击败瓦剌军的进攻,迫使其首领也先释放英宗回朝。景泰八年(1457)正月中旬 ,英宗借夺门之变重登帝位。二十二日,于谦遭诬陷被害。后沉冤昭雪,赠太傅,谥肃愍,又改谥忠肃。遗有《于忠肃集》。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于谦如此不阿,自然引起了宦官王振的极度不满。 正统六年,于谦上书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俸禄。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说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上一篇:随州火车站

下一篇:在线翻译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