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学实录

时间:2024-08-04 23:39:08编辑:分享君

钓鱼的启示完整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导入 :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卡片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2、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 (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 ;把鱼放回湖里时, ,得到启示是 。 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 )表示。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出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 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显示有关语句)   2、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 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 )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我 父亲   钓 鱼 得意   放 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道德实践 严格教育

《钓鱼的启示》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钓鱼的启示》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钓过鱼吗?能说一说当你钓到大鱼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吗?   2.假如你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很大的鱼,别人却让你放回去,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节课我们学习“钓鱼的启示”。   (二)感知全文   1.自读全文,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3.默读全文,想想“我”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1~9节)得意→急切→哭出声→乞求→依依不舍   4.简要理解(10~11节)写的是我从中得到的启示。   (三)理解中心,总结扩展   1.反复诵读第10节,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重点句: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1)讨论:这“鱼”指的是什么   (2)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   3.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这句话。   (四)布置作业   把你遇到的.与本文相类似的情况写成一篇小短文,或写这篇文章的读后感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师在设疑引题后明确学习目标:得到了什么启示,启示的含义以及从钓鱼中得到哪些启示?学生明确目标后运用已学过的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以及了解叙述的顺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知课文,理解“我”从中得到的启示。   探究活动   以“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开一个研讨会。   1、讲讲你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钓鱼的启示》中的事。   2、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讨论:我们以后该怎么做?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故事没什么困难,但要真正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有一定难度的。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沮、践、戒、钩、翼、鳃”等生字   2.能通过课题了解文章内容,能初步了解“启示”结构   3.能明白课文“启示”的过程及含义   4.能领悟以小见大的技巧   教学重点:   明白课文获得“启示”的过程及含义   教学难点:   能领悟以小见大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启发导入,初探“启示”含义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想先来考考大家,看看哪位同学知道的最多。(出示幻灯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这些都是来自生活的?(启示)   3.什么叫启示呢?(出示幻灯片)(出示幻灯片: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2.引出课题:《钓鱼的启示》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的是——《钓鱼的启示》,请大家一起看到这个字,它读“钓”(出示幻灯片),和我们要学的一个生字很相识“钩”(出示幻灯片),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让我们一起来记住它,请在草稿纸上写钓鱼,鱼钩,写对了的请举手。   (2)读课题:很好!请同学们抬起头,看到课题,让我们把钓字还到课题中读一读,请字正腔圆的读,请干脆利落的读   二、初读课文,初探启示结构   1.在钓鱼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翻到课文,轻声细读课文,注意做到两点。(幻灯片1.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刚才同学们已经读完了,我从课文中选了几个句子,看看你们会不会读。(幻灯片)   (1)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zòng)着。(很流利,谁来第二句?)   (2)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lú)鱼,看着鱼鳃(sāi)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xī)动着。   (了不起,三个生字全读对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还有第三句)   (3)当年那个沮(jǔ)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这个词读?什么时候我们会沮丧呢?你已经完全领悟了它的意思。第四句特别长,谁敢来读一读呢?)   (4)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jué)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jiè)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jiàn)起来却很难。   (太厉害了,这么长的句子,你竟然读得准确无误。父亲告诫我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   3.如果我把生字提出来,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把这些生字合理的填进去呢?(出示)   鲈鱼大,诱饵鲜,熟练操纵拖上岸;(填得好)   鳃翕动,月皎洁,心情沮丧难抉择;(填得对)   是非易,实践难,父亲告诫记心间。(填得准)   4.请同学们连起来读一读   5.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这其实是课文的什么?(浓缩)   6.我们再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第一句,告诉我们他们在干什么?(板书:钓鱼)第二句,告诉我们他们决定干什么?(板书:放鱼)第三句,告诉我们什么?能不能用这几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呢?很好,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启示)(出示幻灯片)   7.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词,先写“钓鱼”、再写“放鱼”、最后写“启示”这其实是课文的什么呢?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样的思路非常清晰。   三、细读课文,感悟“以小见大”写作手法   1.带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我当时钓到了一条怎样的鱼?   啊,好大的鱼,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鱼大吗?你们来读一读?不够大?再来,有点大?再来,这么大?不仅大,而且?(漂亮)哪里写到了?(生汇报)   2.钓这条鱼容易吗?(不容易)花了多久的时间?(晚霞辉映到晚上十点)钓到这样的鱼时,父亲高兴吗?我高兴吗?你高兴吗?(其实我也跟着高兴)可是,父亲却要我干什么?(放鱼)连续叫三个人   3.父亲怎么说的?(出示)   父亲:孩子,你把它放回湖里去。父亲: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4.我是怎么争辩的?让我们找找“我”说的话   “我”:爸爸,为什么?(我怎样的问?)急切   读出我的急切,再急一点。   “我”: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怎样的说)大声   请读出我的大声,又急又大,又急又大又快哭。   5.让我们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请男同学来读一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一读“我”的话。   6.他们在干什么?(放与不放的问题,也就是舍与不舍的问题)板书:画“舍”,)父亲为什么要我把鱼放了?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捕捞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5.也就是说,捕鱼的时间还没有到。为什么捕鱼还要规定时间呢?我这里有一个资料。禁渔期。   5月1日至翌年1月31日为青鱼(鲱)禁渔期。(看看谁的数学好)   (半年多的时间啊!)   6月20日至8月20日为毛蚶禁渔期。   (多久,整整两个月。)   4月15日至5月31日为淡水湖区与水库禁渔期。   (这又有多久呢?一个半月)   最短也是一个多月。禁渔期这么长,这深更半夜,不就差短短两个小时吗,我不放又会怎样?   6.在父亲眼里如果不放回去意味着什么呢?   诚实、信用、道德。   7.可我当时为什么不肯放呢?   鱼大,鱼美,鱼钓起来难,关键是放了鱼别人也看不到。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到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学生读句子)所以我把乞求的目光再一次投向父亲,但有用吗?为什么?   8.父亲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父亲的声音不容?(争辩)   9.父亲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看看这位名人是怎么说的?(出示幻灯片,无人看到而舍才是道德)父亲是怎么解释道德的呢?(出示)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看来,钓鱼事小,放鱼事大,舍弃事小,得到是大,这叫以小见大!(板书)   10.放与不放是一种选择,但这种选择难不难?(难)艰难的选择叫什么呢?(抉择)我的抉择是什么?(放鱼)(道德)谁来读一读我放鱼的句子。   11.在我的人生中,仅仅这一次(放鱼吗?)文中怎么说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2.相似诱惑人的“鱼”,对一个三十四年过后,也就是一个中年人来说可能是什么?   可能是带来方便的、带来好处的、带来利益的。   面对这些,我都选择了?(“舍弃”)为什么我会这样做?(出示)   13.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鱼”呢?)   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过红灯。能不能?为什么?你很善于思考,他告诉我们(过马路事情小,但道德大。)   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捡到钱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为什么不占位己有?他告诉我们捡钱事情小,但道德大。)   在没人发觉的情况下抄作业。他告诉我们能不能?为什么?(做作业事情小,但诚信大。)   在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乱扔垃圾。你有没有扔过,你的做法是文明的。(他告诉我们扔垃圾事情小但文明大。)   ……   四、联单元课文,拓“以小见大”手法   1.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说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但告诉我们的都是大道理。这也是“以小见大”(指板书),我很高兴,也想把这句话送给你们。(出示幻灯片)   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   你们知道这段话哪里有吗?(单元导读)你很会观察,也很善于读书。看单元导读能给我们指明学习方向。   它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启示,我们回过头来看,这篇课文,从钓鱼和放鱼这件生活小事中明白做人的大道理,这就叫“以小见大”,这是写好启示的方法。(指板书)   2.这一单元的课文其实都是这样的,比如这篇课文,我们来看看。(出示《落花生》片段)   作者从父亲与我们谈花生的好处,从而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启示,这种写法也叫?(以小见大)   你们有没有发现,启示都是从什么事情中得到的?(平凡小事)   3.以“小”悟“大”写启示。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平凡小事,我这也搜集了一个生活中的“小”事,看看你们能不能悟出大道理。(出示)   我去海滩游泳,大浪向我冲来时,我吓得赶忙往岸上退缩,可反而呛到海水,但如果我站直身子,鼓足勇气,勇敢地迎着浪涛向上跳,浪涛就在我的身下过去了。