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有哪五个例子?
当代愚公五个例子有:1、黄大发。历时36年,黄大发忠实践行“修渠、致富”的誓言,带领群众绝壁凿天渠,建成一条跨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解决了当地的缺水问题,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被当地群众称为“当代愚公”。2、冀更新。他带领25个待业青年从3万元借款起步,用17年时间书写了一部治理渣山的传奇。17年里,上百万吨、价值过亿元的优质钢铁被回收转供给武钢,近千万吨钢渣变废为宝,武钢也因此成为国际上第一家年产百万吨钢渣却实现零排放的企业。3、邓迎香。邓迎香带领村民们一起苦战13年,挖通进村隧道,解决了麻怀村以及邻近田坝、甲哨等村6000多名群众的行路难问题,被誉为“当代女愚公”。4、胡应湘。早在1983年,胡应湘就首次公开提出港珠澳大桥具体的修建设想和计划,他的前瞻和远见终成现实。从 1981 年签约意向书到 1997 年全线通车运营,全长 122.8 公里、总投 资 122 亿元的广深高速公路成为内地第一条合资兴建的高速公路。5、张作玺。1989年3月20日,张作玺便带着全村男女老少,冒着早春的雨夹雪,浩浩荡荡开进了五座荒山。一时间,沉睡多年的荒山上人山人海、炮声隆隆。全村上下一起苦干,原定5 年的治理荒山计划,只用3年便完成了。
愚公移山愚公究竟愚不愚?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愚:要挖掉两座山谈何容易!确切说是根本不可能!再说两座山挖下来的石块、泥土又该放在哪里呢?还不是成为另外两座山,继续挡住路吗?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片面无限夸大而违背自然规律。愚公的愚就在于无视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让世世代代都去移山,且不说子孙们吃什么,更重要的是去掉一座山去填一个海,破坏了山和海的自然生态,将是怎样灾难性的后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本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自然不属于人,而人属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和谐的存在不愚:就当今社会来说,在改革开放中,我们遇到过好多好多困难,如果不一一克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回答必然是否定的。要搞改革开发,就得经受住改革浪潮的考验,这就需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来克服,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顺利进行且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又比如说,我们在学习中,不免会遇到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以“愚公精神”来对付这一群群“拦路虎”,最后到达的便是成功之路,获得的便是成功后的喜悦;反之,如果我们踌躇不前,在困难面前低头,面对一个个龇牙咧嘴的“拦路虎”,望而生畏,那么我们将会一事无成。
愚公移山的愚公是一个很愚蠢的人吗?
愚公 并不愚,只是他的格局更大,考虑的是长久发展,是一个有远大发展计划的人。
智叟 也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只是他考虑的是眼前有效的计划方案。所以智叟更适合应对临时突变的意外。
所以两个人都是智者,只是两个人的出发点并不相同。
对比下2人的方案,可以想像 勾践灭吴。 智叟的方案就相当于 夫差刚刚打败越国勾践时,勾践为了能活下来所采用的一系列的屈辱方案来保全自身。这种方案虽然能保全自身,但是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是在这种突然情况下,又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所以这种情况 智叟的这种 立竿见影方案 是确实有效的。但是这种方案治标不治本。想要根本的解决敌人,当然是强大自身了,所以在应付完敌人,保全自身之后所需要的就是 愚公这种有更大格局的方案了,这种方案是需要长期投入的,短期投入看不到收货,但是一旦时机成熟,能够彻底的解决,所以愚公的方案就是属于付出,投入都极其消耗时间和财力物力,但是能够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