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gen

时间:2024-08-13 15:11:09编辑:分享君

赫哲族的什么已经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赫哲族的“鱼皮工艺”,已经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据有关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赫哲族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该民族自古就以渔猎为生,用鱼皮制作各种服饰(包括萨满宗教服饰)也有千年历史。根据资料显示,2006年6月,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黑龙江同江市地处中俄边境,是中国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赫哲族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历史上的赫哲人以渔猎为生,早年衣服、被褥大多是用鱼皮缝制的,素有“鱼皮部落”之称。鱼皮工艺的特色赫哲族的衣服多用胖头鱼、鲟鱼、大马哈鱼等鱼皮制成。不仅衣饰原料用鱼皮,赫哲人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作成。他们鞣制鱼皮的技术高超,把胖头鱼的鳞刮掉,涂上具有油性的狗鱼肝以保持柔软湿润,然后叠好压平,再用刀切成细丝,缝衣线就制成了。随着渔业资源的减少,赫哲族渔民把目光投向旅游业,向游人展示其鱼皮制作工艺。赫哲族艺人王丽梅等还开发了鱼皮画,并上网推销,受到世界各地爱好者的热捧。2006年6月,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中国北方古老民族的一支,赫哲人主要聚居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合围处。在扒鱼皮制作鱼皮衣服时,他们通常会使用一种木头刀,既厚实又锋利,最大好处在于不伤皮子。1950年代以前,赫哲人大都喜欢穿用鱼皮制成的服装,主要有套裤、手套、绑腿和妇女穿的长衣。后来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等原因而逐渐被其他材质所取代。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鱼皮工艺

赫哲族的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赫哲族鱼皮工艺品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也有观点认为应归入那乃次语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西里尔字母来记录语言,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由于居住地域广阔,赫哲人的自称较多,如“那贝”、“那乃”、“那尼傲”,“赫哲”作为族称最早出现于康熙二年(1663)三月,1934年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出版后,“赫哲”作为族称开始广泛传播。相关内容: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数散居于桦川、依兰、富锦三县和佳木斯市。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没有自己的文字,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文,用大马哈鱼头记年。他们世代依山傍水,飘泊流离,居无定所。遇雨张革为屋,取名“撮罗子”,冬季挖地窖子御寒。以渔猎为生,使用简单的渔叉、钩具和弓箭、镖枪、猎犬,穿兽、鱼皮做的衣裳,吃豆做的酱、吃烧烤食品和“塔拉哈”(烤鱼片)。生活是辛苦的,但也乐在其中。赫哲民歌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对这种渔猎生活的描述和歌咏,如《乌苏里江水》、《我们家乡多美好》、《渔歌》、《四季》等歌中唱道;“春季里克莫得力、克莫得力,冰凌花儿水凌凌,风和日丽好季节,赫哲人打猎上山岗”。春天里风和日丽,不畏严寒的冰凌花儿在早春的风雪中竞相开放,它们象征着不畏严寒的赫哲人,激励着赫哲人去和大自然搏斗。

上一篇:百数表图

下一篇:外围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