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的后代在哪里
龚自珍有一个儿子,叫龚半伦。龚半伦名橙,字孝棋,又名孝拱,半伦是他晚年的号。之所以叫“半伦”,是因为他言其无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道,只爱一个小老婆,五伦去了四伦半,故曰半伦。据《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半伦少好学,天资绝人,顾性冷僻而寡言语,好为狭邪游。中年益寥落,至以卖书为活。”
龚半伦他爹龚自珍是一个名人,而他自己应该也算得上是个名人,但不是什么好名声,因为在各项记载中,都指明了他是带领英法联军去火烧圆明园的元凶。
龚自珍后人五代盼同堂
2009年02月09日 04:09:1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02月09日讯 自2月5日报道《百岁老人:五代同堂全家福》后,连日来不少人来电讲述“五代同堂”的幸福生活。昨天下午,龚自珍家族第六代子孙龚为瑶走进钱报编辑部,翻开一本“仁和龚氏家谱”说:“从龚自珍算起,我是第六代子孙,整个龚氏家庭,目前活着的共有五代。”
祖籍浙江杭州的龚自珍,是清朝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写过很多有名的文学著作,如《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仁和龚氏家谱》是由龚家第十五代子孙龚德敏主持编写。这本家谱记载了龚家从第一代到第十九代子孙的资料,包括姓名、称谓、住址、工作情况等,还有龚家祖坟的地点以及整个龚家的关系图表。
“龚德敏是我的姑奶奶,现在在北京,这本书是2005年编写完成的,多亏了这本书,才找到很多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今年60多岁的龚为瑶感慨地说,龚家原本是个大家族,但是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很多亲友都失散在全国各地,怎么都联系不上,就在龚德敏编写家谱的这20年,陆续有100人被找了回来,但这只是龚家少部分族人,大部分人至今杳无音信。
“现在,我们龚家共有五代人活着,虽然分散在各地无法相聚,但我很期待能有大团圆的一天。”龚为瑶说,这五代人中,属姑奶奶龚德敏辈分最高,但年纪最长的今年已经87了,最小的子孙,今年才3岁。龚自珍墓现在只能确定是在翁家山一带,龚为瑶最大的心愿,就是有关部门能尽快确定祖先龚自珍坟墓的具体位置。
龚为姚老先生是龚自珍的第六代后人,他于1965年在重庆医科大学毕业,毕业后在四川德阳市工作,1982年调回杭州,在杭州第二社会福利院工作,1997年退休。退休后,龚老先生除了照顾年迈的老母亲之外,还做了一件大事——修订家谱。
家谱中记载了龚家历代的为官的情况。龚家世代为官,最高曾做过二品官,五品以上的官员有近二十位,可谓名声显赫,名门大家。家谱中还记录了这些官员的坟墓具体地址,式样等.
了凡先生的后代做什么的
他的儿子袁俨(天启),后来中了进士,最后以广东省高要县的县长退休。了凡先生的后代,第十三代袁炳坤先生,还住在他的老家(浙江,嘉善),他是一个学校的老师,现在退休了,他今年八十三岁。袁黄嫡系后人吴江汾湖镇(原芦墟镇)的袁炳坤,在写给汾湖镇分湖诗社张舫澜社长的信中说:“余祖先自陈州(今河南淮阳)徙江南,散居吴越间。自余廿二世祖富一公珍由语儿溪(今浙江桐乡西南)徙居嘉善净池(陶庄)历近三百年。记载于袁氏家谱。嘉善陶庄的始迁祖为袁珍(字富一)。万历八年(1580年)袁黄在芦墟镇西的来秀里寻得陆龟蒙遗址,决定定居下来,第二年袁黄儿子袁俨在来秀里出生,万历十四年(1586年)考中进士,之后就离开江浙从政宝坻,征战朝鲜。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袁黄举家从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搬迁至苏州府吴江县芦墟镇赵田村,从此自称“赵田逸农”,著书隐居赵田村达十二年。死后,依其遗愿葬于嘉善县惠民镇王家村毒蛇浜(解放后改独社浜)。嘉善县陶庄袁家埭的袁姓人家,仍能与袁黄晚年的归隐地吴江市赵田村的袁姓排辈论序。嘉善陶庄镇的袁家埭的袁姓,就是《袁氏家训》所说的“今陶庄诸侄孙相往来者,于汝辈无五服之外亲支。”扩展资料袁了凡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在嘉善县魏塘镇(故居陶庄镇),年轻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四年中(1586)进士,十六年授宝坻知县,颇有政绩,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万历二十年(1592),倭寇进犯朝鲜,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调任援朝军营赞划,谋划平壤大捷,一举扭转战局。后罢归乡里,著书立说,担任《嘉善县志》主笔,1606年夏去世,享年74岁。天启元年(1621)追叙袁了凡东征之功,赠尚宝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入祀魏塘书院“六贤祠”。据不完全统计,袁了凡共计有著述22部,198卷,主要有《祈嗣真诠》、《皇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宝坻政书》、《两行斋集》、《劝农书》、《史汉定本》、《群书备考》、《历法新书》等。袁了凡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部大藏经《嘉兴藏》的最早倡刻者。不过,袁了凡当年普遍受到当朝的学风批评,王夫之批评其经义说:“经义之有茅鹿门、汤宾尹、袁了凡,皆画地成牢以陷人者”。《明史·陈幼学传》载袁黄“妄批削‘四书’、《书经集注》,名曰《删正》,刊行于时”,后经陈氏“驳正”,“镂板尽毁”(卷281)。可知其人生前身后很招致了些争议,而其《功过格》,黄宗羲则说奉行《功过格》者“与鬼神交手为市”,张尔岐也说袁黄“与天地鬼神为市”,这是切中要害的批评。后明末大儒刘宗周撰《人谱》以明儒家之道德实践,对流行于其时的袁黄《功过格》进行反拨。袁了凡是浙江嘉善人,一说江苏吴江人。据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考证,袁家祖居嘉兴陶庄(明代并入嘉善县),元末时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发生“靖难之役”,袁家因与反对燕王的人有交往,而受到牵连被抄家。袁了凡的曾祖的父亲幸免于被捕,开始四处奔走逃亡,后定居于江苏吴江。袁了凡的曾祖袁颢作了吴江县徐氏的女婿,并入了吴江籍,著有《袁氏家训》以训导袁氏后人。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称与其一同参加会试的嘉善县书生为“同袍”,另据清人彭绍升所作的《袁了凡居士传》记载,袁了凡的先祖入赘到嘉善县,所以他得以补为嘉善县学生。本文根据上海图书馆藏《袁氏家乘》和袁了凡主编的明万历《嘉善县志》等资料,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笔者实地调察袁了凡墓,并对袁了凡及其《了凡四训》进行考证,以弄清渊源关系,理清事实真相。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袁黄举家从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搬迁至苏州府吴江县芦墟镇赵田村,从此自称“赵田逸农”,著书隐居赵田村达十二年。死后,依其遗愿葬于嘉善县惠民镇王家村毒蛇浜(解放后改独社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了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