这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五、课后设疑,思考“小”字写法   同学们很聪明,看来你们已经学会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我们写文章就是要舍大取小,以小见大!如何抓住“小”字来写呢?把“小”字写具体,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小见   以钓鱼大   放鱼   启示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作者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严格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使学生懂得,自觉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素养。作者对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写得特别细腻,教学中应着重感受他愉悦──矛盾──悲哀──自豪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学生缺乏阅读材料,对于一些规则尤其是生态保护方面的规则了解甚少。因此,课前需要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一些真实的反面资料。通过将近四年的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了自能读书、擅长批注、乐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和表达,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哪些有关规则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师补充有关名言和美国的一些生态规则。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   (“阅读,归根结底是阅读自我。”设身处地的阅读文章,会更多地涉及读者个人的生活体验。生活体验越丰富,理解就越丰富、越深刻。搜集、交流材料丰富了学生的已知经验,为阅读文本作好了铺垫。同时强化了学生搜集资料的意识。)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词,逐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学生读课文后指名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三、回顾学习方法学生自学交流   1、师:上单元我们又学习了两种自学方法:第一种是解答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   生:看问题的上文;看问题的下文;从全文整体内容理解。   师:第二种是做批注笔记,能使我们更深入的学习课文。如何做批注笔记呢?   生:画出自己喜欢的重点词句,记下不懂的问题,做简单的归纳概括,在课文旁边或者页下写一两句自己的想法。   2、老师提出自学要求:   ⑴ 再读课文,在文中空白处做批注笔记。   ⑵ 小组内交流体会。对于仍有困惑的问题小组代表记录到黑板上。   3、学生自学课文,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实践自学方法。   4、小组内交流读书体会,组代表将困惑记录到黑板上。   (自学、做批注和小组内交流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朗读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交流体会,形成对话   1、各小组代表交流组内体会,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创设对话情景,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⑴ 师:请同学们读37页金钥匙的内容。怎样能使自己深入课文,对课文产生深刻的体会?   (学生自读)   生:把课文中的人物想象成自己;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   师:请同学们把文中的詹姆斯换成“我”,然后深入读课文2~12自然段。   (学生练读课文2~12自然段。)   ⑵ 指名学生读课文。   ⑶ 师:请同学们进行细致评价,如果觉得读得好,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如果有不足之处说说应该怎样读,为什么?   (学生进行细致评价。)   ⑷ 再指名读课文,让学生在评价中设身处地体会,读出作者的情感。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第一人称的阅读方法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想象中,身临其境,产生深切的体会。评价促读使学生的理解与读书浑然一体,锻炼了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3、展开辩论深化思想:   ⑴ 鱼到底该不该放呢?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实话实说。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该放或不该放。)   ⑵ 根据学生观点,将全班学生(或按座次)分为正反两方。   正方:必须放鱼。   反方:不必放鱼。   ⑶ 展开辩论:   辩论过程中,老师作好方向引导,如,激发学生从自己的已知经验──河水的干涸,生物的灭迹等方面来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全班参与辩论,发挥了集体智慧,给更多学生表现的机会,体现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的新理念。“话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在辩论中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使自己的认识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⑷ 总结辩论,升华思想:   师:“只有按照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动物。”遵守规则应成为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意识,不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你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根据感受写出自己喜爱的规则名言。   (学生书写名言并交流。根据交流情况,张贴学生写的名言。)   (“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凝聚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积累拓展   1、小组内合作巩固生字生词。   2、做摘录笔记。   【总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注重学习策略的学习和实践,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交流学习中也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学交流空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特点进行有重点的引导,使得学习过程有层次,有深度。

