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

时间:2024-08-09 22:03:54编辑:分享君

佛教的念珠有哪些象征意义

佛教的念珠亦是礼敬法器的一种。佛教不同的念珠用于作不同法事。念珠珠数为108颗,代表断除108种烦恼,而证得108种三昧。作为修持念咒念佛时计算数字之用。108粒当作100计。
大正藏中有《佛说木患子经》,相传念珠起於波流离王,以无患子做成。相传此经是东晋时译出,但译出人不详。相传於梁朝译出的《牟梨曼陀罗咒经》中提到钵塞莫,注解中说它即是数珠
在汉传佛教中,念珠最早的记载起源於唐代净土宗道绰大师。
品级意义
一、念珠按品级划分,念珠可分四品:
1.最上品为一千零八十粒。但这种念珠因太长,仅为少数高僧大德和潜修人者使用,或为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品,此外极少人使用。
2.上品为一百零八粒。密宗行者用一百一十粒。为修行中记数方便,现也有穿为二百一十六粒或三百六十粒的。
3.中品为五十四粒。
4.下品为二十七粒。
二、按粒数划分,念珠可分为十种:
(1)、一千零八十粒:
(2)、一百零八粒:
(3)、五十四粒
(4)、四十二粒:
(5)、三十六粒;
(6)、三十三粒;
(7)、二十七粒:
(8)、二十一粒;
(9)、十八粒;
(10)、十四粒。
三、念珠不同的粒数,又有其代表的意义:
1.一千零八十粒,包括十法界的一百零八个数。
十法界”指迷与悟的世界,分为十种类,即六凡界和四圣界:
①.地狱界:②.饿鬼界:③.畜生界:④修罗界:⑤人间界:⑥.天上界:⑦.声闻界:⑧.缘觉界:⑧ 菩萨界;⑩.佛界。前六界为凡夫的迷界,即六道轮回的世界,
后四界是圣悟者的悟界,超陀人间。
2.一百零八粒,代表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而证得一百零八种无量三昧。
三昧即是心安住于一境的寂静状态而不散乱,也就是正定中的境界。
百八三昧是指大乘菩萨所修的首楞严三昧,宝印三昧,妙月三昧,
狮子游戏三昧,无住三昧,妙行三昧,观顶三昧,欢喜三昧,宝聚三昧,释名三昧,
无去三昧,无憎爱三昧,净相三昧,灭相三昧等一百零八种三昧。
一百零八种烦恼即众生之烦恼种种,能生种种恶业。
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
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总共为三十六种,配以过去、
一百零八种烦恼又称一百零八种结业。
也解释为三界之见惑有八十八使,即贪,嗔,痴,慢,疑,身见(执取五蕴根身),
边见(执取常断见),邪见(谤无冈果,坏渚善果事),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
戒禁取见(执持不戒,非冈计因),合称九十八随眠,再加上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等十缠,便成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粒也可表示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或表示本有:的五十四个阶位和修证的五十四个阶位,当然还有其它含义。
宋朝陈善在《扪虱新语》里记载:韩愈问大颠和尚的岁多数,
大颠笑着提起念珠说:昼夜一百八。语含机锋。
3.五十四粒,是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五十四阶位,即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十地,再加上四善根。
4.四十二粒.是表示菩萨修行的四十二个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觉和妙觉。
5.三十六粒,含义与一百零八粒相同,为携带方便遂三分之为三十六而制。
6.在藏密中也有三十三粒的念珠,或表示观音菩萨的
三十三种化身,或表示三十三天。
7.二十七粒,是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和第四果阿罗汉的九无学。
8.二十......>>


念珠的涵义

                                   □毓戒法师

  白岩松在《你幸福了吗》一书中说:“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从不言说,却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如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佩戴念珠的人。对于佛教徒来说,佩戴念珠是为摄心禅定念佛;而对于很多非佛教徒来说,念珠则更多的是一种饰品,不但美观大方,还可取趋吉避凶的用意。

  念珠梵名“钵塞莫”,汉译为数珠,也叫“诵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佩戴念珠的本义,是帮助修行者提起正念,断除烦恼,庄严威仪。有人形象地称念珠为“拴马索”,意指当人心如野马、杂念纷飞的时候,手掐念珠便可以遏制妄念,增定力,生智慧。

