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

时间:2024-08-13 23:45:14编辑:分享君

《奇特的一生》

这是一本传记,描述了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这里的奇特我理解为常人眼中的奇葩——令人难以理解却心生敬佩。原因在于他一生都在耗费精力去 认真记录和统计自己花费的时间 ,这种看起来笨笨的行为在常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而纵观他的一生,成果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更重要的是,他 将自己的一生都仔细规划,设定了很好的人生 ,这种设定计划人生的能力和效果是让人佩服的,说真的,规划自己的人生是我一直都希望练就的能力,但从没想到真的存在这样的一个人,他能波澜不惊地成功地完成这件事情,并且成效显著。 这是硕果累累的一生——柳比歇夫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研究资料、文献、报告、书信等等,产量之高令人瞠目;这是平平淡淡的一生——柳比歇夫每天例行公事一般地记录自己的事件·时间日志,兢兢业业,诚诚恳恳,每天如此,毫无例外;这是格外幸福的一生——柳比歇夫在26岁时就确定了自己人生的目标,穷尽毕生之力研究昆虫分类,这一人生目标的确定,让他十分确定自己生活中的重点,并让他在每一天的向目标接近的过程中获得成就和充实感;这是丰富多彩的一生——柳比歇夫在精神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和在研究上一样严格,他不断追求真理,只不过这些东西是他本能要去追寻的,属于他闲暇时光中享受乐趣的一部分。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就是他这一生的秘密所在。但这个方法其实没有多么神秘复杂的,其实就是: “记录”、“计划”和“总结” 。 在 “记录” 的过程中,他逐渐知道了自己要做的事情大概会花多少时间,掌握了自己的能力和时间的相对关系,逐渐建立了对时间的精确感知度。 同时,他会 “计划” 和 “总结” 。 “计划” 就像做预算一样,分配自己的时间,比如按照经验去确定这个月能够读几本书;而 “总结” 就像做周期结算一样,复盘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当然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的使用情况会用自己完成的事情去衡量,有时还会有盈余和赤字的产生。 在 “记录”“计划”和“总结” 的过程中,他对时间的感知度越来越精确,越来越能够提升时间的利用效率。 看起来就像是,他在完成人生绩效,不断地统计花了多长时间去什么事情,做到了对人生的量化。 你肯定觉得这方法很笨,我也觉得,作为一个处于工业4.0时代的90后,要我用这种原始办法一点点记录我的时间花销,真做不到。但是我们觉得这方法笨,其实是因为它的原理太简单。而我们做不到的原因肯定不是因为它太简单,而是因为它需要坚持,它需要自律。 表面上看起来,柳比歇夫一生丰满而幸福的原因是他的时间统计法。 但这绝不是唯一原因。 这个时间统计法有效的前提一定是,确定了坚定的 人生目标 。柳比歇夫在26岁的时候就确认自己要将一生奉献给生物分类科研工作,而他最后只完成了地骚这一种生物中的几类的研究,所以他才会觉得时间太不够用,才会去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时间利用效率,所以才会渴望去了解和感知时间。所以说,只有确定了坚定的人生目标,才能从根本上理解时间的重要性,才能有动力去了解时间,把时间当做朋友。 人生目标,是一个被讨论烂了的话题。在网上随便一搜,就有很多确定人生目标的方法,这里已经没有必要再赘述了。 如果你真的没有人生目标,可以这么做:首先上网搜一个方法, 知乎上这几个 就很好;接着找一个半天的时间,这周日的上午就刚好,取消聚会,早点起床,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张纸,一支笔。 给自己一上午的时间去找人生的目标,这就像是为了买股票而花两个小时的时间去研究一个公司一样,这一点点付出,会让你收益匪浅。 除了坚定的人生目标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拥有并坚守 良知 。良知是幸福的源泉,否则,没有良知的柳比歇夫只能是一个效率极高的机械而已,不可能被越来越多的人奉为榜样。 客观上讲,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虽然给他带来了一生的幸福,但它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具体的情况,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借鉴的点在于:首先 了解自己 ,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和使命所在;其次才是 了解时间 ,找到自己的能力和时间之间共振的节奏,柳比歇夫用了时间统计的方法,可以借鉴但不一定必须照搬;最后是把时间当做朋友,说白了,就是 坚持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当你确认了方向,就动手做吧,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时间是最真诚而不会说谎的朋友,它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衡量你的付出,既不压榨也不放水;不论是低谷还是高潮,它都默默陪伴着你;你付出的点点滴滴,时间都帮你积攒着,你摊平在每分每秒中的汗水,最终都会厚积而薄发。