钓鱼的启示解读及教学设计

  《钓鱼的启示》是美国短篇小说家兼建筑家詹姆斯·勒菲斯特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钓鱼的启示解读及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钓鱼的启示解读   读《钓鱼的启示》一文的题目,便可猜读出文章大概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叙事,讲述钓鱼的经历;另一部分是感悟,讲述获得的启示。由此看来,这是一篇叙事说理文。   一篇文章,通过起、承、转、合的过程,基本形成一篇文章的主题、立意。最吸引读者眼球、吊起读者胃口的莫过于情节上的“突转”。《钓鱼的启示》中的“突转”,便是介于“钓鱼”与“放鱼”中那一句不引人注意的句子: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这也正是父亲让孩子必须放掉那条鲈鱼的唯一理由。由此,故事情节发生了突转──必须把鱼放回湖中;人物心情发生了突转──由“得意”转为“急切”“难过”“乞求”“不舍”。直接影响孩子心情的,便是父亲说的那两句话,父亲没有用“必须”而用“得”;没有据理力争而是安慰孩子。这两处语言描写带给读者的是,同一个意思──必须把鲈鱼放掉;同一种情感──自然地流露出了对孩子的爱。这种爱既包含了一位父亲对孩子严格的要求──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要无条件地遵守规则,还包含了他对孩子无尽的理解与期待。父亲仅说的两句话,便成了全篇中最精彩的描写。   文中的孩子之所以如此不情愿地放掉鲈鱼,细细咀嚼文字,便会发现至少有四条理由──从未见过、来之不易、无人知道、只差两小时。   难道说真的“无人知道”吗?文章中三次描写“月光”,多么美的月夜!月光下抛竿、月光下垂钓、月光下欣赏鲈鱼、月光下放回鲈鱼。环境本身就是具体内容中的一部分,作者借助环境烘托人物心理和渲染气氛。更重要的是,父子俩的一举一动被美丽的月光紧紧地注视了,这三次对月光的描写,也呼应了这篇文章的原题──《做得对与做得好──天知地知》。“月光”所表现的意象,所传达的意味,所起到的作用,耐人寻味。   正是因为孩子如此不情愿地放掉到手的鲈鱼,所以父亲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三十四年前的那天晚上,孩子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依然在体会着父亲的话语;三十四年来,孩子常常体会着父亲说的这句话;三十四年来,每当孩子再次遇到本该不属于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他就想到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三十四年来,他对童年钓鱼的经历也有了自己的体会──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当我们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会看到这样的学段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依据文本特点,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的细节,让学生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和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读懂父亲曾告诫孩子的话及孩子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感悟篇章结构,领悟将事与理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学生喜欢阅读故事性极强的文章,《钓鱼的启示》中的“突转”情节易于其走进文本。他们能够独立读懂文本内容,从描写作者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心情,但体会这则故事背后的“启示”,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年龄、阅历所至,是个难点,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通过幻灯片,教师出示父亲告诫孩子的那句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学生理解这句话有一定的难度,前一分句说“道德是个简单的问题”,后一分句又说“实践起来很难”,只有让学生在第一分句前添上三个字“说起来”,这样学生再读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其意思了,当然,也不会再引发前后分句间的自相矛盾了。   这仅是初步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教师还要深入引领学生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是”与“非”,这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知道“是”就是对的,“非”就是“错”的。但教师要再次引领学生浏览全文,联系前文所讲的“钓鱼的过程”,说说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   这是在全篇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前后联系起来深入思考问题,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才能提高高段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一定能说出“把鲈鱼放掉是对的”“把鲈鱼留下是错的”,显然,学生读懂了这篇课文。但是,他们在表达上是有欠缺的,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要再一次引导学生表达出“当没到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钓上来的要放掉,就是对的”,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准确的表达。   继而再联系前文,体会从哪看出来“道德实践起来却很难”?再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引读,加深学生对这一句的深刻体悟。这样一来,就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个难点。   “感悟篇章结构,领悟将事与理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是教学中的第二个难点与重点。说它是难点,是因为这是学生独立阅读所不能的,需要教师的阅读引领与点拨;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在第三学段中,要引领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课标”中强调的是在这一学段中要引导学生领悟谋篇的方法,而不是写句的方法,更不是造段的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谋篇的方法上可谓有三:一是钓鱼与放鱼间,在情节上发生了“突转”,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造成了事件的波折性,给人事情急转直下的感觉;二是环境描写与叙事相结合,环境描写有三次,前两次可谓烘托人物心情,而第三次增加了鲈鱼对我的诱惑力,也是对父亲是否依然坚持原则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更是对凸显文本的主题起到了有力的背景支持,其烘托作用可谓大也;三是事与理之间,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这对于叙事说理文来说,决定着整篇文章的成败。   语文教学是一门舍得的艺术,三种写法选择哪一种作为教学内容?这要依据教材特点,哪一种写法是这篇文章所独有的,就选择哪一种。这样一比较,教师应确定课堂上要引领学生感悟事与理之间,是如何巧妙地连接在一起的。   通过幻灯片,教师出示第十自然段。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这一段一共四句话,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句是第一层,讲的是“人”;第二句是第二层,讲的是“事”;第三层是第三句和第四句,讲的是“理”。   制作幻灯片时,教师可将每一层设定一种颜色。这样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时,通过颜色的变化,很自然地了解了段落层次。再通过问题引领,进一步指导学生细读:在这三层中,哪些是讲三十四年前的内容?哪些是讲钓鱼以后的内容?这时,学生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来,在每一层中,都是先写三十四年前的,再写钓鱼以后的。然后,按照人、事、理的顺序交织在一起。   当我们的学生掌握了若干篇谋篇的方法,学生笔下的作文一定会新颖别致,恐怕难见“起因、经过、结尾”这样三段式的作文了。   课至尾声,教师可告诉学生:三十四年过去了,文中的“我”长大了,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就是詹姆斯·兰费蒂斯。他还骄傲地把这件事告诉他的朋友们和他的子孙后代。有两句话,他会印刻在子孙后代的心里。此刻,齐声朗读父亲告诫我的话和我若干年后体悟出的那句话。这两句话也一定会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诱发感悟,探求表达之秘妙,做到得意,得言,得法,得能。

上一篇:湖北职业技术学校

下一篇:起亚k3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