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让我们荡起双桨》
老电影《祖国花朵》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55年出品 编剧:林蓝 导演:严恭
演员:赵维勤、李锡祥 、张筠英、张园、郭允泰、史林、黄素影、吕大渝、柳青、姚相、吴文敏、刘家彬、陈克然、赵维仁、赵鹤年
剧情介绍:
“北京小学”五年级甲班,有四十几个同学,大多数都是天真、活泼、聪明的孩子。只有江林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不合群,还有不关心别人的杨永丽,他们没有戴上红领巾。六一儿童节,“北京小学”五年级甲班的同学们,在中山公园与工人叔叔联欢,杨志平叔叔注意到还有两个孩子没有戴上红领巾。临分别的时候,他嘱咐孩子们:“希望你们要好好学习、互相帮助,争取做一个模范班。”
五甲班的梁惠明决心要照杨志平叔叔的希望去做。江林的功课不好,梁惠明就开始帮助他温习功课。杨永丽不合群,在班会上和大家吵架,惠明就跑去劝她。但是,她满腔热诚地帮助江林温习功课,江林却假装肚子疼,跑出去捉麻雀;她耐心地劝说杨永丽不要和大家闹、不要撒谎,杨永丽却冲着她大喊大叫,说她领头欺负人。她伤心地哭了,同学们都同情梁惠明,都觉得对江林、杨永丽这两个人没有办法。
班主任冯老师,告诉他们,一个人的坏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去掉的,一个人的好习惯,也不是一天能够养成的,要真诚地对待同学。孩子们的心亮堂了。他们找江林来做氧气试验,先引起他学习的兴趣,再慢慢帮助他培养学习习惯。当杨永丽烫伤了脚不能来上课的时候,他们帮助她补功课,使她能和大家一起参加考试。同学们真诚的帮助,感动了杨永丽和江林,杨永丽和江林开始转变了,暑假里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暑假很快过去了,五甲班全体同学升入了六年级,杨永丽和江林被接受入队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就是这部电影的插曲,乔羽作词,刘炽作曲。
罗东的介绍
中央电视台历史上的第一任“一把手”罗东从来都没被叫过“台长”,他一直是被称为“主任”,级别为处级。1958年,新中国诞生了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这个“北京电视台”并不是现在的地方卫视,而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台2008年拍摄的专门为了纪念中央电视台诞生的纪录片《开创》中,留下了中央电视台第一任“台长”罗东年轻时意气风发的照片,也留下了他人生垂暮时的最后影像。1998年,罗东因病去世,享年80岁。在中央电视台首部年鉴—《中央电视台年鉴1994》前几页的照片集锦中,收录了杨伟光之前的中央电视台历任领导人的照片,罗东排在第一位。这本年鉴也对这些中央电视台史上的老电视人做了人物志。1957年8月17日,当时主管广播电视事业的中央广播电视事业局决定成立“北京电视试验台筹备处”,任命罗东为主任,孟启予(女)、胡旭为副主任。为什么罗东、孟启予、胡旭等人被指定来当筹备处的正、副主任,承担起在新中国建立电视台的开创性责任?从他们的履历上来看,他们当时完全可以算是经验非常丰富的资深新闻宣传人。时年39岁的罗东是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陕北公学。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副社长、中共平山县委宣传部长、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文委委员等职。1945年8月起任《冀晋日报》副总编辑、《鄂豫报》社社长等职。1949年5月,他参加接管国民党武汉广播电台,后任武汉新华广播电台台长兼总编辑。1957年他被调往中央广播事业局任编委。而37岁的孟启予则是个资深的广播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她成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新中国成立后,她带领一班人创办了少年儿童广播节目,1955年她又奔赴莫斯科华语广播电台当编辑。39岁的胡旭也在文艺团体、广播系统工作多年。为了让罗东他们全面了解电视台的技术业务和管理,1957年1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派罗东和孟启予等赴前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考察访问。就是当年这个戴眼镜、一副典型的南方知识分子形象的罗东,1958年3月从欧洲一回来,就宣布,北京电视台要在1958年5月1日开播。一没有设备,二没有人才,却要在两个月内让中国从来没有的电视信号发射出去,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但这个目标在拼命耕耘的第一代电视人的努力下的确达成了。对于当时所有同事的疑惑,罗东曾充满自信与远见地说:“虽然电视刚刚起步,但我们电视台一定会超过其他媒体,我们现在是来铺路的,我们将来会为今天的选择感到骄傲和自豪。”1959年10月10日,中央正式任命罗东为“北京电视台”(对内仍称“电视部”)主任,孟启予、胡旭为副主任。罗东的级别是处长,因为“北京电视台”是隶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处级部门。孟启予后来回忆自己任上最难忘的事情是她要到了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北京电视台”台标。 1960年9月15日,广播电视事业局党组任命孟启予为局党组成员,并任北京电视台“副台长”,负责全面工作。而老“主任”罗东则前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这在当时是更重要的工作岗位。中央电视台历史上首轮一把手的更替不是因为年龄,完全是因为工作安排。这次更替,是一次处级干部的更替。在中央电视台51年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任女性一把手,一位是在罗东之后的第二任台长孟启予,一位就是在杨伟光之前的第六任台长黄惠群。1963年12月3日,广播事业局党组书记丁莱夫在全局干部大会上宣布:孟启予任北京台代理台长(对内称“代理主任”),负责全台工作,重点抓宣传业务。作为中国的第一代电视人,出生于1920年的孟启予参与创办了“北京电视台”的全部过程,而且,从1957年到1982年离休,她就再也没有离开中央电视台。孟启予后来回忆自己任上最难忘的事情是她要到了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北京电视台”台标。这个台标从1965年1月1日一直用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不过,“文革”一开始,孟启予就成为第一批被打倒的人,并从此靠边站,“北京电视台”进入军管时期,军代表负责主持电视台工作。和赵忠祥同时被招考进入中央电视台的女播音员吕大渝在她的回忆录《走近往事》里提到,“文革”开始没多久的一天,她看到平日里风度翩翩的孟启予面色阴沉,戴着一顶蓝布帽子来上班,原来她被人剃了阴阳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制片人陈晓卿,于2006年3月3日发表在中央电视台国际网站上的一篇文章《我们没有完全失忆》中写到,他在一堆被废弃的胶片里,亲眼看到记录孟启予被人一巴掌从台上掴到台下的废弃胶片。直到1973年1月,军管小组撤离,孟启予才又被任命为副台长。而且在四位副台长中排名最后。担任台长的是由军代表转任的任继胜。从负责全盘工作到排名最后的台领导,中国电视的拓荒者孟启予“不升反降”,直到1982年离休,她都是排名靠后的副台长。甚至在《杨伟光的中央电视台岁月》一书中,一张杨伟光和孟启予的合照,孟启予的名字被写成了“盛启予”。中央电视台的“文革”岁月和当时中国的所有其他单位一样,被认为是混乱不堪、备受挫折、受到严重干扰的一段时光。人名河北定州的一名小伙子,11年毕业于定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