《奇特的一生》:一个关于更好生活的秘密

半个世纪以来,柳比歇夫为形成自己的个性在精神方面做了诸多努力。这样的自我修养在很多人看来是毫无必要的,甚至令人愤慨。最容易的是认为首先应当是环境和 社会 作用于人, 社会 有责任培养人的个性、使个性臻于完善、对个性提出要求等等。

《奇特的一生》的主人公柳比歇夫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能活多久,这是他不能决定的;但他作为一个人,能有充分价值地生活多少时间,却正是由他决定的。

在柳比歇夫看来,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

除了时间统计法外,柳比歇夫的几条守则: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与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原来,一生完全不象人们想象得那么短暂。

人是心灵的奇迹。

德漠克利特:决定人的精神品质的,不是他的行为本身,而是他的意图。

艾伯特•施维采尔并没有呼吁任何人到非洲去当医生,他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身体力行;却触动了人们的良知。

有人问到著名的组织学家聂佛梅瓦基,他怎么能一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很惊奇:“蠕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

“我穿衣服,向来不在乎旁人的看法,穿得很寒酸。关于这个问题,布利斯对我说:‘您的衣着举止不拘小节,独行其是,我很佩服;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勇气学您的样。’这样的恭维话,出自一位地道聪明人的口中,抵消了庸人们成千上万次的白眼。

照我看,一个学者的衣着最好保持最低水准,过得去就行。

因为:

(1)有些人,把穿一套好衣服当作真正的乐趣,何必要同这些人比赛竞争呢?

(2)穿朴素的衣服,行动方便自如;

(3)一些来自小市民的讥讽嘲笑,有益心理锻炼……

当想象力和灵感消失时,创造性的源泉也就枯竭了——创造性的源泉也要求兼及旁骛。

能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事物的才能,是一种了不起的却折磨人的才能。与其说是一起乐趣,不如说是一种惩罚。

他播种,虽明知看不到发芽。

一种事业,总有许多先驱者为之献出智慧,最的轮到一个人来完成它,这个人就是天才。

我们好像只能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我们记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半个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干扰、借口客观条件而认为不适用。啊,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具有充分权力和理由的客观条件真是威力无比!把责任往它们身上一推是多么轻而易举。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些借口是怎样在消弱和腐蚀我们的灵魂。

有时,人们需要有人去批评他们。

”正派人“是那些智力和道德水准相当于”集体水准“的人,但柳比歇夫要求真正的道德——独立地进行自我修养以提高道德水准,要求一个人不是把道德看成墨守成规,而是一种克制和自我修养的过程。他明白,这样的人永远是很少的,但其人数总是能保证人类在道德方面的进步。

时间统计法使他如此繁忙,以致他很容易忽视很多日常包含起居方面的不利条件。它使他轻松地、宽宏大度地去忍受人们所做的一些蠢事、公务中的例行公事以及杂乱无章,因此心神安宁、神经健全。 他在学术界的一些同行们拥有豪华的住宅、成套的陈设、精致的装饰品,甚至一个门把手都呕尽了心血。如果他看到这一切,就肯定会说:“竟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呀!“这就是自由。

柳比歇夫懂得:一旦独树一帜,就不可能很快得到人们的理解。无怪乎奥斯卡•王尔德说:“当人们马上同意我的意见时,我就觉得我的意见是不正确的。”

他既不妥协,也不期待恩赐。

大部分名目繁多的论文都是为别人而写。从事写作是为了教导别人,而不是为了理解自己和在内心进行自我教育。我认识一些作家,他们从未从自己所写的东西中作出任何针对自己的结论。他们坚持的东西,同他们本人没有任何关系。唯一有关的是当他们的书遭到反对时,他们就会赶紧去捍卫它。教育的是别人,要求别人去思考,号召别人去行善……作者无论如何也不愿把自己的诊断用在自己身上。他认为自己有权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重要的是他的思想是有益的,他为自己思想的正确性负责,而不是为他的思想是否同自己的生活一致负责。

一个好的方法可能比热情更为人所需要。

能干的人和有计划的人使人感到他们是时间的主人。

既然够用,就不会嫌少。

“噢,路齐利,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只有时间是我们自己的财产。”

“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某种思想是否权威,并不取决于拥护这种思想的人有多少。 但防治害虫部门的领导人对节约不感兴趣,只想为自己受到的侮辱予以回击——他们受到了侮辱,受到了刺激,这是重于一切的。

时间的分配几乎和两千年前塞纳卡时代一样:“我们一生的时间,大多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该干的事。

对一个纪念馆来说,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端。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象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上一篇:英文讣告

下一篇:红色警戒2尤里的复仇地图