  虽然在多数情况下,佩戴念珠是佛教徒的一种标志,但是最初的念珠并非佛教所创用。追溯念珠的本源可以发现,它是由古代印度人用以缠身的璎珞蔓条演变而来。佛经对念珠的记载多出于后期的大乘经典,一部《木槵子经》讲述了念珠与佛教之间的渊源:印度的毗琉璃王请释迦牟尼佛开示消除烦恼的法门,佛陀便教他用木槵子树(菩提树的一种)的种子穿成珠串,随身携带,无论行、坐、卧,一边念佛的名号,一边拨动珠子,从一至百千万,便可清净自心,放下一切。佛教认为人的烦恼有一百零八种,谓之“百八烦恼”,即六根的六种烦恼乘以三世。《木槵子经》说,可以用一百零八颗念珠,破“百八烦恼”。

  在我国,有关念珠的记载,始于佛教盛行的隋唐时代。相传那时净土宗的道绰大师(562-645)在弘法的同时常劝人“念弥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为数量,每一称名,便度一粒,如是率之,乃积数百万斛者”,并教人把木槵子串在一起计算念佛的数目。由此,佩戴念珠的习惯便在我国佛教界不断传承。

  因为在佛陀时代所制的律仪中并无关于念珠的记载,念珠本身也不包括在头陀十八物中,所以以律典为依据的南传佛教僧徒较少持有念珠。但是对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而言,念珠却是必备的重要法具,特别是净土宗和密宗,其僧徒最常以念珠来念佛持咒。

  珠串上珠子的数目是有一定要求的,不同的珠数代表了念珠的不同品级。在许多佛经中都写有对于珠数的规定,如《金刚顶瑜伽念诵经》载:“念珠,分别有四种:上品、最胜、及中、下。一千八十以为上,一百八珠为最胜,五十四珠以为中,二十七珠为下类。”《数珠功德经》也说:“其数珠者要当须满一百八颗,如其难得,或为五十四颗,或二十七,或十四颗,亦皆得用。”

  在佛经规定的基础上,为方便教化,对于不同珠数的念珠,历代高僧又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如108颗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百八烦恼;54颗代表菩萨修行过程之五十四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42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之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27颗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贤位;21颗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14颗表示观音之十四无畏;1080颗表示十界各具有一百零八,故共成一千零八十;36颗和18颗的意义与108颗相同,只为便于携带。 留心观察念珠可以发现,其上的珠子在颜色、大小、材质方面有时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母珠、子珠、隔珠、记子、记子留等。以108颗珠子的念珠举例,母珠表示无量寿或修行成满之佛果,故捻珠至母珠时,不得越过,须逆向而返,否则即犯越法罪;隔珠又称数取,用来将子珠分隔开,从母珠数第7颗、21颗、54颗、87颗、101颗处插入,为1到3颗不等,不计算在108颗之内;记子又称弟子珠,为记遍数用,串于母珠之另一端,以10颗为一小串,表示十波罗蜜,捻珠念佛满108遍时即拨动一记子;记子留指每串记子之末端所附之珠粒,也可用金刚结代替,目的是防止记子滑落。

  制作念珠的材料种类繁多,包括菩提子珠、金刚子珠、莲华子珠、金珠、银珠、铜珠、铁珠、水精(晶)珠、木子珠、香木珠、鍮石珠、真(珍)珠、珊瑚珠、砗渠珠、帝释子珠、螺旋珠、牙珠、赤珠、诸摩尼珠、薏苡珠、草子珠、活儿子珠、阿嘘阿啰阿叉珠、锡珠、琉璃珠、商佉珠等。一些人认为使用念珠的材料不同,所获得的功德也不等同,这样的说法恐怕有欠妥之处。佛教特别强调心念纯净和对三宝的诚心。不管材料是否尊贵,持珠诵念时诚心才是最重要的,若仅仅以材料而论功德,则不符合佛法的本义。佛教指引人们去除贪瞋痴,念珠只是帮助人们修行的工具,落实到根本,还是与心念相关。

  任何人均可佩戴念珠,“出家人才能颈挂”的说法并无依据,佛教界人士认为,人人都可以用念珠,皆可获无量福、灭无量罪。念珠佩戴最宜:挂在颈上挂一圈;绕在手上绕两圈;放在台案上放三圈。


上一篇:移动时代

下一篇:华为 c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